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传统运动养生的功能有哪些 > 导航 > 心脏的功能及养生方法

脏腑功能及其关系

传统运动养生的功能有哪些。

“心静乾坤大,心安理数明,只有理性的清静才能大智大慧,大彻大悟。”但凡长寿健康之人,一般都很注重养生,养生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也更是我们生活中必须去实践的。我们该怎么进行科学的中医养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脏腑功能及其关系”,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人体的活动全靠脏腑组织的相互联动,认识到人体脏腑组织,就必须要了解脏腑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是如何工作的呢?这些功能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下面一起来和小编了解一下吧!

罢极之本

指肝脏。罢,音义同疲,和全身筋的活动有关。罢极之本说明肝主管筋的活动,能够耐受疲劳,是运动机能的根本。

膀胱主藏津液

《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州即洲,都即渚。洲渚本是指水中可以居住的地方,在这里是指膀胱为三焦水液归集之处。津液经过肾的气化作用变成小便而排出体外。

仓廪之官

仓廪是贮秽谷物的仓库。仓廪之官指脾和胃。《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意思是说,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为五味(饮食)化生的本源,也是提供脏腑器官和全身营养的仓廪,故名。也有人认为仓廪之官单是指胃。

大肠主传导

《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的主要功能,就是将从小肠消化吸收后传送下来的化物吸收其中剩余的水份和养料,变化为粪便,然后由胆门排出体外。大肠既为传送糟粕的通道,所以说它主传导,为传导之官。如因种种原因使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往往会产生泄泻或便秘等症。

胆主决断

《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胆者,中正之官,决所出焉。」所谓中正,意含不偏不倚。这里主要说明胆的作用之一与中枢神经的某些功能活动有关。此外,胆主决断,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突然受惊恐)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促使脏腑功能相互协调,起有重要的作用。胆气怯弱者,可因惊恐致病,胆气壮者,可以不受显着的影响。

发为血之余

主要是说明头发与肝血之间的密切关系。前人认为头发的营养来源于血,故年少血气充盛时,头发茂密色黑而有光泽;年老肝血不足,肾气虚,头发变为苍白,易于脱落,故有发为血之余之说。

肺,其华在毛

《素问.六节脏象论》:「肺者....其华在毛」华,有荣华外露的意思。从毛发的荣枯,可以推断肺机能的盛衰,这是因为肺能输精于皮毛。例如肺桔核等病到了严重阶段,往往有皮肤色夭、毛发枯悴的症象,所以说肺,其华在毛。

肺藏魄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肺藏魄。」魄属于精神活动的一部份,《类经.脏象论》(卷三)指出:「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说明人体一些知觉和动作是魄作用的结果。参见五脏所藏条。

肺朝百脉

《素问.经脉别论》:「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朝,朝向、会合的意思,指百脉会合于肺,即肺在呼吸过程中,全身血液均须流经肺经,肺脏,说明肺和百脉有密切的关系。

肺恶寒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肺恶寒。」肺主气,外合皮毛。寒邪既可直接侵袭肺部,而且寒邪易伤卫外之阳,寒邪侵袭肌表,又易内合于肺。此外,脾胃虚寒,也会影响肺的清肃功能,产生种种病症。故有肺恶寒之说。

肺合大肠

指肺与大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这种相合是脏腑互为表里(脏为阴属里,腑为阳属表)的关系,肺与大肠相表里,是通过肺和大肠经络之间的联系和某些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体现的。肺或大肠病症的治疗,可以通过这种相合、相表里的关系互为影响。如肺的肃降功能有助于大肠的传导,大肠的传导作用有助于肺的肃降。又如痰壅气喘,往往须参用泻下法,才能使肺气通利;有些便秘的治疗法,须参用开肺的治法;又如化痰止嗽药川杏仁、瓜蒌等也有润肠的作用。这都是比较明显的例子。

肺开窍于鼻

《素问.金匮真言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灵枢.脉度篇》又指出:「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肺主呼吸,鼻为呼吸出入之门户,所以说开窍于鼻鼻要发挥正常的通气和嗅觉功能,必须依赖肺气和调,呼吸畅利。如外感风寒袭肺,则鼻塞流涕影响嗅觉;肺有燥热,则鼻孔干涩;邪热壅肺,往往有气喘鼻煽。可见肺与鼻窍是息息相关的。

肺气

指肺的功能活动,也包括呼吸的气体。

肺肾相生

肺属金,肾属水,又叫金水相生。根据五行理论,肺金和肾水是母子关系。在生理功能中,肺和肾互相配合互相影响,这就叫肺肾相生。在病理方面,肺气虚损可以导致肾气衰弱,这是母病及子相反,肾气衰弱也可以导致肺虚,称之为子病累母。

肺生皮毛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肺生皮毛。」亦即皮毛由肺的精气所生养。肺与体表皮毛相合(所谓肺合皮毛),这是一种脏器与组织相关的联系。肺主呼吸,皮毛、汗孔也有调节呼吸的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称汗孔为气门,认为有散气的作用。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也指出皮毛有宣肺气的作用)。肺有敷布阳气、外卫肌表的功能,所以又说肺主皮毛、肺主一身之表。如肺气虚,肌表不固,多有自汗;卫外之气不足,肌表就易受风寒侵袭,甚至可以内合于肺,产生咳嗽等症。

肺为华盖

华盖,本指帝王的车盖或指画上文彩的伞。《灵枢.九针论》指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难经集注.三十二难》虞庶注:「肺为华盖,位亦居膈。」因肺在体腔脏腑中位居最高,并有覆盖和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故名。

肺为娇脏

娇脏,形容它是娇嫩,容易受邪的脏器。肺既恶热,又怕寒,它外合皮毛,主呼吸,与大气直接接触。外邪侵犯人体,不论从口鼻吸入,还是由皮肤侵袭,都容易犯肺而致病。即使是伤风感冒,也往往会有咳嗽,说明肺是一个娇嫩的脏器,故名。

肺阴

即充养肺脏的津液,或称肺津。肺阴为水谷之精气所化生,与肺气相互为用,为维持肺功能所必需。临床上的肺阴不足,往往见干咳,舌苔薄白干燥。肺阴的进一步耗损可以呈现肺燥火盛的证候。

肺主气

气,是人体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贸。所谓肺主气,是指人身之气为肺所主,因为整个人体上下表里之气的为肺所主,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

肺主声

声音和肺气的作用有关,故听声音可以大致上了解一个人的肺气情况,肺气足的人,声音宏亮;肺气虚的人,声音低怯。风寒外感,肺气闭塞,引起声盲嘶哑或失声。肺结核病到了晚期,往往说话感到吃力,声音嘶哑,这也显示了声音和肺气之间的密切关系。

肺主肃降

肃有清肃之意。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宜清宜降。由于肺居胸部以及肺在体内所起的作用(如司呼及、主气、主治节、通调水道等),决定了肺气必须在清肃下降的情况下,才能保持其正常的机能活动。如肺气失降,就会出现喘逆咳嗽或小便不利等症。

肺主行水

人的水液代谢,不仅和脾的运化,肾的气化有关,与肺气的肃降也有密切关系。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才能保证水液的运行并下达于膀胱,而使小便通利。所以说肺主行水,肺主通调水道。而另一方面又有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

肺主治节

《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相傅是和所谓的君主之官--心相对而言。相傅有辅助君主的意思,意即在脏腑活动中心肺功能的协调是很重要的,是人体脏腑器官依着一定的规律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因素。治节,即治理、调节,主要是指肺和心的机能必须相互协调以共同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腑输精于脏

五脏主藏精气,六腑是传化物(指对饮食的消化、吸收、传送作用)的;同时,六腑又是仓廪之本(水谷仓库的根本),五脏六腑必须依打胃气的供养,所以《灵枢.五味篇》有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之说。营气出于中焦,胃能输送精气而灌溉五脏;小肠则能将饮食进一步消化,分别清浊,使水谷的精微传送到五脏贮藏。胃和小肠的这些功能,体现了腑输精于脏的生理作用。

肝,其华在爪

见《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其华在爪。」华有荣华外露之意,爪即指(趾)甲。爪为筋之余(筋为肝脏的精气所生,爪的营养来源和筋相同。所谓爪为筋之余,说明爪也是肝脏的精气所生),筋为肝所主,肝与筋的虚实情况,可以从爪甲的变化反映出来。凡筋力健壮者,爪甲多坚韧;筋衰无力者,爪甲多薄而软。肝藏血功能正常、供血充分者,爪甲透红光泽;肝血不足则指甲色泽枯槁。故望诊指(趾)甲对于判断肝和筋的生理、病理有一定参考价值。

肝,体阴而用阳

体,一般是指实体或实质;用则是指作用和机能。肝为藏血之脏,血为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容易动风化火,肝又主管筋(肌腱)的活动,这些功能,作用以及病理的情况,从阴阳的观点来分析,是偏于动、偏于热的,属阳。故肝有体阴而用阳之说。

肝藏魂

《素问.宣明五气篇》:「肝藏魂」。魂属于精神活动,肝气疏泄条达而情志正常,叫做藏魂。因肝病而多恶梦,神志不安,所谓魂不藏。肝藏魂体现了精神活动和内在脏器的联系。参见五脏所藏条。

肝藏血

指肝是藏血之脏,既能贮藏血液,又能调节血量,当人处于休息或睡眠状态时,部份血液回流到肝并贮藏起来,活动时肝血又运送到全身,供给各组织的需要。如果因为暴怒而伤肝,可以影响藏血的功能,甚至可能引起出血或出血性病症的发作。

肝恶风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肝恶风。」因为肝是风木之藏,有一些病症如老人中风,小儿惊风,一切风湿、麻木、搔痒、痉、痫等,其病因病理往往和风邪以及五脏中的肝密切相关。肝又主管筋的活动,风胜则筋挛抽搐。同时肝风容易化热、化火、故有肝恶风之说。

肝合胆

指肝和胆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这种相合是脏腑互为表里(脏为阴属里,腑为阳属表)的关系。肝与胆相表里,主要是通过肝和胆经络之间的联系和某些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体现的。治疗肝或胆的病症,有时可以通过这种相合、相表里的关系互为影响。如胆火旺盛或肝阳偏亢,都容易有急躁善怒的症状,用平肝的药物可以泻胆火,用泻胆火的药物,也可以平胆。

肝开窍于目

《素问.金匮真言论》:「开窍于目,藏精于肝。」《灵枢.脉度篇》又指出:「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说明肝脏的精气通于目窍,视力的强弱和肝是有直接关系的。同时《素问.五脏生成篇》认为肝受血而能视,亦即视力和肝血的调节功能有关,如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就会出现两眼干涩,视力减退或夜盲;肝火上炎,常见目赤多泪。不少眼病多被认为和肝有关,而从治肝入手,故有肝开窍于目之说。

肝气

指肝本脏的精气。病症名称。常见症状为两胁气胀疼痛,胸闷不舒;兼症较多见的是一些消化功能紊乱的症状。

肝肾同源

肝和肾有互相滋养的关系(所谓肝肾相生)。肝的疏泄条达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必须依赖肾阴的滋养;肾阴的再生,又须通过肝的疏泄而入藏于肾。肝脏血、肾脏精,肝肾同源,亦即精血同源。肝和肾均有相火,相火源于命门,故名。肝肾同源又名乙癸同源,这是古人把脏腑和天干相配合而言。乙属木,属肝;癸属水,属肾,故名。

肝生于左

《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这里的左,主要是指肝的行气部位。刺气主升,行气在左。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谓:「肝之为脏....其治在左。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着脊之第九椎。」故所谓肝生于左,并不是指肝本脏所在的部位。

肝为刚脏

肝喜条达舒畅,既恶抑郁,也忌过亢,肝的所谓刚脏之性,主要体现在肝气方面,当受到精神刺澈时,使人易于急躁发怒,这叫肝气太过;相反,如果肝气不足,就会使人产生惊怕的症状。肝和胆相表里,肝的刚脏作用常须胆的配合才能体现。

肝血

指肝脏所藏的血液,通常和肝阴不能截然分开。不过从临床的角度来看,提到肝血的一些病症,常和失血的情况相联系,而且不一定有阴虚阳亢的表现。

肝阳

主要是指肝的某些功能活动方面的变化情况。在正常情况下,肝阳和肝阴保持相对的平衡。如果肝阴虚,不能制阳,就会使肝阳上亢,产生头痛、眩晕、易怒、耳鸣、失眠等症状。

肝阴

主要是指肝脏的阴血和肝本脏的阴液。在正常情况下,肝阴、肝阳应该保持相对的平衡,如肝气太过,肝阳偏亢,可以耗伤肝阴。而肝阴不足,则可以引起肝阳上亢。

肝主筋

《灵枢.九针论》:「肝主筋」。《素问.六节脏象论》又说:「肝者....其充在筋。」说明筋(肌腱)的营养来源是从肝而得。筋附于骨节,由于筋的弛张收缩,使全身肌肉关节运动自如,故又有肝主运动之说。但筋必须在得到充分营养供应的情况下,才能运动有力。《素问.上古天真论》:「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就是说男子一般到了五十六岁左右,就可能感到运动不大灵便,认为这是由于肝气衰,筋不能动的原故。说明肝和筋、筋和运动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肝主惊

惊是指有所感触(如骤然听到巨响、看到可怕的景象或受到突然的刺激等)而心动。《素问.金匮真言论》曾提到肝其病发惊骇。惊骇是大惊的意思。因肝为风木之脏,风木多震动,故肝病易惊。不过惊的产生和心气状况很有关系,心气虚的人,容易致惊;如心气强固,一般不易产生惊的病症。参见五志条。

肝主谋虑

《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古人用将军征战时的深谋远虑比喻肝的作用。也就是说肝和某些高级神经的功能有关。肝气喜舒畅条达,如因肝气郁结或肝气太过而致肝阳偏亢,就容易使人性躁易怒;相反,如肝气不足则易出现惊怕的症状,都会影响肝主谋虑的作用。

肝主升发

这主要是从肝气的某种作用而言。肝有调节血量的功能,它的经脉上巅络脑,肝的功能正常时,好像春天树木那样条达舒畅,充满生机,这是体现升发的现象。但升发太过,反会出现头痛、眩晕等症候。

肝主疏泄

指肝具有疏散宣泄的功能,可以体现在如下方面:肝和情绪有关。肝气宜舒畅条达,如因为情绪不好,就可能产生肝气郁结,这是肝病表现为疏泄功能受影响的最常见的一种病症。与消化机能有关。脾的运化,脾气的散精作用和胆汁的排泄,均有赖于肝气的疏泄作用。与某些疼痛症状有关。通则不痛,肝气郁滞可以影响气血的流通而产生疼痛,如肝病胁痛、肝胃气痛等。与妇女月经有关。因为肝藏血和胞宫又有经脉联系,如肝疏泄失调,可能产生月经不调等症候。

肝主血海

血海通常是指冲脉,所谓冲为血海,但肝有贮藏并调节血液的功能,故亦有血海之称。

后天之火

脾胃为后天之本,后天之火即脾胃之火。这里的火字,可以体会为消化饮食所需要的热能。但整个消化过程还需要先天之火(即命门之火)的帮助。

君火

指心火。因心是所谓的君主之官,故名。

六腑以通为用

六腑是。传化物的器官,靠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如胃的受纳、消化,将食糜下送肠道,胆的疏泄胆汁,小肠的承受、吸收、分别清浊,大肠的吸收水分和排便,膀胱的贮存和排泄尿液等等。三焦则联系各部份的功能,协同蒸发气化,它又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六腑和五脏的不同点在于它有时出,有时入、有时实,有时虚,是出纳、消化和转输的一个大集体。所以六腑贵在功能协调,畅通无阻,否则就会影响传化物的功能,所以说六腑以通为用。

泌别清浊

指小肠在承受胃中饮食以后,所进行的消化和分清别浊的遇程。所谓分清是指经小肠进一步消化,使饮食精微(营养成分)在小肠吸收后,由脾转输到身体各部;别浊是指经小肠消化后的糟粕,或下注大肠,或渗入膀胱,成为大小便排出体外。这种消化和分清别浊程,称之为泌别(意即分别清浊)。

脾,其华在唇四白

《素问.六节脏象论》:「脾、胃....其华在唇四白。」华,有荣华外露之意。唇四白,指甲唇周围的白肉。脾主肉,主运化,其精气显露于口唇周围。《素问.五脏生成篇》记载:「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这是因为一方面是脾的散精作用;另一方面是脾有藏营的作用,能将营气输布于全身,脾气健运,口唇红润有光泽。故望诊口唇和口唇周围,有助于判断脾功能的情况。

脾藏意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脾藏意。」意,指意念,是一种思维活动(《灵枢.本神篇》:「心有所忆谓之意。」。古人按五行学说把情志思维活动分属五脏,观察到因思虑过度可以伤脾并产生一些病症,然后用补脾的治法而获得疗效,故认为脾藏意,但不免牵强附会。参见五脏所藏条。

脾藏营

《灵枢.本神篇》:「脾藏营。」是指脾有藏纳营血的作用。营指循行于经脉内的精气--营养物。营又主血,可以化生为血,故通常营、血并提。《难经.四十二难》指出:「脾....主裹血。」裹,有裹秽或裹护之意。说明在脏腑中虽是肝藏血,脾统血,而实际上脾也具有藏纳营血的作用。

脾恶湿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脾恶湿。」因湿胜容易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产生湿困脾土(常见症状为大便溏泄,头重身重,四肢困乏,脘腹满闷,舌苔白腻等)的病症,又因脾主肌肉,湿胜则肌肉壅肿,故有脾恶湿之说。

脾合胃

指脾和胃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这种相合是脏腑互为表里(脏为阴属里,腑为阳属表)的关系,脾与胃相表里是通过脾和胃经络之间的联系和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体现的。治疗脾或胃的病症,有时可以通过这种相合、相表里的关系互为影响。但由于生理功能上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因此在某些症候方面还是各有所属而必须加以区别的。例如呕吐,一般都以治胃为主,泄泻通常以治脾为主,主治重点就有所不同。

脾开窍于口

《素问.金匮真言论》:「开窍于口,藏精于脾。」《灵枢.脉度篇》又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说明脾脏的精气通于口,脾气功能正常,则舌能辨味。脾有病可以影响口味,如脾虚,多觉口中淡而无味;脾有湿热,常感到嘴里发甜....,这些对于辨证有一定的帮助。

脾气

主要是指脾的运化功能,也包括脾的升清和统摄周身血液的功能。

脾统血

指脾有统摄血液,使之正常运行于经脉之中的功能。因脾能益气,脾气足则能统摄血液在脉管内的正常运行;脾气虚就有可能影响这种统摄血液的功能,血液由经脉外溢,引起各种出血疾患。

脾阳

指脾的运化功能以及在运化过程中所具有的热能。脾阳要正常地发挥作用,需要得到命门之火(肾阳)的温养和协助。

脾阴

指脾本脏的阴精。和胃阳相对而言。脾属脏为阴,胃属腑为阳。

脾主后天

人在出生以后,主要有赖于脾胃功能的健全,以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而其中更为重要的是脾。因为饮食的精微是靠脾的消化及收并输送到脏腑和人体各部份,使之获得营养,所以说脾主后天。后天可以单指脾,也可以脾胃并提。故营养不良或发育不良的,多称之为后天失调。

脾主肌肉

肌肉的营养是从脾的运化吸收而得。一般而言,脾气健运,营养充足,则肌肉丰盈,所以说脾主肌肉。如脾有病,消化吸收发生障碍,往往就会逐渐消瘦。

脾主升清

升清,是根接脾的运输转化功能而言。清,泛指精微物质,因为脾气能将饮食的精微、津液上输于肺,再输布于其它脏腑器官而化生气血,营养全身。这种运化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所谓脾气主升),而上升的主要是精微物质,所以说脾主升清。如脾气不升,甚或下陷,可以导致泄泻或内脏下垂等症。

脾主四肢

四肢之所以能活动,靠来自饮食所化的阳气。这种阳气虽为胃中饮食所化,但必须经过脾的转输才能使阳气达于四肢。在脾气健运的情况下,全身得到充分的营养供应,四肢活动就有力。四肢无力,往往是脾气虚弱的表现。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素问.厥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这是说胃在受纳饮食之后,还需要通过脾的作用,把富有营养的津液输送到其它脏腑和人体各个部份。这说明胃只是一个给养仓库,而真正要行其津液,主要靠脾主运化的功能。

脾主运化

脾的功能之一是主管运输和消化,也就是消化饮食和输布精微(营养成分)。饮食入胃,胃和脾共同进行消化,所产生的精微被吸收后,再由脾气帮助运送到身体各部,以滋养全身组织器官,同时,脾还能促进水液的运转和排泄,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脾主中州

古人将东、西、南、北、中央,分别和五脏相配合。将脾列为中央,同时又根据五行学说,把脾归属土脏,故有脾主中土或脾主中州之称。土是生化万物的,脾主运化,把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输送到其他脏腑器官、四肢百骸(所谓脾居中央,灌溉四旁),为促进生长发育、维持人体机能和代谢的需要,因而很自然地就把脾和土的生化万物的特性联系在一起,所以说脾主中州。从另一角度而言,脾的这些作用,也说明脾为生化之源。

三焦主决渎

决渎,意即疏通水道。三焦有通调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故又称决渎之官(见《素问.灵门秘典论》)。三焦的决渎功能是联合许多脏器而发挥其作用的,其中尤以肾、脾,肺等关系更为密切,如这些脏的功能障碍,可使三焦不通利、气化失常而产生肿胀和小便不利等症。

上焦如雾

《灵枢.营卫生会篇》:「上焦如雾。」打是形容蒸发的气有如雾一样的弥漫。上焦如雾主要是指心肺的输布作用。上焦心肺能宣发由中焦上输的水谷的精气,使之达于全身以温养肌肤、骨节,通调腠理,供给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这个作用好像雾露一样均匀地敷布于全身,故名。

上焦主纳

《难经.三十一难》:「上焦者....主纳而不出。」纳在这里主要是指呼吸和食物养料的摄取。因为呼吸和饮食都是通过上焦而摄纳的,故名。

少火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少火之气壮」。少火与壮火相对而言。是一种正常的具有生气的火,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

肾,其华在发

《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其华在发。」华,有荣华外露之意。头发的营养虽然来源于血(所谓发为血之余),但头发的生机,根源于肾气。体内肾气的外部表现可从毛发上显露出来,青壮年肾气充盛的人,头发茂密光泽,年老体弱,肾气虚弱的人,往往毛发容易枯搞脱落。

肾藏精

精,是生命的基本物质。肾藏精的含义有二:是藏五脏六腑水谷之精气(为后天之精),是维持生命、滋养人体各部组织器官并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是藏肾本脏之精(即先天之精),亦即男女媾精的精气,这是生育繁殖的最基本物质。它和人的生殖、生长、发育和衰老有关。这一部份精的生成、储藏和排泄,均由肾主管。肾是先天的根本,接受其它脏腑的精气而储藏起来,五脏的精气充旺,肾精的生成、储藏和排泄才能保持正常。肾藏精是肾的重要功能之一,《素问.六节脏象论》指出肾为封藏之本(封藏有闭藏、贮藏之义),主要就是体现肾的藏精作用。精不宜过度消耗,以免影响全身的各种机能。

肾藏志

《素问.调经论》:「肾藏志」。志古通志,指记忆力,因脑和髓均为肾精所化,故肾虚患者,每多健忘。一说志有专意而不移的意思。参见五腋所秽条。

肾恶燥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肾恶燥。」因肾主骨,生髓,燥则阴精受伤,肾气耗损,骨髓枯竭,津液消灼,故有肾恶燥之说。

肾合膀胱

指肾与膀胱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这种相合是脏腑互为表里(胆为阴属里,腑为阳属表)的关系,肾与膀胱相表里,是通过肾和膀胱经络之间的联系和某些生埋功能的相互配合而体现的,如膀胱排尿要靠肾的气化作用。肾和膀胱病症的治疗,可以通过这种相合、相表里的关系互为影响。如治疗小便不禁或小便不通,有时应从治肾着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肾间动气

又称原气,是两肾间所产生的一种热能和动力,实际上就是命门之火的作用。人体脏腑和经脉的活动以及三焦的气化等,均有赖于肾间动气的作用,所以说它是生气之原,也可以说是生命的根源。

肾开窍于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到肾在窍为耳,《灵枢.脉度篇》又指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耳为肾之官,肾精足则听觉聪灵,肾精虚则两耳失聪。通过耳听觉的变化,一般可以推断肾气的盛衰情况。

肾开窍于二阴

前阴指尿道(一说包括精窍),后阴指肛门,这主要是指肾和大小便的关系,因为肾主水,是管理水液代谢的,这一功能的产生,又和命门之火的气化功能有关。故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水液的分布,排泄才能各走其道。大小便之利与不利,与肾也有密切关系。如肾水不足,可使大便干燥秘结,或小便量少;命门之火不足,又可引起泄泻或小便不禁等病症。

肾阳

又有元阳、真阳、真火、命门之火、先天之火等名称。肾阳寓于命门之中,为先天之真火,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也可以说是人体热能的源泉。肾所藏的精(包括先天和后大之精),均需命门之火的温养,才能发挥其滋养体内各部组织器官和繁殖后代的作用。特别是后天脾胃之火须先天命门之火的温养,才能更好地发挥消化运输的作用。

肾阴

又有元阴、真阴、肾水、真水等名称。是与肾阳相对而言。肾阴指本脏的阴液(包括肾脏所藏的精),是肾阳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果肾阴不足,肾阳就会亢奋,出现相火妄动的病理现象。

肾者胃之关

关,可以体会为水液出入的关口。肾居下为至阴之脏,开窍于二阴,与膀胱相表里。肾主水,在人体水液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水入于胃,由脾上输于肺,肺气肃降,水下流而归于肾,这是水液由体外摄取以后在体内升降的大概过程。如肾气不化,往往二便不利;二便不利则中焦燥满,影响水液代谢。《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关内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水液排泄障碍,积聚体内,就形成浮肿,而这种浮肿是由于肾的聚水发展而来的。

肾主骨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主,....肾主骨。」主,有主持的意思。肾主骨包含肾充养骨骼以及二者生理功面的联属关系。《素问。六节脏象论方说:「脊者....其充在骨。」骨骼起支持人体的作用,为人身之支架。骨之所以能起这样的作用,依赖于骨髓的营养。骨髓由肾精所化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肾生骨髓」髓藏于骨腔之中,以充养骨骼,所谓肾充则髓实。而髓的生成,为肾主骨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牙齿和骨的营养来源相同,同样也是肾脏的精气所化生,故有齿为骨之余之说。

肾主伎巧

《素问.灵兰秘典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作强,作指动作或工作,强应作负荷能力来理解。作强有耐重劳,动作轻劲有力的含义。伎巧就是精巧灵敏。肾之所以有这样的作用,是和肾的藏精,主骨,生髓的作用分不开的。凡肾气充旺,精盈髓足者,不但精神健旺,精巧敏捷,而且筋骨强劲,动作有力。反之,肾亏精虚髓少的人,往往腰酸骨弱,精神疲惫,头昏健忘,动作疲懒迟缓。

肾主恐

心中畏堪不安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到肾在志为恐。前人认为五脏的精气相并于肾,如肾经经脉的脉气不足,或肾水不足以及肝、心、胃的某些病症,均可能出现恐的证候。主要的还是肾本身的因素,因为肾水充则肝血足而胆壮,肾水虚则肝血不足而胆弱易恐。恐则气下,恐的结果又能伤精伤肾,所以有肾主恐的说法。参见五志条。

肾主纳气

肺虽是主呼吸的,但肾有摄纳肺气(即纳气)作用。在临床上一般的久病咳喘,特别是年老肾虚患者,多有纳气困难。气喘的特点是呼多吸少。例如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主要表现是吸气困难,临床上称之为肾不纳气,需要用补肾纳气的方法来治疗。

肾主生殖

因为肾为藏精之腑,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繁衍后代起重要的作用。男女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赖气(肾本脏的精气)的充实。古代早就认识到女子约14岁左右月经来潮,男子约16岁左右精气充满,并能排精,说明生殖机能开始成熟,男女殖机能成熟的情况下交合就能生育。到了女子49岁,男子64岁左右,肾气的衰微,不仅人显得老了,随着女子更年期经闭和男子精少体衰,生殖能力也逐步丧失。因为精气的生成,储藏和排泄由肾主管,所以说肾主生殖。

肾主水

肾为水脏,它在调节体内水液平衡方面起极为重要的作用。肾对体内水液的潴留,分布与排泄,主要靠肾气的开和阖(所谓肾主开阖)。开,主要是输出和排泄水液;而臼,指潴留一定量的水液在机体内。开和阖取决于肾阴,肾阳功协调。在正常情况下,由于人的肾阴、肾阳是相对平衡的,肾气的开阖是协调的,因而尿液排泄正常。如果肾有病,失掉主水的功能,以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而发生水肿等病症。

肾主先天

这是从肾的生理功能对人体的重要性而言。因为肾不仅有藏精,主骨,生髓、供给各部器官热能等重要功能。而且肾气的盛衰,又直接和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和生殖能力有关。前人把肾称之为先天,或者叫肾主先天,肾为先天之本,说明肾为发育生殖之源。故婴儿出生以后发育方面的障碍,如五迟(站立,行走,长发,生齿,说话都比正常婴幼儿要晚得多)。五软(头项,口,手,足,肌肉均痿软无力)、解颅(头缝裂开不合、前囱宽大)等症,都认为和肾虚,先天不足有关,而在治疗方面往往以补肾为主。

胃气

泛指胃肠为主的消化功能。胃气主降,在消化功能上主要和脾气相配合。《灵枢.五味篇》指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以胃气为本,意即消化机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病人的一般抗病能力,说明胃气在人体的特殊重要性。故在治病时,历代医家都重视要保护胃气,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强谓对肠胃机能衰弱的人在处方时要尽量避免用苦寒泻下、有损于胃气的药物。指脉的胃气,脉以胃气为本,正常人脉象不浮不沉,不急不徐,从容和缓,节律一致,称之为有胃气。

胃阳

指胃的功能。

胃阴

即胃中之津液,又名胃津或胃汁,是由水谷化生而来的。临床上肺胃热盛容易消耗胃阴,出现发热、口干、咽燥、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故从某种意义上讲,胃阴实际上也包括了体内的其他一部份津液。

胃主腐熟

胃的主要功能之一。指胃能把饮食物消化成为食糜的过程。

胃主降浊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消化饮食主要就是脾胃协调升清降浊的过程。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胃燥脾湿相互协调,饮食乃能消化。脾主升清,水谷之精微赖以上输和生化;胃气以下降为顺,把初步经过消化的饮食(包括食物残渣)继续推向下行,即所谓降浊,它和脾的升清作用是相反相成。如胃气不降,就会出现呕吐等症状。

胃主受纳

受纳指接受和容纳水谷。在整个消化道中,胃腔容量较大,有水谷之海之称,受纳饮食是胃的主要功能之一。

五味所禁

简称五禁(见《素问.宣明五气篇》)。禁,有避免和禁忌的意思。由于五味归于五脏,而五味之性多有所偏,偏则容易致病,故必有所禁。辛味善走气分,但性主散,多食则能耗气,故气病不宜多食辛味。咸味善走血分,但多食则血行凝涩,故血病不宜多食咸味。苦味善走骨,因其能助心火,多食则火盛而使肾水耗损,肾主骨,肾生骨髓,故骨病不宜多食苦味。甘味善走肌肉,但甘味性滞,多食则肌肉壅满,故肉病不宜多食甘味。酸味善走筋,但酸味收敛,多食则筋易拘急,故筋病不宜多食酸味。这就是五味之偏,多食不利于病,故有五禁之说。

五味所入

简称五入(见《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入胃,各有它所喜的脏腑,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五味所入和临床药物治疗有关。

五脏化液

《素问.宣明五气篇》记载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五液之由来,清.张志聪认为是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素问集注》)。在汗、泪、涎、涕、唾五液中,心主血,汗为血所化生,故汗为心液。肾经有一络上挟舌本,通舌下廉泉、玉英二穴而为唾,故唾为肾液。肝、脾、肺,分别开窍于目、口、鼻、泪出于目,涎出于口,涕出于耳。故泪为肝液,涎为脾液,涕为肺液。

五脏所藏

主要是把精神,思维等各种中枢精神活动和五脏相联系。有两种解释:心藏神,肺藏丑,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见《素问.宣明五气篇》)。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脏精与志(见《难经.三十四难》)。五脏所藏的理论是古人在五行学说支配分类归纳的,不仅不能完全符合临床实际,而且也不能离开人的社会性来谈人的精神活动,因此更应有分析和分析的必要。

五脏所恶

简称五恶(见《素问.宣明五气篇》)。恶,有憎厌的意思。五脏各随其性能与气化而有所恶。所谓五恶即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

五脏所主

简称五主(见《素问.宣明五气篇》),即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五志

指五种情志的变化。《内经》认为情志的变动和五脏的机能有关,肝志为怒,心志为喜,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统称五志。这种以情志变化,按五行归属的方法,不太符合实际。

下焦如渎

《灵枢.营卫生会篇》:「下焦如渎」。渎是容下焦水液的排出。下焦如渎主要是指肾与膀胱的排尿作用。同时包括肠道的排便作用。下焦的主要功能是将体内消化后的残余物贸加以别清浊,使糟粕入于大肠。水液经由肾的气化渗入膀胱,这个作用有如渠道的需要疏通一样,故名。

下焦主出

《难经.三十一难》:「下焦者,....主出而不纳,以传导也。」指大小肠、膀胱等腑的功用而言,主要功能是水液的灌渗与清浊的分别,以及大小便的排泄,主出而不纳,故名。

相火

与君火相对而言。二火相互配合,以温养脏腑,推动功能活动。一般认为命门、肝、胆、三焦均内有相火,而相火的根源主发自命门。

小肠主受盛

受盛有承受的含义。《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这是指小肠承受从胃中来的,经周胃初步消化的饮食,加以进一步消化。

心,其华在面

华,有荣华外露之意。心主全身的血脉,由于血脉循行周身,人的血气是否充盈,可以在望诊面色时看出来(见《素问.六节脏象论》)。

心恶热

心为火脏,主血脉,热甚火亢则心血易伤;心主神明,高热患者容易产生神昏谵语、狂躁等热伤神明的症候,故有心恶热之说(见《素问.宣明五气篇》)。

心合小肠

指心与小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这种相合是脏和腑互为表里(脏为阴属里,腑为阳属表)的关系,心与小肠相表里,主要是通过心和小肠经络之间的联系和某些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体现的。治疗心或小肠的病症,有时可以通过这种相合、相表里的关系而互为影响。如心移热于小肠,小便尿血,处方中就要用清心火的药物。

心开窍于舌

其主要意义在于,心的生理、病理情况,可以在舌的变化中反映出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论述心的时候提到:「在色为赤,....在窍为舌。」古人还提到舌为心苗。苗,有略微显露的意思,即心的病症,从舌象上可以有所显露(如心经有热,舌尖发红....)。这种以五官苗窍的变化来推断脏腑的病情,是诊断的具体内容之一。

心气

主要是指心血管系统的一些菜单现,这些功能和心阳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包括心脏搏动的强弱、频率、节律和心脏传导、气血循环情况等。同时,心的神志活动和心气也有一定关联。

心肾相交

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就是相互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的平衡,这就是心肾相交,也是水火相济的表现。如肾阴亏虚,或心火炽盛,肾水和心火失去平衡,不能相济,就会产生心烦、怔忡不安、失眠等心火炽盛的症候,临床上称之为心肾不交。

心生神明

《素问.灵藏秘典论》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调经论》:「心藏神。」君主是封建名词,有统帅、高于一切的含义,意即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神明或神是指高级中枢神经机能活动。这些功能由心主持和体现,所以说心主神明。说明前人对心的理解,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在内。人体脏腑、气血在心的这种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影响下,进行统一协调的生理活动。如心有了病变,失却神明统率的作用,其它脏腑的生理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心血

为人体血液循环的主要内容物。心血不仅能营养周身各部组织,也为心的神志活动提供物质基础。故心血虚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和一般贫血的症候。

心阳

主要是指心血管系统的一些菜单现,这些功能和心气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参见心气条)。心阳除了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等的一些功能活动外,并能宣通卫外之阳。

心阴

即心脏的阴液,为营血的组成部分。其生理、病理和心血密切相关,并和肺阴、肾阴等的消长盈亏有关,临床上有不少阴虚内热的病症和心、肺、肾等阴液的亏损有关。

心主血

指心生全身的血脉。《素问.痿论》说:「心生身之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指出「心者,....其充在血脉」,说明心的功能和血脉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心是主持血液运行的动力,脉管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和血脉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输送营养和血液循环的相互联系方面。

心主言

《难经》在论述心时,提到其声言。说明在正常情况下,言语是受心(概括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主持和控制的,心或它的外卫心包络受到热邪的侵犯,症状之一就是谵语。

脏腑相合

是指脏腑之间的互相关联和影响。人体脏腑的配合,体现了阴阳表里相配合的关系。脏腑表里相合,主要是通过经脉联系和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体现的。脏腑的配合是:心合小肠,肺合大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和膀胱,心包络合三焦。

脏气

即五脏之气,五脏的功能活动。各详本条。

脏象

脏,即脏腑;象,是指人体脏腑正常机能及发生病态变化时反映于外的症象。也就是说,形体组织和证候方面可以看到或诊察到的一些征象,可以反映内在脏腑机能(实际上也包括营、卫、气、血、精、神、津液等内容)的变化,并以此作为判断人体健康和诊察、治疗疾病的依据。

脏行气于腑

关于脏和腑的特点,《素问.五脏别论》指出脏是藏精气而不泻,腑是传化物而不藏。五脏虽是贮藏精气的,但是五脏之气(可以体会为活动的动力)的作用,必然要和六腑发生密切联系,这样才能体现脏和腑的综合功能。至于腑,《素问.五脏别论》提到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写(同泻)者也。这里所说的浊气,系指饮食及饮食所良化的产物如糟粕、水份等,这些气是从脏来的,所以称作脏行气于腑。如以具体脏腑的功能配合来说,如胆汁的排泄需肝气的疏泄,膀胱的排尿需肾的气化作用。这些都是体现脏的行气功能。

中焦如沤

《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焦如沤。」沤是容中焦消化饮食的情况。中焦如枢,指脾胃的消化转输作用。中焦胃主消化饮食,吸收精微,蒸化津液,使营养物质通过肺脉的输布以化生营气。这个作用好像沤渍食物使之变化一样,故名。

中焦主化

饮食主要在中焦脾胃消化,并由中焦化生营血,故名。

壮火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壮火与少火相对而言。是一种亢奋的病理之火,能损耗正气,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

左肾右命

左肾右命学说,是用以说明肾的多方面的功能及其在人体的重要性。《难经.三十六难》说:「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元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这是中医文献中中第一次提到的左肾右命学说,后世医家多尊崇这个学说。这个学说的要点就是比较突出命门的作用,因为它有藏精神和系原气等重要生理功能,被认为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对于左肾右命,不应机械地以所在部位来理解,当着重阴阳的含义来加以分析。左肾右命学说的实质。就是提示学者要注意肾有肾阴和肾阳两方面的功能,而肾阴、肾阳应该彼此协调(亦即命门之火和肾水相济),如果不协调就会产生种种病症。

结语:上文的小编为大家介绍了脏腑功能及其关系。脏腑相合,左肾右命,胃主受纳都系统说明了脏腑对人体组织活动的重要性,所以日常生活中大家也要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保护人体脏腑。

相关阅读

五脏六腑的功能及关系


本文导读:五脏六腑,每个脏器都有着自己特有的功能,而每个脏器也都相互作用,下面我们来看看五脏六腑的功能及关系。


五脏六腑是人体的主要器官,每个脏器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配合,保持身体各方面的正常运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五脏六腑的功能及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 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 腑 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 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 心肾不交 。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 补脾益肺 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 健脾燥湿化痰 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 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 ,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5、肾与膀光: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五脏六腑的功能及相互间的关系,大家对五脏六腑是不是有了进一步了解呢。

人体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及其经络循行


人体的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所谓的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人体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奇者,异也。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和生理特点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奇者,异也。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二)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有三:①奇经八脉与脏腑无直接络属关系。②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③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分布遍及全身,人体的上肢无奇经八脉的分布。

了解人体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及其循行

其走向也与十二经脉不同,除带脉外,余者皆由下而上地循行。

奇经八脉的共同生理功能为:

1.进一步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如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联系总任一身之阴经;带脉约束纵行诸脉。二骄脉主宰一身左右的阴阳;二维脉维络一身表里的阴阳。即奇经八脉进一步加强了机体各部分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十二经脉气有余时,则蓄藏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由奇经溢出及时给予补充。

3.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

人体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及其经络循行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一)督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2.分支: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3.生理功能

(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人体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及其经络循行

(2)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3)主生殖功能: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二)任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2.分支: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

3.生理功能

(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人体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及其经络循行

(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三)冲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起于胞宫,下出于会阴,并在此分为二支。上行支:其前行者(冲脉循行的主干部分)沿腹前壁挟脐(脐旁五分)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其后行者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下行支:出会阴下行,沿股内侧下行到大趾间。

2.生理功能

(1)调节十二经气血: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

人体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及其经络循行

(2)主生殖功能:冲脉起于胞宫,又称血室、血海.冲脉有调节月经的作用。冲脉与生殖功能关系密切,女性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这里所说的太冲脉,即指冲脉而言。另外,男子或先天冲脉未充,或后天冲脉受伤,均可导致生殖功能衰退。

(3)调节气机升降:冲脉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阴,隶属于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冲脉有调节某些脏腑(主要是肝、肾和胃)气机升降的功能。

(四)带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2.生理功能: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司妇女的带下。

人体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及其经络循行

(五)阴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人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矫脉会合而上行。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的运动。

人体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及其经络循行

(六)阳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运动。

人体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及其经络循行

(七)阴维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阴维脉起于足内踝上五寸足少阴经的筑宾穴,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再上行交于任脉的天突穴,止于咽喉部的廉泉穴。

2.生理功能:维脉的维字,有维系、维络的意思。阴维具有维系阴经的作用。

人体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及其经络循行

(八)阳维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阳维脉起于足太阳的金门穴,过外踝,向上与足少阳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2.生理功能:维系阳经。

人体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及其经络循行

拔罐疗法的功能及特点


1.调节平衡

拔罐疗法对神经系统的良性刺激,通过末梢感受器,经向心传导至大脑皮质;对皮肤的良性刺激可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生反射性兴奋,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因而加强了大脑皮质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和管制功能,促使病灶部位组织代谢作用增强,促进机体恢复,使疾病痊愈。

拔罐疗法调节人体微循环,促进人体血液与组织间的物质交换;调节毛细血管的舒缩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调节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营养;调节淋巴循环功能,使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加强,增强了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消除疾病,恢复机体正常功能的目的。

2.扶正祛邪

拔罐疗法可拔出体内的风、寒、湿等邪毒,邪去而正安,扶助了正气。风、寒、湿邪入侵,引起机体麻痹疼痛,可采用刺络拔罐法祛除病邪,气血得以通畅,疼痛随之消除。临床验证,刺络拔罐对消瘀化滞、解闭通结、祛风散寒有良效。

3.疏通经络

人体的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纵横交错,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借以运行气血,濡养脏腑。若人体经络气血功能失调,正常的生理功能就遭到破坏,疾病随之产生。拔罐疗法通过对经络、腧穴产生的负压效应,可以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振奋脏腑功能。临床采用的循经走罐法、经络拔罐法、刺络拔罐法等,皆有疏通经络的功能。

4.通利关节

由于拔罐疗法具有祛风散寒、祛湿除邪、通脉行气的功能,因而可使关节通利,镇痛去痹。临床用拔罐治疗头痛、眩晕、风痹、腰痛、四肢痛等证,无需服药。

5.吸毒排脓

拔罐疗法所产生的负压吸力很强,用以治疗痈毒疮疡、恶血瘀滞、邪毒郁结等外证有特效。未化脓时,采用针刺拔罐,可使毒邪排出,气血畅通,瘀阻消散;已化脓时,可吸毒排脓,清创解痛,促进疮口愈合。

(二)特点

1.适应证广泛

拔罐疗法适应证广泛,凡是能够用针灸、按摩、中医、中药等方法治疗的各科疾病都可以使用拔罐治疗,尤其对于各种疼痛性疾病、软组织损伤、急慢性炎症、风寒湿痹证,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经脉闭阻不通所引起的各种病证有较好的疗效。有些疾病应用现代医学手段疗效不佳时,应用拔罐疗法往往奏效,即使对器质性病证,也有一定的疗效。

2.疗效好,见效快

拔罐疗法不仅适应证广泛,而且疗效好、见效快。有些疾病往往一次见效或痊愈,如一般的腰背部疼痛,在疼痛部位拔罐之后,立即感觉疼痛减轻或消失;感冒发热在大椎穴刺血拔罐后再在膀胱经走罐一次,多数病人即可治愈。

呼吸系统的功能及组成是什么?


呼吸系统的功能是吸入新鲜空气,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使血液得到氧并排出二氧化碳,从而维持正常人体的新陈代谢。

呼吸系统为通气和换气的器官,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

(一)呼吸道

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从鼻腔到气管。临床上常以喉环状软骨为界,将其分为上呼吸道与下呼吸道两部分。

(1)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①鼻腔鼻腔是呼吸道的门户。鼻腔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前鼻孔与外界相通,后鼻孔与咽相连。前鼻腔生有鼻毛,对吸入空气起过滤作用,可以减少尘埃等有害物质的吸入。整个鼻腔粘膜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其间有嗅细胞、杯细胞和分泌腺体,以及相当丰富的血管。因此,鼻腔可以使吸入气体加温加湿。而且当鼻腔受到有害气体或异物刺激时,往往出现打喷嚏、流鼻涕反应,避免有害物吸入,这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 对人体起一定的保护作用。鼻腔除上述呼吸作用外,还有嗅觉作用;②咽咽是一个前后略扁的漏斗形管道,由粘膜和咽肌组成。上连鼻腔, 下与喉相连,可分鼻咽、口咽及喉咽三部分,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共同通道。咽具有吞咽和呼吸的功能,此外咽也是一个重要的发音共振器官,对发音起辅助作用。咽部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由扁桃体等组成咽淋巴环,可防御细菌对咽部侵袭,在幼年时期此种功能较明显;③ 喉喉上与喉咽,下与气管相连,既是呼吸通道也是发音器官。喉的支架主要由会厌软骨、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所组成,喉腔内左右各有一条声带,两声带之间的空隙为声门裂。当呼吸或发音时,会厌打开,空气可以自由出入,而当吞咽时,会厌自动关闭,避免食物进入气管。


(2)下呼吸道:下呼吸道是指气管、总支气管、叶、段支气管及各级分支,直到肺泡。气管是气体的传导部分。

(二)肺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位于胸腔,呈圆锥形,右肺较左肺略大。脏层胸膜的斜裂深入组织将肺分为上叶与下叶,右肺另有水平裂使之分为上、中、下3叶。两肺各有肺尖、肺底和两个侧面。肺底与膈肌上部的膈膜相接。肺内侧的肺门与纵隔相依附。肺门是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神经和淋巴管进出的通道。

鱼肝油的作用及功能及副作用有哪些


婴儿出生后有很多医生会推荐使用鱼肝油,说对身体的发育好,能帮助身体快速的生长,但是大家对鱼肝油并不了解,只知道鱼肝油是通过鱼肝脏提取出来的油,有很难闻的异味,因此就需要大家了解鱼肝油的作用及功能及副作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针对鱼肝油的作用及功能及副作用做详细的了解。

鱼肝油的作用:

小儿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每天需要一定量的维生素D。对于小儿来说,每天服适量鱼肝油(每天服浓缩鱼肝油3—4滴)是有益的,尤其是对于生长在北方地区的冬天更为必要。服用多长时间要以孩子的体格发育情况而定。维生素A、D含量比超过3~4∶1的鱼肝油长期服用易导致维生素A摄入过量而中毒。 具体服用方法详见各产品说明书或遵医嘱。

虽然服用鱼肝油可以预防和治疗佝偻病,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小儿都需要服用,因为维生素A 和维生素D 并不是多么难以补充的维生素,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足够重视的话,那小儿也完全有可能不需服用的。

鱼肝油的功能:

1.治疗佝偻病和夜盲症。

2.治疗小儿手足抽搐症。

3.预防和治疗维生素AD缺乏症。

鱼肝油的副作用:

按推荐剂量服用,无不良反应。早期表现为骨关节痛、肿胀、皮肤瘙痒、口唇干裂、软弱、发热、头痛、呕吐、便秘、腹泻、恶心呕吐等。慢性肾功能衰竭、高钙血症、高磷血症伴肾性佝偻病患者禁用。应按推荐剂量使用,不可超量服用。长期或过量服用可产生慢性中毒,早期表现为骨关节疼痛、肿胀、皮肤瘙痒、口唇干裂、软弱、发热、头痛、呕吐、便秘、腹泻、恶心呕吐等。

关于鱼肝油的作用及功能及副作用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鱼肝油适合婴儿使用,同时也适合孕妇或是哺乳期的女性使用,只是使用的时候要注意量,不能过量,不然会导致严重的危害,对孕妇则会引起胎儿畸形,对婴儿服用量过多时,则会出现智力低下等危害,服用时一定要谨慎。

脏腑之风


病证名指风邪中伤五脏六腑。《素问风论》: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脏府之风。

养护五脏六个常识

人的五脏六腑维护着我们整个身体的平衡和健康,如果五脏没有养护好,自然就多病多痛。今天小编介绍一些养生小常识给大家,让大家养成健康生活习惯,身体可以健健康康。

良好睡眠:

人需要足够的睡眠才能保证有足够的精力去进行第二天的活动。睡得过晚会消耗气血,影响肝胆的代谢。睡觉时不能思前想后,辗转反侧不能安心睡眠,最消耗精神,造成第二天没有精神,子时如果失眠,会消耗肾水,肾水亏则心火旺,影响健康,中午要小睡一会,以养心气。

要保持心神安宁: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心宁则气顺,气顺则血顺,血顺才能供养身体使精力旺盛,免疫力强。心烦气躁,心怀贪嗔痴,会打扰血气,使气血不畅影响新陈代谢,易生疾患。

忌食物无度:

过度饮食会加重肠胃负担,人的五脏六腑吸收营养是有限的,饮食无度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过剩的食物反而需要消耗气血来清除,所以饮食要适量。五脏六腑如果比喻成一个血气加工厂的话,食物就是需要加工的原材料,食物无限的吃到胃里,但人的五脏六腑加工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必须控制食物的数量和质量。

防操劳过度:

心过劳使肝火积聚,影响脾胃,造成营养不良,影响气血的生成,一系列的影响肾、肺,百病乃生。所以要心静,遇事不乱,见事不惊,能看透一切而不惑,心静则神安,神安则气血通畅,人生病的时候一定要心平气和,不急不躁,气顺才能调理疾病,如果心烦气躁则气血受损使病情加重。

适当运动:

运动生阳,静坐生阴。经常运动加快新陈代谢,排出体内有害物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持生命活力。许多身体健康,容光焕发的人不可能每天闲在家里都是喜爱运动或劳动的人。如果长期不运动则气血不足,脸色灰暗,甚至肥胖臃肿。

运动不能选择空气不良的环境,要在空气新鲜的地方,通过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吸收天地精华,加快气血运行,排出体内垃圾。所谓运动使得谷气消,血脉通畅,精神焕发,病不得生。

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现代人往往去追求物质生活,患得患失,得不到会失落、痛苦,这时候就要想到顺其自然了。

物质得不到精神上也能带来享受,不如培养精神上的超凡境界、好的心态最重要,不要去羡慕别人,做到顺其自然,保持乐观的心态,平和淡定,百病去矣。

如何调节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在人的体内中会各司其职,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护我们的五脏六腑呢?今天就小编就为大家推荐几种能够调节五脏六腑的食物,马上跟着小编去看看吧!

绿色食物补肝

绿色食物含有对肝脏健康的叶绿素和多种维生素。能清理肠胃防止便秘,减少直肠癌的发病。另外,还能保持体内的酸碱平衡,在压力中强化体质。

代表食物:菠菜、绿紫苏、白菜、芹菜、生菜、韭菜、西兰花等。

菠菜:有养血、止血、滋阴润燥及抗衰老、促进细胞增长的作用。

西兰花:可增强肝脏解毒能力,并能提高肌体的免疫力,减少乳腺癌的发病几率。

韭菜:能温补肝肾,增进胃肠蠕动,有散血解毒的功效。

健肾、健肝、健脾是恢复女性元气的秘诀,其中健脾是极为重要的。脾健康的话,能够很好地消化吸收对肾肝脾有益的食物,维持荷尔蒙分泌的平衡,避免身体出现不良状况。因此,黄色的食物材料是补充荷尔蒙的原动力。

黄色食物健脾

黄色食物可以健脾,增强胃肠功能,恢复精力,补充元气,进而缓解女性荷尔蒙分泌衰弱的症状。

黄色食物对消化系统很有疗效,同时,也对记忆力衰退有帮助。

代表食物:豆腐、南瓜、夏橘、柠檬、玉米、香蕉和鹌鹑蛋等。

黄豆:帮助胃肠恢复动力,是天然植物性的雌性荷尔蒙,可以帮助女性荷尔蒙的调整。也有助于缓解更年期和经期的症状,还可以预防与荷尔蒙有关的癌症。

南瓜:提高精力,补充元气,提高代谢。

夏橘:具有祛风、芳香、滋补的作用,并能缓和精神紧张症状

柠檬:消除疲劳,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免疫力,延缓皮肤衰老。

柿子:健脾开胃,润肺生津以及改善心血管功能。

香蕉:强化消化系统功能,清除血液中的毒素,并有抗忧郁及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黄色的食物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身体状况不好的时候,在平时的一日三餐中,经常吃一些黄色的食物,可以增强胃肠功能,改变寒性体质,利于代谢功能的增强,保持女性荷尔蒙的分泌能力。

黑色食物补肾

黑色食物有助提高与肾、膀胱和骨骼关系密切的新陈代谢和生殖系统功能。

可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刺激内分泌系统,促进唾液分泌,有促进胃肠消化与增强造血功能,对延缓衰老也有一定功效。

代表食物:黑芝麻、黑木耳、黑豆、香菇、黑米、虾、贝类等。

黑米:具有滋阴补肾、补血益气、增智补脑、增强新陈代谢的作用。

黑枣:有增强体内免疫力的作用。

黑豆:有补肾、强筋骨、暖肠胃、明目活力、利水解毒的作用。

黑芝麻:具有养肾、健脑润肺、养血乌发、防衰老的作用。

黑木耳:清胃涤肠,增强肌体免疫力。

html

脏腑惊证


病证名指以脏腑命名的小儿惊风证。《小儿病源方论》:肝惊,眼赤粪青;胆惊,面青下白;心惊,面脸红赤;小肠惊,夜啼至晓;脾惊,五心热干呕;胃惊,腹胀不食;肺惊,气喘吃水;肠惊,喉中痰作声;肾惊,梦中咬牙;三焦(惊),睡中惊哭。

小儿惊风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其证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威胁小儿生命。西医学称小儿惊厥。其中伴有发热者,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不伴有发热者,多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除常见的癫痫外,还有水及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药物中毒、食物中毒、遗传代谢性疾病、脑外伤、脑瘤等。

病因机理

急惊风病因以外感六淫、疫毒之邪为主,偶有暴受惊恐所致。

外感六淫,皆能致痉。尤以风邪、暑邪、湿热疫疠之气为主。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极易感受时邪,由表入里,邪气枭张而壮热,热极化火,火盛生痰,甚则入营入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出现高热神昏、抽风惊厥、发斑吐衄,或见正不胜邪,内闭外脱。若因饮食不节,或误食污染有毒之食物,郁结肠胃,痰热内伏,壅塞不消,气机不利,郁而化火。痰火湿浊,蒙蔽心包,引动肝风,则可见高热昏厥,抽风不止,呕吐腹痛,痢下秽臭。

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不耐意外刺激,若目触异物,耳闻巨声,或不慎跌仆,暴受惊恐,使神明受扰,肝风内动,出现惊叫惊跳,抽搐神昏。

总之,急惊风的主要病机是热、痰、惊、风的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其主要病位在心肝两经。小儿外感时邪,易从热化,热盛生痰,热极生风,痰盛发惊,惊盛生风,则发为急惊风。

在西医 小儿惊厥的病因分类和特点

1 感染性病因

(1)颅内感染:如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引起的脑膜炎或脑炎。常表现为反复而严重的惊厥发作,大多出现在疾病初期或极期。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的表现。脑脊液检查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2)颅外感染:非颅内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惊厥发作。

1)热性惊厥:是儿科最常见的急性惊厥。

2)感染中毒性脑病:大多并发于败血症、重症肺炎、细菌性痢疾、百日咳等严重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和细菌毒素导致急性脑水肿有关。

2 非感染性病因

(1)颅内疾病:

1)颅脑损伤与出血:如产伤、颅脑外伤和脑血管畸形等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出血。伤后立即起病,反复惊厥伴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颅脑CT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2)先天发育畸形:如颅脑发育异常、脑积水、神经皮肤综合征等

3)颅内占位性病变:如幕上、大脑半球的肿瘤、囊肿或血肿等。

(2)颅外(全身性)疾病

1)缺氧缺血性疾病:如分娩或生后窒息、溺水、心肺严重疾病等。

2)代谢性疾病:包括:①水电解质紊乱②肝、肾衰竭和Reye综合征③遗传代谢性疾病④中毒

临床诊断

1.突然发病,出现高热、神昏、惊厥、喉间痰鸣、两眼上翻、散凝视,或斜视,可持续几秒至数分钟。严重者可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而危及生命。

2.可有接触传染病人或饮食不洁的病史。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检查有异常改变,神经系统检查出现病理性反射。

4.细菌感染性疾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常增高。

5.必要时可作大便常规及大便细菌培养、血培养、摄胸片、脑脊液等有关检查。

急救

无论什么原因引起,未到医院前,都应尽快地控制惊厥,因为惊厥会引起脑组织损伤。

1.使病儿在平板床上侧卧,以免气道阻塞,防止任何刺激。如有窒息,立即口对口鼻呼吸。

2.可用手巾包住筷子或勺柄垫在上下牙齿间以防咬伤舌。可用针刺或手导引人中、内关等穴。

3.发热时用冰块或冷水毛巾敷头和前额。

4.抽风时切忌喂食物,以免呛入呼吸道。

5.缺氧时立即吸氧。控制惊厥首选安定。静脉慢注0.1~0.3mg/公斤/次,1~3分钟见效。最好分秒必争送医院查明原因,控制惊厥、抗感染和退热三者同时进行。

预防

1.平时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2.避免时邪感染。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及变质食物。

3.按时预防接种,避免跌仆惊骇。

4.有高热惊厥史患儿,在外感发热初起时,要及时降温,服用止痉药物。

护理

1.抽搐时,切勿用力强制,以免扭伤骨折。将患儿头部歪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将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上下牙齿之间,防止咬伤舌体。

2.保持安静,避免刺激。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脏腑功能及其关系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