养生 > 养生常识 > 脚上的养生大穴 > 导航 > 脚上的养生大穴

脚上的养生大穴

2022-02-11

「每天学点养生」易上火?手脚上的“清火穴”要牢记

脚上的养生大穴。

“人逢古稀喜相聚,满座白发尽笑语。身处盛世盼岁长,往事茫茫如烟雨。勤于纸上寻欢乐,珍惜今天保身体。多在人间看春光,又是桃红满地绿。”随着时间的失衡,养生这个话题走入大众视野,养生关系着每一个的生活质量。有效的养生常识是如何做的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每天学点养生」易上火?手脚上的“清火穴”要牢记”,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上火”为民间俗语,又称“热气”,可以从中医理论解释,属于中医热证范畴。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即会上火。因此所谓的“火”是形容身体内某些热性的症状,而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证候,具体症状如眼睛红肿、口角糜烂、尿黄、牙痛、咽喉痛等。“上火”在干燥气候及连绵湿热天气时更易发生。

1、眼屎多,点按关冲穴

许多老年人睡醒后眼角会有眼屎出现,严重时,眼屎甚至会把眼皮粘住,这是体内热毒上冲所致。还可能出现血压增高,甚者结膜炎等症状。

点按位于无名指指甲旁靠近小指一侧的去火点关冲穴,有泻热开窍、清利头目的功效。力度以能感到明显酸麻胀为宜,并坚持30秒至1分钟,然后再按压另一只手的关冲穴,每日2~3次。

2、燥热心烦,点按少冲穴

少冲穴,属手少阴心经。在小指内侧(桡侧)指甲角外约一分处。不少人在暑期会有心中烦热、口舌生疮、尿黄等症出现。中医认为,这是心火上炎所致,可通过点按少冲穴去火点缓解。用大拇指用力按压此处,以有酸麻胀的感觉为宜,持续1分钟,两手交替进行,每日2次,可行气活血、清热醒神。

3、尿黄涩痛,点按至阴穴

至阴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趾外侧,趾甲角外约一分处。湿热过盛易引起小便黄臊臭、尿频、尿急、尿涩痛。点按去火点至阴穴,可在15点到17点,此时是膀胱经最旺盛的时候,用大拇指按压此处,并坚持1~2分钟,然后再换另一只脚,每日2次。有清热散风、通利下焦的作用,对尿黄涩痛等症有很好的排泄效果。

4、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大足趾和第二个足趾之间的缝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处。由于它属于足厥阴肝经,因此对肝火旺盛带来的上火症状效果非常好。如果把手放在太冲穴上,稍用力就会感觉非常痛,说明肝火比较旺盛,那更要多按摩这个穴位。

具体的做法是,在按摩太冲穴前,先用热水泡脚约10分钟,然后用大拇指从下向上推揉3分钟即可。

5、内庭穴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荥穴可以说是热症、上火的克星。如果有口臭、便秘、咽喉肿痛、牙痛、腹胀、吐酸水等不适时,可以多按内庭穴。

内庭穴是在第二足趾和第三足趾之间的缝隙交叉处,每天早晚用大拇指点揉100次即可。

6、合谷穴

合谷穴最好找了,平常说的虎口就是。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并且中医讲“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有牙疼、耳鸣、眼睛红肿、鼻出血、头痛、咽喉肿痛、便秘、发热、口干,或者脸上的青春痘一个接一个不停地往外冒,就可以按合谷穴来消消火。

由于这个穴位按摩起来也比较方便,因此没有固定的次数,有空的时候按一按就可以了。

7、照海穴

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照,意为照射,海,象征大水,“照海”顾名思义,指肾经的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具有吸热的作用,按压此穴能缓解咽喉干燥、目赤、失眠等由于阴虚火旺引起的症状。按压时,感到酸、麻、胀就可以了;按压时间不宜太长,5~10分钟即可。

8、涌泉穴

脚掌前部1/3处(不算脚趾)、脚缘两侧连线处就是此穴。《黄帝内经》中提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就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这个穴位对于滋阴降火很有意义,可以缓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等。方法是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强的力气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较好。

编辑推荐

「每天学点养生」经常起夜?按四个穴位


很多老年人都有尿频的烦恼,尤其晚上总是起夜,而且尿量大、质地清稀,没有明显的臊臭气味,这实际上是肾气亏虚的表现。

中医认为“肾主水”,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主宰尿液的生成、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调节体内津液的代谢平衡,这种作用主要靠肾气的“开” 与“合” 来实现。

肾阴与肾阳相对平衡,则尿液排泄正常;如果肾气亏虚、阴阳失衡,肾脏就无法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人就会出现气短自汗、倦怠无力、小便次数多而清、小便淋漓不尽、腰膝酸软、听力减退、手脚冰冷等症状。

肾气亏虚就要补肾。石氏固本方是治疗肾气亏虚的经典方剂。方中乌药具有温肾散寒的功效,可增强肾的固摄约束之效,改善尿频;益智仁温补脾肾,收敛精气;本方剂健脾补肾固精。具有健脾温肾、缩尿止唾的功效。

我们身体上的几个穴位就可以起到石氏固本方同样的功效。

通过药性来推穴性。

腰为肾之府,肾俞(沿肚脐水平围绕腰部一圈,腰后部正中点左右旁开两横指处)是肾的脏腑之气输注的穴位,温灸可温肾散寒、助膀胱气化。

中极(肚脐正下方4寸,约5横指处)为膀胱的募穴,且为肝、脾、肾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可募集膀胱经气,温灸可补肾助阳、固精缩尿。

足三里(外膝眼下4横指处)可补益脾胃,通过调补后天进而补益先天。

绝骨(外踝尖上4横指,腓骨前缘凹陷处)为髓会,具有益精填髓的功效,配足三里可益肾涩精,此两穴可采用点揉法。

以上四穴搭配使用,就是人体自备的石氏固本方。

「每天学点养生」十二经络原穴,千万别以为只能止疼!


1、肺经太渊

位置: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局部解剖:有桡动、静脉。分布着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胸痛,心悸,腕臂痛。现多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结核,心绞痛,肋间神经痛,无脉症,腕关节疼痛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刺灸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2~0.3寸。可灸。

配伍: 配列缺、孔最,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胸背痛;配内关、冲阳、三阴交,有益心通阳,祛瘀通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2、大肠合谷

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有手背静脉网。分布着桡神经浅支。

主治:头痛,颈项痛,目赤肿痛,鼻衄,鼻塞,鼻渊,齿痛,耳聋,面肿,咽喉肿痛,痄腮,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热病无汗,多汗,腹痛,痢疾,便秘,闭经,滞产,小儿惊风,上肢疼痛,痿痹。现多用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电光性眼炎,近视眼,腮腺炎,扁桃体炎,舌炎,牙龈炎,牙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孕妇禁针灸。

配伍:配颊车、迎香,有通经活络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瘫。有疏风解表,宣肺利窍作用,主治感冒,头痛,发热,鼻塞。 配列缺,为原络配穴法;配太冲,称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作用,主治癫狂,头痛,眩晕,高血压;配风池、大椎,有清热凉血,截疟作用,主治皮肤瘙痒,荨麻疹,疔疮,疟疾。 配三阴交,有调经活血催产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滞产。

3、胃经冲阳

位置:在足背最高处,当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局部解剖: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分布着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深神经。

主治:上齿痛,足背红肿,口眼歪斜,足痿。现多用于齿龈炎,癫痫,脉管炎等。

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足三里、仆参、飞扬、复溜、完骨,有补益气血,润养经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配丰隆,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4、脾经太白

位置: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局部解剖: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分布着隐神经与腓浅神经的分支。

主治:胃痛,腹胀,便秘,痢疾,吐泻,肠鸣,身重,脚气。现多用于急、慢性胃炎,急性胃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胃痉挛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肠鸣,腹泻;配复溜、足三里,有和胃调中的作用,主治腹胀。

研究进展:胎位不正 对胎位异常者,艾灸太白可使腹部松弛,胎动活跃,有较好的转胎效果。 小儿腹泻 配丰隆,每穴艾灸10分钟,经治疗后大便转为正常。

5、心经神门

位置: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局部解剖:血管、神经分布同灵道。

主治:心痛,心烦,怔忡,惊悸,健忘,不寐,癫狂,痫症,痴呆,胁痛,掌中热,目黄。现多用于无脉症,神经衰弱,心绞痛,癔病,舌骨肌麻痹,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支正为原络配穴法,有益气,养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神失养,健忘失眠,无脉症;配大椎、丰隆,有醒脑安神,豁痰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狂,痫证。 配关元、中极,有安神益肾的作用,主治遗溺,遗精。 配膈俞、血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呕血、吐血、便血。

6、小肠腕骨

位置:在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局部解剖:有腕背侧动脉(尺动脉),手背静脉网。分布着尺神经手背支。

主治:热病无汗,头痛,项强,指挛腕痛,黄疸。现多用于口腔炎,糖尿病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通里,为原络配穴法,有清热安神定惊的作用,主治高热,惊风;配太冲、阳陵泉,有清肝利胆的作用,主治黄疸,胁痛,胆囊炎;配足三里、三阴交,有健脾滋阴增液的作用,主治消渴。

研究进展:腰痛,配下巨虚,用导气手法,患者腰部有热感时出针。 增加肠蠕动,针刺腕骨穴可使不蠕动或蠕动减弱的结肠下部及直肠的蠕动增强。

7、膀胱京骨

位置:在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局部解剖:血管、神经分布同金门。

主治:头痛,项强,腰腿痛,痫证。现多用于小儿惊风,神经性头痛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风池、天柱,有祛风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项强。

8、肾经太溪

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局部解剖: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经过处。

主治:咽喉干痛,齿痛,耳聋,耳鸣,头晕,咳血,气喘,消渴,月经不调,不寐,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现多用于支气管哮喘,肾炎,膀胱炎,慢性喉炎,神经衰弱,贫血,下肢瘫痪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 配少泽,有滋肾阴,清虚热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齿痛;配飞扬,为原络配穴法,有滋阴补肾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配肾俞、志室,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主治遗精。阳痿,肾虚腰痛。

9、心包大陵

位置:在腕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局部解剖:有腕掌侧动、静脉网。深层为正中神经本干。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癫狂,痫症,胸闷,胁痛,惊悸,失眠,烦躁,口臭。现多用于心动过速,胃炎,扁桃腺炎,精神分裂症,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神门、列缺,有舒畅经筋,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腕下垂;配心俞、膈俞,有通心络,祛瘀血的作用,主治心血瘀阻之心悸;配丰隆、太冲,有疏肝理气,化痰醒脑的作用,主治气郁痰结型之癫狂。

10、三焦阳池

位置: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局部解剖:有腕背静脉网,腕背动脉。分布着尺神经手背支及前臂背侧皮神经末支。

主治:肩臂痛,腕痛,疟疾,耳聋,消渴。现多用于腕关节炎,风湿热,糖尿病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外关、曲池,有行气活血,舒筋通络的作用,主治前臂肌痉挛或麻痹;配少商、廉泉,有清热通络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配脾俞、太溪,有疏调三焦,养阴润燥的作用,主治糖尿病。

11、胆经丘墟

位置:在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局部解剖:有外踝前动脉分支。分布着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呕吐,嗳酸,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现多用于胆囊炎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配伍: 配风池、太冲,有清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配昆仑、申脉,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外踝肿痛;配阳陵泉、期门,有疏肝利胆的作用,主治胆囊炎。

12、肝经太冲

位置: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局部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骨背动脉。分布着腓深神经的分支。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目赤肿痛,郁证,小儿惊风,口喎,胁痛,崩漏,疝气,小便不利,痫证,内踝前缘痛。现多用于高血压,尿路感染,乳腺炎,精神分裂症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合谷,称为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的作用,主治头痛,眩晕小儿惊风,高血压;配足三里、中封,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行步艰难;配气海、急脉,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疝气。

内寒外热要清火? 错!


俗话说:“十病九寒”,又有“万恶淫为首;百病寒为先”之说,可见寒邪影响人体健康之甚,本文讲述寒气如何致病和伤寒六经中的诊疗思路,说理明晰,值得借鉴学习。

内寒外热要清火? 错!!!



万病不离一个寒字,慢性病的人,一般都是内寒外热,这表现在容易上火,特别是牙齿会痛,口红,头发白黄,口臭,脚气,冬天怕冷,夏天怕热,四肢无力,特别握拳没有放射的力量感,给人的感觉就是萎靡不振,这就是中医上所谓的阳虚,整个人没有活力,气短声低。

先看目前的这个情况,人们都是看到了外热的情况,认为要降火清热,其实仅仅看到了外热的表面现象。其实外热是因为内脏的寒气太重,把热的元气逼到外面,元气本来深藏在肾中,元气越充足的人,越收藏的很深,很牢固。不充足,自然被寒气逼,放散到身体的外层。即所谓元阳外越。

1、如何去除体内寒气? 去寒当用热!

如何治疗,首先去寒,寒去元气自回,元气被比喻为龙,龙要回巢是身体自然的现象,去寒当用热,

四逆汤去肾寒,

附子理中汤去脾之寒,

小青龙汤去肺寒,

乌梅丸,当归四逆汤去肝脏之寒,

桂枝干姜汤,白通汤,去心肾之寒。

这些寒气被热化,变成什么呢,水,好像冰化为水一样。如何去水,刚开始用十枣汤,这个药比较狠,叫做决堤行水,还有温柔一点的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小青龙汤都是温阳化水配合,一边温阳,一边行水,一般都是后期要做的事情。


2、如何去除体内寒气? 去寒当用热!

寒气一方面化成水,一方面夺路而逃,逃跑的路线是从内到外,从肾到脾到肺到胃再到最外太阳。

逃到脾用附子理中,

逃到肺,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逃到阳明胃用葛根汤,

逃到太阳,用麻黄汤,桂枝汤。

越往外,身体的感觉越明显,也最难受,这个是身体自然的机理。


但 是吃药的时间反而成反比,去肾寒至少3个月,脾也要1个月,后面就快了,太阳只要几副药就够了。好了,寒气去了,水也化干净了,身体就会有变化了,你会发 现,牙龈重新长出来了,口不红了,舌体灵活了,耳朵灵敏了,眼睛亮了,头发黑了,手有力气了,耐力加强了,声音洪亮了,喜欢唱歌了,能喝酒了,不晕车了, 获得了速度、力量和耐力。身体机能全面提升。

3、看寒邪出逃路线 如何将体内的寒气真正“逼”出来?

寒,身体之敌人,正气之虚,邪气必然盘踞阴成形,(阳化气,阴成形)表现为肿瘤,癌变,膨胀,疼痛(正气冲击寒气)。

寒气就是邪气,可能是外邪盘踞在身体的正气虚弱之处,也可能是西药,比如点滴把寒邪之气从身体的外层太阳压到太阴肺脾,导致咳嗽,食欲不振,进一步压到肾经,导致失眠,尿毒症,再压,就会到骨髓,奇经八脉,比如白血病就是如此得的,到达于此,已经病入膏肓,非重灸不可排除深层寒气,寒气如同敌人入侵,到达肾脏,基本上身体国土沦陷,正气不能对敌,只能往外跑,表现为身体外层的热,此热乃易位的正气,如果再清热,最后的一点正气无存,身体如同鬼体,阴寒如同冰窟,将不日而亡。

寒邪出逃大致路线

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

寒在厥阴,上热下寒,精气血虚,恶梦连连,治也缓之,去寒补血,乌梅丸,当归四逆所属,治后寒退至太少二阴。

寒在少阴,睡眠质量不好,想睡睡不着,起来仍疲惫,元气外散,阴盛格阳,外强中干,治凭脉象,四逆汤,白通汤,回阳饮。治后寒退太阴。

寒在太阴, 运化不力,肥胖,腹泻(因为阳明大肠有寒气,而阳明太阴相表里,葛根汤所主),咳吐清痰(手太阴肺有寒,小青龙汤之所主),太阴统用附子理中,兼少阳症用 柴胡桂枝干姜汤,水邪湿邪,上面用苓桂术甘汤,下面用真武汤(少阴太阴合症),可见太阴症变化多端,土火,土水,土金,土木合症随意治之。治后,寒邪基本 从少阳阳明撤退。


寒在少阳,初用柴胡桂枝干姜汤,降少阳火兼治太阴,纯热象不多,治后寒出阳明太阳。

寒在阳明, 阳明多气多血,寒邪在此化为热邪,但是阳明太阴表里,通常不会太热,多是寒热交替,表现为大便前硬后软,严重的经年腹泻,葛根汤之所主,几付就可,实在 爽,阳明太阳合病,多肌肉酸痛,高热,葛根麻黄汤主之,一副就行,阳明寒不容易退,因为阳明为土,土不容易变迁,阳明寒退,九五之尊,全身寒邪十去**, 只待太阳关口。

寒在太阳,气化不利,小便不畅,感冒发烧,温度越高,寒邪出的越多,桂枝汤,麻黄汤所属,一付就行,以防亢龙有悔。太阳寒出,痛苦不堪,然而是黎明之黑暗,如果没有此步,说明体内寒邪还没有排出,行百里半九十,打击寒邪必要全歼,不能姑息养奸。

4身体健康 正确去“寒” 很重要!

最后说一下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 很简单,少阴太阳表里,阳明太阴表里,如果服用四逆理中之类排少阴太阴寒邪者,必然里寒出表,从少阴到太阳则表被闭住,水不能外排,从太阴到阳明,则阳明 寒气重,阳明乃大肠,这样,寒气夹水气从大便而出,必然下利,治疗很简单,麻黄附子细辛少阴太阳表里双解或者桂枝加葛根汤几付解太阳阳明,下利必除。

此过程有可能有反复,循环,总之随症而治,三阴基础打好,三阳就容易多了。

此文给出治疗所有慢性病的纲要,学人自当亲身实践,则还自己一个健康的身体,指日可待。发烧要挂水,现在一听挂水就想笑,三阳病虽然又快又猛,但是其实并不重,毕竟寒气在身体的外层,没有在内层三阴。

挂 水其实就是盐水加抗生素,消炎的目的就是把寒气从身体的外层逼到身体的内层,好了以后必然表现出,咳嗽,乏力,食欲减退,睡眠变差的三阴症状,三阴症状虽 然体察不出来,但却是非常严重的,所谓家贼难防,人的身体本来对外层的东西感觉比较敏锐,但是对内脏的感觉就弱了,这也是大自然的规律。

挂水其实是加重了病情,白血病,糖尿病,高血压其实都是感冒发烧吃西药,挂水的结果,长此以往,身体根本就不会发烧,不会御敌了,因为自身的内脏器官全是寒气,怎么能抵抗外来的寒气呢?

秋季养生保健秋季养生八禁忌要牢记


大家期盼已久的秋天终于来了,秋天是养生很重要的一个季节,秋季养生也不是随便补的。你知道秋季养生有哪些禁忌吗?秋季养生的方法有哪些呢?如果大家不是太了解的话,那就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下面这篇文章吧。

忌无病乱补

身体没有问题反而乱补,这样不仅经济有影响,而且身体也是会有影响。比如说没事老是吃葡萄糖,这样就会导致发胖、血液里面的胆固醇就会增多、还会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

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

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将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

身体偏热的人,就会口臭,手足心热,小便短赤,口苦,舌质红,口干,大便干结,脉数。如果这样不问身体什么体质就乱吃药的话,就会变得火上浇油了。

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忌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仅有较高的营养,而且味美可口。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饮食清淡也不是不补,尤其是蔬菜类更不容忽视。

众所周知,水果和蔬菜含有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和微量物质,每天吃是很有好处的。

忌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

忌恒“补”不变

还有些人会按照自己喜欢吃什么而选择补品,这样也是不对的,会造成营养不均衡,造成偏食。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

不但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补不变,一补到底。

忌重“进”轻“出”

随着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现在很多人吃的越来越好,但是随着而来的毒素却没法及时排除,这样就会出现便秘等症状。

故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忌越贵越补

“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

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每天学点养生」每天做到这三步,可以祛湿、排浊、补气益健康!


第一步:排出体内浊气和毒素

1、敲胆经,拨动阳陵泉。

每天敲打大腿两侧的胆经,从环跳穴敲到膝盖上部。每次敲到皮肤温热为度,不可力大,也不可无力。最好用手指关节击打。敲完后再拨动阳陵泉,如果有电麻感到脚指,说明胆经较通畅;如果没感觉或只痛不麻,说明胆经有堵塞,要继续敲打直到通畅。此法可排出体内的毒素,疏肝解郁。肝脏解毒需要通过胆经才能排出体外。如果胆经堵塞,肝毒出不去,引发不良后果如:胆结石、胆囊炎等,还会引发脂肪肝等肝脏病变。

2、按揉太冲到行间。

此法疏肝解郁、为心脏供血的最好办法。从太冲按到行间穴。用厚刮痧板按揉最合适,因为这条线比较窄,手指不好进入。气色差,皮肤毫无光泽,脸上像蒙一层灰,这是肝胆郁结、心脏供血不足的表现药、化妆品都不能解决,只有疏肝解郁,补足气血才行。

3、推腹、敲带脉、跪膝、金鸡独立。

推腹排除三浊,治疗很多慢性病,包括妇科问题,还有减肥功效;跪膝可引血下行,增强肝肾功能;金鸡独立是专治足寒症的重要功法,还可降血压、缓解小腿浮肿、膀胱炎、阴道炎等多种妇科问题。

第二步:培补气血、排寒。浊气和毒素基本排出后,就要培补气血。气血足,按摩经络才会事半功倍。

1、吃山药薏米粥、茨实。这是最好的健脾补气血的食疗法,不可小视。山药不温不火,适合各种体质。薏米祛湿,尤其慢性阴道炎、膀胱炎、小腿浮肿的人群最适合。身体过于虚寒者,薏米换茨实。

2、早睡早起:11点—3点肝排毒,需要大量气血,此时看电视、上网会加重肝脏负担,致使排毒不畅,造成毒素淤积。不仅堵塞经络,还会造成肝血不足。

3、常用取嚏法及膀胱经拔罐、刮痧排除体内寒气毒素。

4、艾灸补气培元。艾条灸关元、太溪、肚脐和肾俞、足三里等穴。每穴最少20分钟。

第三步:解决具体问题。气血补足了,三浊和寒气排的差不多了,身体轻松,不适症状减轻甚至消失。

1、月经淋漓不尽、崩漏、痛经、子宫出血、不孕

艾灸肝经的大敦穴和脾经的隐白穴;按揉脾经的血海穴和公孙穴。大敦在大拇指甲角内侧,隐白在大拇指指甲角外侧。没艾条用香烟亦可。每次灸10分钟,月经来之前灸。

2、月经滞涩难下、小腹坠胀、量少

可按揉肾经小腿的太溪、复溜、水泉、涌泉。这几个穴位通月经效果很好。

3、月经推迟或提前等问题

可按揉次髎和三阴交及肾经要穴。次髎在背后尾椎骨附近,用手敲打会觉得很痛,找准穴位感觉酸痛的区域敲打最好。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交汇处,对治疗各种妇科病均有很好的效果。

4、各种白带问题、阴,道炎、阴,道瘙痒

脾经的商丘穴是治疗下身淋巴系统炎症的第一大穴,包括阴,道炎、膀胱炎、尿路感染等问题。发生炎症,可每天按揉此穴和三阴交穴数分钟,多按几次。对付瘙痒症肝经的蠡沟穴有立竿见影的功效,按几分钟就不痒了。既解决阴道炎症还补肾,除以上两穴适当按揉肾经的太溪、复溜、水泉等。可以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水分,使尿道通畅。常吃薏米红豆汤或绿豆汤,可祛湿毒。

5、乳腺问题

除了敲带脉,还要经常按揉腋下和乳房四周。腋下部分可用手指捋或者用手掌按揉。有乳腺问题的女性特别疼。

6、脸上痘痘

大肠经刮痧、敲打胃经。大肠经的曲池穴专治各种皮肤痒疹,可重点敲打;大肠经刮痧或拔罐可祛除脸上痘痘,通便;敲打胃经不仅给脸部供血,还治各种胃病。着重敲足三里。

7、双下巴、黑眼圈

闭目、用手轻捋脖子上的人迎穴。用双手做轮刮眼眶的动作,上下各刮一分钟,可治疗眼疾、祛除眼袋,有明目的功效。

8、敲面。

每天洁面后拍上爽肤水,用十指在整个面部敲击几分钟,在抚摸人迎穴,做轮刮眼眶的动作,一周后皮肤白里透红,眼睛明亮有神

心烦易怒是上火 夏天清火吃这些食物


春天阳气很旺盛,即将到来的夏天延续了春天的阳气,所以人们也就很容易上火了。上火了却不知道要怎么下火,让人很懊恼。那么,上火的症状有什么呢?夏天清火的食物又有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常见上火症状 心肺胃肝肾都无法逃

心火

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肺火

主要表现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疼音哑、潮热盗汗等。

胃火

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舌苔黄腻。

肝火

常称一些情绪容易激动的人为肝火大.其实,一般俗称肝火大的体质还有下列症状:口干舌燥、口苦、口臭、头痛、头晕、眼干、睡眠不稳定、身体闷热、舌苔增厚等。

肾火

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发脱齿摇、睡眠不安、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腰腿酸痛等。

清火刻不容缓 清火食物大集合

上火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人,如果在生活当中不注重调解的话,那么上火对自己身体会产生的影响和伤害,也是比较大的。清火食物有什么呢?

西瓜:西瓜性凉,吃了不会引起上火心烦,而且含有丰富钾盐,能弥补人体大量造成的体内钾盐缺乏。但注意西瓜放入冰箱不要超过3个小时。

西红柿:尽管一年四季都可见,但西红柿在夏季最多,最甜,营养也最丰富。它同样可以清热解毒、平肝去火。

苦瓜:历代名医都把苦瓜看做夏季清暑热、去内火、帮助改善烦躁情绪的最佳食物。

大豆:大豆在滋阴、去炎的同时还能补充因为高温而大量消耗的蛋白。

草莓:草莓不但好吃,还有药用价值。中医认为它有去火功效,能清暑、解热、除烦。

绿茶:夏天出汗多,人体内津液消耗大,此时宜饮绿茶。绿茶性苦味寒,具有消热、消暑、解毒、去火、降燥、解渴、生津、强心提神的功能。绿茶滋味甘香并略带苦寒味,富含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等营养成分,饮之既能消暑解热,又能增添营养。

绿豆:绿豆性味甘寒、入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之功效。《本草纲目》里记载:用绿豆煮食,可消肿下气、清热解毒、消暑解渴、调和五脏、安精神、补元气、滋润皮肤;绿豆粉解诸毒、治疮肿、疗烫伤;绿豆皮解热毒、退目翳。但要注意的是,绿豆不宜煮得过烂,以免使有机酸和维生素遭到破坏,降低清热解毒功效。又因绿豆性凉,所以脾胃虚弱的孩子不宜多食,适量就好。

海带:海带不仅有助于清除体内的积热,还可以对付因出汗过多出现的体力透支。 海带既可凉拌,又可煲汤食用,其中牛肉海带汤特别适合夏季饮用,但患有甲亢的孩子不要吃海带。

清补肉蛋类:夏季要采取清暑化湿的清补原则,饮食调养宜选用新鲜可口、性质平和、易于消化、补而不腻的各类食品。可以选食瘦猪肉、鸭肉、兔肉、白斩鸡、咸鸭蛋、清蒸鲜鱼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品,以增加蛋白质的摄取量。烹调方式以清蒸、凉拌等方式为主,促进食欲。

通过食物帮助自己,调理身体,绝对比我们使用一些保健药物,更加的安全健康,因此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希望容易上火的朋友,可以科学地选择这些食物,帮助自己起到,最有效的清热解毒功效。

欢迎您阅读养生路上的2023养生常识频道《「每天学点养生」易上火?手脚上的“清火穴”要牢记》一文,希望我们精心撰写的养生内容能获得您的喜欢,同时我们也准备了丰富的“脚上的养生大穴”专题供您欣赏!

「每天学点养生」易上火?手脚上的“清火穴”要牢记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