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艾灸中脘穴缓解胃痛
中医艾灸养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生活越来越好,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如果不需要我们的生活成悲剧,就必须注意养生。如何避开有关中医养生的认识误区呢?下面是由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艾灸中脘穴缓解胃痛”,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现代人说自己没胃病都没人相信,特别是经常熬夜加班的工作族,胃痛时候时常是吃止痛药随便应付,有胃病要细心调理,中医艾灸中脘穴缓解胃痛。
胃痛: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胃脘部疼痛的病证,又称胃脘痛。历代文献中所称的 心痛 、 心下痛 ,多指胃痛而言。
胃痛往往表现在食欲不振、胃部胀痛、恶心、泛酸等症状也时常出现,尤其是吃些生冷食物或者天气转凉时胃痛就会愈发明显。
中医认为胃痛大致可分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四种原因,而外邪主要指外感寒热湿三邪,其中寒邪犯胃导致阳气被遏、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又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因。除了一般的胃痛表现外,还伴有胃部怕冷、喝冷水疼痛加重、喝温水则缓解,以及随气候寒热变化等典型表现。所以,临床上一般采取温胃散寒、通经止痛的方法进行治疗。艾灸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显著,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的功效,多用于少腹冷痛、行经腹痛、宫寒不孕等证。
具体做法是:将艾条一端点燃,左手食指中指置于施灸穴位两侧,右手拿起艾条后靠近腹部的中脘穴(腹部正中线,脐上四寸处),距离皮肤约3cm,用悬起法灸 10~20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红晕,而不感到灼烧疼痛为度。施灸过程中还可以将艾条在穴位附近处做小幅度回旋动作,以缓解局部皮肤温度过高引起的不适。
中脘穴是八会穴之腑会、胃之募穴,有温中健脾、行气止痛的功效,为艾灸胃脘痛的常用穴。除了中脘穴外,还可以配合关元穴以温肾培元。此外,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亦是临床常用保健要穴,为胃之合穴,有升清降浊、培补后天、益气升阳之效。
患有胃痛的人要调理好平时的饮食,禁忌辛辣生冷和不规律的饮食习惯。
中医艾灸中脘穴缓解胃痛,但是想要治疗好胃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一日三餐要规律,不能暴饮暴食 、饥一顿饱一顿,要少吃刺激肠胃的食物。
扩展阅读
中医艾灸治疗胃痛
中医艾灸治疗胃痛
1、中医艾灸治疗胃痛
具体做法是:将艾条一端点燃,左手食指中指置于施灸穴位两侧,右手拿起艾条后靠近腹部的中脘穴(腹部正中线,脐上四寸处),距离皮肤约3cm,用悬起法灸 10~20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红晕,而不感到灼烧疼痛为度。施灸过程中还可以将艾条在穴位附近处做小幅度回旋动作,以缓解局部皮肤温度过高引起的不适。
中脘穴是八会穴之腑会、胃之募穴,有温中健脾、行气止痛的功效,为艾灸胃脘痛的常用穴。除了中脘穴外,还可以配合关元穴以温肾培元。此外,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亦是临床常用保健要穴,为胃之合穴,有升清降浊、培补后天、益气升阳之效。
2、快速缓解胃痛的方法
2.1、吃一点东西
有时候胃疼也是因为饥饿造成的,这个时候,要记得,常在自己工作的地方备一些零食,这样,当你有饥饿感的时候,就吃点,也能减少你的胃疼的毛病的。
2.2、喝一杯热水
胃疼的时候,记得,可以倒一杯较热的水,然后喝下去,这样,也会起到缓解的作用。这种的是因为可能胃酸过多导致了胃疼,所以,喝水,会稀释掉。
2.3、吃一些促消化的药
胃疼的时候,可能是吃得太饱而引起的不舒服的感觉,这个时候,可以吃一点儿促消化的药,或者是静静地不要动,让胃能处在平和的消化的状态中。
3、胃痛的几种症状
3.1、疼痛:疼痛是胃疼最基本的症状。导致隐痛的原因很多,表现形式也复杂。病因包括受寒、气滞、血瘀等,表现形式有隐痛、刺痛、绞痛。
3.2、口苦:嘴巴苦是胃疼的非常重要的症状原因是肝胆受热产生的,是胆气上泛的表现。
3.3、面色:胃病患者病史过长,面色容易萎黄、黯淡无光。
3.4、舌淡无味:中医理论认为,脾开窍于口,如果脾受困,或其他原因导致脾虚,都会引起患者口不知味,不欲食。
3.5、气胀:这也是胃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很多人在胃疼的时候都会发生胃胀的现象。如果脾胃运化失职,或者因寒受阻,或者其他因素,都会导致胃内的气体不能及时、不能正常排出,从而导致气胀。所以肠胃病的表现症状还会有气胀。
中医治疗胃痛的偏方
1、陈皮5克,元胡20克,醋适量,以上前两味用醋炒后研末,每次服用1-2克,每日服3次,适用于胃痛。
2、薤白50-150克,醋50-100克,先将薤白洗净用醋煎煮,不加盐,顿服,也可从小剂量开始,渐渐增加,以痊愈为度。理气宽中,止痢,止痛,适用于胃气痛不可忍。
3、生姜30克,红糖适量,先将生姜洗净,切片,用醋浸泡24小时,每服3克加入红糖,沸水冲泡,加盖浸片刻。代茶频饮,温中,健胃,止呕主治胃脘疼痛,翻胃呕吐,食欲不振。
胃痛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1、胃痛伴咯血, 提示胸科疾病:如支气管扩张炎症、结核、异物产伤6瘤脓肿、寄生虫。囊肿尘肺、原位癌和转移癌、肺淤血肺梗死。支气管胸膜瘦、血液病食管疾病、肾病综合征。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2、胃痛伴呕血,多提示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胆囊、全身疾病,如门脉高压症出血食管炎症、慈室炎、异物产伤急性出血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息肉、胃我膜脱垂应激性溃疡、胃肿瘤晚期出血、十二指肠血管病全身疾病格血液病)等。
3、胃痛伴发热,胃痛伴发热者,提示胃腔内脏有炎性病变,如急性胃膜炎阑尾炎、胰腺炎等;如先发热后胃痛提示内科疾病如肺炎、肺炎球菌肺炎胸膜炎、结核性胸膜炎、流行性出血热原发性胃膜炎等。
艾灸中脘穴的作用是怎样的
快节奏的生活总是会导致我们的身体出现一些疾病,很多人在经历疾病的痛苦之后总是会尝试不同的方法对身体进行改善,其中艾灸是一种常见的中医保健养生的一种方法,能对我们的身体进行很好的改善,其中中脘穴就是我们身体中其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穴位,下面一起了解下艾灸中脘穴的作用是怎样的
艾灸中脘穴的作用是怎样的
人体穴位,属奇经八脉之任脉。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治疗恶心、治疗烧心、嗳气、治疗慢性肝炎、治疗慢性胃炎、胃痛等。
1.艾灸中脘穴
艾灸中脘穴有散寒止痛的效果,除了普通的温和灸之外,大家还可以尝试隔姜灸。方法是:将鲜生姜切成3~4毫米厚的姜片,用针孔点刺许多小孔,以便热力传导,上置大小适量的艾炷,点燃施灸,一般灸到病人觉热,局部皮肤出现红晕潮湿为度。如初灸一两壮感觉灼痛,可将姜片稍提起,然后重新放上,亦可在姜片下放纸片再灸。
2.按摩中脘穴
双掌重叠或单掌按压在中脘穴上,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进行圆周运动。注意手下与皮肤之间不要出现摩擦,即手掌始终紧贴着皮肤,带着皮下的脂肪、肌肉等组织做小范围的环旋运动,使腹腔内产生热感为佳。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但以饭后半小时做最好,力度不可过大,否则可能出现疼痛和恶心的症状。
上面就是对艾灸中脘穴的作用是怎样的介绍,通过了解之后我们知道艾灸中脘穴能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比如能够缓解胃疼以及治疗腹胀以及脸上长痘和便秘等现象,并且通过艾灸的方法对身体进行改善没有任何的副作用。
中医艾灸可以治疗胃痛
【导读】胃痛: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胃脘部疼痛的病证,又称胃脘痛。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现在有中医艾灸可以治疗胃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医艾灸可以治疗胃痛吧。
中医艾灸可以治疗胃痛
胃痛往往表现在食欲不振、胃部胀痛、恶心、泛酸等症状也时常出现,尤其是吃些生冷食物或者天气转凉时胃痛就会愈发明显。
中医认为胃痛大致可分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四种原因,而外邪主要指外感寒热湿三邪,其中寒邪犯胃导致阳气被遏、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又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因。除了一般的胃痛表现外,还伴有胃部怕冷、喝冷水疼痛加重、喝温水则缓解,以及随气候寒热变化等典型表现。所以,临床上一般采取温胃散寒、通经止痛的方法进行治疗。艾灸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显著,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的功效,多用于少腹冷痛、行经腹痛、宫寒不孕等证。
中医艾灸可以治疗胃痛
具体做法是:将艾条一端点燃,左手食指中指置于施灸穴位两侧,右手拿起艾条后靠近腹部的中脘穴(腹部正中线,脐上四寸处),距离皮肤约3cm,用悬起法灸 10~20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红晕,而不感到灼烧疼痛为度。施灸过程中还可以将艾条在穴位附近处做小幅度回旋动作,以缓解局部皮肤温度过高引起的不适。
中脘穴是八会穴之腑会、胃之募穴,有温中健脾、行气止痛的功效,为艾灸胃脘痛的常用穴。除了中脘穴外,还可以配合关元穴以温肾培元。此外,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亦是临床常用保健要穴,为胃之合穴,有升清降浊、培补后天、益气升阳之效。
患有胃痛的人要调理好平时的饮食,禁忌辛辣生冷和不规律的饮食习惯。
中脘穴在哪里?按摩中脘穴有什么作用?
人体的穴位功能主要分表现在3个方面,把经络气息运输到身体表面,是疾病在体表的表现,而且是中医大多疗法施与的部位。今天教大家如何辨识中脘穴,看看按摩中脘穴有哪些好处。
按摩中脘穴位的作用
别名:上纪穴,胃脘穴,大仓穴,太仓穴,胃管穴,三管穴,中管穴,中碗穴。
穴义: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
名解:(1)中脘。中,指本穴相对于上脘穴、下脘穴二穴而为中也。脘,空腔也。该穴名意指任有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继续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脉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中管、中碗名意与中脘同,碗通脘。
(2)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
(3)胃脘。胃,胃腑也。脘,空腔也。胃脘名意指本穴气血直接作用于胃腑。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性温,与胃经气血同性,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故名胃脘。胃管名意与胃脘同,管通脘。
(4)大仓。大,与小相对,大也。仓,仓库也。大仓名意指本穴为地部经水汇聚的大仓库。理同中脘名解。太仓名意与大仓同。
(5)三管。三,指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三经也。管,孔也。三管名意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之水皆由本穴聚集下流。
(6)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水液,故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取穴方法: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七、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疾病: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任脉下行。
功能作用: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
治法: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配伍:配百会穴、足三里穴、神门穴治失眠、脏躁;配膻中穴、天突穴、丰隆穴治哮喘;配梁丘穴、下巨虚穴治急性胃肠炎;配肝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公孙穴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配上脘穴、梁门穴(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配阳池穴、胞门、子宫穴(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配气海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百会穴治胃下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胃经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中脘穴 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99健康网推荐阅读:
按摩天枢穴的作用
按摩气海穴位的作用
很多疾病其实是重在预防,所以平时不妨多多对中脘穴等穴位进行按摩,这样可以有效的远离某些疾病。保证身体的健康。
治疗腹痛腹泻特效穴:中脘穴、足三里穴
天气炎热,贪凉的市民喜欢吹空调、吃冷饮,很容易发生腹痛腹泻等病症。适当按压足三里穴,可有效缓解腹部不适,是一个好办法。中医专家表示,腹部的中脘穴(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也是缓解胃肠不适的重要穴位。身体仰卧,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指头使劲地压,6秒钟时将手离开,重复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适。
此外,中医专家表示,用手掌顺时针缓慢按摩腹部,也可达到舒缓腹部疼痛的效果。
长期腹痛腹泻怎么办?
慢性腹泻,长期腹痛是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据估计,这种病约占胃肠道疾病的30~50%.这种病人的肠道并无结构上的缺陷,仅是肠道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有过度或反常的现象,所以过去被称为结肠功能紊乱、过敏性结肠炎、结肠敏感或粘液结肠炎等。由于这种病没有炎症,而且功能紊乱不只限于结肠,所以近年来被称之为肠道易激综合征。
一般认为其发病与严重的焦虑、恐惧(如恐癌)、心情抑郁、过度愤慨等精神刺激有关。当这些精神因素影响植物神经正常功能时,即可导致结肠运动和分泌功能和失调而发病。中医认为情志失调,外感寒湿,过度疲劳,可诱发或加重这种病。某些肠道感染(如菌痢)、上呼吸道感染、肠寄生虫病等,持续不愈或反复发作,也可遗留下肠道易激综合征。腹痛是这种病最突出的症状。部位多在下腹部,特别是左下腹,少数在脐旁。疼痛的特点是吃生冷后发作或加重,排便、排气或腹部热敷后减轻或消失。由于结肠痉挛,病人常有便秘,粪呈羊粪便或栗子状,常感腹胀不适,屁多。腹泻也是常见症状,粪便多为半液状或湖状,有的带有大量白色或透明的粘液,伴有里急后量,鸡鸣泻或餐后泻。便秘和腹泻可交替进行。全身症状有腹胀,厌食,嗳气,心悸,乏力,多汗,潮热,头痛,胸闷,失眠等。
肠道易激综合征宜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性治疗。首先要排除恐癌等思想顾虑,提高治疗信心。生活应当规律,睡眠要充分,应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和调整神经及内脏功能。腹泻发作期饮食以少渣、易用消化的粥、面等为宜,少食姜、蒜、大葱、辣椒、花椒等刺激性调味品,忌食冷饮冷食、生冷蔬菜和水果,戒除烟、酒。对于以便秘为主的可服普鲁苯辛或阿托品;腹泻可服复方苯乙哌啶;焦虑和肠痉挛时,可选用普鲁苯辛或阿托品;焦虑失眠者可服安定、利眠宁等。艾炙天枢、关元、足三里或腹部自我按摩、热敷,有减轻肠痉挛、止泻、通便的良好作用。中医药治疗肝胃不和,常用加味逍遥丸,脾胃虚弱常用参苓白术散。经过合理安排生活和治疗,绝大多数可以治愈或缓解。不过,这种病易于在精神紧张,不定时复发,所以应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
急性腹泻的急救处理
病人排便次数增加、粪便稀薄不成形或带脓血样者都称为腹泻。腹泻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多发生于夏季,常因食物不洁、食物腐败变质所致,并伴有腹泻、腹痛等症状。
〈急性腹泻的病因〉
1.细菌或病毒感染,多见于细菌性痢疾和肠炎、伤寒、急性胃肠炎、流行性感冒及消化不良等。
2.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等。
3.中毒性腹泻如误服砷、汞、毒蕈等有毒物质等。
〈家庭应急处理〉
1.卧床休息,进食易消化的稀软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充分地补给水分,最好在温热开水中加少量的食盐饮用,也可饮用各种果汁饮料,不可饮用牛奶或汽水等。
2.非感染性腹泻,可用复方苯乙哌啶、黄连素、痢特灵等;感染性腹泻应服用抗生素治疗。
3.腹泻若伴有呕吐或腹泻严重者,应送医院治疗。
家庭急救要注意九大禁忌!
家庭是一个温暖的港湾,可随时也会有各种小的意外情况发生,如何准确判断并在第一时间内实施急救,成为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
一、急性腹痛忌服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延误诊断,应尽快去医院查诊。
治疗腹痛腹泻特效穴:中脘穴、足三里穴
二、腹部受伤内脏脱出后忌立即复位:脱出的内脏须经医生彻底消毒处理后再复位。防止感染造成严重后果。
三、使用止血带结扎忌时间过长:止血带应每隔1小时放松1刻钟,并作好记录,防止因结扎肢体过长造成远端肢体缺血坏死。
四、昏迷病人忌仰卧:应使其侧卧,防止口腔分泌物、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更不能给昏迷病人进食、进水。
五、心源性哮喘病人忌平卧:因为平卧会增加肺脏瘀血及心脏负担,使气喘加重,危及生命。应取半卧位使下肢下垂。
六、脑出血病人忌随意搬动:如有在活动中突然跌倒昏迷或患过脑出血的瘫痪者,很可能有脑出血,随意搬动会使出血更加严重,应平卧,抬高头部,即刻送医院。
七、小而深的伤口忌马虎包扎:若被锐器刺伤后马虎包扎,会使伤口缺氧,导致破伤风杆菌等厌氧菌生长,应清创消毒后再包扎,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八、腹泻病人忌乱服止泻药:在未消炎之前乱用止泻药,会使毒素难以排出,肠道炎症加剧。应在使用消炎药痢特灵、黄连素、氟哌酸之后再用止泻药,如易蒙停等。
九、触电者忌徒手拉救:发发现有人触电后立刻切断电源,并马上用干木棍、竹竽等绝缘体排开电线。
跑步腹痛的原因及防治
清晨,跑步运动不分男女老少,河边、公园、大街皆可见到。但是也经常有跑步中或跑步后发生腹痛而就医的实例。中小学生上体育课时,因腹痛而中止运动者更为常见。医生们总结了因跑步引起腹痛的病因。
右上腹痛 这多半是因平时缺乏锻炼而致。缺乏锻炼的人运动时比训练有素的运动员需氧量多,因此呼吸急促。正常情况下吸气时胸腔的负压升高,有利于肝静脉等处的血液回流。当呼吸急促时胸腔负压变小,肝脏血液回流受阻,以致肝脏瘀血,引起肝区痛疼。
胃肠痉挛 空腹跑步或餐后跑步,运动前吃得过饱或喝得过多(尤其是冷饮过多),均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痉挛产生腹痛;运动前食入难以消化的食物,如豆、薯、牛奶、面食等,由于产气过多,引起腹胀,加之剧烈运动,腹压升高,腹膜受到牵拉引起腹痛。此外,腹部着冷或宿便、蛔虫刺激等,均可引起肠痉挛而产生腹痛。
腹直肌痉挛 夏季进行剧烈运动时,由于大量排汗,机体失盐失水,未能及时补充而发生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加之疲劳,易导致腹直肌痉挛。
腹部慢性疾病 慢性肝炎、胆囊炎、胃溃疡病或慢性阑尾炎等患者,剧烈运动时由于病变部位受到牵扯、震动等刺激,发生疼痛;疼痛一般在病变部位。另外,运动时骨骼肌的血供增加,增加的血量主要是从内脏器官抽调来的,因此支配内脏器官的血管收缩,血液供应不足,于是引起胃肠平滑肌痉挛性收缩而致腹痛。
饭后跑步或剧烈运动 运动吞咽了大量的空气,使胃更加扩张,容易产生胃食道逆流,出现嗳气、打嗝、心口烧灼或反胃,发生上腹胀痛。
防治措施:
1.跑步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跑步时要由慢逐渐变快。跑前宜少量进食或饮水,饭后不宜立即跑步或运动。
2.出现跑步性腹痛时,一般只需减慢速度,加深呼吸,按压疼痛部位或弯腰跑一段,疼痛可减轻以致消失。
经采取上述措施后,如果疼痛仍未减轻就应停止运动,可口服止痛解痉药,如阿托品片、颠茄片、元胡止痛片等;或针刺或用手指点揉足三里、内关、大肠俞等穴位,均能缓解疼痛。
经常性腹痛腹泻不可忽视
炎症性肠病,对于我国大多百姓而言非常陌生,甚至闻所未闻。然而,记者日前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新近设立的炎症性肠病专病门诊了解到,随着饮食结构、环境因素等的改变,炎症性肠病这一欧美常见病,近年在我国的发病明显上升,但由于百姓乃至一些非专科医生对此病的知晓度很低,常常导致患者漏诊和误诊,在治疗上走很多弯路。
欧美常见病在我国悄然上升
25岁的小林半年前出现腹痛、腹泻和黏液便,他以为是一般的肠炎,也没在意。随着疾病的发展,症状明显加重,常常排黏性脓血便并伴低烧、乏力、贫血等,到医院经肠镜等一系列检查,确诊为克罗恩病,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
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沙卫红介绍,炎症性肠病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该病在欧美国家很常见,美国有140万炎症性肠病患者,每年有3万多新发病例。近些年,这一欧美常见病在我国呈现明显增长趋势。以广东省人民医院为例,去年就接诊400多个炎症性肠病患者。
治疗腹痛腹泻特效穴:中脘穴、足三里穴
目前,炎症性肠病的病因还不十分明确,可能跟人们的生活习惯、感染、遗传、免疫过度应答有关。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岑荣英认为,过度食用冰箱食物、饮食习惯不良、先天免疫失调等都可能导致炎症性肠病。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肠道微生物感染诱发免疫系统出现紊乱所致。免疫系统是人体重要的防御系统,可保护人体免受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侵害。但如果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其攻击的对象就不是入侵身体的外来物质,而是患者自己的肠道组织,从而引起炎症性肠病。
除了消化道的症状外,炎症性肠病还会引起身体其他问题,如关节炎、反复发生的口腔溃疡、发热、虹膜炎、皮肤结节性红斑等。
经常腹痛、腹泻别大意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范围多自直肠、乙状结肠开始,可逆行向上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临床主要表现为肠道糜烂、腹泻、腹痛、排黏液便或脓血便;克罗恩病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主要累及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也可累及空肠、全结肠甚至是口腔、食管、胃等整个消化道,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治疗腹痛腹泻特效穴:中脘穴、足三里穴
由于很多疾病都会出现腹痛、腹泻的肠道表现,且炎症性肠炎过去在国内并不常见,因此,该病常被误诊为功能性胃肠病、结肠慢性炎症等,直到症状反复加重或有明显并发症时才意识到诊断有误。
沙卫红提醒,炎症性肠病容易频繁复发,难以治愈,少数患者甚至会因消化道严重受损而出现癌前病变。越早治疗,越有利于控制病情。如患者持续出现腹泻,特别是有黏性脓血便时,应到医院消化科就诊,通过常规的大便、生化免疫、胃肠镜和X线钡剂灌肠等检查,可作出诊断。尤其是胃肠镜检查,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一些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需加做肿瘤指标、小肠镜及全腹CT检查。另外,要排除肠结核的可能。
治疗腹痛腹泻特效穴:中脘穴、足三里穴
坚持规范治疗防恶变
炎症性肠病可增加大肠发生癌变的危险性。国外的一项统计显示,左半结肠炎患者的癌变率是正常人的2.8倍,全结肠炎患者的癌变率是正常人的15倍,而幼年起病的全结肠炎患者的癌变率甚至是非患者的162倍。岑荣英指出:也就是说,炎症性肠病发病年龄越小、病变越广、病情越重,癌变率就越高。因此,坚持长期、规范治疗,防止恶变成为关键。
由于疾病反复发作,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消化道往往很脆弱,因此,患者应限制摄入膳食纤维和乳制品,注意补充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患者可以通过食谱日志来记录哪些食物可以缓解不适,哪些则加重症状。对于可能加重病情的食物(如虾蟹等),尽量不要食用。
治疗腹痛腹泻特效穴:中脘穴、足三里穴
中医治疗胃病 艾灸穴位治疗胃痛
胃病非常不好受,胃酸、胃胀气等症状,胃病一犯,饭也不能吃,全身不适,治疗胃病有很多方法,今天小编教大家一招,用艾灸就可以治疗胃痛,当时见效哦,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温灸中脘、神阙治胃病
还有些上了岁数的人,由于年轻时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或者受生活条件所限,吃得不好,导致老了以后经常出现恶心、干呕、闹肚子等肠胃不适。像这种睛况就需要长期调理了,一般要连续灸五六个疗程,10 天一个疗程,每次灸20-30分钟,每个疗程之间可休息3天。
这时候,您就要用到隔姜灸,就是把姜片扎孔,搁在中脘穴和神阙穴上,然后对准姜片艾灸。姜的辣气进入体内后能对付顽固性的消化不良。
我们在使用温灸治疗胃病的时候,如果再在足部的消化系统反射区按摩几分钟的话,效果会更加的好的哦。
用耳朵治胃病
对付胃病,您还可以找到耳朵上的胃、食道、贲门、幽门和十二指肠反射区,哪儿疼点哪儿,一会儿胃就“焐”得热乎了。
对于一般的胃病,在耳朵上找痛点,忍住痛,点按几分钟就会缓解。一般说来,胃病越严重,点起来越疼。
您如果赶上出差在外、跟朋友聚会或者正在工作中急性胃疼犯了,手边又暂时没有醪糟、艾条,做脚上的胃反射区又不方便,就可以直接点耳朵上的胃区,找到最痛的地方直接点压。
有的时候,您自己觉得是胃疼,其实可能是贲门疼、幽门疼或者是十二指肠疼。此时,自己光凭感觉没法儿辨别,那在耳朵上就能找得准了。点按这几个地方,哪个点最疼,就是对应的哪个脏器出了毛病。
如果你实在自己不想下手,忍受不了疼的话,可以采用贴耳豆的方法,在上面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几个反射区贴王不留行籽。
您也可以把云南白药的保险子打成粉,包裹住王不留行籽再贴,或者直接把王不留行籽和云南白药都打成粉,加点水,制成小的膏药贴在耳朵上的胃区。
治胃病具体方法
1.艾灸中脘30分钟,或者每天用暖水袋焐中脘穴30~40分钟;经常肠胃不适者要长期调理,隔10天灸一次。连续做5-6次;顽固性肠胃不适可隔姜灸。
2.按摩足部的消化系统反射区,每天按摩2分钟。
3.在耳朵的胃、食道、贲门、幽门和十二指肠反射区上找痛点,贴耳豆2~3天,或每天点按10分钟。
中医如何治疗胃病
多胃病患者大多是因为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生活饮食习惯造成的。比如,有人经常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嗳气、上腹部饱胀或钝痛的情况,却总以为就是没吃好,胃有点不舒服,自己吃点药或是忍忍就过去了。实际上,正是这些忽视,导致了疾病的不断发展,严重了,甚至有癌变的可能。
从中医来讲,胃病并不是单单因为胃不好造成的,因而,养胃还要兼顾脾、肝。蒙教授指出,除戒烟酒外,注意饮食是重点。
健脾胃
中医认为,初春饮食应以辛温、清淡为主,因为辛温能够祛寒,清淡能够利湿,这样可使人体抗拒风寒、风湿之邪的侵袭。例如可经常用薏苡仁、山药、大枣、茯苓、芡实等煮粥,以起到健脾补气的作用。而油腻、生冷、酸涩、黏硬和大辛大热的食物,会助热生火,伤害脾胃,要忌食;蔬菜、水果可避免“上火”,要多吃。
养脾肝
春天肝旺,容易克伐脾土而引起脾胃病,而酸味是肝之本味,故此时应减酸味,增甘味。唐代名医孙思邈就曾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建议可在春季多食用大枣、山药等。
中医专家指出肝气升发过度,会引起脾胃病旧病复发。而肝功能的健康与否又与人的精神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要学会自我调控情绪。
中医提醒胃病患者忌喝绿茶
先代科学大量研究证实,茶叶确实含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生化成份,茶叶不仅具有多中医药功效。但有利也有弊,专家提醒,胃病患者忌喝绿茶。
胃病的症状有轻有重,最常见的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则为上腹部烧灼痛,特别是在两顿饭之间,早餐或在饮用橙汁、咖啡之后发生。
据专家介绍,胃病须“三分治七分养”,七分养应该在三分治的基础上进行,经全面检查确诊后进行系统治疗,并配合精神、饮食、烟酒等方面进行调养,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在生活作息方面,一天三餐要定时定量,最好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表,然后严格遵守。
此外,专家特别提醒广大胃病患者,中国人都爱喝茶,但是胃病患者最好喝红茶,因为绿茶是没有经过发酵的茶,较多地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能保留鲜叶的85%以上,绿茶中的成分,对于防衰老、抗癌、杀菌、消炎等确实有效果,是其他茶叶无法比拟的。
但过敏体质者喝绿茶易呕吐,而且绿茶中叶绿素含量较多,对肠胃刺激较大,故胃病患者最好别喝绿茶。
红茶是全发酵茶,茶多酚含量少,经过“熟化”刺激性较弱,较为平缓温和,适合饮用。尤其对脾胃虚弱的人来说,喝红茶时加点奶,可以起到一定的温胃作用。
喝茶的时间最好在饭后,因为空腹饮茶会伤身体,尤其对于不常饮茶的人来说,会抑制胃液分泌,妨碍消化,严重的还会引起心悸、头痛等“茶醉”现象。
平时情绪容易激动或比较敏感、睡眠欠佳和身体较弱的人,晚上还是以少饮或不饮茶为宜。
俗话说“十人九胃病”,胃病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注意,患有胃病,千万别喝绿茶!
总结:看到文章中治疗胃痛方法有很多,耳朵治疗法,还有艾灸治疗法等等,这些治疗胃痛还是有效果的,大家不防一试。
中医治疗胃病 艾灸穴位治疗胃痛
中医治疗胃病 艾灸穴位治疗胃痛
温灸中脘、神阙治胃病
还有些上了岁数的人,由于年轻时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或者受生活条件所限,吃得不好,导致老了以后经常出现恶心、干呕、闹肚子等肠胃不适。像这种睛况就需要长期调理了,一般要连续灸五六个疗程,10 天一个疗程,每次灸20-30分钟,每个疗程之间可休息3天。
这时候,您就要用到隔姜灸,就是把姜片扎孔,搁在中脘穴和神阙穴上,然后对准姜片艾灸。姜的辣气进入体内后能对付顽固性的消化不良。我们在使用温灸治疗胃病的时候,如果再在足部的消化系统反射区按摩几分钟的话,效果会更加的好的哦。
用耳朵治胃病
对付胃病,您还可以找到耳朵上的胃、食道、贲门、幽门和十二指肠反射区,哪儿疼点哪儿,一会儿胃就“焐”得热乎了。对于一般的胃病,在耳朵上找痛点,忍住痛,点按几分钟就会缓解。一般说来,胃病越严重,点起来越疼。
您如果赶上出差在外、跟朋友聚会或者正在工作中急性胃疼犯了,手边又暂时没有醪糟、艾条,做脚上的胃反射区又不方便,就可以直接点耳朵上的胃区,找到最痛的地方直接点压。
有的时候,您自己觉得是胃疼,其实可能是贲门疼、幽门疼或者是十二指肠疼。此时,自己光凭感觉没法儿辨别,那在耳朵上就能找得准了。点按这几个地方,哪个点最疼,就是对应的哪个脏器出了毛病。
如果你实在自己不想下手,忍受不了疼的话,可以采用贴耳豆的方法,在上面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几个反射区贴王不留行籽。您也可以把云南白药的保险子打成粉,包裹住王不留行籽再贴,或者直接把王不留行籽和云南白药都打成粉,加点水,制成小的膏药贴在耳朵上的胃区。
治胃病具体方法
1.艾灸中脘30分钟,或者每天用暖水袋焐中脘穴30~40分钟;经常肠胃不适者要长期调理,隔10天灸一次。连续做5-6次;顽固性肠胃不适可隔姜灸。
2.按摩足部的消化系统反射区,每天按摩2分钟。
3.在耳朵的胃、食道、贲门、幽门和十二指肠反射区上找痛点,贴耳豆2~3天,或每天点按10分钟。
中医如何治疗胃病
多胃病患者大多是因为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生活饮食习惯造成的。比如,有人经常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嗳气、上腹部饱胀或钝痛的情况,却总以为就是没吃好,胃有点不舒服,自己吃点药或是忍忍就过去了。实际上,正是这些忽视,导致了疾病的不断发展,严重了,甚至有癌变的可能。从中医来讲,胃病并不是单单因为胃不好造成的,因而,养胃还要兼顾脾、肝。蒙教授指出,除戒烟酒外,注意饮食是重点。
健脾胃
中医认为,初春饮食应以辛温、清淡为主,因为辛温能够祛寒,清淡能够利湿,这样可使人体抗拒风寒、风湿之邪的侵袭。例如可经常用薏苡仁、山药、大枣、茯苓、芡实等煮粥,以起到健脾补气的作用。而油腻、生冷、酸涩、黏硬和大辛大热的食物,会助热生火,伤害脾胃,要忌食;蔬菜、水果可避免“上火”,要多吃。
养脾肝
春天肝旺,容易克伐脾土而引起脾胃病,而酸味是肝之本味,故此时应减酸味,增甘味。唐代名医孙思邈就曾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建议可在春季多食用大枣、山药等。中医专家指出肝气升发过度,会引起脾胃病旧病复发。而肝功能的健康与否又与人的精神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要学会自我调控情绪。
中医提醒胃病患者忌喝绿茶
先代科学大量研究证实,茶叶确实含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生化成份,茶叶不仅具有多中医药功效。但有利也有弊,专家提醒,胃病患者忌喝绿茶。胃病的症状有轻有重,最常见的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则为上腹部烧灼痛,特别是在两顿饭之间,早餐或在饮用橙汁、咖啡之后发生。
据专家介绍,胃病须“三分治七分养”,七分养应该在三分治的基础上进行,经全面检查确诊后进行系统治疗,并配合精神、饮食、烟酒等方面进行调养,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在生活作息方面,一天三餐要定时定量,最好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表,然后严格遵守。
此外,专家特别提醒广大胃病患者,中国人都爱喝茶,但是胃病患者最好喝红茶,因为绿茶是没有经过发酵的茶,较多地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能保留鲜叶的85%以上,绿茶中的成分,对于防衰老、抗癌、杀菌、消炎等确实有效果,是其他茶叶无法比拟的。但过敏体质者喝绿茶易呕吐,而且绿茶中叶绿素含量较多,对肠胃刺激较大,故胃病患者最好别喝绿茶。
红茶是全发酵茶,茶多酚含量少,经过“熟化”刺激性较弱,较为平缓温和,适合饮用。尤其对脾胃虚弱的人来说,喝红茶时加点奶,可以起到一定的温胃作用。喝茶的时间最好在饭后,因为空腹饮茶会伤身体,尤其对于不常饮茶的人来说,会抑制胃液分泌,妨碍消化,严重的还会引起心悸、头痛等“茶醉”现象。
平时情绪容易激动或比较敏感、睡眠欠佳和身体较弱的人,晚上还是以少饮或不饮茶为宜。俗话说“十人九胃病”,胃病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注意,患有胃病,千万别喝绿茶!
总结:看到文章中治疗胃痛方法有很多,耳朵治疗法,还有艾灸治疗法等等,这些治疗胃痛还是有效果的,大家不防一试。
中脘穴的位置在哪,怎么曲取穴呢?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在中医的理论中,人体由各个穴位组成,每个穴位对应身体不同的功能,因此,利用穴位原理可以治疗不少疾病问题。例如,中脘穴就是身体上面非常重要的穴位之一,对于治疗大部分的疾病有极大的作用,下面就来看看中脘穴的位置在哪,怎么曲取穴呢?
人体穴位,属奇经八脉之任脉。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治疗恶心、治疗烧心、嗳气、治疗慢性肝炎、治疗慢性胃炎、胃痛,辅助消化等。
取穴标准
取穴方法: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七、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疾病: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人体穴位配伍
配百会穴、足三里穴、神门穴治失眠、脏躁;配膻中穴、天突穴、丰隆穴治哮喘;配梁丘穴、下巨虚穴治急性胃肠炎;配肝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公孙穴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配上脘穴、梁门穴(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配阳池穴、胞门、子宫穴(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配气海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百会穴治胃下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