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饮食中的养生 > 导航 > 男人养生中成药

男人养生中成药

2019-11-06

孕妇要慎用的中成药

【www.ys630.com - 饮食中的养生】

本文导读:我们知道孕妇在孕期的时候最好是少用药,那么孕妇如果服用中成药的话要注意哪些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孕妇要慎用的中成药。


孕妇服用中药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尤其是在孕早期(妊娠期前三月),更不能随便服用中药。孕妇需慎用的中药,主要为活血化瘀药、凉血解毒药、行气祛风药、苦寒清热药。除了具有这些功效的单味中药外,以下中成药孕妇也不宜服用。

清热类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燥湿等功效的中成药,如六神丸在怀孕早期服用可引发胎儿畸形,孕后期服用则容易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等;含有牛黄等成分的中成药,如牛黄解毒片、败毒膏、消炎解毒丸等,容易引起孕妇流产。

理血类中成药:凡是具有活血化瘀、理血通络、止血等功能的中成药,如七厘散、小金丹、虎杖片、脑血栓宁、云南白药、三七片等,孕妇应慎用。

消导类中成药:有消食导滞、消痞化积作用的中成药,如槟榔四消丸、九制大黄丸、清胃中和丸、香砂养胃丸、大山楂丸等,都具有活血、行气、攻下之效,孕妇应慎用。

理气类中成药:具有疏畅气机、降气行气之功效的中成药,如木香顺气丸、气滞胃痛冲剂、开胸顺气丸、十香止痛丸等,因下气破气、行气解郁力强而成为孕妇应慎用。

泻下类中成药:有润肠通便等作用的中成药,如十枣丸、舟车丸、麻仁丸、润肠丸等,有损胎气,容易引起孕妇流产。

开窍类中成药:具有开窍醒脑功效的中成药,如冠心苏合丸、苏冰滴丸、安宫牛黄丸、行军散等,因含有麝香,孕妇用之易致堕胎。

祛湿类中成药:凡是治疗水肿、泄泻、痰饮、黄疸、淋浊、湿滞的中成药,如利胆排石片、胆石通、结石通等,因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功效,孕妇都不宜服用。

祛风湿痹痛类中成药:以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为主要功效的中成药,如虎骨木瓜丸,由于其中的牛膝具有活血作用,川乌药性辛热,因此容易引起胎儿发育障碍。


敛疮类中成药:以解毒消肿、生机敛疮为主要功能的中成药,如祛腐生机散、疮疡膏等,都含有活血通经之品,而百灵膏、消核膏、百降丹中含剧毒药较多,这类中成药容易导致孕妇流产,因此孕妇应禁用。

驱虫类中成药:具有驱虫、消积、止痛功能,能够驱除肠道寄生虫的中成药,如囊虫丸、驱虫片、化虫丸等,孕妇也不宜服用。

总之,无论服用哪种中药、中成药或西药,一定要咨询医生,不要擅自用药,以免影响胎儿健康。

yS630.Com相关推荐

哮喘中成药


哮喘可以说是一种呼吸道疾病,并且在现代医学上及时发现了抑制哮喘的药物,但是对于哮喘这个疾病还没有完全找到治愈哮喘的药物,所以一旦人患了哮喘之后,有可能会伴随自己的终身。而哮喘可以是先天性遗传形成的,也可以是后天形成的。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哮喘都应该及时治疗,因此治疗哮喘的中成药有哪些呢?

哮喘是需要及时进行治疗的,不然病情会越来越严重,危害病人的健康和正常的生活,可以使用中成药进行治疗。那么,哮喘中成药要用哪种?

哮喘的病人是可以选择有效的中成药去帮助治疗的,病人可以咨询医生,了解治疗的药物。

哮喘中成药是:

1、平喘丸:由款 冬花、杏仁、半夏、五味子、桔梗、麻黄、生石膏等中药组成,主治咳嗽、气喘、痰多、胸闷等症,按说明服用。

2、桔红丸:主要成分有桔红、贝母、麦冬桔梗、紫苏、款冬花、甘草等,主治咳嗽、痰多气喘等。每次1丸,日服二次。

3、哮喘冲剂:由麻黄、大力子、紫苏、桑白成、半厦、旋覆花等组成,主治咳喘气急等。

4、气管炎丸(片)由麻黄、杏仁、川贝、款冬花、杷叶、半夏、远志、桔梗等组成,主治气管炎、喘咳等症。

5、千日红注射液:为千日红提取物、主要成分为生物碱、皂甙等,主要用于咳喘等症。

哮喘的人群在日常的生活中应该要吃得清淡一些,要少食刺激性的食物,另外对于过敏性体质者应该少食异性蛋白类食物,一旦发现某种食物确实可诱发病人支气管哮喘发病,应避免进食,宜多食植物性大豆蛋白,如豆类及豆制品等。

哮喘的人群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营养的均衡,特别应该增加的是抗氧化营养素如β-胡萝卜素、维生素C、E及微量元素硒等。这些元素在新鲜蔬菜、水果中含量丰富,微量元素硒在海带、海蜇、大蒜中含量较丰富。

所以,哮喘的病人是可以选择有效的中成药去治疗的,病人可以参考上述的介绍,也可以咨询医生,在医生的帮助下进行治疗。

止咳中成药


咳嗽是冬季的常见症状,一旦出现咳嗽,最受人们青睐的莫过于中药止咳口服液、糖浆、膏滋之类。虽然每种止咳中成药都标有止咳化痰、镇咳平喘等功效,但由于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所以在选药时应避免盲目和随意性。下面列举几种常用止咳中成药供大家参考:

杏仁止咳糖浆 由杏仁、桔梗、远志、陈皮、甘草等药组成,此糖浆用于风寒咳嗽。对于热性、风热感冒,如口干舌燥、咳痰等热性表现者则不宜。

牛黄蛇胆川贝液 由人工牛黄、蛇胆汁、川贝母等药组成,其中牛黄可清热镇惊,蛇胆属祛风化痰药物,故此,该口服液只适用于热性咳嗽,而不宜于寒咳。适应对象是上火较重并兼痰多者,一般用于热症较深阶段。

梨膏类梨膏 由梨、麦冬、贝母、款冬花、百合、冰糖等组成。这类膏滋药多系润燥生津之品,适用于阴虚咳嗽。此种咳嗽多见于干燥时节或久咳伤阴者,表现为咽干口渴、干咳痰少或无痰。对于寒咳较多者若误用则适得其反,同时,平常脾虚者应忌用。

强力枇杷露由枇杷叶、桑白皮、桔梗、百部、白前、罂粟壳等药制成。本露镇咳作用较强,主要是其中罂粟壳收敛止咳作用强劲,对于久咳不止,干咳无痰及使用一般止咳药无效者,中医会考虑使用该药。

中成药消炎


中药在治疗人类许多疾病方面都发挥着巨大功效与作用。虽说西药对疾病的治疗更为快速,可不少西药存在许多副作用,而且一些小病也根本无须服用西药,很多中药材本身就具有杀菌消炎作用,且毒副作用要小于西药的消炎药。常见的中成消炎药包括牛黄消炎片、三金片、清开灵、双黄连等,在消除炎症方面的疗效都很不错。

1、用于呼吸道感染的中成药

板蓝根冲剂:可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咽喉肿痛,发热。

小柴胡冲剂用于感冒后时冷时热、食欲不振、口苦咽干等症状。

羚翘解毒丸:可疏风清热、解毒,用于感冒和扁桃体炎有咽喉肿痛、咳嗽等症状。

2、用于肠道感染的中成药

葛根芩连微丸:可以解表清里、止泻止痢,用于肠炎、痢疾引起的粪便恶臭、便黄而黏、腹痛、身热烦渴等症状。

复方黄连素片: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肠炎、痢疾等引起的腹泻、心烦等症状。

香连片:可以清热燥湿,用于菌痢等导致的腹泻、腹痛、肛门坠胀等情况。

3、用于尿路感染的中成药

尿感宁冲剂:可清热解毒、通淋利尿,用于急慢性尿路感染所致的小便频急、尿黄、下腹胀痛等症。

三金片: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止血镇痛、清血散淤、补虚益肾的作用更甚,攻补结合、标本兼治。

八证散:瞿麦,栀子,扁蓄,木通,车前子,滑石,甘草,灯芯草,大黄,主治尿频尿急,小便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浊红,甚者小便不通,小腹急满等症。

4、用于皮肤感染的中成药

消风散:疏风除湿,清热养血,常用于治疗急性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皮炎、稻田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属于风热或风湿所致者。

防风通圣丸: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外治皮肤病,内治大便秘结,风疹湿疮等。

5、用于阴道炎的中成药

白带丸:健脾利湿止带,用于带下量多,色白,质黏,有腥味,阴中下坠肿胀,腹胀纳呆,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等阴道炎症。

外阴熏洗:苍术、生苡仁、苦参各15克,黄柏10克,布包水煎加分钟,熏洗外阴,每日2次。

6、用于胆道感染的中成药

消炎利胆片:可清热、祛湿、利胆,用于急慢性胆道感染引起的的口苦等症状。

胆宁片:舒肝利胆,清热通便,用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切除后,右上腹隐隐作痛、饭后腹胀、嗳气、便秘等症状。

温经散寒的中成药


很多女性来大姨妈都会感觉到小腹胀痛,腰痛腰酸,这多是因为身体内有诶些妇科疾病引起的,看医生的时候,医生一般会给开一些温热的药物,这些温热的药物就是温经散寒的,吃上药会使人感觉到身体暖暖,一段时间后体内的寒气就会被驱散开,那么温经散寒的中成药都有哪些呢?

艾叶,辛、苦,温。归肝、脾、肾经。辛香行散,苦燥温通,既善温经脉、理气血而止血,为治虚寒性出血之要药,尤宜崩漏与胎漏。又善散寒湿、暖子宫而止痛,为治经寒痛经、寒湿带下、宫冷不孕及脘腹冷痛所常用。用于温灸,有温经止痛之效。在我国很早就被广泛作为内服药来治疗疾病。

艾叶泡脚的好处

用艾叶水泡脚能有效的祛虚火、寒火,可以治疗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牙周炎、牙龈炎、中耳炎等头面部反复发作的与虚火、寒火有关的疾病。发生上述疾病时,可取艾叶一小把煮水后泡脚。将艾叶撕碎后放入泡脚捅里,用滚开的水冲泡一会儿,等艾叶泡开后再兑温水泡脚,泡到全身微微汗出即可,泡完后需多喝一些温水,注意要不吃寒凉的食物,一般连续泡2-3天后,这些因虚火、寒火引起的头面部、咽喉部的不适都会明显好转或消失了。对于身体寒湿重的病人,可以每周用艾叶水泡一次脚,在泡艾叶同时,喝上一杯生姜红枣水即可去寒又不至泻气。

但艾叶泡脚,也不能经常泡,因为艾叶泡脚能将虚火、寒火往下引,就会引起头面部的气血两亏,供血不足,反而会引起头晕、头痛,及情绪上的变化等。

儿科中成药


1、感冒、支气管炎、肺炎
欣儿宝 小儿宝泰康冲剂 小儿七珍丹 小儿清咽冲剂 小儿感冒片
小儿退热口服液 小儿止咳糖浆 小儿退热栓 小儿清肺口服液 鹭鸶咯丸
小儿热速清 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 小儿咳喘灵冲剂 小儿清热解毒口肥液 小儿清肺散
小儿肺热咳喘冲剂 小儿感冒颗粒 儿童清肺丸 小儿解表口服液
2、惊厥、夜啼
小儿奇应丸 小儿镇惊丸 八宝惊风散 小儿惊风散 珠珀保婴散
牛黄抱龙丸 回春丸 琥珀抱龙丸 猴枣散 健儿乐冲剂
3、小儿厌食症
化积口服液 小儿胃宝片 小儿化食丸 健脾消食丸 小儿百寿丸
健胃消食片 健儿散 启脾丸 儿康宁糖浆 醒脾养儿颗粒
儿康片
4、营养不良、佝偻病
虚汗停冲剂 小儿疳积糖 龙牡壮骨颗粒
5、婴幼儿腹泻
小儿保安丸 参苓白术散 小儿腹泻宁 小儿腹泻外敷散 双苓止泻口服液
小儿泻速停冲剂
6、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片 复方板蓝根冲剂 抗腮腺灵糖浆 抗腮腺炎注射液 板蓝根注射液
银翘解毒颗粒 犀羚解毒丸 菊蓝抗流感片 清热解毒胶囊 抗病毒口服液
倍特板蓝根咀嚼片
7、麻疹
小儿紫草丸 五粒回春丹 银翘散
8、寄生虫病
肥儿丸 保儿安冲剂 乌梅丸 绛矾丸 使君子丸

咳嗽中成药


一般疾病的治疗,如到药店选购适宜的中成药,既方便快捷,又省时省钱。但是,应用中成药治病时必须辨证论治,证、药相符时功效显著,药到病除;否则无效甚或加重病情。

一、辨证要点

1.分清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在天气变化受凉后突然发生。咳嗽常伴有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头痛、全身酸楚、恶风寒、发热,实证居多。内伤咳嗽多为久病,起病缓慢,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常伴有其他脏腑病症,如疲乏无力、胸满胁痛、食少便溏,邪实正虚居多。

2.辨别咳嗽声音及发作时间:咳声高扬者属实证,低弱者属虚证。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者为外感咳嗽;病势缓而病程长者则属虚证。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午后咳嗽加重,或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夜卧咳嗽加剧,少气或伴气喘者,为久咳致喘的虚寒证。

3.辨痰的颜色、性质及数量:痰少或千咳无痰者,多属燥热,阴虚证。痰多者,常属痰湿、痰热或虚寒证。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痰白而稠厚者属湿;痰黄而黏稠者属热。

二、辨证选药

1.风寒咳嗽:咳嗽声重,痰稀白,咽痒,常伴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肢体酸楚,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用药:①荆防冲剂(药店有售,下同),每袋12克,每次服1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②风寒感冒冲剂,每袋15克,每次服1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若风寒咳嗽兼气喘痰盛者,宜服苏子降气丸。每次服1丸,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2.风热咳嗽:咳嗽气粗,痰黄或黄稠,咳时汗出,常伴鼻塞流黄涕,口渴,喉燥咽痛,头痛,肢楚,恶风,身热,舌苔薄黄脉浮数。用药:①风热感冒;中剂,每袋18克,每次服1~2袋,日服3次,凉开水送服。②银翘解毒片每次服4~8片,日服2~3次,凉开水送服。③川贝清肺糖浆,每瓶100毫升,每次口服10~20毫升,日服3~4次。

若风热咳嗽兼气喘痰盛,需加服止嗽定喘口服液,每瓶100毫升,每次服10~15毫升,日服3次。

3.燥热咳嗽: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或痰中带有血丝,口鼻干燥,咽喉干痛而痒,舌红干,苔薄黄干,脉浮数或小数。

用药:山百合固金丸,每丸9克,每次1~2丸,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①秋梨润肺膏,每瓶200克,每次10~20克,日服3次,温开水冲服。

若因久咳兼有面色苍白、神疲少气、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者,属气虚咳嗽证。宜用人参、黄芪各15~25克,水煎取汁送服上药。

忌食辛辣香燥、肥腻及过于寒凉之品,宜戒烟。

咳嗽类非处方中成药

安嗽片

[药物组成]浙贝母、百部、前胡、桔梗、半夏(制)、陈皮、甘草。

[功能主治]止咳,祛痰。用于咳嗽多痰。

[使用注意]

①适用于痰湿咳嗽,症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或带灰色。

②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③长期服用应向医师或药师咨询。

④服药期间,若患者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8℃,或出现喘促气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痰由白变黄者应到医院就诊。

⑤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二陈合剂、丸、浓缩丸

[药物组成]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用于痰湿停滞导致的咳嗽痰多,胸脘胀闷,恶心呕吐。

[使用注意]

①适用于痰湿咳嗽,症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或带灰色。

②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③长期服用应向医师或药师咨询。

④服药期间,若患者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8℃,或出现喘促气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者应到医院就诊。

⑤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杏仁止咳糖浆

[药物组成]杏仁水、百部流浸膏、远志流浸膏、陈皮流浸膏、桔梗流浸膏、甘草流浸膏、蔗糖。

[功能主治]化痰止咳。用于痰浊阻肺,咳嗽痰多。

[使用注意]

①适用于痰湿咳嗽,症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或带灰色。

②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③长期服用应向医师或药师咨询。

④服药期间,若患者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8℃,或出现喘促气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或痰色由白转黄者应到医院就诊。

孕妇要慎用的中成药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