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ys630.com - 正确养生观念】
目录
第一章:正确认知附睾炎诱因及症状
第二章:男人如何预防附睾炎
第三章:附睾炎饮食疗法五大方法
附睾炎的危害更表现在它可造成男性不育的病发。本病多继发后尿道炎、前列腺炎、精囊炎等男科疾病。所以男性朋友们要注意了,不要一不留神疾病找上你。
正确认知附睾炎诱因及症状
什么是附睾炎?
男子的阴囊里长着两个睾丸,但除了睾丸之外还长着两个附睾,附睾为一对细长扁平的器官,与睾丸一起系于精索下端。它紧挨着睾丸生长,分头、体、尾三部分,头部与睾丸相通,尾部连着输精管。附睾既是精子的必经之路,又是精子发育、成熟的摇篮。
附睾炎又是青壮年的常见疾病,每当身体抵抗力低下时,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致病菌便会乘机竟输卵管逆行侵入附睾引发炎症。因此,本病多继发后尿道炎、前列腺炎、精囊炎。
附睾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急性附睾炎多由泌尿系前列腺炎和精囊炎沿输精管蔓延到附睾所致血运感染较少见经尿道器械操作频繁导尿前列腺摘除术后留置尿管等均易引起附睾炎。
急性附睾炎治疗不彻底可转为慢性附睾炎。
附睾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1.急性附睾炎临床表现:
发病突然高热白细胞升高患侧阴囊胀痛沉坠感下腹部及腹股沟部有牵扯痛站立或行走时加剧患侧附睾肿大有明显压痛炎症范围较大时附睾和睾丸均有肿胀两者界限触摸不清称为附睾睾丸炎患侧的精索增粗亦有压痛一般情况下急性症状可于一周后逐渐消退。
2.慢性附睾炎临床表现:
慢性附睾炎较多见部分病人因急性期未能彻底治愈而转为慢性但多数病人并无明确的急性期炎症多继发于慢性前列腺炎或损伤病人常感患侧阴囊隐痛、胀坠感、疼痛常牵扯到下腹部及同侧腹股沟、有时可合并有继发性的鞘膜积液,检查时附睾常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变硬、有轻度压痛、同侧输精管可增粗。
附睾炎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一)慢性前列腺炎慢性前列腺炎以尿急、尿频、尿道灼痛不适、尿末流出白色浊液,会阴、少腹、睾丸及尿道内不适或涩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前列腺液中白细胞增多、卵磷脂小体减少、慢性前列腺炎治宜攻补兼施,配合综合治疗,以及注意生活与饮食调理,有助于提高疗效。
〔二)精囊炎精囊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血精,并伴有尿频、尿急、排尿不适、会阴部不适等症状,常与前列腺炎并存,精囊炎总的病因病机是病邪由外入里、脏腑失调、气血不和、引起精囊络脉受损、血溢脉外、中医治疗多从血论治,分别采用凉血止血、养血止血、补气摄血和活血止血之法,对多数精囊炎患者有较好的效果。
男人如何预防附睾炎
附睾炎会影响男子的精子的形成导致男性不育,因此,做好预防工作很重要。附睾炎的预防其实很简单,只要在生活中多加注意就行了,具体可以按以下方法去做:
1、改善饮食结构,防止高胆固醇类食物的摄入。鼓励少吃红色肉(指猪、牛、羊等含胆因醇较高的肉类),多吃白色肉(指鸡、鱼类等含胆固醇较低的肉类),对预防前列腺增生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
2、精神调理:保持心情舒畅,勿过度劳累,应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如气功、太极拳等增强体质,防止感冒,切忌忍尿。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大便通畅。
3、积极的防治生殖器官感染疾病,如前列腺炎、尿道炎等。
4、避免食用辛辣刺激之品及饮酒,以绝内生湿热之源,因下身受凉、房事过度、忍尿等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而诱发排尿困难,也应注意避免。有些患者BFH呈隐袭性发展,就诊时即出现尿毒症症状,因此老年男性出现排尿异常需检查治疗。
附睾炎饮食疗法五大方法
方法一、大补阴丸,黄柏、熟地各15G,知母、龟板各12G,猪脊髓1匙(蒸熟兑服),银花30G,荔枝核20G。水煎服,每天1剂,10日为1个疗程。功能滋阴清热,活血祛瘀,理气止痛。
方法二、加味枝橘汤,柴胡、赤芍、川楝子、胆草各10G,荔枝核、广橘核、泽泻各12G,茵陈20G,秦艽、车前子各15G,生甘草6G。每日1剂,水煎2次,合汁分2次服。10天为1疗程。本方疏肝理气,化湿清热。主治附睾炎。
方法三、柴橘乌贝汤,柴胡、乌药、青皮各6G,橘核、附片各9G,海藻、大贝母、白芥子各12G。水煎服,每日1剂。主治附睾炎。
方法四、生姜外敷方,临床报道用此方共治疗28例。敷药3天有14例痊愈(自觉症状消失,负痛消失,附睾消肿)第4天10例愈,另4例敷药后5天痊愈。
方法五、附睾汤,虎杖20g,夏枯草、萆薢、乳香、没药、川芎、白芍、桃仁、当归各10g。若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数,加滑石、瞿麦、金银花各10g;肾阴不足,去萆薢、夏枯草,加熟地20g,石斛、续断各10g,日1剂,水煎服。10日为1疗程。功能利湿祛毒,活血化瘀,主治湿热下注,瘀血阴滞之慢性附睾炎。
总结:睾丸炎危害男性的健康,是男性常见的生殖感染疾病,因此男性朋友需注意,注意日常生活的卫生,睾丸炎的患者做好日常的调理很重要。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饮食养生频道的《正确认知附睾炎诱因及症状》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正确养生观念”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