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
养生食疗。
千保健,万保健,心理平衡是关键。千养生,万养生,心理平衡是“真经”。从古至今,关于养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或名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需要掌握相关养生知识。科学的中医养生是怎么进行的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泻”,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①外流,排泻。《素问五脏别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
②治法。指消减,攻逐的方法。《素问阴阳应象论》:中满者,泻之于内。
③指针刺泻法。《素问离合真邪论》: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④满溢,《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⑤流失。《灵枢五音五味》:伤其冲脉,血泻不复。
⑥腹泻,泻泄。大便稀。《奇效良方泄泻》:泻者,时水去如注。
12款食疗方止腹泻
腹泻属中医注下、后泄、飧泄、下利、泄泻等病证范畴。中医认为腹泻主要由于湿盛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寒湿腹泻、湿热腹泻、伤食腹泻、脾虚腹泻、肾虚腹泻、肝郁腹泻等证型。
乌梅粥
配方:乌梅15~2o克,粳米1o0克,冰糖适量。
制法:先净乌梅入锅,加水适量,煎煮至汁浓时,去渣取汁,加入淘净的粳米煮粥,至米烂熟时,加入冰糖稍煮即可。
功效:泻肝补脾,涩肠止泻。
用法:每日2次,趁热服食。可作早晚餐服食。
三色奶
配方:韭菜250克,生姜25克,牛奶250克。
制法:将韭菜、生姜切碎,捣烂,绞汁,放锅内兑入牛奶煮沸。
功效:抑肝扶脾止泻。
用法:每日1剂,趁热1次服完。
三花防风茶
配方:扁豆花24克,莱莉花12克,玫瑰花12克,防风12克。
制法:将上四味水煎取液,加入红糖调味代茶饮。
功效:抑肝扶脾止泻。
用法:每日1剂,不拘时频饮。
荔核大米粥
配方:干荔核15枚,山药15克,莲子肉15克,粳米50克。
制法:先煎前三味,去渣取汁,后下米煮成粥。
功效:补肾健脾,温阳散寒止痛。
用法:可作早晚餐服食。
补骨脂蛋
配方:鸡蛋3枚,补骨脂30克,肉豆蔻15克。
制法:先将鸡蛋用清水煮一沸,捞出打破外皮,与补骨脂、肉豆蔻同煮15分钟即可。
功效: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用法:每日1剂,趁热将鸡蛋食完。
荔枝山药粥
配方:干荔枝肉50克,山药、莲子各10克,粳米50克。
制法:将前三味加水煮至酥,再加入淘净的粳米,煮成粥。
功效:温肾健脾,固肠止泻。
用法:每日1次,临睡前食用。
芡实点心
配方:芡实、莲子、淮山药、白扁豆各等份,白糖适量。
制法:将上四味共磨成细粉,加白糖、清水少许拌匀蒸熟即可。
功效:补肾温脾,固涩止泻。
用法:每日1~2次,每次食50~100克,连服数日。
茯苓粉粥
配方:茯苓细粉30克,粳米30克,红枣7枚。
制法:先将粳米、红枣加水适量煮粥,粥将成时,加入茯苓粉,用筷子搅匀煮沸,加少许白糖调味。
功效:健脾渗湿,调中止泻。
用法:每日1~2次,可作早晚餐食用。
薯蓣汤
配方:淮山药30克,茯苓15克,神曲10克,红糖10克。
制法:上药水煎顿服。
功效:补脾渗湿止泻。
用法:每日1剂,顿服。
八宝饭
配方:薰米50克,白扁豆50克,莲子肉(去心)50克,红枣20个,胡桃仁50克,龙眼肉50克,糖青梅25克,糯米500克,白糖100克。
制法:将前三味泡发煮熟,红枣泡发,胡桃仁炒熟,糯米蒸熟备用,在大碗内涂抹一层猪油,放入青梅、龙眼肉、枣、核桃面、莲子、白扁豆、薏仁米,最后放熟糯米饭,再上蒸锅蒸10分钟,把八宝饭扣在大圆盘中,再用白糖加水熬汁,浇在饭上即可。
功效:健脾益胃,补肾化湿。
用法:可作点心服食,一次不宜多食。
黄芪山药莲子粥
配方:黄芪100克,山药100克,莲子肉(去心)100克。
制法:将上三味洗净共煮粥。
功效:健脾益胃止泻。
用法:可作早晚餐服食。
莱菔鸡金粥
配方:莱菔子9克,鸡内金6克,淮山药粉50克。
制法:莱菔子与鸡内金先加水煎煮20分钟,去渣,再加入淮山药粉煮沸成粥,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顺气消食,健脾止泻。
用法:每日1剂,趁热服食。
ys630.COm精选阅读
小儿白泻
病证名出《中藏经》。指小儿泄泻,便色白稀薄。临床常伴有腹胀、腹痛、唇淡等。由脾胃气虚,运化失常,水湿下注所致。治宜健脾化湿,用《中藏经》白术丸(白术、当归、白芍、木香)。
小儿泄泻
病证名。指小儿大便稀薄,甚至水样,次数增多,或呈水样带有不消化乳食及粘液。多因外感风寒或暑热,内伤乳食,而致脾胃运化失常;也有素体虚弱或久病脾虚,中焦运化无力等均可发病。一般分风寒泻、暑热泻、伤食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详见各条。若病情恶化,可致伤阴、伤阳、或阴阳俱伤,治当敛阴、固阳,若两者兼施。
概述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其证候表现有所不同。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因婴幼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气阳亏虚,均可导致脾病湿盛而发生泄泻。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下泄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
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食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
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
(四)症候诊断
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稠黏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哦哦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淡,脉濡。
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腹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4、寒湿泄泻证:大便稀薄如冰,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舌苔白厚腻,指纹淡,脉濡。
5、脾虚泄泻证: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
6、脾肾阳虚泄泻证: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
①风寒泄泻证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药:止泻一号(验方)。
②湿热泄泻证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方药:止泻二号(验方)。
③伤食泄泻证
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方药:调中一号(验方)
④寒湿泄证
治法:温脾燥湿、渗湿止泻。
方药:桂枝加人参汤合五苓散加减,桂枝、党参(或人参)、炒苍术、炙甘草、猪苓、茯苓、泽泻、陈皮、厚朴、藿香、诃子、炮姜。
⑤脾虚泄泻证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药:调中二号(验方)。
⑥脾肾阳虚泄泻证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制附子、党参、炒白术、干姜、甘草、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大枣。
推拿治疗
①风寒泄泻: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清补大肠等,每日1次。
②湿热泄泻:清脾经,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清小肠,推箕门,按揉足三里,摩腹,揉脐,揉天枢等,每日1次。
③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板门,运内八卦等,每日1次。或顺运八卦,清胃,补脾,清大肠,运土入水,利小便,顺揉长强,推上七节骨,揉足三里,推上承山,推揉止泻灵。
④寒湿泻:补大肠,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拿肚角等,每日1次。
③湿热泻:
⑤脾虚泻:补脾土,补大肠,捏脊,摩腹,推三关,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推上七节骨等,每日1次。
外治法
(1)中药灌肠法
根据不同证型,配取相应的中药汤剂,药物温度控制在3637C之间,药量按12ml/kg次,保留灌肠。禁忌症:肛门周口及直肠疾病患者。
(2)敷贴疗法:该疗法可调整胃肠功能,促进吸收,有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涩肠止泻的功效。相应制剂如下:
暖脐散(中药制剂):温中散寒,用于寒性泄泻。
泻痢平(中药制剂):清热止泻,用于热性泄泻。
将以上药物分别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糊状药饼,根据患儿证型取一人份,放置于患儿脐部,外以医用胶贴固定,每次贴敷68小时,每日1次。
(3)针灸疗法
①针法
常规取穴:止泻穴、足三里、三阴交。
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中脘;腹胀加天枢;伤食加刺四缝。
具体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次。
②灸法:患儿取仰卧位,点燃灸条,距离皮肤23cm,灸至皮肤红热为度,时间约为1 520分钟。分别灸神厥、中脘、天枢及足三里等穴,如食滞明显,可加脾俞、胃俞等穴;脾肾阳虚者加肾俞,每日1次。或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治疗。
(4)电磁波疗法
脾虚泻、脾肾阳虚泻可选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治疗。
基础治疗
(1)轻度脱水者给予ORS口服补液盐;中度以上脱水者给予静脉补液。
(2)体温超过38.5℃者给予口服对布洛芬混悬剂或乙酰氨基酚滴剂以降温。
(3)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
5、护理
(1)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脾胃负担。对吐泻严重及伤食泄泻患儿暂时禁食,以后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忌食油腻、生冷、污染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臀部,防止发生红臀。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泄泻变证。
注意事项
1、并发症处理
(1)脱水(伤阴):在中医或综合治疗前提下,正确掌握补液疗法,轻症口服补液盐,重症借助实验室检查判断脱水性质和程度,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中药可用连梅汤以酸甘敛阴。
(2)酸中毒:根据血气分析,纠正酸中毒。根据相关公式计算使用适量碳酸氢钠或乳酸钠。
(3)低血钾症:及时补钾。
2、泄泻除治疗外,饮食控制非常重要,轻症患儿适当减少乳食,重症患儿初起须禁食6~12小时,以后随病情好转可恢复母乳喂养及进食米汤和易消化食物。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以免产生红臀。红臀者可用黄连油外用。
3、感染性腹泻,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如何泻肝火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总容易出现“热气”“上火”的情况,这是怎么回事呢?从中医角度来看,这可能是肝火旺的症状。那么,肝火旺怎么办好呢?如果您经常会出现视力模糊、耳鸣、眼红、头痛等不适症状,建议你最好去医院检查下肝的健康状况,因为这很有可能是肝火旺引起的。而出现肝火旺必须要及时“灭火”,现在就去了解下如何泻肝火?
为什么会出现肝火旺呢?这影响的因素是许多的,比如生活不规律、多吃油炸类食品、熬夜加班、心情抑郁等都有可能会导致肝火旺。如果您已经出现了肝火旺的多种不适症状,赶紧来看看中医专家教你如何泻肝火吧。
肝火实火之一种,是指肝亢的病理现象。由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或肝热素盛所致,与情志激动过度也有一定关系。临床多见目赤、易怒、头痛、胁痛、口苦、吐血、咯血、脉弦数等证。肝火旺盛主要由生活不规律、心情积郁导致。中医有“肝主目”的说法,因此肝火旺盛常常表现为一些眼部症状,如:视物模糊、眼部分泌物多、眼红、眼干、耳鸣等。
中医理论中,“火”是外邪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由于外界气候变化,引起人体的“邪气”。火气大时,会让口干舌燥,口臭、长青春痘、牙龈浮肿疼痛、皮肤瘙痒、便秘、痔疮出血等症状。对于急慢性肝炎、肝病患者,在急性肝病的发作期,因为肝胆湿热盛,肝病患者会感到口苦、口干,口气明显变重,精神也会变差,终日倦怠无力。
其它因素也可引起火气大如:风热感冒、睡眠障碍、吃冰冷、辛辣、油炸食物、服用慢性病药物、糖尿病患病初期等。
女性肝火旺盛的症状
女性肝火旺时还会出现一些特有的症状。
1、月经不调。女性肝火旺可引起月经过少,月经提前或延后,甚至闭经,经前失眠。
2、恶阻。其症状有口吐苦水,严重挑食,食欲不振,口苦头晕,经常出现于女性孕后。
小儿肝火旺盛的症状
小孩是比较容易上火的,而且“火苗”是一年四季无处不在。小孩肝火旺盛是相当常见的上火病症。
小孩肝火旺分虚实两种,虚火旺盛的症状表现为心烦、口干、低热、盗汗等。实火旺盛的症状表现为口干、反复口腔溃疡、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肝火旺盛
1.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不熬夜,避免食用冰冷及上火食物。
2.适当运动,减轻压力,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不仅可以提升免疫力,预防感冒,还能减少火气形成。
3.慢性病朋友要遵从医嘱,按时服药,使病情稳定,才能避免病邪化热、化火。
4.针对五脏六腑或不同部位的火气,服用清热解毒药物,如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等。但是这些中药仍须由专业中医师开处方才能服用,以免误食而引起不良副作用。
泻肝火的食物
1、清肝火的水果
荸荠:其性微寒,果汁丰富,凡热病后余热未净的心烦口渴、口舌生疮、便干尿黄等有肝火者都非常适宜食用。
柚子、梨:性寒味微酸,除能清热外,其特点是能清润肺系,对于肺热咳嗽吐黄痰,咽干而痛等有肝火者极适宜。
2、清肝火的蔬菜
百合:性平微寒,具有清热润肺滋肝功效,对热病后余热未清,咽喉肿痛,心烦口渴诸症均有疗效。
苦瓜:性大凉,味苦,泻六经实火,是一味苦寒清热食品。
莲藕:性平寒,最好生食或捣汁,功效是清热生津、滋肝润肺,若与梨汁和匀同服其效更佳。
茭白:性寒凉适合心经有热、心烦口渴、便干尿黄症状者食用,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莴笋:性微寒质地脆嫩、水分多,功效特点为清热、顺气、化痰。适合肝肺有热者食用。
茄子:性寒凉,可以清热解毒,食用时不要用油烧的方法烹饪,可以采用蒸茄子的方法。
芹菜:性寒凉,能去肝火解肺胃郁热,肝火旺者常食有益。
白菜:性微寒,有清热除烦,利二便的作用。
3、有肝火者多喝些绿豆汤或绿豆稀饭,绿豆性寒味甘,能清凉解毒,清热解烦,对脾气暴躁、心烦意乱者最为适宜。
肝火旺也是一种病理现象,建议容易出现肝火旺的患者,平时生活中要注意调养身体,饮食上建议多吃莲子、猪肝、梨、绿豆等凉性食品,并保证多注意休息,坚持适当地运动锻炼,保持心情愉快,这样相信肝火旺的不适症状就一定可以消失不见。
小儿热泻
病证名热迫肠而致的腹泻。《婴童百问》:小儿热泻者,大便黄而赤,或有沫。伴有阵阵肠鸣腹痛,烦躁啼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小儿纯阳之体,感受暑热,邪热入里,下迫大肠所致。治宜苦寒泻热,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正确应对少儿腹泻
儿童腹泻处理不好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影响宝宝的健康成长甚至更严重。如长期慢性腹泻就会造成营养不良,使患儿身体瘦弱,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各种疾病。所以妈妈们注意了,儿童腹泻不能只是止泻那么简单。
幼儿腹泻的常见原因
腹泻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拉稀。腹泻包括两个含义:一是大便次数较平时增加较多;二是大便性质改变,带有较多水分。造成婴幼儿腹泻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由致病菌和病毒引起的腹泻叫肠炎。细菌引起的有痢疾和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病毒引起的为病毒性肠炎,其病原主要为肠道病毒。还有一种近几年来发现的轮状病毒,因其形态似车轮,因此而得名。致病性大肠杆菌炎多发生在夏季,所以也称夏季腹泻。病毒性肠炎多见于秋季,故也称秋季腹泻。这类腹泻也称感染性肠炎或感染性腹泻。
由于饮食质量问题引起腹泻的有:吃了不新鲜或变质的牛奶或其他食物,常常又吐又拉,称为急性胃肠炎。因为食物的量或质超过了婴幼儿胃肠道消化功能的承受能力,以致负担过重引起腹泻的叫消化不良,也即中医所说的伤食泻。
其他,还有胃肠道以外的其他系统有病时,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引起腹泻者,称为肠道外消化不良。因食量不足引起的腹泻叫饥饿性腹泻。在正常情况下大便次数增多的称生理性腹泻。
收敛止泻,快速止泻护肠道
儿童腹泻多由消化道功能紊乱引起,如:吃得太多、太油、太冷,频繁地调换新食品,饮食不当而超出宝宝肠胃承受能力;受凉、过热、精神情绪不佳,或过分紧张或受惊吓等不良性刺激也会引起腹泻;在收敛止泻同时,更要注意保护儿童正常肠道功能。
度来林主要成分为鞣酸蛋白,鞣酸蛋白通过鞣酸在肠粘膜表面层形成一层保护膜,可减轻刺激,降低炎症渗透物和减少肠蠕动,起到收敛止泻作用,根据临床研究发现,度来林治疗小儿腹泻有效率高达95%;同时,鞣酸蛋白所形成的保护膜,可有效保护儿童脆弱的肠黏膜。
促进平衡,调整肠道微生态
婴幼儿腹泻时肠道益生菌明显减少,有害菌株容易侵袭,导致肠道内的微生态系统严重失去平衡,促使腹泻发生。因此,在治疗上,只有恢复肠道内微生态的平衡,才能有效地控制住腹泻的恶化。度来林中含有干酵母,干酵母富含多种B族维生素,对促进消化功能及肠道益生菌生长有很大帮助,有效地抑制肠道内的有害菌株,帮助有益菌群的增殖,能起到调整肠道微生态的作用,达到防治婴幼儿腹泻的目的。
补充营养,儿童身体恢复快
腹泻除影响婴幼儿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外,还消耗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损害机体组织。这是因为在腹泻过程中,本来应该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不能进入机体,但机体内各器官还需照常进行各项生理功能。度来林添加了葡萄糖,口服葡萄糖能均衡补充能量,帮助优化腹泻儿童的营养结构,迅速补充营养,有利于儿童身体恢复。
儿童腹泻食疗建议
蛋黄膳:将鸡蛋煮熟后去壳和蛋白,用蛋黄放在锅内小火熬炼取油,1岁内婴儿每天一个蛋黄油,分2-3次服,3天为一个疗程,治疗腹泻,并有补脾益胃止泻作用;
苹果膳:苹果含鞣酸,有止泻作用。苹果一只洗净,蒸熟,食果肉或去皮捣成果泥食用,每次30~60克,每天3次。苹果汤也是治疗腹泻的辅助饮料,适用于1岁内的婴儿。
栗糊膳:用3~5个栗子,去壳捣烂,加水煮成糊状,加糖调味后食用,每天2~3次,有温中止泻作用。
另外还有桔枣茶、胡萝卜汤等均有健脾止泻作用。康复期可用的膳食有白米粥、面片、藕粉、鸡蛋、清蒸鱼、咸味鸡蛋羹等。
泻痢药酒
千金止痢酒
[药物组成] 黄连六两 阿胶 鼠尾草 当归 干姜各三两
[功能主治] 下利腹痛,肠滑不止。
[用法用量] 温服,分三次服完。
[制备方法] 上五味药,以酒七升,煮取三升,去滓。
[资料来源] 唐·《外台秘要》 止痢酒
[药物组成] 干地榆一斤 附子(炮)一两
[功能主治] 休息痢。
[用法用量] 饮服,每次一升。
[制备方法] 以上二味,以酒一斗渍五宿。
[资料来源] 唐·《外台秘要》 回阳救急酒——又名“阴寒霍乱酒、三宝回阳酒”
[药物组成] 公丁香30g 肉桂30g 樟脑30g
[功能主治] 温阳散寒,救急止痛,适用于阳气不振,阴寒凝滞的寒性腹痛,泄泻,痛经等症。也可用于有上吐下泻的副霍乱、急性肠炎、食物中毒等症。
[用法用量] 每次服10—20滴,滴舌面,先含后咽。或以白开水冲服。因吐泻不止而转筋者,还可以用该药酒外擦患处。
[制备方法] 将上述药物压碎,装入稀布袋中,用白酒(以南昌酒厂出品的三花酒为良)500ml浸泡,宜用瓷坛做容器,密封—个月,然后将酒装入玻璃瓶中备用。
[注意事项] 剧烈的吐泻常发生于肠道传染病,有的甚至是烈性传染病,病势凶险,传染性强,故须高度重视,及时诊断治疗,杜绝传染,有的需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抢救,所以切不可掉以轻心,延误时机。
[资料来源]《保健与治疗药酒》 姜附酒
[药物组成] 干姜60g 制附子40g
[功能主治] 心腹冷痛,呃逆呕吐,泄泻,痢疾,顽固不化,寒饮喘咳,痰白而清稀,肢冷汗出。
[用法用量] 每日三次,每次温饮一二杯。
[制备方法] —亡二味药,共研细,置净瓶中,同黄酒0.5L渍之,封口,经七日后开取。
[注意事项] 阴虚内热,火热腹痛及孕妇不宜用。
[资料来源]《药酒验方选》 猪胰青蒿酒——原名“猪胰酒”
[药物组成] 猪胰一具 青蒿叶 桂心末—小两
[功能主治] 治冷痢久不瘥。此是脾气不足,暴冷人脾,舌上生疮,饮食无味,或食下还吐,少腹雷鸣,时时心闷,干皮细起,膝胫疫痛,羸瘦,渐成鬼气。及妇人血气不通,逆饭忧烦,四肢无力,丈夫痃癖,两胁虚胀,变为水气,服之皆效。
[用法用量] 每旦温服一小盏,午、夜各再一服,甚验。
[制备方法] 猪胰一具细切,与青蒿叶相和,以无灰酒一大升,微火温之,乘热纳胰中,暖使消尽。又取桂心末一小两,内酒中。
[注意事项] 忌热面、油腻等食。
[资料来源] 明·《本草纲目》 黄连酒
[药物组成] 黄连一升
[功能主治] 治痢疾赤白痢下,令人下部疼重,故名重下,出脓血如鸡子白,日夜数十行,绕脐痛。
[用法用量] 分二次服,脐下当小绞痛即瘥,再服。
[制备方法] 用黄连一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
[资料来源] 唐·《外台秘要》、明·《普济方》 按:黄连治疗菌痢,其疗效在近代已被肯定。而本方在晋代已作为单味特效药酒出现,说明药酒确有研究开发的必要。 曲末酒
[药物组成] 曲末五升
[功能主治] 治慢性痢疾。
[用法用量] 空腹一次服完,一日三次。
[制备方法] 用好曲末五升,微熬令香,温清醇酒令热,和曲末一升。
[资料来源] 明·《普济方》
乳糜泻的偏方
麦胶性肠病又称乳糜泻、非热带性脂肪泻,在北美、北欧、澳大利亚发病率较高,国内很少见。男女之比为1∶1.3~2.0,女性多于男性,发病高峰年龄主要是儿童与青年,但近年来老年人发病率在增高。病与进食麦粉关系密切,大量研究已证实麦胶可能是本病的致病因素,并认为发病原因是遗传、免疫和麦胶饮食相互作用的结果。长久以来我们积累了很多改善或者治疗的偏方和饮食方式,有这种病情的患者不妨试一下。
偏方
宜食炒米粉、姜、红糖等温热利湿之品。
食疗方:茯苓粥、组成:桂心(末)1两,粳米4合(淘研)。
主治:老人噎病,心痛闷,膈气结,饮食不下。
用法用量:上以米煮作粥半熟,次下桂末调和,空心服,每日1次。
本病与进食麦粉关系密切,故对本病的易感人群,应该尽量减少进食麦粉。避免食用含麦胶饮食(如各种麦类),如将面粉中的面筋去掉,剩余的淀粉可食用。原则上以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无刺激性易消化的饮食为主。对长期腹泻、体重减轻的病例,应警惕小肠吸收不良的存在。严格禁食一切含有麦类(如小麦、大麦、燕麦、黑麦)及其制品,如面筋、烤夫及面制糕点等。病人在无麸质治疗饮食开始后,就应对所食用的食物慎重选择,一般在2~3周内可见明显效果。
泻肝火的中药
肝火太旺会导致我们出现长痘痘以及上火的情况,需要及时的降低肝火,而在生活中有很多可以降低肝火的做法,可以通过食物治疗,也可以采用中药调理。中药调理主要是饮用降火的茶饮,比如菊花茶、枸杞茶以及玫瑰花茶,这些茶水刻印很好的起到疏风清热以及清肝明目的效果。
1.肝火旺,容易上火——喝菊花茶
菊花有疏风清热、清肝明目、养肝、平肝的作用,可以缓解视力疲劳、头痛、咽喉肿痛等症状。消化功能好的人,冲泡时放些蜂蜜,可改善口感。
2.容易视疲劳的电脑族——喝枸杞茶
枸杞甘平而滋润,枸杞茶有滋肾、养肝、润肺、明目、改善疲劳等功效。可以泡水喝,也可以干嚼,每次十来颗就差不多了,多吃容易引起燥热。
3.焦虑、抑郁、口臭、痛经——喝玫瑰花茶
玫瑰花味甘微苦、性温,是很好的药食同源的食物,最明显的功效就是理气解郁、镇静安抚、抗焦虑抑郁。女性在月经前或月经期喝点玫瑰花茶有调经止痛,缓解经期情绪不佳、脸色黯淡等症状。玫瑰花还有凉血养颜、消脂除口臭等作用。
4.大便干燥——喝决明子茶
菊花性甘味寒,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效,能够缓解口苦、头痛、咽喉肿痛等症状。平肝火最好选用杭白菊或者胎菊(即杭白菊未开放的花蕾)。
5.清心火——莲芯茶
莲芯即莲子心,是莲子中央的青绿色胚芽,味苦,有清心火,平肝火,止血,固精之功效。
推荐:莲芯夏枯草饮。莲芯5克,夏枯草15克,水煎后代茶饮。莲心能够清热除烦,夏枯草具有清肝火、降血压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压、心烦发热、眩晕头痛症。
什么是脂肪泻
导读:什么是脂肪泻?有一种消化不良的常见症状叫脂肪泻,那么什么是脂肪泻?下面就详细来了解下脂肪泻吧。
什么是脂肪泻
脂肪泻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降低,以致营养物质不能完全吸收,而从粪便中排出,引起营养缺乏的临床综合征群,亦称消化不良综合征。由于患者大便内排出过多的脂肪,又称小肠吸收不良,也被称为油花样腹泻。
脂肪泻原因多见,如吸收不良综合征、胆盐和胰消化酶缺乏、小肠炎或憩室病、肠源性脂肪代谢障碍、胃泌素瘤或乳糜管不能吸收脂肪等。典型脂肪泻的粪便为色淡,量多,油脂状或泡沫状,常浮于水面,多具恶臭。
那么脂肪泻的症状有哪些?脂肪泻的临床表现,一起来了解下。
脂肪泻的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80%~97%的病人有腹泻,典型呈脂肪泻,粪便色淡,量多,油脂状或泡沫状,多具恶臭,大便次数从数次到十余次不等,有时呈间歇性腹泻。可有腹部胀满、食欲不振等,但腹痛较少见。
2、全身症状
消瘦,乏力,手足搐搦,感觉异常,口炎,角膜干燥,夜盲,水肿等营养不良症状。小儿长期脂肪泻可引起发育落后,身材瘦小等。
3、体征
可有消瘦,腹部轻压痛,四肢末梢感觉异常,口舌炎或溃疡,糙皮病样色沉着,水肿,凹甲,肌压痛,杵状指(趾)等体征。
脂肪泻的发生多数与肠道疾病有关,包括各种消化器官的病变,下面推荐三种治疗脂肪泻的中药方。患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症状,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脂肪泻方剂,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治疗脂肪泻方剂
中药方剂一
辨证:脾肾不足,湿热内蕴。
治法:清利湿热,健脾益肾。
方名:飞廉分清汤。
组成:飞廉草50克,匾蓄30克,凤尾草15克,茯苓15克,菟线子15克,熟地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方剂二
辨证:脾肾气虚。
治法:健脾固肾。
方名:加味治浊固本汤。
组成:萆15克,菟丝子15克,益智仁10克,石菖蒲5克,芡实30克,莲须30克,白鸡冠花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方剂三
辨证:脾肾亏虚,精微下泄,清浊相混。
治法:健脾,补肾,固精。
方名:加味健脾补肾固精汤。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金樱子15克,益智仁15克,莲须30克,薏米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10剂为1疗程。
以上就是一些脂肪泻的相关知识,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脂肪泻的内容,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小儿泻痢片
[处方来源]
《部颁标准》中药第19册。
[处方组成]
葛根60g、黄芩100g、黄连50g、厚朴100g、白芍100g、茯苓100g、焦楂100g、乌梅50g、甘草20g、滑石粉120g。
[性 状]
本品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棕褐色;气微,味苦。
[功能主治]
清热化湿、止泻止痢。用于湿热腹泻、红、白痢疾等。
[适 应 症]
小儿腹泻。
[用法用量]
口服。一岁以下1片,二至三岁2-3片,四岁以上4~6片。
[注意事项]
[剂型规格]
每片相当于原生药0.5g。
[储 藏]
密闭。
[生产厂家]
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汤一般情况下大家可能都会觉得陌生,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不是能够经常接触到,不过从名字来看应该是治疗肝脏的,其实大家有所不知龙胆泻肝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龙胆泻肝汤的药用价值有哪些吧。
【方剂名】
龙胆泻肝汤,出自《医方集解》。
【组成】
龙胆草、酒炒(6g) ,黄芩炒(9g), 栀子、酒炒(9g) ,泽泻(12g) ,木通(6g),车前子(9g), 当归、酒洗(3g) ,柴胡(6g) ,生地黄、酒炒(9g) ,生甘草(6g)(原书未注用量)。
【用法】
水煎服。亦可制成丸剂,每服6~9g,日2次,温开水送下。
【功效】
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方解】
本方证是由肝胆实火循经上炎或肝胆湿热下注所致。肝胆实火,循经上炎则头部、耳目作痛,或失聪,肝火郁结,经脉不舒,则胁痛且口苦;湿热循经下注则为阴痒、阴肿、筋痿、阴汗;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皆为火盛及湿热之象。治宜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既泻肝胆实火,又利下焦湿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泻火,清热燥湿,助君药清泻实火,共为臣药;
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肝经有热,本易耗伤阴血,且方中苦燥渗利之品居多,恐再耗其阴,故用当归、生地黄养血益阴以顾肝体,使苦燥清利不伤阴,上五味为佐药。柴胡疏达肝气以顾肝用,并引诸药人肝经;柴胡与归芍相伍,以补肝体调肝用;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共兼佐使之用。综观全方,清利并行,泻中有补,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诚为泻肝良方。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
本方为治肝胆实火上炎或肝经湿热下注的常用方。临床以头痛目赤,胁痛口苦,或阴肿阴痒,或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结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病属肝经实火、湿热者。
【使用注意】
本方多为苦寒清利之品,易伤脾胃之气,应中病即止,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虚弱者应慎用。
【方歌】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结语:通过以上的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龙胆泻肝汤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龙胆泻肝汤虽然不常见,但是它的用处还是很多的,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性的使用以上介绍的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弄清楚使用的方法,不能盲目的乱用哦。
泻圆补方
刺法用语。为补泻法的要领。
①《灵枢官能》:泻必用员(圆),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入)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摇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懈),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
②《太素》杨上善注:员谓之规,法天而动,写气者也;方谓之矩,法地而静,补气者也。意指泻法有如圆规,多用旋转,有利于祛邪;补法有如角尺,端端正正,不多转动,有利于扶正。
③《素问.八正神明论》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针灸具有补泻效应
针灸治病,用的只是一颗颗经过严格消毒过的不锈钢针,针上绝对不带什么补药或泻药。那么,它又是怎样产生补与泻的效应呢?
原来,针灸治病主要是通过针刺穴位经络,调节气血,调理脏腑,调和阴阳来达到的。当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后可以通过经络激发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生成,增强机体功能,起到扶正补虚的作用;当机体处于邪气旺盛而呈实证时,针刺后能够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疏利脏腑, 抑制机体功能,起到祛邪泻实的作用。也就是说,针灸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其补与泻,是根据针刺时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来决定的。
另外,穴位的主治作用,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有些穴位性质偏补,有些穴位性质偏泻,比如神阙、关元、气海、膏盲、足三里等穴,针刺或艾灸后,大多能鼓舞人体正气,促进功能旺盛,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虚损病证;而井穴、十宣、八邪、人中、委中等穴,又能疏泄病邪抑制人体功能亢进,具有祛邪作用,临床上多用于邪实病证
此外,医生针刺时所采用的于法,剌激量的轻重,也能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产生或补或湾的作用。古代针灸家在这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创造出十数种针刺补泻手法。临床疾病中不论是虚证还是实证,针灸都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