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祛痰要先辨别类型

人群养生祛痰的食物。

饮食贵在节,读书贵在精,锻炼贵在恒,节饮食养胃,多读书养胆,喜运动延生!从古至今,关于养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或名言,生活质量高的人,一般都是懂得养生的人。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做的呢?为此,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中医 祛痰要先辨别类型》,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痰 是在呼吸道中的黏液状物质,这种物质会让我们咽喉有异物感、想要清喉,但是,很多时候 痰 却咳不出来,该怎么祛痰才有效?我们来看看中医关于痰的介绍。

中医讲 痰

中医所讲的 痰 ,含义非常广泛,还包括神志和精神的反常或错乱等表现。而 化痰 一词中所指的 痰 ,仅是指呼吸道中所分泌的黏液状物质。中医所讲的 化痰 ,是要根据不同的症状采取不同的 化痰 方法,主要为 温化寒痰 和 清化热痰 两种。

所谓 寒痰 是指因感受寒冷之邪所引起的咳痰,痰色清白而稀薄,痰量较多,就要采取温化寒痰的治疗原则,选用具有温热性质的中药如半夏、天南星等或通宣理肺丸(口服液)、小青龙颗粒等中成药进行治疗。

所谓 热痰 是指因感受火热之邪所引起的咳痰,痰色黄而黏稠,不易咳出,就要采取清化热痰的治疗原则,适用具有寒凉性质的中药如贝母、竹沥等或急支糖浆、鲜竹沥口服液等中成药进行治疗。

痰分有形与无形

对于痰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感冒或是爱抽烟的人常会咳痰。痰是怎么来的呢?中医认为脾负责运化水湿,也就是人体里的各种液体,使它们在人体内循环往复地运动,滋养身体。倘若脾的运化功能下降或是这些水液在运行时受到阻碍,就可能发生异常积聚的现象。

这类异常积聚的水液,中医称为 痰饮 。其中,比较秽浊、黏滞、稠厚的部分为 痰 ,另外清稀、澄澈、透明的部分称为 饮 。痰饮都可以致病,其中又以痰较为重要。痰并不都是可以被咳出体外,能直接看见的,还有一些会堆积在脏腑、经络中,无法被肉眼看见。因此,痰就有了 有形之痰 与 无形之痰 的区别。

无形之痰更可怕

有形的痰,我们见得比较多。倘若我们留心观察的话,会发现这些痰液性状上差别很大。总体而言,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颜色,会有白、灰黑、黄、黄绿的差异;二是质地,有稠厚、稀薄、泡沫之分别。为何会出现这些不同呢?其实,这些差异正是不同病理特征的反映。

如果我们把白糖放到水里,就成了一杯透明的白糖水。把这杯水放火上加热,可以看到水会逐渐变得稠厚,颜色也会慢慢变成淡黄、深黄。同样的,体内有热,咳出来的痰多黄稠;体内偏寒,咳出来的痰多白、稀薄。由此,有形之痰也有了 热痰 、 寒痰 的区别。除了这两种痰,根据病理特征,还可以分出燥痰、湿痰、风痰等三种有形之痰。

这些有形之痰能被看见,也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多是表明肺部或是气管、呼吸道出了问题。无形之痰则不一样,普通人看不见,也容易忽视其存在。同时,它还会随着气血的运行,在我们全身上下流窜,影响血脉经络和五脏六腑,因而对健康危害更大。

这些无形之痰也有秽浊、黏滞、稠厚的性质,一旦积聚在体内某处,就会引发相应的病症,中医就是根据这些病症来确定其存在的。例如无形之痰积聚在胃部,会引起胃胀、恶心、呕吐;积聚在心脑,引发心神失常、精神错乱。由于它隐秘地游走于身体四处,可能引发各种疾病,所以才有了 怪病多痰 、 百病皆因痰作祟 等说法。

祛痰的不同方法

既然这些污浊的痰会引发疾病,自然要想办法加以清除,这个过程就是 化痰 。痰究其根本,还是一些污浊、稠厚的水液。我们知道,如果水缸里的水比较浑浊,可以放一块明矾进去,使浑水中的污垢分解、沉淀。相应的,一些化痰药就能起到明矾的作用,化解其中的污浊。

如果想化痰,先要分辨痰的类型、产生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方法。比如寒痰,既然是体内寒气重产生的,化解的方法就是用干姜、陈皮之类温热的药材给身体内部 升温 。热痰,则用浙贝、川贝等清热的药材。

如前所述,有些痰的产生是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导致的,因而也可以通过改善和增强脾的运化水湿功能来达到化痰的效果。我们常能听到 健脾化痰 一词,就是这个原因。

食谱推荐、芝麻冰糖水治夜嗽


生芝麻15克、冰糖10克。芝麻与冰糖共放碗中,开水冲饮;润肺、生津、治夜嗽不止、咳嗽无痰。

注:芝麻1把、生姜50克、共捣烂煮汁服、亦有上述疗效。

从上面的文章我们只是,痰可以分为有形痰和无形痰,无形痰更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祛痰要先分辨类型。

扩展阅读

中医矛盾辨别 对证养生


养生导读:生活中,我们常常讨论是素食好还是荤食好?是冷水洗澡好还是热水洗澡好而这些正是中医养生保健中的辩证关系,处理好它们,拿捏好尺度,对于健康养生至关重要。下面,介绍一些中医养生的矛盾,让你辨别,对证养生。

1、饱与饥

多食伤身,营养不足也损害健康。《抱朴子》中说:养生赖于饮食,然使醉而强酒,饱而强食,未有不伤身者。唐代诗圣杜甫就是因为饱餐一顿耒阳县令送的烤牛肉而死的。清代顺康年间,户部尚书马齐,自其祖父以下四代多享高寿,其中百岁者有5人之多,马齐本人享年88岁。据传马家主要是善于饮食调摄,坚持早饭淡而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


但是有的人由于减肥心切,过分少吃而严重损害健康也是不可取的。养生格言中说:吃饭八分饱,无病活到老。节制饮食可减轻胃肠和内脏的负担,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延长寿命。



2、动与静

《健康格言》中说:久坐不动,易伤血气,脑力者应慎之;身动过剧,易损内脏,体力者应戒之。故而说有动有静才无病无痛。

美国宇宙航行局的科学家们证实,一个人三天不活动,他的肌肉的最大力量会丧失1/5。据浙江省的一份报告表明,运动的人免疫功能明显改善,发病率仅为1.9%,而缺乏运动的人发病率达到11.1%。但运动必须适量,超负荷的运动会加速体内某些器官的磨损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调而引起疾病,缩短寿命。


3、多睡与少寐

古代养生家认为少寐乃老年人大患。有人提出睡眠养生论,认为睡眠好可以延长寿命,但并不是睡得越多越好。

美国心脏病学会研究发现,每晚睡10小时的人比仅仅睡7小时的人,因心脏病死亡的人数高一倍,因中风而死亡的人数高三倍半。民谚说的早睡早起,没病惹你是有道理的。睡眠不足对身体有害,不仅影响工作学习,而且影响身心健康,引发各种疾病。但同样睡眠过多也有害。睡眠过多,身体各样机能呆滞,久之必致病。可见睡不可缺但也不可贪。



4、冷与热

冷水浴是一种健身妙法。通过冷水的低温刺激,可提高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物质代谢和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会使呼吸加快,心跳加强,血液加快循环,血压上升,肠胃蠕动加强,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也会得到加强。同时,在水对皮肤冲击的机械作用和一些矿物质对人体的化学作用下,还能增加皮肤的抵抗力,使皮肤病发生率大大减少。

而热水浴及桑拿浴能在高温的作用下,使皮肤毛孔和毛细血管扩张,有效地将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并带走一些污垢及存在于皮肤表层的有毒物质,健康效果也相当好。具体是洗冷水浴好还是热水澡好,需因人而异,视体质及习惯而定,但最基本的日常用水应是民间谚语所说的:冷水洗脸美容保健,温水刷牙牙齿喜欢,热水洗脚如吃补药。


5、乐与悲

有些老年人离退休后由于精神上无所寄托,往往产生失落感而闷闷不乐,这对健康极为不利。《灵枢》中说:悲伤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若能通过各种形式参加社会交往,诸如打扑克、下棋等娱乐游戏,有助于消除寂寞,增加生活乐趣。但有的人终日沉湎其中,导致精神失衡,甚至猝死在麻将桌下,那就更为可悲了。正如《健康格言》所说:娱乐有制,失制则精疲力竭;快乐有度,失度则乐极生悲。

中医祛痰五大方剂


咳嗽有痰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有的时候痰多而且不容易好,很是影响生活和学习,其实中医治疗痰多的妙方很多。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治疗痰多的方剂有哪些?怎么样治疗能快速见效?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祛痰经典方剂

痰湿的产生与脾胃运化能力下降有关,中医祛痰有一经典方剂二陈汤,由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乌梅六味药组成,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之所以称为二陈,是因为两味主药(法半夏和陈皮)都是年头越陈,效果越好。法半夏有燥湿作用,可以化痰湿;陈皮不仅理气化痰,还有燥湿和胃之功;配合乌梅敛肺止咳,生姜抑制半夏毒性,共同组成此化痰经验方。

与方剂类似,我们身体上也有自带的二陈汤丰隆、阴陵泉两个穴位。

祛痰的穴位

丰隆穴是化痰祛湿的经验取穴,既能化有形之痰,又能化无形之痰。

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

按摩方法

两个穴位一起按揉,每天10分钟,力度均匀、 柔和、渗透,就相当于服了身体自带的化痰汤。十分推荐给平时头重身困、咳嗽痰多、口中黏腻、胸腹胀满、形体肥胖的痰湿之人。

痰的病证特点:痰滞在肺,可见喘咳咯痰;痰阻于心,心血不畅,而见胸闷心悸。

痰迷心窍,则可见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则发为癫狂;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在经络筋骨,则可致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等;痰浊上犯于头,可见眩晕,昏冒;痰气凝结咽喉,则可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之病症。

中医认识痰饮病证,除根据临床病证特点外,还常结合舌苔滑腻,脉滑或弦等全面综合分析,以进行判断。

中医有见痰休治痰之说。生痰之源有寒、热、燥、湿、风、郁、虚之别,风又有外风、内风(肝风内动)之异,虚也有心、肺、脾、肾的不同。当坚持辨证以求其本,标本同治方为上策。治痰当调气。尽管痰证的表现千奇百怪,但痰的产生与气机不调有关系。常用的化痰药物贝母。《五十二病方》中亦记载有常用的化痰药物如半夏、服零(茯苓)、白附(白附子)等。

中医辨证治痰多

中医将痰分为寒痰、风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1、寒痰

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小青龙汤加减:桂枝6克,制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 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有气喘加炙麻黄6~9克。

2、风痰

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白稀,以后可转黄黏痰,病人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杏苏饮加减:杏仁10克,苏叶6克,荆芥6克,前胡10克,桔梗l0克,白前10克,痰色转黄,加胆星6克,连翘10克,银花12克。

3、热痰

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或寒邪而发高热数天后,使津液烧灼而转化为黄黏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泻白散化裁:桑白皮10克,地骨皮1 0克,甘草5克,生石膏 30克,黄芩10克,杏仁10克,胆星6克。

4、湿痰

湿邪侵人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二陈汤加味:制半夏10克,橘红10克,茯苓l0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苡仁15克,苍白术各10克。

5、燥痰

由久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病人觉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黄,清燥救肺汤出入:北沙参15克,天麦冬各l0克,生石膏30克,炙杷叶10克,杏仁10克,生地15克,浙贝10克,玉竹15克。

中医教你咳嗽痰多的有效护理办法

咳嗽同时有高热症状时,睡觉时垫一个冰枕头可缓解,也可用冷手巾敷额头,洗个冷水澡也不错;只是单纯的咳嗽严重,就要注意休息和保暖,寒冷的冬天,要带好围巾,多喝热水,不要去空间不流通或太过干燥的地方;如果咳嗽咳到呼吸困难的程度,要马上准备氧气袋给氧,否则会发生意外。

结语:通过以上的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中医治疗痰多的症状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医治疗痰多的没有什么副作用,还可以按摩治疗。以上介绍的相对应的各种情况的症状都有治疗方剂,有这类症状的可以试试。

中医看胃病有哪些类型


胃病已经是很常见的疾病了,现在很多人都患有这样的疾病,这和我们平时的生活习惯是有很大关系的,饮食结构不合理,总是不按时吃饭,吃的东西也不合理,有时候压力也打,心情也不好,就很容易引起胃病的出现,要及时的去治疗的,今天我们介绍的是中医看胃病的一些类型。

1.寒邪客胃型

这种类型的胃痛发作非常快,尤其是在比较寒冷潮湿的环境中最容易发作,发作时疼痛难忍,不过如果能够及时保温,或饮一些热水,温胃散寒,疼痛很快就会减轻,患者也可以服用良附丸来治疗。

2.淤血停滞型

这种类型的胃病发作时胃部常有胀疡感,并且疼痛部位固定,疼痛如刀割或刺扎般,并且不能按抚疼痛部位,若遇恼怒则疼痛还会加重,入夜后疼痛也会加重,有时候会出现吐血、黑便、舌质紫暗、脉涩等症状。这类胃病必须要活血化痹,以服用失笑散合丹参谈来治疗。

3.胃阴亏虚型

口煤舌干,舌红少津,烦热难当,感觉口渴和饥饿,但是却又食欲不振,并且四肢无力,大便于结,身体迅速消瘦。这类胃病需要滋阴益昌,和中止痛,服用煎台芍药古草汤效果不错。

4.湿热中阻型

胃院疼痛,有灼热感,并且发热、头晕,口干口苦,舌呈红色,舌苔黄腻,脉向滑数;感觉口渴难当,但是又不想喝水,如果喝水多了还会呕吐;大使干结,或便站而不爽,小便则黄赤。这类胃病需要清热化湿,理气和胃,可用清中汤来调理。

5.饮食停滞型

胃院疼痛,感觉胀病,并且不能按抚疼痛部位,舌苔厚腻,脉象滑数、不断暖气、反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

中医看胃病有哪些类型,大家是需要多了解的,不要小看了胃病,如果不去及时的对症治疗,任胃病发展就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很严重的危害,希望大家在平时也能够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预防胃病的出现。

中医教你自测亚健康类型


亚健康不只是一个名词,它真实地发生在我们N多人的身上,潜藏着不同的危险。如果想要收服亚健康这种非健康的状况的话,我们不妨来仔细研究一下自己到底是哪一种类型的,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找到解决的方法哦。

根据中医古今文献记载,结合现代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我们将亚健康的中医证候归纳为以下几类:肝郁气滞型、瘀血内阻型、湿热内蕴型、阴虚火旺型、痰湿内生型、气血亏虚型、脾肾阳虚型、心肾不交型、心火旺盛型、肝胃不和型。

(一) 阴虚火旺型

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潮热多汗,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燥,颜面潮红,口唇红赤,男子遗精,女子梦交,舌红少苔,脉细数。

亚健康人群中的一部分阳强、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梦交、性功能障碍、更年期综合征等,大多属于阴虚火旺型,可以通过滋阴祛火等进行调理。

(二)肝郁气滞型

主要表现为心情郁闷,意志消沉,寡言少语或性情急躁易怒,心烦意乱,胸胁苦满,走窜作痛,善好太息,脘闷纳呆,多梦易惊,妇女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舌质暗红或淡红,脉弦。

亚健康人群中轻度的抑郁症、轻微焦虑症、神经衰弱症、孤独症、恐怖症、强迫症、依赖症等,大多具有肝郁气滞型特点,可以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调理。

(三) 瘀血内阻型

主要表现为身体四肢、躯干、头颅等部位出现疼痛,痛处固定,疼痛拒按,肌肤无华,甚至出现肌肤甲错,毛发不荣,口渴但不思饮,妇女出现月经错后、或痛经、或不孕,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亚健康人群中的一部分轻度偏执症、头痛、颈肩关节痛等,大多具有瘀血内阻型特点,可以通过活血化瘀治疗的方法和药物等进行调理。

(四) 气血亏虚型

主要表现为心慌气短,不耐劳作,自行汗出,纳呆便溏,食后脘腹胀满,面色萎黄或苍白少华,舌质淡,脉细无力。

亚健康人群中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头晕、健忘、记忆力减退、嗜睡、神经衰弱等,大多属于气血亏虚型,可以通过气血双补来调理。

(五) 湿热内蕴型

主要表现为脘腹胀满,身重困倦,头重如裹,身热不扬,心烦呕恶,痰黏色黄,小便短赤,大便黏腻不爽,舌苔黄腻,脉细。

亚健康人群中的一部分便秘、腹泻、妇女带下、消化不良、厌食症等,大多具有湿热内蕴型特点,可以通过清热利湿等进行调理。

(六)心火旺盛型

表现为心烦失眠,烦躁易怒,甚至癫狂,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哭笑无常,多做噩梦,面红耳赤,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或尿血、衄血,苔黄,脉数。

亚健康人群中的失眠、便秘、口疮、烦躁、头痛、眩晕、临界高血压等,大多属于心火旺盛型,可以通过降逆心火来调理。

中医教你怎么快速辨别感冒


风为百病之长,风一吹,感冒之类的病就来了。但从中医来看,同是受风感冒,由于个人体质不同,也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感冒临床表现多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为主,但也不可一概而论。一般来说,冬季多见风夹寒,春季多见风夹热,夏季多风夹湿,秋季多兼燥邪。

风寒感冒,其起因通常是没休息好,再加上吹风或受凉,一般起病较急。多表现为怕冷怕风,甚至寒战(需要穿很多衣服或盖厚被子才觉得舒服点),头痛,连带脖子转动不灵活,周身酸痛明显,发热轻,一般不出汗,鼻塞,流清鼻涕,咳嗽,痰稀色白,食欲减退,大小便正常,舌苔薄白等。得了风寒感冒只要想办法出汗就行,比如喝热水、热粥、生姜汤后盖厚被。平时手足偏凉,性格内向的阳虚体质人,感染风邪后易夹寒而形成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主要表现为发热重,轻微怕冷,鼻子堵塞、流脓鼻涕,咳嗽声重,或有黄痰黏稠,头痛,口渴喜饮,咽红、干、痛痒,大便干,小便黄,检查可见扁桃体红肿,咽部充血,舌苔薄黄或黄厚,舌质红,脉浮而快。值得注意的是,冬季也可能得上风热感冒,尤其是北方的冬天,因为有暖气,室内温度较高,空气湿度相应降低,这时候气道的抵抗力就下降了,所以在此条件下,感受风寒后很快就会在体内转化为热。得了风热感冒后,应多喝水,少说话,保持大便通畅,可喝板蓝根冲剂等清热解毒类药物以缓解症状。平时体格偏瘦,脾气急躁,阳气偏亢或者阴血亏虚的人,患感冒时易夹热出现。

风湿感冒主要表现有身热重、轻微怕风,汗少,肢体酸重疼痛、头昏重、胀痛明显,咳嗽,痰黄黏稠,鼻涕黄黏,心烦,口中黏腻无味、口渴但饮水不多,时犯恶心、胸闷,尿黄量少,舌苔薄黄腻。平时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体内痰湿偏重的人若感染风邪,易转化成风湿而出现感冒症状。反过来,感染湿邪后也易犯脾胃,所以感冒后一定注意饮食清淡,大便通畅,肥甘厚味、辛辣刺激食品要少吃,会加重症状,如有必要,可吃些山楂丸助消化。

风燥犯肺主要表现为干咳且呛咳,咽喉干痒疼痛,口舌、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连成丝,不容易咳出,或痰中带血丝,初起还伴有鼻塞,头痛、微寒、微热、舌苔薄白、质红、干而少津等。老人久病津液受损、长期饮水较少,导致津液不足或者平素阳气偏亢的人,感受风邪后均容易引起风燥伤肺。肺燥后要多喝白开水,可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蜜水,这既能补充人体水分又可润肺止咳,还能抗衰老。此外,要注意戒烟酒、辛辣食品,多吃新鲜果蔬,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

老人补钙时要先补肾


钙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无机元素之一,约占人体重的2%。钙对维持人体的骨骼、血液、循环、呼吸、神经、消化、内分泌、肌肉、泌尿、免疫等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当人体缺钙时,刺激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亢进,在机体表现为骨钙吸收入血,结果为骨钙减少,骨质疏松、骨质丢失,软组织和动脉血管钙含量增高,细胞膜内钙离子浓度下降,最终导致多种疾病现象,如各种感染、糖尿病、恶性肿瘤、骨质疏松症、高血压、动脉硬化、结石、痴呆等。

目前,缺钙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在我国,国人普遍缺钙,尤其老年人群更为明显。虽然市面上各种补钙制剂层出不穷,但效果不甚理想。人的任何生理过程都是在脏腑协调下完成的,钙的摄取、吸收、利用也不例外,补钙剂只有在脏腑功能活动正常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

中医学认为,五脏之中,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充足对其他四脏有重要作用,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肾又主骨生髓、主藏精、主水,肾气足则齿更发长,筋骨坚,身体盛壮,耳聪目明,发乌齿固,肾精不足,骨和骨髓营养不足则出现骨骼病变;肾气虚时,五脏六腑受影响,气血津液生成不足,骨病尤其是骨质疏松即可发生。

中医学认为,肾气的生长盛衰是随着人体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年高之人,肾气必虚。现代研究也证实,肾虚、衰老、缺钙三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临床老人补钙,首先在于补肾。

补肾的方法有药物补肾、运动补肾、食物补肾等。这些方法可同时进行,能起到相辅相成、互补互进的作用。补肾方剂中,以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最为知名,前者适于肾阳不足之体,后者用于肾阴亏虚之质。

补肾药物有栗子、莲子、猪肾、鸡、泥鳅、桑椹、黑木耳、芝麻、黑豆、牛奶、羊奶、猪蹄、鸽肉、海参、蜂蜜、龟肉、鳖肉、羊肉、狗肉、虾、麻雀肉、胡桃肉、猪脊髓等。

中医教你看牙齿辨别疾病


窥一斑,知全豹。这在中医理论中多有体现,比如看指甲、面色、唇色等都能帮助辨病,而除了这些比较常见的方法,观察牙齿及牙龈情况,也有类似的作用。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齿乃骨之余。齿与龈和肾﹑胃及大肠都密切相关,因此观察齿和龈可以初步测知肾和肠胃的病变。中医学里的温病学派就对辨验齿龈十分重视。

牙齿稀疏或齿根外露,可能肾气亏

牙齿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如果一个人牙齿发育不好,通常肾也不好。如成人牙齿稀疏、齿根外露或伴有牙龈淡白出血、齿黄枯落、龈肉萎缩等问题,多为肾气亏乏,同时要警惕有无肾脏方面的疾病。如小孩牙齿久落不长,也可能是肾气亏所致,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六味地黄丸等。

牙龈红肿,胃炎或疲劳

中医认为,牙龈与胃肠相关。如出现单纯的牙龈红肿,多是胃火上炎所致,也可能与胃炎有关;如果红肿的同时,还伴有牙齿松动、强烈口臭等症状,多为牙周病。患此病的原因,除了钙质摄取不足或刷牙刷得不干净外,也与过度疲劳造成免疫力降低有关。

牙龈出血,肠胃消化不好

牙龈容易出血的情形不仅会发生在牙龈炎或牙周病患者身上,肠胃不好的人也有这种倾向,应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如牙缝变宽伴随牙龈出血,在糖尿病、甲亢等疾病中常见;如在生病过程中,出现牙齿变黑或有寒冷感、牙齿变长而污垢、齿瓣变黄如豆瓣色,多预示着疾病变得严重,应提高警惕。

牙齿松动,骨质疏松的标志之一

牙齿松动脱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牙槽骨不坚固,而牙槽骨的不坚固多由骨质疏松导致。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提早预防,如提早服用钙片,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并经常叩齿。另外,牙齿松动脱落和牙齿不洁可能意味着潜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有调查显示,掉牙多的老年人中风的风险很高。因此,多做咀嚼,可帮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而反过来说,心脏本就不太好的人,也更要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

中医 祛痰要先辨别类型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