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注意脚部保暖 以防寒从足生
夏季养生从泡脚开始。
“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忍饥者长寿,耐寒者体健。”养生已经成为很多中老年人关注的话题,每个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不能忽视养生。四季养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收集整理的“秋季注意脚部保暖 以防寒从足生”,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黄帝内经》提出:“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意思是秋天气候转凉,要早点睡觉,以顺应阴精的收藏;又要早一些起床,以顺应阳气的舒长。
睡眠时卧的方向上,古人提出“秋冬向西”的观点,如《千金要方?道林养性》里说:“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春夏属阳,头宜朝东卧;秋冬属阴,头宜朝西卧,以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1、注意脚部保暖以防寒从足生
老人常说:“寒露脚不露”,就是告诫人们应注意天气变化,特别注重保暖,及时增减衣服,以防寒邪入侵,尤其不要赤脚,以防“寒从足生”。两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再加上脚的脂肪层很薄,特别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响。
专家提醒,脚部受凉,特别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人体抵抗力下降。呼吸道对冷空气刺激最为敏感,骤然降温使呼吸器官抵抗力下降,病邪乘虚而入。轻则引起外感咳嗽,重则可使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气管炎发作。寒露时的多变气候,使早午晚及室内外温差较大,极易使人伤风感冒,还会引起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患有慢性气管炎和哮喘的病人,症状也往往加重。
寒露过后,还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洗脚的习惯,热水泡脚除了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外,还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并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缓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劳。
秋季泡脚时,避免在过饱、过饥或进食状态下,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泡脚养生,会影响胃部血液的供给。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低血压、经常头晕的人,都不宜用太热的水泡脚或长时间泡温泉。因为用热水泡脚或泡温泉后,会导致人体血管扩张,全身血液会由重要脏器流向体表,这必将导致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对于有心脏病、低血压的人群来说,就会增加发病的危险。
2、要防寒也要补阳
入秋后,人体的阳气处于相对弱的状态,如果不注重保暖,那么寒气加重,一些病症就会出现,比如打喷嚏、流鼻涕等。
一个现象值得一提,有一些年轻女性,这个节令了还穿着短裙或是露脐装,虽然自己不觉得冷,但这样其实是很不好的。张主任指出,女性腰腹部的保暖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寒气入侵,一些妇科疾病也会乘虚而入。而且关节处如果长期暴露在外,老了也容易得关节疾病。
霜降到冬至的这段时间里,大家可以通过适当食疗来补足阳气,驱走寒气,比如当归、桂圆、生姜都是很好的食材。一早起来喝一碗生姜汤,对身体很有好处。大家还可以试着做一些滋补汤,比如当归生姜羊肉汤,对补阳很有帮助。
除了食补,一些物理疗法也有补阳的功效。养生专家教给大家一个办法——温灸。将艾草点燃后,熏身体的一些穴道,如熏足三里穴位(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能够起到养胃的作用。艾草烟熏神阙穴位(腹中部、脐中央),有补肾阳的功效。
.
相关推荐
秋天脚部保暖很重要
早睡早起是秋季最应当遵循的生活起居规律。古书上说“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就是这个道理。早睡早起顺应了阴阳平衡,是秋季养生首先要做到的健康生活标准之一。当然,秋天来了。脚步的保暖也相当重要。因为寒从底起,秋天开始变凉,如果还像夏天一样光脚穿鞋,凉气从脚侵入我们的身体,体质稍有不好的人,就会受凉感冒。
1、注意脚部保暖以防寒从足生
老人常说:“寒露脚不露”,脚部受凉,特别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人体抵抗力下降。轻则引起外感咳嗽,重则可使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气管炎发作。
寒露过后,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洗脚的习惯,热水泡脚除了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外,还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并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缓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劳。
2、要防寒也要补阳
入秋后,人体的阳气处于相对弱的状态,如果不注重保暖,那么寒气加重,一些病症就会出现,比如打喷嚏、流鼻涕等。有一些年轻女性,这个节令了还穿着短裙或是露脐装,虽然自己不觉得冷,但这样其实是很不好的。
秋季这段时间,大家可以通过适当食疗来补足阳气,驱走寒气,比如当归、桂圆、生姜都是很好的食材。一早起来喝一碗生姜汤,对身体很有好处。大家还可以试着做一些滋补汤,比如当归生姜羊肉汤,对补阳很有帮助。
需要指出的是,热水泡脚,不要在吃的太饱的情况下进行。否则会身体不适,情绪状态也不会太好。补阳也要适当,有些人是体热体质,过分补阳,容易上火,秋燥也是比较不好的身体状态。总而言之,一切都要顺应自然的变化,都要找到适合自己身体的,这样才是最好的养生保健方式。
霜降养生 防寒保暖注意以下几点
秋季养生眼看已到霜降节气,霜降时刻,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养生问题呢?霜降过后,天气逐渐寒冷,我们肯定要注意保暖工作,但是在保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哪些地方是重中之重,学会霜降养生,让我们健康度秋。
到了霜降时节,很多人身体会不适应寒冷的刺激,或者有保暖不当的现象,导致慢性胃病和腿部酸痛的问题。
尤其是老人骨骼难以承受,御寒保暖尤为关键,霜降养生防寒保暖关键在于脚、颈、膝、肩、腹等五个部位。
同时霜降气温冷暖变化快,大家需注意关注天气网天气预报,及时添衣保暖谨防感冒。
暖脚
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人体许多经络的路线都起源于脚,尤其是脚腕以下部分。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在脚部都有对应的反射区,刺激或锻炼脚,就能通过经络给全身器官以积极有益的影响。每日热水泡脚20分钟可以有效疏通足部筋脉。
暖颈
寒气会从人的脖子进入,所以很多人一到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嗓子发炎,咳嗽不止的情况。
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所以,霜降时节,一条温暖的围巾可以说是老少皆宜,人人适用。
暖膝
很多日韩女孩子秋冬季节仍然短裙露膝,其实这是对膝关节的一种伤害。
由于关节周围的末梢神经对温度和气压变化特别敏感,因此受凉以后,会导致周围的血液循环变差,局部毛细血管和组织发生了变化,释放出一些炎性物质,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进而引发关节炎。
此时年轻人要注意多运动,保持膝关节温度,不轻易露出膝关节。
暖肩
肩膀是容易被忽视的受凉部位。秋冬缩在温暖的被窝里,但是只要露着肩膀,就会觉得很冷,如果不理会它的话,第二天起来肩膀立马就会变得又疼又酸,这其实就是肩膀受凉受寒引起的。
霜降时节要注意保持肩部暖和,不要穿露肩衣服。
暖腹
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
露脐服装不要再穿了,无论室内温度多高,晚上睡觉也要盖好被子,不要露出腹部,否则受凉轻则腹泻腹痛,重则引起肠炎。
俗语有“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的说法,过了这个节气后,冬天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
专家提醒,霜降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天气将由凉转冷,提醒市民朋友应注意防燥、防寒、防郁。
俗话说“补冬不如补霜降”,建议市民以平补为宜,多食温和粥汤,健脾养胃,同时注意保暖。
秋季变冷注意保暖 推荐秋季穿衣法
我们在秋季的时候可以发现,天气是会变得越来越寒冷的了,所以在秋季的时候就容易导致我们出现寒气侵袭的情况,不利于我们健康,那么在秋季的时候如何才能防寒保暖呢,这是现在不少人都不清楚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秋季如何穿衣吧。
在秋季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天气变化是非常大的,这时候由于秋季天气骤然变凉,这时候人们的第一感觉就是寒冷,于是有一些人急急忙忙地将厚衣服穿在身上,这种不可取。
在秋季的时候,我们穿衣也是很有讲究的了,特别是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适当地冻一冻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增加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代谢加快,机体耐寒能力增强。另外,晚秋气温较低,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避免过多出汗,使阴精耗伤、阳气外泄。
不过在秋季的时候需要注意了,我们要适当地冻一冻虽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但也不能冻得打寒战,这样不但不能增强抵抗力,反而会被冻出病来,不过适量的受冻可以很好的增强我们免疫力,而且在秋装的选择上,款式以宽松为好,衣料以柔软下垂或棉布料为好。穿薄而多层套装的,比穿厚而单层的衣服保暖性能更好。
而且虽然我们在秋季的时候受冻有好处,但是也要根据因人而异,这是非常关键的。首先由于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在进入深秋时就要注意保暖。专家表示,“秋冻”不仅表现于未寒不忙添衣上,还可引申为秋季的一种养生法则。例如睡觉时不要盖得太厚,以免出汗。尤其是冷水浴,是符合“秋冻”的养生法则,应长期坚持。
上面介绍的就是秋季的时候我们的穿衣原则了,如果我们可以学会在秋季的时候穿衣,那么无疑对我们健康是有帮助的,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保暖了,而且还可以很好的促进我们身体素质,是大家在秋季的时候不能错过的穿衣原则哦。
寒冬保暖防寒先养肾
冬季的主气为寒,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阴邪伤阳后,人体阳气虚弱,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一派寒象。常见情况有恶寒、脘腹冷痛等。
冬季对应的脏器是肾脏,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它的机能强健,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就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发病。因此,冬季养生重点是“养肾防寒”。
生活防寒
进入冬季以后,“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是养生的重要原则,意思是说在寒冷的冬天应该早睡晚起。早睡以养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最好在太阳出来以后再起床,这时人体阳气迅速上升,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也逐渐升高,此时起床,则头脑清醒,机智灵敏。而且早晨空气中负离子浓度高,对人体也非常有益。
冬季防寒非常重要,要从背、足做起。中医认为,背部是人体经脉中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足太阳膀胱经主人一身之表,又具有防御外邪侵入的作用。所以一旦受寒,就会损伤人体的阳气,出现上感或陈疾复发、加重等现象。对于老人、儿童、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暖背尤为重要。背部保暖方法很简单,只要穿一件贴身的棉(鸭绒)背心就好。
民间有一说法,“寒从脚底生”。因为足为人体最远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而中医认为足底穴位与内脏关系密切,如果足部受凉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经等疾患,所以要注意足部保暖防寒。
补充水分
冬季进补一不小心容易补过头,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因此还需要多食水果、蔬菜,补充足够的水分,防止血液浓缩和黏稠。冬季北方水果较少,主要可以吃苹果。
中医认为,苹果性平。在众多水果之中,苹果可说是最普遍又最平和的一种,但它的营养价值却不容小视。中医认为它有生津润肺、健脾开胃的功效。入冬后,很多人常感到皮肤干燥、头晕嗜睡,反应能力降低,这时如果能吃些生津止渴、润喉去燥的苹果,会使人顿觉清爽舒适。再有,冬季许多人进补过多,往往会出现上火的症状,而苹果性平,可滋阴润肺,又可杀菌,对预防上火和感冒很有效果。
蔬菜里可以多吃萝卜和白菜。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萝卜有顺气消食、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散淤解毒、清凉止渴、利大便等功效。
中医认为,大白菜可以养胃生津、除烦解渴、利尿通便、化痰止咳、清热解毒。绝大部分人群都可食用,尤其适于偏胖、内热偏盛、脾胃不和、咳嗽有痰的人士。冬天气候干燥,大白菜含水量极高,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多吃白菜可以起到很好的滋阴润燥、护肤养颜的作用。大白菜中的纤维素有润肠排毒作用,还可促进人体对动物蛋白质的吸收,对于便秘人士尤为适宜。
但话又说回来,任何事物都有好与坏,大白菜也一样。因大白菜偏寒,脾胃虚寒人士应少食。另因大白菜中含有少量会引起甲状腺肿大的物质,所以甲状腺肿大患者应少吃,或与碘盐、海鱼、海产品等一起食用。
运动保暖
冬季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户外活动可促进热量产生,调节新陈代谢机能,增强大脑皮层兴奋和体温调节功能。
但是,由于冬季天气寒冷,四肢较为僵硬,所以锻炼之前的热身活动非常重要。如先做一些伸展肢体、慢跑、轻器械的练习,等身体微微出汗后,再进行高强度的健身运动。
衣着要根据天气情况而定,以保暖防感冒为原则,尤其注意运动后要及时穿上外衣,以免着凉。
锻炼也要根据个人体质和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应杜绝做打球、登山等剧烈运动;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患者,运动应选择上午、下午日照充足的时候,避免受寒冷的刺激,防止诱发急病。老年人更应注意保暖,要避免过早起床锻炼,以防脑供血不足诱发中风。
炖补养生
冬季饮食切忌黏硬、生冷,因为此类食物属阴,易使人体阳气受损,饮食调养应以“补”为主。补法中以炖补为佳,炖补制作时间长,有利于营养消化吸收,而且还可以适当加入药材,以增强疗效。炖补时可根据个人体质选用一些高热量、高蛋白质的食物:
羊肉:冬天吃羊肉非常合适,因为羊肉性温,能给人体带来热量。中医说它是助元阳、补精血、疗肺虚、益劳损之妙品,是一种良好的滋补强壮食物。
鹅肉:自古以来流传着“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谚语。常食鹅汤、鹅肉,可以防治咳嗽,还能补益五脏。
鸭肉:冬天除吃一些能补阳的食物外,还要注意养阴,鸭肉营养丰富,是滋补妙品,尤适于体内有热、上火的人食用,特别是低烧、虚弱、食少、便秘和水肿的人,食鸭肉最有益。
进补要因人而异,不可乱补,应注意五忌:
一忌无病进补。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伤害自身,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诱发心血管疾病。
二忌慕名进补。人参是补药中的圣药,所以服用的人多。但滥服人参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出血。
三忌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气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
四忌多多益善。进补过度对身体也有害,因此进补要适量。
五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药补不如食补。
寒冬时节防寒保暖之道
冬至后,天气越来越冷,此时更应要注重防寒保暖。中医养生专家表示,冬季科学保暖应要做好五件事。
一、到室外应头戴帽。冬季头部露在外面,易受寒邪侵袭,一旦受寒,容易引起感冒等。因此,戴帽子非常重要,并好还能将耳朵捂住。
四、室内温差不宜过大。寒冷的冬季,天气干燥,室内外温差过大,进出的时候易受凉。冬季室温应在18℃为最佳。还可在室内放一盆水以增加湿度。
五、门窗不应太封闭。冬季室内应要经常通风换气,以保证室内的污染空气排出,保证空气的清新与氧气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