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养生食疗。
天天常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逢君莫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养生越来越看重,养生除带给我们好的身体,更有心灵的健康。如何分辩关于中医养生话题的对错呢?下面是由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病因”,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人生病,总归要找寻一个病因所在,才能对症下药,医学对病因的研究有哪些呢?怎样才能获知自己生病的原因所在?今天三九小编将和大家一起来了解病因的相关知识。
[馨禾]饪之邪
[馨禾]同馨。[馨禾]饪,即饮食。《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馨禾]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意即过食馨香食物,酸成宿食而致病。一说作[馨禾]之邪,义同。一说[馨禾]同谷,饪指熟食。(按:[馨禾]为上面为「馨」字去掉下面的「香」,换成「禾」)
衃血
即凝固呈紫黑色的败血。
百病皆生于气
《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说明很多致病原因,皆可影习气的活动,使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不内外因
病因之一,参阅三因条。
虫兽伤
虫兽等各类动物致人的伤害,包括蛇伤、犬咬伤、昆虫的叮刺伤等在内。
寸白虫
指虫的体节。因食不熟而染有囊虫的牛肉或猪肉而感染。《古今医统.虫候有九》:「寸白虫,长一寸,子孙繁生,长至四、五尺,亦能杀人。」
大风苛毒
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大风,指风邪猛烈;苛毒,指毒气严重。均形容某些剧烈的病邪。
恶气
病邪。泛指六淫或疫疠之气等(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恶气不发,....」)病理性产物。如《灵枢.水胀篇》:「....癖而内着,恶气乃起,瘜肉乃生。」这里指的是因气血阻滞而产生瘀浊的一种病理性产物。
恶血
瘀血的一种,是指溢于经脉外,积存于组织间隙的坏死血液,又叫败血。
房劳
又称房室伤。指性生活过度,耗损肾精,成为劳损症的病因之一。
风
病因,六淫之一。常与其他病邪结合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风为阳邪,发病症状每有游走性和多变性。《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病症。参见内风或风气内动。
风寒
指风和寒相结合的病邪。临床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头痛、全身酸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紧等。参见风寒感冒条。
风寒湿
指风、寒、湿三种邪气的相合。痹证就是这三种邪气夹杂而致病的。《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病邪侵入肌肤、经脉、关节等,阻碍气血运行,出现酸痛、麻木、肿胀、关节重着等症状;侵入内脏,可出现伛偻、心悸、气喘等内脏痹证。由于风、寒、湿各种邪气的偏胜,临床症状也各有差别。参见痹证各条。
风热
指风邪挟热。临床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口渴、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浮数,甚则见口燥,舌干,目赤、咽痛、衄血等。参见风热感冒条。
风湿
病因。指风和湿相结合的病邪。病名。即风湿所致的病,亦称风湿症。《伤寒论》:「风湿相博,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参见痹证各条。
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是导致多种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六淫中把风列于第一位。临床上风邪引起的疾病最为广泛,外感病中,风可以和多种邪气相合,如风与寒相合就成风寒;与湿相合就成风湿;与热相合就成风热等等。指疾病变化过程中常会出现风的症状,如眩晕、抽搐,肢体震颤,麻木等。《素问风论》:「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风燥
指风与燥两种邪气的相合,多感于秋燥时令。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唇燥、咽干、干咳、胸满、胁痛、皮肤干涩、舌苔白薄而干、脉浮涩等。
伏气
指病邪伏藏体内,经过相当时期而发病。郁热内发,最易伤阴。病变部位有深有浅,有发于少阳、阳明、少阴和厥阴等经的不同。邪郁越深,病情越重。发病时由里达表,病程常缠绵多变。参见伏气温病条。
膏梁厚味
肥腻浓厚的食物。长期多食,不但影响肠胃功能,还会产生内热和疮疡的病症。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指示:「高(仁)梁之变,足生大丁,....」。
蛊毒
人体腹内的寄生虫,感染后能使人发生蛊胀病。类于血吸虫的尾蚴。古代一种能使人失去知觉的毒药。
寒
六淫之一。寒属阴邪,易伤阳气而影响气血活动。人体阳气不足,卫气不固密,就易受寒邪侵袭而病。较常见的如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骨节疼痛或腹痛泄泻等症状。机能衰退的病症。参见内寒条。
寒湿
指湿浊内困肠胃、损伤脾阳、或患者平素脾肾阳虚而致水饮内停,均可出现畏寒肢冷、腹胀、大使稀塘,或天亮前泄泻,或浮肿等病症。病因。即寒与湿相合的病邪。致病则卫外的阳气不行,血流不畅,发生肌肤疼痛、关节挛痹等症。
合邪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邪气结合侵犯人体,或从病症表现出其病因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邪气。如湿温、燥热,风寒湿等。
蚘虫(蛕虫)
蚘、蛕,均为蛔的异体字,即蛔虫。古书中亦有称它为长虫。
秽浊
污秽混浊之意。多用于形容湿浊或腐败污秽之气以及山岚瘴气等;也用于形容某些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或身体散发的特殊气味。
火
六淫之一。温热、暑热等均属火的病邪,其性质属阳,病症都表现为热性。《素问.五运行大论》:「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生命的动力,为阳气所化,属生理上的火。如君火、相火、少火等。病理变化过程中,机能亢进的表现。凡感受各种病邪,或七情内伤,五志过极,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化火,生理上的火过亢,也会转化为病理上的火。临床表现分实火,虚火两类。实火多因病邪亢盛,多见于急性热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多汗、烦渴、燥狂、面目红赤、或咯血,衄血、舌红、苔黄燥、脉数有力等。虚火多因阴液亏损,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烦燥失眠,梦遗失精,五心烦热,两颧潮红,盗汗、咳嗽痰血、舌红绛苔少,脉细数或虚数等。
火毒(热毒)
指火热病邪郁结成毒。在各科病症中,尤以外科的一些疮疡肿毒(包括化脓性炎症)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与火毒有关。如疔疮,丹毒,热疖等。指烫火伤感染。
火邪
六淫病邪之一。泛指病变过程化火的表现。参见火条。
金创
又称金疮。指金属利器造成的创伤,并包括因创伤而化脓溃烂的疮。其中,由刀斧利器所致的,称刀斧伤。
酒癖
病因。指嗜酒成性。病症。又称酒症。癖指硬结的症块。指因嗜酒而腹部发生症块的慢性病,临床表现为消瘦、腹水、腹中有硬块等。类于酒精中毒的肝硬化。
客邪
泛指侵害人体的邪气,因邪气从外而来,故名。
劳复
又称差后劳复。差,即病愈。指病初愈,因劳复发。病后气血尚未恢复,或余热末清,每因过度劳累,或饮食不节,或七情过度,或房劳饮酒,均可为复发的诱因。
劳倦
劳即劳损,倦即倦怠。泛指一些虚损症的致病因素。通常多指两类:五劳所伤。房劳,肾精亏损。
戾
暴戾之意。戾气又有疠气、疫疠之气、毒气、暴气或杂气等称,是一类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古人认为,由于天时气候久旱、酷热等反常变化,产生这种烈性的致病物质,人感受了就可能发生疫病的流行。
六气
指自然界一年四季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气候因素的变化。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六种基本物质,即精,气,津、液、血,脉等。这些物质都是由饮食水谷的精气所化生,故名(《灵枢决气篇》)。
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合称。淫,邪也,过也,甚也。泛指六气的太过、不及或不应时而有,成了致病的邪气,属于外感病的一类病因。六淫不但影响人体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性,并可助长病原体的繁殖,故实际上包括着一些流行性病和传染病的病因。六淫致病,或从口耳、或从肌肤侵犯人体,皆自外而入,而出现表的病证,故又称外感六淫。发病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农历六月)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六郁
是气、血、湿、火、痰、食等六种郁症的合称。郁,是壅遏不通畅或郁结不舒。元代朱丹溪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说明气血郁结,则其他郁证就会相继而生。
内毒
指由内透发的热毒。热毒蕴伏体内,当抵抗力不足,或遇到诱发因素,而发痈疮,或见高热头痛,口干咽痛,骨节烦疼,皮肤发斑,或吐血衄血,神志不清,舌绛,苔焦甚或起芒刺,脉浮大而数或六脉沈细而数等,都是内毒所致的病状。
内风
病变中出现动摇眩晕的一类病症,不属外感风邪。《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由火热炽盛而化,或血虚阴亏,气血逆乱而生。多属病理良化过程中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眩晕、昏厥、抽搐、震颤、麻木、口眼喎斜等。参见风气内动。
内寒
指阳虚气弱,脏腑功能衰退,引起水液运化障碍,浊阴潴留的病症。《素问.调经论》:「阴盛则内寒。」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液调节,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本,故内寒多因脾肾阳虚所致。临床表现为吐泻,腹痛,手足逆冷,冷汗自出(内寒患者的分泌物或排泄物大多清稀而冷,),脉沉迟等。《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内伤
病因和病症分两类。指七情不节,饮食饥饱,劳倦,房事过度等而致内损脏气的病症。指捶击跌仆等而致体内脏器受伤,或强力负重而伤及气血。
内湿
指体内水湿停滞而言。是由于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所生的病症。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腹胀、小便少、面黄、下肢浮肿、舌质淡苔润、脉濡缓等。
内燥
指体内阴津耗伤而出现干燥的症候,多因热病后期,或吐泻、出汗、出血过多,或用药不当等而引起。临床表现为骨蒸潮热、心烦、唇燥、舌干无津、皮肤干燥、指甲干枯等内热伤阴症状。
女劳复
劳复之一。大病初愈,精神气血尚未恢复,不注意调摄、房事过度,损伤肾精所出现的一种病症。主要症状有头重不举,眼花,腰背疼痛或小腹急迫纹痛,或憎寒发热,或虚火上冲,头面烘热,心胸烦闷等。
疟邪
疟疾的病邪。
癖嗜
致病因素之一。偏于某种积久成习的嗜好,多指饮食方面,
七情
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精神情志变化的七种表现,是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作为致病因素,是指这些精神活动过度强烈和持久,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或内脏先发病变,进而影响习精神活动。参见五志条。指药物配伍的七种不同作用。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等,也称七情(见《神农本草经》)。
七伤
七种劳伤的病因。《诸病源侯论.虚劳候》:「一曰大饱伤脾,....。二曰大怒气逆伤肝。....三曰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四曰形寒,寒饮伤肺。....五日忧愁思虑伤心。....六曰风两寒暑伤形。....七曰大恐惧不节伤志。」肾气亏损的七个症状。《诸病源候论.虚劳侯》:「七伤者:一曰阴寒;二曰阴萎;三曰里急:四曰精连连(精易滑出);五曰精少,阴下湿;六曰精清(精气清冷,精液稀薄);七曰小便苦数,临事不卒(小便频数,淋沥不清或尿中断)。
奇邪
邪气的性质奇特,发病规律与一般不同。《素问.三部九候论》:「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与一般病邪的含义通,皆指不正之气。
清邪
处于空间的雾露邪气。《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清邪居上,浊邪居下」。
三因
古代把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三因即此三类病因的总称,见于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氏引申《金匮要略方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之意,以六淫为外因,七情过极为内因,饥饱、劳倦、跌仆、压溺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这些都是致病条件结合发病途径的分类方法。实际上内因主要指人的正气的盛衰情况,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它包括了体质、精神状态和抗病能力等。正气的相对不足,是发病的根据。至于气候变化,疫厉病邪,外伤,虫兽伤,精神刺激、过劳和饮食不节等,都是外来的致病因素,是疾病发生的条件。
山岚痹气
又称痹毒。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而产生的一种病邪,类于自然疫源的性质,通常指的多是疟疾。
伤风
伤于风邪而发病,习称伤风感冒。临床表现有风寒或风热等不同类型。参见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条。
伤食
即伤于饮食的致病原因。多指暴饮暴食,也包括饮食不洁和过食寒凉生冷等,它所引致的急性消化不良病症,称为食滞。临床表现为厌食,胸脘痞闷,香酸嗳腐,腹胀泄泻、大便酸臭、舌苔浊腻等。
湿(湿气)
六淫之一。湿属阴邪,性质重浊而粘腻,它能阻滞气的活动,障碍脾的运化。临床表现:外感湿邪,常见体重腰酸,四肢困倦,关节肌肉疼痛,痛常限于一处不移;湿浊内阻肠胃,常见胃纳不佳、胸闷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症。运化功能障碍,水气停滞的病症。参见内湿条。
湿毒
指湿气郁积日久成毒而言。湿毒积于肠而下注,可致湿毒便血,症见粪便有血水,或便血而色紫暗不鲜,但腹不痛;若湿毒下注,郁于肌肤,则小腿部易生疮痈,称为湿毒流注,症见疮形平塌,根脚漫肿,包青或紫黑,溃破后脓水浸渍蔓延,久不收口。
湿痰
湿浊内停日久而产生的痰。又称痰湿或痰浊。病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不能正常输布津液,于是停聚而成内湿,积留而成为痰饮。临床表现为痰多而稀白,胸闷或恶心,喘咳,舌体胖而苔滑腻等。
湿浊
即湿气。因湿性重浊粘腻,每于病位停留滞着,阻碍轻清阳气的活动,故名。
时毒
指具有季节性和流行性的病邪,疫毒。
时邪
泛指与四时气候相关的病邪,是时令病致病因素的统称。
时行戾气
简称时行或时气,指流行中的具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实邪
指邪气盛。五邪之一。某脏发病,邪气从子盗母气传来的。
食复
劳复之一。久病或大病初愈,饮食不节,影留脾胃的消化和吸收,使疾病再次复发。尤以小儿热病,余热末清,过食肥腻肉类,更易引起复发。
食肉则复
又称食肉则遗。复即复发,遗即遗留。指某些急性热病恢复期,消化机能低下,如恣食腥荤肥腻的肉类,使体温回升出现病倩反复的现象。尤以小儿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暑
夏季的主气,六淫之一。暑为阳邪,致病有季令的特点。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口渴、心烦、多汗、脉洪数等;暑邪又易耗气伤津,故常出现身体疲倦,四肢乏力、口干等症。长夏多湿,暑邪每易夹湿,常出现胸部胀闷,恶心呕吐或泄泻等症。
暑热
病因,即暑邪。《素问.五运行大论》:「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外感暑邪的发热病症。参见暑热症条。
暑湿
即暑热挟湿。以胸脘痞闷、心顶、身热、舌苔黄腻为主证。如暑湿困阻中焦,则见壮热烦渴、汗多尿少、胸脘痞闷,身重困倦;如暑湿弥漫三焦,则见咳嗽、身热面赤、胸脘痞闷、大便稀臭、小便短赤、甚或咯痰带血;如内蕴暑湿而外感风寒,则见头痛身热、恶寒无汗、身体拘急不舒,胸闷心烦,舌苔白腻等。
水毒
又称溪毒。指溪涧被污染的疫水,人感染后,会得蛊病。《诸病源候论.水蛊侯》(二十一卷):「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入....名为蛊也。」这里指的污染源类于血吸虫尾蚴。
水气
指水液停留体内而产生的病症。多因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所致。《金匮要略》所说的水气,主要是指水肿。
水土不服
初到一个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暂时不能适应的现象。如食欲不脉、腹胀、腹痛泄泻,或月经不调等。
四时不正之气
泛指四季不正常的气候,如冬天应寒而反暖,春天应暖而反寒等。它对生物生长发育是不利的。当人体不能适应这些气候时,就可能引起疾病。
胎毒
婴幼儿发生疮疖、痘疹等疾病,古人认为是胎儿从母体中遗留的热毒所致,称为胎毒,实际上多是感染性疾患。
痰
指呼吸道分泌的病理性产物,并包括某些病变器官组织内积存的粘液物质。由津液变化而成。因病而生痰的,有风痰、热痰、寒痰、燥痰、湿痰等;因痰而致病的,有痰饮、痰火、痰包、痰核、痰疟、顽痰、宿痰、伏痰等病证。不论因病生痰、或因痰致病,均与肺、脾有较密切的病理关系。六淫病邪犯肺多生痰;脾阳虚弱,水湿停聚也会成痰。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痰浊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如痰迷心窍,则神昏、癫狂;风痰窜动,可发惊风、痫证;痰浊上冒,则见心悸、眩晕;痰湿上泛,则恶心呕吐;痰停胁肋,则胸闷胁痛,喘咳痞闷;痰火互结,可生瘰历瘿瘤;痰阻经络,可致半身不遂;痰流肌肤,可生阴疽;痰注关节,可成鹤膝。此外,不少疑难怪症,辨证论治也常与痰有关。
烫火伤
高温引起的灼伤。其中,高温液体或蒸汽所致的,一般称为烫伤;火焰或火器所致的,称为火伤。
天人相应
指入体组织结构、生理现象以及疾病同自然界变化的相对应的关系。《灵枢.邪客篇》:「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它的主要精神在于提示医生在临床诊断治疗疾病时,应注意到四时气候等诸种因素对疾病变化的影响,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这是天人相应学说的积极方面。也有天有日月,人有两目之类的说法,应予以科学的分析对待。
外风
指外感风邪,参见风条。
外感
病因和病症分类,指感受六淫,疫疠之气等外邪。这些病邪或先侵犯人体皮毛肌肤,或从口鼻吸入,或同时受病,都是自外而入,故名。
外寒
指外感寒邪。由于寒邪侵袭肌肤,阳气不得宣通透泄,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和脉浮紧等症。指人体阳气虚弱,出现形寒畏冷或容易感冒的病症。《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
外伤
指打击跌仆等,致皮肤。肌肉、筋骨受伤。指六淫外邪所伤。如伤风、伤寒、伤温、伤暑等。
外湿
指感受外界湿邪而言。如气候潮湿,久居湿地,或感受雾露之邪,或涉水淋雨,或长期在水中作业等。湿是一种阴邪,性贸重浊而粘腻,最易阻碍气的活动。临床表现为头重如裹,颈项酸痛,胸闷腰酸、四肢困倦、关节疼痛等。
顽痰
指顽固难愈的痰症。例如:哮喘反复发作,或痰饮迁延难愈等病症,一般认为是顽痰留于胸隔所致。
微风
语出《素问调经论》。感受风邪而发病轻微者。临床表现为肌肉蠕动,无脏腑气血的见症。
微邪
指邪气轻微,致病也轻浅。五邪之一。某脏发病,邪气从该脏所胜的方面传来的。
温热
病因,即温邪。有的以邪轻的为温,邪重的为热;逐渐感受的为温,急速侵袭的为热;发于冬春的为温,发于夏季的为热。实际上差别不大。病名,即温病。如《温热经纬》即以此作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分类名称。病因由于热而不挟湿的,称为温热,如风温、温燥等。湿热合邪的,称为湿热,如暑湿,湿温等。
温邪
多种热性病致病外因的总称。临床常见的几种温热病如春温、风温、暑温、伏暑、湿温、秋燥、冬温、温疫、温毒和瘟疟等的病因,均属温邪的范围。
五劳
心劳、肝劳、脾劳、肺劳、肾劳等五脏劳损的疾病。《证治要诀》:「五劳者,五脏之劳也。」《医学纲目》:「何谓五劳?心劳血损,肝劳神损,脾劳食损,肺劳气损,肾劳精损。」五类因劳逸不当而引起的损伤。参见五劳所伤条。
五劳所伤
因劳逸不当,气血筋骨活动失调而引起的五类损伤。《素问.宣明五气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味偏嗜
五味,指辛、甘、酸、苦、咸。长期偏嗜五味,是致病因素之一。《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但此说以五味通套五行,亦有牵强之处。指过于嗜好某类饮食而发生疾病。
五邪
五种病邪的合称。指虚邪、实邪、贼邪、微邪、正邪等五种。这是从五行生克关系来说明五脏受病的情况。凡病邪从生我(母)的方面传来,称为虚邪;病从我生(子)的方面传来,称为实邪;病邪从克我的方面传来,称为贼邪;病邪从我克的方面传来,称为微邪;本脏受到同一属性的病邪侵犯而致病的,称为正邪(见《难经五十难》)。临床上,病邪的虚、实、微、贼等性质,主要从临床表现的轻重而定,不应据此生搬硬套。指风、寒、湿、雾、伤食等五种病邪(《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指中风、伤暑、饮食劳倦,伤寒,中湿(见《难经四十九难》:「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
五志过极
五志,即喜、怒、忧,思、恐等五种情志,亦泛指各种精神活动。这些活动过度,就会影响脏腑气血活动,成为致病的原因。参见五志,五志化火条。
五志化火
指喜,怒、忧,思、恐等各种情志活动失调而引起的病理性机能亢进。情志和气的活动密切相辟,长期精神活动过度的兴奋或抑郁,会使气机紊乱,脏腑真阴亏损,出现烦燥,易怒、头晕,失眠、口苦,胁痛,或喘咳、吐血等症,都属火的表现。
邪(邪气)
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厉之气等从外侵入的致病因素,故又称外邪。与人体正气相对来说,泛指多种致病因素及病理的损害。
邪害空窍
空窍,指耳「目、口、鼻等器官。病邪侵害这些器官所出现的病变,如风寒引起鼻流清涕,鼻塞不通;风热、火邪引起眼目红赤、耳病;燥邪引起鼻咽干燥等。
邪火
同生理的火相对而言,凡病因中的火邪,病变中产生的火热现象均属之。参见火条。
新感
感受病邪后,很快发病的,称为新感。若内有伏邪,由新感触动而发病的,称为新感引动伏邪。新感与伏气的区别在于:新感温病,随感随发,初起有恶风畏寒表证;伏气初起即有内热症状。参见伏气温病条。
虚邪
致病邪气的通称。因邪气乘虚而侵入,故名。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五邪之一。某脏发病,邪气从母病及子传来的。
阳邪
指六淫病邪中的风、暑、燥、火等四种邪气,因它们致病多表现为阳热证候,易伤阴津,故名。指侵犯阳经的邪气。
阴邪
指六淫病邪中的寒,湿等邪气。因它们致病易伤阳气,阻滞气化活动,故名。指侵犯阴经的邪气。
淫气
淫,指浸淫;气,可指正气或邪气。正气浸淫,是指饮食精微濡润肌肤筋脉的生理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邪气浸淫,即为病邪流溢的病理变化。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风客淫气,精乃亡」。淫指有余,过度或失其节制。凡人体阴气、阳气过亢或某种气候的异常,均可伤及人的正气而致病。
瘀血
体内血液瘀滞于一定处所的病症。其中,溢于经脉外积存于组织间隙的坏死血液,称为恶血;因血液运行受阻,瘀积在经脉管内或器官内的又称蓄血,也属瘀血的范围。可因病致瘀,如跌仆负重,月经闭止,寒凝气滞等,也可因瘀致病,引起气化阻滞、经脉阻塞、瘀热互结,甚至蓄血发狂等。临床表现较复杂,诸如:肌肤青紫,固定性疼痛,吐紫黑血块,大便黑色、小腹硬满,胸胁撑痛、舌青紫、皮肤干枯起鳞,甚则善忘,惊狂等。此外,不少顽固疾病,辨证论治亦常兴瘀血有关。
郁火
泛指阳气被郁而出现脏腑内热的症状。通常指木郁化火。
燥(燥气)
六淫之一。燥气易伤津液。临床表现为目赤、口鼻干燥、唇焦、、干咳、胁痛、便秘等,其中证侯偏热的为温燥,偏寒的为凉燥。阴津亏损的病症。参见内燥条。
燥热(燥火)
指感受燥气,损伤津液,以致化热化火。多见目赤,牙龈焮肿、咽痛、耳鸣、或鼻衄、干咳,咯血等症。
贼风
语出《灵枢贼风篇》等。指风邪。虚邪贼风的简称。泛指四时不正常的气候,因它们具有贼害的性质,会使人致病,所以名之为贼风。
正气
生命机能的总称。与病邪相对来说,是指人体对疾病的防御、抵抗和再生的能力。《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炙煿
煎、炒、炸、爆一类的烹调方法。经炙煿的食物,性多燥热,偏嗜会损耗胃阴,发生内热病症。
中毒
毒物进入体内,因毒性作用而发生的病症。如药物毒:巴豆、砒霜、斑蝥等;食物毒:酒精、河豚、病禽,木薯等。
中恶
因触冒不正之气或卒见怪异而大惊恐,忽然呈现手足逆冷、面色发青、精神恍惚、头目昏晕,或错言妄语,甚则口噤、昏厥等症。小儿病症。指小儿真气衰弱,为恶气所中,如《医学纲目.小儿部》:「其状卒然心腹刺痛,闷乱欲死。」
中寒
寒邪所中。平素阳气不足,突然遭到寒邪侵袭,出现四肢厥冷,六脉沉细或迟紧等症状。中焦虚寒,由于阳气不足,脾胃机能衰退,出现腹痛喜按,畏寒肢冷,口淡泛恶,食少便溏等症状。
诸虫
泛指寄生于人体,可以致病的各种虫类,以肠道寄生虫最为多见。
浊邪
多指湿浊之邪。《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参见湿浊条。
浊邪害清
浊邪,指湿浊邪气;清,指轻清的阳气上通于头面的孔窍,如耳、目、口、鼻等。湿为重浊的邪气,与热邪相结合,湿热蕴积而上蒸,轻清的阳气被阻遏,以致孔窍壅塞,出现神识昏蒙、耳聋、鼻塞等症状。
结语:上文中小编为大家接受了几十种常见的病因,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也可以对照观察,以便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扩展阅读
共济失调病因
共济失调病因
1、共济失调病因
遗传因素:共济失调主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部分患者是隐性遗传,尤以小儿先天性小脑发育不全为多见。
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炎、脑肿瘤等。
中毒现象:比如药物物中毒、酒精中毒、煤气中毒等均可以引起共济失调。
年龄老化:年龄老化是发生共济失调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新陈代谢减慢,疾病就会趁虎而入。 2、共济失调的症状
躯干方面病变特点是当站立或步行时躯体向病侧倾斜,摇晃不稳,沿直线行走时更明显,常伴有眩晕和眼震,头位改变时对其有一定影响,四肢共济运动大多正常。视觉可以纠正,因而睁眼时症状减轻。病变越近内耳迷路,症状越重。前庭功能试验如内耳变温试验或旋转试验反应减退或消失。常伴听力障碍。常见于内耳迷路、前庭神经和脑干病变。
3、共济失调的检查方法
基本检查,指鼻试验共济失调时则表现为动作轻重、快慢不一,误指或经过调整后才能指准目标。小脑半球病变时则表现为同侧越接近目标时共济失调越明显,因辨距不良可常超越目标。感觉性共济失调时,睁眼共济运动无障碍,但闭眼时则出现明显的共济失调。跟膝胫试验小脑损害举腿和触膝时因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下移时常摇摆不稳;感觉性共济失调时,患者的足跟常寻不到膝盖,下移时摇摆不定。
先天性共济失调怎么治疗
1、开始时训练患者作小范围的平稳而又流畅的运动。范围随着患者的控制改善而逐渐加大。
2、治疗应集中在训练患者在正常支持基底上即站立时两足距离正常而不是患者由于害怕不稳定而使两足的距离加大和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训练平衡。
3、发展在抗重力位置上的平衡,第一步是使位置尽量稳定其法是增加为提高稳定而设的固定点和进行压缩,如在支撑于桌或床上的上肢的肩部向下或在站位上通过骨盆向下进行的压缩。
4、随着治疗的进展,治疗师减少对病人的辅助,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并逐渐采用下述的方法引导。减少压缩的压力;减少稳定性固定点的数目;增大运动的范围,增加患者对平衡的需要;从远端处理患者,迫使他去控制其较近端的部位;让患者由慢到快地增加运动的速度,然后再降低之;让患者反复尝试发起和停止运动,变换运动的方向,再不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再发起运动。
共济失调吃什么好
1、双耳炖猪脑,配料,白木耳、黑木耳各10克、猪脑1具、调料适量。制法,将黑木耳白木耳发开洗净,猪脑洗净同置锅中,加鸡清汤适量;文火炖至烂熟后,加入食盐、味精、料酒、椒粉等调味,再煮一二沸服食。
2、胡桃龙眼鸡丁,配料,胡桃仁元肉各10克、鸡肉250克、调料适量。制法,将鸡肉洗净切丁,用料酒、淀粉、酱油拌匀;锅中热油将姜葱爆香后,下鸡丁煸炒变色,而后下胡桃仁及元肉、葱、姜、椒等,炒至熟时,加食盐、味精调服。
3、猪脑枸髓汤,配料,猪脑1具、猪脊髓15克、枸杞子10克、调料适量。制法,将猪脑猪髓洗净,放碗中,纳入枸杞子、食盐、味精、料酒、酱油等,上笼蒸熟服食。其实上面所介绍的偏方主要还是食疗的一个原则,通过一些食疗的方式进步,调理身体,可是要注意的问题是,因为会到导致这个疾病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必须找出真正的原因才可以对症的治疗,要不然及时是偏方也没有作用。
慢性湿疹病因
湿疹这个皮肤疾病其实有慢性湿疹也有急性湿疹这两种类型,而急性湿疹的发作情况一般都比较严重,而且急性湿疹在人体中的潜伏期是比较短的,所以治疗急性湿疹要及时,否则就会发展成为慢性湿疹。而慢性湿疹的治疗对策要比急性湿疹复杂许多,下面的文章为大家科普了慢性湿疹的病因。
湿疹的病因有哪些
湿疹的发病,目前多认为是由于复杂的内外因素激发而引起的一种迟发性变态反应。湿疹病人往往是过敏体质,这种过敏体质与遗传因素有关,故在特定的人群中发病。
常见的内在因素: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体内有感染病灶、肠道寄生虫等。
外界因素:
日晒、风吹、寒冷、搔抓以及接触肥皂、化妆品等均可诱发湿疹。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也可使某些人湿疹加重。湿疹有哪些症状
1、
按病程不同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1)急性湿疹:
发病急,常呈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和外阴部好发。在病程发展中,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糜烂、结痂等各型皮疹可循序出现,但常有2-3种皮疹同时并存或在某一阶段以某型皮疹为主。常因剧烈瘙痒而经常搔抓,使病情加重。(2)亚急性湿疹:
急性湿疹炎症、症状减轻后,皮疹以丘疹、鳞屑、结痂为主,但搔抓后仍出现糜烂。(3)慢性湿疹:
多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演变而成,亦可开始即呈现慢性炎症。患处皮肤浸润增厚,变成暗红色及色素沉着。持久不愈时,皮损纹变粗大,表现干燥而易发生皲裂。常见于小腿、手、足、肘窝、外阴、肛门等处。2、按部位可分为如下几种:
(1)乳房湿疹:
多见于哺乳妇女,乳晕湿润、糜烂、结痂,时间稍久可增厚,发生皲裂,喂奶时疼痛。长期不愈。皮下有硬结者,应考虑并发湿疹样癌的可能。所以,对乳房湿疹应提高警惕,及时检查。(2)阴囊湿疹:
急性者有肿胀、流水、结痂。慢性者则增厚、苔癣化,甚痒并易复发。常与局部多汗,外阴刺激、神经内分泌障碍、慢性前列腺炎等有关。(3)女阴湿疹:
多见大小阴唇及附近皮肤红肿、糜烂及慢性增厚,甚痒。常与霉菌性阴道炎、白带增多及内分泌紊乱有关。(4)肛门湿疹:
肛门周围湿疹急性期红肿、糜烂,慢性期呈浸润、肥厚,甚至发生皲裂。奇痒且痛,特别是在便后更加明显。由于经常搔抓,皮肤可变厚或变薄,萎缩发亮。儿童肛门湿疹多与蛲虫有关,成人多与痔疮、多汗有关。(5)手部湿疹:
发生于手掌部易浸润增厚,过度角化形成皲裂。手指端湿疹常反复发生水疱、结痂、增厚、脱屑,累及甲床部可影响指甲发育,致使甲板粗糙,凹陷不平。接触水、肥皂、洗衣粉等常使湿疹加重。(6)小腿湿疹
:好发胫前及踝部,常由于下肢静脉曲张或外伤引起。结痴、增厚、苔藓化,也可呈糜烂、流水,易继发感染或形成溃疡,顽固难治。湿疹的并发症
湿疹的并发症除了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感染外,比较少见的像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疣、或是传染性斑块,有一些小朋友如果对食物或是环境中的某样东西过敏,有时也会加重湿疹的症状。
肩周炎的病因
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由于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很多办公族,在办公桌或电脑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缺乏活动,导致肩周不舒服,不去治疗就会导致演变成肩周炎,肩周炎的病因很明确,主要是注意休息与保暖,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肩周炎的侵袭。
有的时候,人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工作性质,就是要坐着工作,那么,你可以在空隙的时间,活动一下颈、肩。自己按摩按摩,缓解一下症状,下边介绍一下肩周炎的病因有什么:
1.肩部原因
(1)本病大多发生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软组织退行病变,对各种外力的承受能力减弱;
(2)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所产生的慢性致伤力;
(3)上肢外伤后肩部固定过久,肩周组织继发萎缩、粘连。
(4)肩部急性挫伤、牵拉伤后因治疗不当等。
2.肩外因素
颈椎病,心、肺、胆道疾病发生的肩部牵涉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使肩部肌肉持续性痉挛、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转变为真正的肩周炎。
以上介绍了肩周炎的病因,希望你能及时的避开一些不利因素,每一个人,无论年龄大小、无论男女,都有可能患上肩周炎,而且这种疾病是不可逆的,一旦患上该病,只能是缓解症状,不可能恢复到以前正常的状况。因此,做好预防工作是很有必要的,不要过于劳累,可以选一台颈肩按摩仪,在空闲时间做一下按摩,缓解症状。
癫痫的病因
二、癫痫怎么治疗三、 癫痫发作时如何急救
癫痫的病因
1、癫痫的病因是什么
从病因学上来划分,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症状性癫痫,是由各种原因导致颅内病变引起的。常见的病因有脑损伤、脑外伤、先天性疾病、血管畸形、代谢障碍、颅内感染、发热惊厥等。第二类是特发性癫痫,这类癫痫原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有关,家族中亲缘关系愈近,癫痫患病率愈高。第三类是隐源性癫痫,目前检查手段不能发现明确的病因,这类癫痫占据大多数,占所有患者的60%-70%。
睡眠不足;过度劳累;某些药物如抗精神病药,心境稳定剂,镇静催眠药,中枢神经兴奋药;疾病因素如感冒,发烧;饮食因素如饱餐或饥饿、一次性大量饮水、喝浓茶、咖啡、食用含大量咖啡因的食品如巧克力等;情绪波动如精神紧张、悲观失望、惊吓、情感冲动、过度兴奋等;感官刺激如视觉刺激光、听觉刺激巨响、前庭刺激、嗅觉刺激、味觉刺激、触觉或本体刺激等,均可成为诱发因素。
2、什么是癫痫
癫痫即俗称的“羊角风”或“羊癫风”,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据中国最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国内癫痫的总体患病率为7.0‰,年发病率为28.8/ 10 万,1年内有发作的活动性癫痫患病率为4.6‰。据此估计中国约有900万左右的癫痫患者,其中500~600万是活动性癫痫患者,同时每年新增加癫痫患者约40万,在中国癫痫已经成为神经科仅次于头痛的第二大常见病。
3、癫痫有什么症状
癫痫的早期症状主要包括前驱症状和先兆症状:癫痫前驱症状是指在大发作前的数日或数小时,病人出现的走神失神、易激惹、烦燥不安、情绪忧郁、说话突然的中断、手莫名抓不住东西的症状。癫痫先兆症状是指大发作前数秒钟内病人出现的错觉、幻觉、自动症、局部肌阵挛或其它特殊感觉等。发作时可出现抽搐、口吐白沫,无意识咀嚼、看到或听到周围人看不到或听不到的物体和声音,嗅到特殊气味等。
癫痫发作起来,形式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全身强直痉挛性发作,表现为突然跌倒在地,口吐白沫,全身肌肉发硬,头向后仰,上肢用力弯曲,下肢伸直,数秒至数十秒后转为四肢有节律的抽动,持续数分钟后发作停止,意识可部分丧失。也有的只表现为部分运动性发作或是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发作间隙病人意识不恢复。还有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幻觉、焦虑、恐怖等精神症状。
癫痫怎么治疗
到目前为止,治疗癫痫的最佳手段还是药物治疗,可根据发作类型在专科医师指导下长期应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托吡酯、苯巴比妥、氯硝基安定、拉莫三嗪等。治疗效果效果不佳的,可采用立体定向手术、神经通路阻断术、软膜下纤维横行切断术、伽马刀手术等手术方法。
目前国内外对于癫痫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癫痫患者经过正规的抗癫痫药物治疗,约70%的患者其发作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其中50%~60%的患者经过2~5年的治疗是可以痊愈的,患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地工作和生活。因此,合理、正规的抗癫痫药物治疗是关键。
癫痫发作时如何急救
1、当患者发作将要倒地时,如有人在其身旁应扶住病人使其慢慢倒地,以免跌伤。
2、可趁患者嘴闭紧闭之前,迅速将手绢、纱布等卷成卷,垫在病人的上下齿之间,预防牙关紧闭时咬伤舌部。但如果病人已经紧闭双嘴则不要尝试撬开。
3、解开患者的衣领裤带,使其呼吸通常,避免窒息。
4、当病人抽搐痉挛停止,进入昏睡状态后,应迅速将病人的头转向一侧,同时抽去其上下牙之间的垫塞物,让病人口中的唾液和呕吐物流出,避免窒息,同时舌根也不易后坠而阻塞气道。
如果患者是第一次发作,或发作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或连续发作,且发作间歇病人意识没有恢复,则应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以免因症状发作导致脑水肿、脑疝、呼吸循环衰竭等严重后果。
糖尿病病因
在如今的中老年朋友当中,糖尿病可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而糖尿病本身虽然并不可怕,但是它却会引起很多的并发症出现,比如说导致脚出现溃烂,导致视力下降等,这些都是糖尿病比较典型的并发症,临床称之为糖尿病足和糖尿病眼病,另外还有就是糖尿病肾病,无论哪种危害都极为严重。
正是糖尿病并发症对于人体如此严重的危害,所以很多朋友都想要了解一下导致糖尿病病因,从而根据这些病因针对性的进行预防,避免自己受到糖尿病的困扰。具体糖尿病病因有:
1、遗传
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糖尿病患者是因遗传因素而引起的,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发病率更高。若夫妻都是糖尿病患者,所生下的孩子有一半以上会患糖尿病,如果父母中有一人得糖尿病,一人是完全正常者,虽然孩子不一定会得糖尿病,但是会成为糖尿病带因子者,父母为带因子者,所生孩子患糖尿病的机率很大,这就是所谓遗传因素。
2、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
除了遗传因素外,糖尿病病因就是来自于患者平时的不良生活习惯和一些其他因素。年轻时操劳过度,机能受损,或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未老先衰的人,或肥胖之人,体内堆积过多脂肪,影响心脏、肾脏、肺脏、肝脏和血管障碍,致使胰腺功能衰竭,胰岛素分泌不足,这种现象都会产生糖尿病的机会。纵欲过度、手淫过度以致机能受损。饮酒过度,损坏肝脏。工作过度疲劳、精神过度刺激等都会致使胰腺受伤而引起糖尿病。
上述这两点是比较典型的糖尿病病因,其实导致糖尿病的病因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在此就不在为您做出详细的介绍,为了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您在平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少吃一些甜食,尤其是对于喜欢吃甜食的朋友,更是需要注意控制。
痈疽发病的病因
痈疽发病的病因
1、痈疽发病的病因
痈疽,发生于体表、四肢、内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是一种毒疮。痈发于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暗,多属于阴症。痈疽证见局部肿胀、焮热、疼痛及成脓等。现代医学解释其为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本病多由外感六淫,过食膏粱厚味,外伤感染等致营卫不和,邪热壅聚,化腐成脓所致。
2、痈疽的临床表现
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分为内痈、外痈两类。
2.1、内痈疽生于脏腑(如胃脘痈、心痈、小肠痈等),虽同属痈证,但在辨证论治上与外痈多有不同。
2.2、外痈疽系指发于体表的痈疽。初起无头,局部红肿热痛,界限分明,易肿、易脓、易溃、易敛。重者可有身热、口渴、脉数等。
3、治疗痈疽的药物
3.1、拔毒散:处方成分主要为乳香,没药,川山甲(炮),当归,木鳖子,瓜蒌仁,甘草(炙),忍冬藤,牙皂角(炒),生大黄,熟大黄,连翘,贝母。主要功效和作用是攻毒止痛化脓,可用于治疗一切痈疽肿毒。用药时要注意:如果有脓或已溃者,可去掉其中的大黄。如同时有脓虽溃,但表现为脉仍洪数,或沉实喜冷的患者,又所宜用。
3.2、百草霜膏:处方成分主要为百草霜、生蛴螬等两种药物各等分。把以上两种药物同时同研如膏备用。可用于治疗发背痈疽,一切疮,热痛不可忍。药膏在患病部位外贴,感觉到患处如冰,痛即止。
3.3、败毒良方:处方成分主要为黄芩,当归,广胶,怀生地黄,枳壳,连翘,怀牛膝,穿山甲(酒炒)。主要用于治疗一切大毒,疔毒,鱼口,对嘴,痈疽,发背,无名肿毒。使用方法是把药物放入锅内,加水3碗,煎1碗服之,吃药后同时可以随量饮酒,轻者2-3服,重者5-7服。病情早期的患者,服之即消。病已久的患者,服之易脓易愈。此方不适合孕妇服用。
痈疽吃什么好
1、绿豆
性凉,味甘。《本草用法研究》中记载:“毒邪内炽,凡脏腑经络皮肤脾胃,无一不受毒扰,凡一切痈肿等症,无不用此奏效。”绿豆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清热解毒食品,《本草汇言》说它“清暑热,静烦热,润燥热,解毒热。”所以,痈疖疔毒患者,宜用绿豆煨汤频饮,颇为有效。
2、黄瓜
性凉,味甘,能清热、生津、利水、解毒。《滇南本草》说它“解疮癣热毒,消烦渴”。北方人还讲究冬天吃黄瓜,是取其能去除睡热炕、烤炉火而产生的燥热,有解火毒之功。
3、冬瓜
性凉,味甘淡,在我国民间,常用冬瓜熬汤喝,认为有消暑、清凉、解毒的作用,尤其适宜火热之邪的痈疖疔毒之人。古代《日华子本草》有载:冬瓜“除烦,治胸膈热,消热毒痈肿。”
4、苦瓜
性寒,有清暑、泻热、解毒作用。《滇南本草》有载:“苦瓜治丹火毒气,疗恶疮结毒,或遍身已成芝麻疗疮疼难忍。能泻六经实火。”所以,凡痈疖疔毒患者,宜用苦瓜煨汤服。
中医治疗痈疽秘方
1、加味三星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元参15克,焦山栀9克,金银花30克,蒲公英15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
【方解】发疽,以阳实证居多,方中以金银花、蒲公英、生甘草清热解毒;配以元参、焦山栀泻火清热,以增清热解毒之功,且无寒冷郁遏之弊。全方药专效宏,奏效颇佳。
【主治】发疽(脑疽),证见初起红肿焮痛,根盘坚硬高突,形寒身热,或高热不解,脉弦或洪数,苔白腻或黄腻。
【加减】便秘热结,加生首乌9克,以清热解毒而通利大便;局部坚肿殊甚,加炙山甲、皂角刺以消肿透脓;湿重者,加藿香、川朴、茯苓、滑石等以化湿渗湿。
【疗效】临床多年使用,效果颇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