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保健 > 养生的依据 > 导航 > 运动养生的科学依据

运动养生的科学依据

2019-10-17

刮痧有科学依据吗

【www.ys630.com - 养生的依据】

朱德说“锻炼身体要经常,要坚持,人和机器一样,经常运动才不能生锈。”那些健康而长寿的人,他们在养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不注意平日的养生,好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效的养生保健是如何做的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刮痧有科学依据吗”,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刮痧已经成为现代养生人士的首选,加上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很容易出现亚健康状态,偶尔刮痧可以疏通经络、驱寒排毒、促进新陈代谢,对身体的健康比较有益。但是很多人对于刮痧比较担心,觉得是一种传统疗法,那么刮痧有科学依据吗?

姑且不说中医的理论如何,单是用刮痧板在局部反复的刮擦,导致局部皮下有一定程度的出血、淤血,这样做可以让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对于感染风寒,局部有一些淤滞、疼痛的病症来说,这样做的方法可以迅速的缓解病情。

可以说,刮痧既有保健功能,又有治病的作用。称之为“伪科学”并不妥当。但是,很多人对刮痧的认识存在着误区却是真的。比如,不少人觉得去刮痧就一定要刮出“痧”。

其实,是否出“痧”,出痧多少,颜色深浅都痧因人而异的。医生会根据治病的需要,确定刮痧的部位、顺序和力道,而不是看刮出了多少“痧”来判断效果。一味追求刮痧的颜色,反倒会给身体带来伤害。

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有三种病症比较适合刮痧治疗。一是风寒导致的颈肩部不适,可以刮肩颈经络或斜方肌。二是风寒痹症之类的后背酸痛。三是部分证型的感冒,中暑,消化不良等病症也可以刮痧,但必须严格按照要求操作,最好找专业人士进行。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病都可以刮痧,刮痧治百病的说法是不科学、不靠谱、不正确的。以下疾疾病不要进行刮痧:糖尿病、心脏病、肾病综合征、皮肤病、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白血病、过敏性皮炎、接触性皮疹、水肿等。

刮痧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刮痧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积极的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刮痧,应该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感悟出的与疾病做斗争的土方法。虽没有现代医学先进,但也能通过调试自己的身体,激活身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达到自愈的目的。

这些诊疗手段都是经过成千上百年无数人的体验传承下来的,如果没效,早就被淘汰了,古人又不是傻子。

ys630.coM延伸阅读

瑞《雪》兆丰年科学依据


一、下雪有助于保暖土壤,对越冬作物的有防冻保暖作用。

新降到地面的积雪疏松多孔,其中能够含有40%-50%的空气。因为空气不易传热;又由于冬季天气冷,下的雪往往不易融化;这样,大地就像盖上了一条又大又软的棉被。这棉被可以防止土壤中的热量向外散发,又可阻止外界冷空气的侵入。据我国的科学工作者研究数据显示:在积雪地(雪深10~15厘米)和裸露地里,同时埋设了地温观测表。结果得到最低地温:积雪地是-10.3℃,裸露地是-l7.8℃。显然,积雪地的地温在冬季比裸露地的地温要高得多。积雪地这种地温特点,为越冬麦作物创造了比较良好的生活环境。一般来说,冬小麦的分糵(植物的芽)节,大致在离地面3~4厘米深的地方。冬小麦分蘖节能够承受冻害的临界温度在-14℃~-17℃之间。所以在新疆北部地区,只要地面覆盖有10~l5厘米的稳定积雪,就能基本上保护越冬作物安全过冬。如果没有这层积雪,很多越冬作物就会冻死。

二、积雪有利于增加土壤墒情。

寒冷过后,天气回暖,积雪慢慢融化,融化了的雪水流失少,大部分渗入土中,就像进行了一次灌溉一样,对缓解春旱、做好春耕播种大有好处。

三、雪中含有很多氮化物能提高土壤肥力。

雪可吸附空气中大量的游离气体,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氮化物。据观测,如果1升雨水中能含1.5毫克的氮化物,那么1升雪中所含的氮化物能达7.5毫克。在融雪时,这些氮化物被融雪水带到土壤中,成为最好的肥料。

四、雪能消灭害虫,减少虫害的发生。

积雪阻塞了地表空气的流通,可使一部分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虫窒息而死。雪融化时,由于要消耗大量的热量,而使土壤温度骤然降低,此时可把土壤表面与作物根茬里的害虫和虫卵冻死,使农作物生长时的虫害大大减少。

五、雪能增加产量。

据科学试验表明,雪水中含重水少,每千克雪水中含重水(氚)是普通水的1/4.重水有抑制作物生长的作用,所以用雪水浸种、浇灌和进行叶面喷洒各种作物和水果时,都有增加产量的效果。

六、雪能提高品质。

用雪水浇灌农作物可提高作物的品质。有人作过调查,新疆的哈密瓜和无核葡萄(干)之所以甘甜味美,就是有大量的雪水浇灌的作用。用雪水浇灌的粮食和果类也都会明显提高品质。

另外,下雪能将空气中的污染物冲刷掉,使得空气清新,空气湿润,对于北方冬季来说,是非常好的,因为它可减少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呼吸道疾病。

由于雪有上述好处,瑞雪兆丰年的谚语才得以千古流传。

生不逢时有科学依据


科学家最近找到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你出生在一年中的什么时间,不仅会影响你的个性,还会影响你的健康。特别一些严重的精神疾病,患病几率与出生时间有所关联。

季节与疾病联系密切

科学家调查发现,在一年中的某个时间出生的人,患上一些疾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加,他们更易出现诸如抑郁、精神分裂这样的问题。

出生日期对精神健康的影响早在1929年就被发现了。当时,瑞士心理学家莫里茨・特瑞默报告说,在冬末出生的人更容易患精神分裂症。另外根据丹麦阿乌斯大学医院的一项研究,冬季出生的孩子患精神分裂症的几率是其他季节出生的人的两倍。

最近,针对英格兰和威尔士25000多名自杀者的一项研究显示,超过17%自杀者的生日都出现在4月、5月和6月,这几个月份正是北半球的冬末和初夏。当然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在每年的后期出生的人情况就好,例如,那些在秋季出生的人患过度恐慌的可能性要比其他时间出生的人高8个百分点,同样在这个时间出生的男人酗酒的可能性也有小幅增加。温度扮演了重要角色。

伦敦圣乔治医学院的贝斯・沃特金斯认为:温度同样会对出生季节和人的健康的关系作出很好的解释。以前的解释是建立在孕妇接受日光照射的程度这个基础上的。沃特金斯的观点如今成了解释出生季节和精神分裂症关系的主流理论。

众所周知,阳光能促进人体内维生素D的产生,这正是胎儿脑发育所需要的物质。而北半球国家的冬季没有足够的阳光。伦敦处在北纬51度,即使你整天裸体躺在室外,体内也不可能产生维生素D。

蚊香有毒?尚无科学依据


恼人的是,这样的产品仍未找到。几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求驱灭蚊子的最好方法。他们眼中,理想的驱蚊剂包含如下属性:驱蚊效果至少达到8小时,对皮肤、气道粘膜无刺激,对身体无毒性,没有味道。恼人的是,这样的产品仍未找到。

蚊香有毒?尚无科学依据

“一盘蚊香释放的有害物质与百支香烟无异,蚊香能致白血病,蚊香含有DDT……”只要你上网,总能发现这样的消息。事实是否真是如此呢?

市面上大多蚊香,其有效成分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早在16世纪,波斯人就发现除虫菊的花具有杀虫作用,后来人们从中提取出除虫菊素。这是一种击倒快、杀虫力强、广谱、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但缺点是在日光和空气中不稳定。上世纪70年代,人工合成拟除虫菊酯后,让其真正成为家用卫生杀虫剂的支柱。

在加入有机填料、黏合剂、染料和其他添加剂等,一盘盘蚊香便出炉了。在点燃后,(拟)除虫菊酯被释放到空气。按其毒理作用,它具有驱避、击倒和毒杀三种不同作用。换言之,蚊子的感觉器官接触到后,会产生本能的逃避反应。

可以放心的是,这种杀虫剂的作用机理和环境中的剂量,尚达不到对人类构成威胁的最低标准。

“传统蚊香一盘释放的有害物质与百支香烟无异”,显然没有准确的科学依据。蚊香的辅料和添加剂,是要求点燃后无毒的。劣质蚊香有DDT

网络上“劣质蚊香毒倒一家人”的事怎么发生的呢?其实,这是中了毒性更强的杀虫剂的招数。劣质蚊香会产生有毒气体,若室内通风不良,很可能使人慢性中毒,产生鼻黏膜炎症、喉部不适、头晕、头痛等症状。

较之于正规产品,劣质蚊香的杀虫剂多是DDT与六六六,而非低毒高效的(拟)除虫菊酯类。这些成分杀虫效果更强,却可能使人中毒。而在上世纪80年代前,大多蚊香制品都是以DDT、六六六等禁用杀虫剂为原料,其加工辅料也含有有害物质(如砷化物、苯并芘等),对人体健康危害甚大。如今仍有某些不法厂商为牟利,还在使用这些物质。

选购蚊香时,仔细察看产品有效成分。若结构松散,点燃后很快熄灭,或自觉味道不对、身体不适合时,就应及时更换。

此外,另一种主流驱蚊产品――电蚊香,它的驱杀蚊子原理与普通蚊香无异。它们都含有具杀虫功能的化学制剂,因此很难比较谁更安全与低毒。电蚊香释放的不同香型,并非杀虫成分的味道,是添加的香料成分不同。需注意的是,无论盘式蚊香还是电蚊香多适用于15平米以下的房间。房间过大,杀虫成分浓度降低,效果会打折扣。含DEET成份最有效

2002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研究者马克・弗雷丁(MarkFradin)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研究声称,含有DEET(二乙基甲酰酰胺)的驱蚊水,即使少量就能保护人体免受蚊子侵袭达5小时。不含DEET的驱蚊喷雾剂,效果则差很多,有的甚至不足二十分钟。

这一试验结果意味着,选购涂抹皮肤的驱蚊产品时,应该看其有效成分是否为DEET或类似物。DEET有效的原因在于,它迷惑了蚊子的嗅觉。要知道,蚊子全凭敏锐的嗅觉――你呼出的二氧化碳和体味信息,成为蚊子的开饭铃声。但也有研究表明,DEET是通过使蚊虫感到不适而起效。

花露水用花露油作主体香料,配以酒精制成。它能驱蚊,是利用母蚊不喜浓烈花香的特性。但其在皮肤上挥发性快,因此保护时间不会长。

今年市场热门的驱蚊产品里,如一些户外用驱虫(蚊)膏、防蚊手环等,都标榜纯天然植物香茅的旗号,实际效果并不好,保护时间仅为3-30分钟

盘式蚊香每单盘盘式蚊香连续燃点时间大(等)于7小时,中途不得熄灭;主要药物成分应不小于0.25%,且有效成分必须高效低毒,对人体无害。

花露水或驱蚊叮 添加驱蚊成分的花露水,常含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伊默宁,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最好每四小时涂抹一次。

电蚊香 对家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老年人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儿童哮喘)来说,使用电蚊香无疑有利于身体健康。

灭蚊灯 利用蚊子的趋光特性―将蚊子吸引,使其触电身亡。可靠的灭蚊灯要求耗电低、效能高。

驱蚊软件 据称通过高频超声波来驱蚊子。其实是拿物理知识忽悠大众常识。此外,尚无科学研究证实,这是一种驱蚊的有效方法。

吃木瓜丰胸没有科学依据


对于一些事业线平平的女性来说,最关心的身体部位非胸莫属了。丰胸是她们的第一事业,而在丰胸过程中,吃木瓜又显得无比可口、简单,引来大批女性前赴后继以身试瓜。吃木瓜真的能丰胸?

我国最早将木瓜记载于文字的是《诗经》中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某些木瓜丰胸的说法指出,古人以木瓜为方通乳丰乳,说明木瓜自古就有丰胸的效果。实际上,在我国北方土生土长的木瓜学名为宣木瓜,是蔷薇科苹果亚科木瓜属的果实,多用来治病,不宜鲜食;而我们常吃的番木瓜则原产于墨西哥南部,17世纪开始引进中国栽培,是番木瓜科番木瓜属的果实,果肉厚实,甜美可口。古今所说的木瓜是两种不同的食物,因此,以古人食疗方来论证木瓜的可丰胸性,也不能取信于人。需要注意的是,番木瓜尽管美味可口,但番木瓜中含有番木瓜碱,该物质对人体有小毒,因此不宜过多食用。另外,一部分吃了番木瓜出现嘴部发麻症状的人群可能对番木瓜中的木瓜酶过敏,更要慎食甚至禁食木瓜。

吃木瓜丰胸纯属杜撰

吃木瓜能丰胸的说法称,木瓜中含有木瓜酶,木瓜酶可刺激乳腺生长,因此可起到丰胸作用。所谓木瓜酶,全称木瓜蛋白酶,又称木瓜酵素。一般情况下,市场上贩卖用于食用的木瓜多为番木瓜,番木瓜在未完全成熟时,果实中含有木瓜蛋白酶、木瓜凝乳蛋白酶A、木瓜凝乳蛋白酶B、木瓜肽酶B等多种蛋白水解酶,对动植物蛋白、多肽、酯、酰胺等有较强的水解能力,因此,木瓜酶也常被提取用于嫩肉粉、减肥茶、化妆品等食品、药品、工业用品中。

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证据证明木瓜蛋白酶可刺激乳腺生长,唯一能刺激乳腺生长的只有雌激素,木瓜蛋白酶可分解蛋白质,同时自己也是一种蛋白质,进入人体后会和其他所有的蛋白质一样被胃肠中的蛋白酶分解为氨基酸再按照人体需要重新组合,不可能再保持完整,还跑到乳房去刺激乳腺生长。吃木瓜丰胸的说法,完全不值得取信。

吃木瓜倒是可以养眼

瓜果的颜色通常会暴露它们含有的营养秘密,橙黄色的瓜果中通常富含维生素A与胡萝卜素,这一原理适用于胡萝卜、南瓜、芒果等,木瓜也不例外。据《中国食物成分表》数据,每100克番木瓜中含有总维生素A145微克,含胡萝卜素870微克,与其他蔬果相比,可说含量格外丰富。维生素A又名视黄素,植物来源的-胡萝卜素及其他胡萝卜素可在人体内合成维生素A,其具有维持正常视觉功能的重要功能。相对来说,与其期待木瓜能让胸部更丰满一些,白领女性及其他用眼较多的女性不如享受木瓜带来的养眼功效。值得一提的是,胡萝卜素如果过多食用易沉积体内,导致皮肤发黄,因此需要控制食量。

估计现在一些脸蛋漂亮的公主已经开始黑着脸咬牙切齿的默念着纯属扯淡了。

碘盐会惹病有科学依据?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部分地区的甲状腺癌等疾病发病率上升与“碘盐过量”有关,对此,卫生部疾控局相关负责人及有关专家表示,这一说法缺乏证据。请关注――

近日,有媒体报道,今年5月,卫生部牵头进行了一项“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调查,原因是国内一些沿海地区的甲状腺疾病发病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被认为与补碘过量有关。对此,一些媒体甚至提出了惊人的“碘盐致病说”。8月12日,卫生部有关部门作出回应,表示“甲状腺癌与食盐加碘有关”的说法缺乏证据。同时声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碘地区已停供碘盐,明年卫生部将适当下调现行食盐加碘量。

甲状腺病源于碘盐不客观

我国一度是世界上缺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有7亿多人口缺碘,曾占到世界碘缺乏人群的40%。1994年,全民食用加碘盐作为一项国策在中国强制推行,当年国家颁布了《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除了北京、河北、山西、江苏、安徽、福建、山东和河南是全国8个高碘省市,可不需强制推行加碘盐外,其余省市食用盐均强制加碘。

瑞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宁光教授表示:“盐中加碘是功大于弊的策略,但是在实施15年之后,目前也可以考虑不再实施一刀切的加碘策略,对不同区域内的群众添加适量的碘盐。”有专家甚至表示,由于甲亢患者的增多,公众已不再需要加碘盐。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国家碘缺乏病参照实验室李素梅研究员认为,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并不存在碘过量的问题。把甲状腺疾病高发的原因完全归咎于食盐加碘,并不客观。

针对有关媒体重点质疑的“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增高与食盐加碘之间的关联”的问题,卫生部出具专家咨询意见表明:甲状腺疾病本身发病机制复杂,影响因素较多,此说法缺乏令人折服的有力证据。

“个体对缺碘的反应,主要表现为性别及年龄的差异。儿童和青春期少年儿童因生长发育较快,对碘的生理需要量大,特别是青春期的女孩表现更突出,一旦缺碘,她们是最容易出现甲状腺肿的人群。”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教授曾正陪说,“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缺碘的影响,尤其是青壮年女性。处于同样缺碘环境,女性的甲状腺肿发病率要高于男性。这可能与自身免疫机制、家族易感性有关。”

浙江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陈爱萍博士也指出,甲状腺疾病是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之一,其病理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基因,其次是外部环境因素,如意外刺激等诱发疾病发生,但归根到底是基因在发挥主导作用。

因地制宜科学补碘

然而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崔功浩透露,中国营养学会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居民日均盐摄入量为11克,农村居民达到17克。这意味着,根据目前市面上多数碘盐中每克盐含碘20-50微克计算,中国人每天摄碘量达到了惊人的220―850微克,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划定的200微克/天的安全线。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浙一医院院长郑树生指出,近年甲状腺癌症病发有上升趋势,但和加碘盐之间的关联度如何,目前尚没有进行过流行病学科学研究。“先不说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度,就个人看法,这种全民食用加碘盐的做法本身就不科学,尤其是在沿海一带并不缺碘的地方也要食用加碘盐,这做法很不妥。”郑树生认为,富碘地区市场上应该让人有选择性,比如不加碘的盐等。

今年5月,卫生部专门就碘盐问题紧急召开了一次会议,最终决定在浙江、福建、辽宁、上海4地展开“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普查。此次普查提出了8字方针,即“科学补碘,分类指导”。

据调查,我国有3098万人生活在高碘地区,截止到2008年10月,已有山东、河北、江苏等6个省份82个县647个乡镇的高碘地区停供了碘盐。专家咨询意见认为,根据最近的监测,总体来看,我国的碘营养状况处于可接受水平,但食盐中碘含量略有偏高。其中,安徽、河南、湖北、广西、云南处于过量水平,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16个省(区、市)处于大于适宜量水平,因此有必要适当下调碘盐中的碘含量。

为此,卫生部已组织专家形成调整意见:将加碘量均值由现行的35毫克/千克下调为30毫克/千克。如果该均值仍不适合某些省(区、市)的实际情况,可由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酌情作出适当调整。目前,该意见正按程序申请报批。调整的重点在于贯彻科学补碘的防治策略,体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科学原则。

哪些人不该吃碘盐?

从十几年前的全民爱碘盐,到今天有个别人拒绝碘盐,人们对待碘这种每日摄入量以微克计的元素,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那么,究竟哪些人不应该吃加碘盐呢?

对此,解放军302医院刘士敬博士指出,首先,非缺碘地区的居民不需食用加碘盐。像山东菏泽地区的一些县,属于高碘地区,已经取消了强制补碘。其次,甲亢患者不需食用碘盐,因为补碘会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加剧病情。第三,甲状腺炎(桥本氏病)患者不要食用碘盐,补碘会加重炎症症状。第四,甲状腺瘤患者,关于甲状腺癌和碘营养水平的关系,目前的医学研究尚不明确。因此甲状腺癌患者在食用碘盐与否的问题上更要慎重,结合病情,听从医嘱为上。第五,甲状腺功能减低患者,对于这类人群是否需要补碘,也存在争议,因为这种病的致病因素是多样的,不能一概而论。第六,其他甲状腺疾病患者,需要结合病情和自身的碘营养状况,在医生的指导下作出选择。第七,患有甲状腺疾病的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需要结合个体情况遵从医嘱或采取单独对哺乳期婴幼儿补碘的方法。

大脑越用越灵有科学依据


“大脑越用越灵”从小就听说,可以往的神经学研究发现,脑子用多了就不会灵了,而最新研究发现确支持此说法,那么“大脑越用越灵”到底有没科学依据呢?

俗话说:“大脑越用越灵”。但是以往的神经学研究发现,神经在受到刺激兴奋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恢复,按照这样的说法脑子用多了就不会灵了。但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神经在受到刺激后可以迅速恢复,因此“大脑越用越灵”是有科学依据的。

以前的研究发现,神经突触的可塑性与学习和记忆能力有关。而且,N一甲基一天冬氨酸盐(NMDA)受体对于神经突触可塑性的启动是必需的。但在最初的启动之后,NMDA会减弱神经突触的作用。这意味着,进一步的刺激将不能加强甚至会损害学习能力。这与人的大脑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相悖。

新的研究表明,大脑虽然在短期记忆后再进行刺激会形成一定抵抗,但是稍作休息就能很快恢复记忆能力,而且随着刺激的增加似乎这种恢复能力也在增强,两种受体的共同作用使得大脑可以无穷无尽地记忆,就像人在学习的时候掌握规律后会越学越快一样。

喝酒上脸的人真能喝酒吗?有没有科学依据?


在现代这个都市环境中,喝酒已变成社会交际的秘密武器,但有些人一喝酒就会脸红,你知晓这是怎么回事么?还有就是,你知道喝酒脸红的人能活多久吗?

喝酒脸红的人能活多久

一位医生说的:今天我们科室又收来16个食道癌的患者,最年轻的才27岁, 全是食管中段的病变。幸运的是都是早期癌。

再次给大家普及!喝酒脸红的人是体内缺少解酒的物质,脸红是中毒的症状,这样的人喝酒比其他人患食道癌的概率多16到28倍。

朋友要体谅,不要拚酒量。 以前的酒还是粮食做的,现在的酒基本上是水和化学物质勾兑的。喝下去伤肝又伤肾。一定要适量喝,把握度。

喝酒上脸的人真能喝酒吗?有没有科学依据?

亲朋好友相聚常常要喝点酒,推杯换盏间,有些人酒一下肚脸就红了,以前人们多认为这是不胜酒力;近年来,脸红人酒量大、代谢快的说法占据了主流。近日,一位俞先生来电,称自己一喝酒就脸红,生意场上的朋友都说他能喝,在一次喝了二两白酒后,吐得一塌糊涂不说,半夜去医院急诊打保肝吊针才缓过来,我真的是喝怕了!

喝酒上脸的人真能喝酒吗?有没有科学依据?这样的话题在各大网络上流传,关注的人不仅是经常喝酒的人。

研究发现:喝酒上脸的人代谢受阻,从医学上讲,喝酒脸红的人更能喝的说法是错误的!

任何食物进入人体后都要进行消化代谢。酒精代谢主要靠肝脏里的乙醛脱氢酶2(ALDH2)。酒量大的人,体内的乙醛脱氢酶2相对够用。而喝酒红脸的人,说明肝脏内的乙醛脱氢酶2偏少,酒精代谢会因此减慢、受阻,存留体内的酒精刺激血管扩张,导致脸色、及身体其它部位的皮肤发红(如颈部),另外还会出现心跳加快、恶心等醉酒症状。

喝酒脸红的人并不能喝酒,这种结论在国外研究界也已经认定。美国《plosMedicine》杂志刊载了一篇名为《酒精性脸红的反应:来自于饮酒关于食管癌未知的风险因素》的论文,美国国家酗酒与酒精中毒研究所和日本久里滨酒精过敏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的联合研究发现,对于体内缺乏乙醛脱氢酶2或这种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人群来说,患食道癌的风险随酒精摄入量的增多而增大。这种风险发生的几率的可能远远大于那些饮酒后面不改色的人群。喝酒脸红的人,其实是不能喝,请不要再逼他们了。

男不离韭女不离藕 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养生之法自古有之,我国民间流传着一个说法叫作: 男不离韭,女不离藕.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说,男人要多吃韭菜,女人要多吃莲藕,这样做的话对我们的身体大有裨益。那么,大家为什么认同这个说法呢?小编我们来看看原因。

韭菜是我国特有的蔬菜

中医认为,韭菜味辛咸,性温,有温中行气,补虚益阳,散瘀解毒之功效。韭菜剪而复生,久而不乏,长生不衰,故有长生草之称,因能振奋阳性,更宜男性进食,故又称起阳草、壮阳草.现代研究也证明:韭菜富含纤维素、维生素C、B1、B2、尼克酸、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具有促进食欲、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杀菌消炎的作用。同时,它还有助于调节血脂,适量进食对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有一定益处。此外,因为韭菜含有较多的粗纤维,能增进胃肠蠕动,可有效预防习惯性便秘和肠癌。韭菜虽然对人体有很多好处,但也不是多多益善,吃多了会上火且不易消化,因此阴虚火旺和胃肠虚弱的人不宜多食,推荐量每人每次1两左右。

藕是荷的肥大根茎,是一种常用食品,可菜可饭

中医认为,生藕甘、寒,具有消淤清热,除烦解渴,止血(鼻血、尿血、便血、子宫出血)等功效。《日用本草》认为:一切血证宜食之.这里的血证,包括了吐血、咳血等症。也就是说,莲藕对一切表现为出血的疾病都有好处。而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机能,更易患血证,因此,多食莲藕对女性来说尤其有好处。由于藕性偏凉,容易妨碍脾胃,因此,脾胃消化功能低下、大便溏泄者不宜生吃。此外,产妇不宜过早食用生藕,一般产后1-2周后再吃为宜。藕煮熟以后,性由凉变温,失去了消淤清热的性能,而变为对脾胃有益,有养胃滋阴,益血,止泻的功效,适合各类人群食用。

有微波炉加热食物会致癌的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之前网上有微波炉加热食物会致癌的说法,而且网上关于这种说法的文章还有很多,对这些文章总结了一下,这些文章里说微波炉致癌的主要依据有三个:

第一,食品在经过微波炉里的加热后会产生新的有毒甚至致癌的化合物;

第二,微波炉加热食物之后,食物的营养价值严重流失;

第三,当你吃用微波炉加热的食物的时候,身体中会产生一定的变化。那么网上所说的这些说法到底是否正确呢?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微波炉的加热原理,微波加热的原理是通过电场方向的变化,让极性分子迅速旋转,从而通过分子的运动摩擦而产生热量,从而起到加热饭菜的效果,很多天然食材都是高水分食物,所以大部分的食物都能够使用微波炉加热,但是这无法说明微波炉加热食物会致癌。

在传统的烹饪方式中,像烤和炸很容易温度过高,导致烤焦,烤焦之后食物很容易产生致癌物,而用微波炉加热食物的时候温度很少会有超过一百度的时候,也就不会出现因为高温而产生致癌物的情况。

所以说与某些传统烹饪方式相比,用微波炉反而不容易致癌,甚至还可以抑制致癌物。

微波炉加热食物,营养价值流失?

网上所说的微波炉加热会流失食物的营养价值,这句话客观来讲确实没有错,不过实际上任何烹饪方式都会使得食物的营养价值流失,只是流失的营养多少有些不同,从实验的数据来看,微波炉加热的方式和其他的烹饪方式流失的营养价值是差不多的,而且用微波炉加热蔬菜会导致所流失的营养价值比其他烹饪方式流失的营养价值要少很多。

微波炉有辐射?

还有一点就是很多人认为微波炉有辐射,使用微波炉不仅会对食物有影响对人体也会有所影响,这种想法只能说是大错特错,自然界中无处不存在辐射,如果因为一个辐射就觉得会致癌那我们还天天看手机。

可以看出微波炉加热食物会致癌纯属是谣言,微波炉加热食物和其他的烹饪方式加热食物没有区别,甚至用微波炉加热蔬菜水果一类的食物,还可以减少蔬菜水果的水分流失,微波炉加热的食物口感和传统的烹饪方式做出来的食物相比要逊色不少,不过微波炉胜在很方便,所以这中间需要一个取舍,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

吃素可以帮助生男孩,这种说法有没有科学依据?


随着中国的二胎政策的逐渐开放,夫妻们就很想再生一个宝宝来陪伴自己的孩子,有两个孩子才能更加的有爱,让整个家庭更加的和睦以及更加的快乐。虽然说思想开放已经普及了一段时间,但还是存在着有的人仍然残留着愚昧的封建思想,想要一个男孩。有的女性迫于婆婆的无奈,所以说在二胎的时候,或者是在第一胎就很想要一个男孩。

其实不管是生男生女其实在本质上都是一个相同的事情,只要孩子孝顺,孩子健康成长,生男生女都是一样的,男孩和女孩都是具有同样的使用价值和实际效益的。最近有一句话非常的流行吃素可以帮助生男孩,这个事情是真的吗?

科学角度上来讲,生男孩和女孩的决定性因素是由染色体决定的,与饮食无关。由男性身上所携带的y染色体的精子和女性身上所带有的x染色体的卵子相结合,这两个染色体的结合产生的受精卵就是男宝宝了。女宝宝就是完全相反,由带有x体的精子和带有y染色体的卵子结合所产生的受精卵就是女宝宝。至于吃素就能生下来男孩这种言语,是不能相信的。

不过生男生女其实都是一样的,现在并不是说男性为少女性为下。男女平等,一定不要过分的纠结于孩子性别,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自己的宝宝。

通过晨尿检验孩子的性别,有没有科学依据?


母亲10月怀胎,才能诞下孩子。在母亲怀孕过程当中,孩子的性别一直是很多父母担心的问题,特别中国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国家,虽然现在改革开放以来,思想不断的先进,但还是有很多的父母希望自己能够生出儿子。有一些新生的父母或者是其家人,会想尽各种办法来验出宝宝的性别,来达到让自己安心的这种效果。

在网上有这样一种流传的说法,认为早上起来上厕所,用晨尿加上酒精,就可以验出孩子的性别,这种说法究竟有没有医学根据?

所谓晨尿加酒精的验证方法,就是只在早上没有吃任何食物,空腹的情况下,上一次厕所采集自己的尿液,再加上95%的酒精,这种做法主要是通过看半小时之后溶液的混合程度来看孩子的性别。

网友表示,如果是晨尿加上酒精上面有浮沉的现象,只要用手一摇,两者就会结合为一体,那么就代表所怀的孩子是女宝宝,而如果是在溶液上面出现了一层像猫丝状的悬浮物,而且左右摇摆,也不会融合在一起,出现很多一团一团的白色物体,就表示是男孩子。

其实这种做法并不能够验明孩子的性别,虽然有可能个别人会有明显的情况,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做法没有任何的医学根据。人在两性结合的过程当中,男性会排出精子,精子和卵子结合,才会产生新的后一代,要想看一个人到底是怀有男孩还是女孩,主要还是要看人的染色体,这在初中的生物学中就有讲到,所以如果说通过这种小办法,就可以看出男孩还是女孩的话,那么所学的知识就没有任何用武之地了。

想要看腹中的胎儿是男孩还是女孩不能够随便乱猜,也不能用一些土方法,就认为是很保险的。染色体才是最科学的方法,如果染色体是呈xy,那则代表生出来的孩子是男孩而相反的染色体,如果呈xx则代表是女孩。

其实不管所怀的孩子究竟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不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孩子都是自己的心头肉,中国人应该要学会真正的解放自己的思想,不要一味的顾地自封,这样对大家都是没有好处的。既然选择了要这个孩子,那就要对这个孩子负责,每个父母对孩子的爱都应该是无私奉献的。

一年感冒两次才健康?医生辟谣:无科学依据


进入秋冬季节,感冒易发。然而,有很多人听过为感冒“点赞”的观点,比如,每年必须感冒两次,才能保持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长期没有得感冒是身体免疫力已经“麻木”的信号,反而对身体无益,而且一旦得病,很容易病情严重。那么,“感冒”真如此类传言所说,有着增强体质的功效么?为此,记者走访惠州有丰富诊疗经验的医师,结论是该传言并无科学依据。

病毒变异多 一次感冒无法免疫

“这种说法确实误导了不少市民,但是错误的。”对于感冒可增强抵抗力的传言医生表示无科学依据。

人体生病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大的方面看主要是两个:空气、气候等环境因素,体质、饮食习惯等后天因素。是否感冒是身体内在的免疫力和自然界的病毒相抗衡的结果。如果体质好,可以与病毒共存,并不会发病;如果体质下降,免疫力减弱,病毒就会乘虚而入,导致生病。“这就如同打仗,兵力不足加上装备差,自然很难抵挡外来入侵。”

年轻人通常身体状态好,免疫力相对强大,正常情况下并不会轻易得病,即使偶然感冒,也容易恢复。然而,由于感冒病毒存在明显的变异,这一次感冒让身体产生的抗体,往往对下一次接触到的感冒病毒没有作用——这也正是人们会反复感冒的原因。

医生表示,“如果感冒病毒不会变异,那么治疗感冒就会特别简单,只要每个人在出生的时候打一针疫苗,一辈子都不会感冒。”

此外,长期没得病,并不说明免疫力没有工作。正相反的是,看似并不严重的感冒,在短时间内会让身体大伤元气,如果产生高烧症状,就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到发病前的正常健康状态。

感冒这种常见“小病”和难以治愈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大病”更无直接关系。医生认为,是否患上“大病”,主要与先天遗传因素、后天生活习惯有关,与是否感冒并无关系。

多休息多喝水 普通感冒一周可自愈

网上有女生抱怨,当自己感冒发烧后,男朋友只会例行发来“多休息,多喝水”的短信。医生对这种建议,从医学角度表示肯定:不经任何治疗,感冒也可以在一周左右自愈,多休息可以保证免疫力得到充分运用,多喝水有助于体内循环,加快排毒,确实能够加快恢复速度。

然而,并非所有感冒都不需要就诊。判断的方法是,发病后24小时之内体温不超过39℃的,可以不到医院就诊,如果发烧超过39℃,或者病情不断加重,应及时就诊。

此外,肝炎、心肌炎初期的部分症状和感冒类似,如果稍不注意,误以为是感冒,可能贻误最佳治疗时间。分辨的方法之一是,除低烧外,感冒往往会出现喉咙疼痛、流鼻涕、咳嗽等症状,如果没有这些症状又身体不适,就需要格外注意,尽早就医。

还有一种需要就医的情况是,虽然是普通感冒,但患者本身有气管炎、高血压等其他基础性疾病,即使感冒本身可以自愈,也往往会加重基础性疾病的病情,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在医生接触过的病人中,不乏基础性疾病加上感冒导致状况急剧恶化的例子,建议市民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这样在感冒时就可以更全面和及时评估自身状况,并据此决定是及时就医还是“多休息,多喝水”等待自愈。

刮痧有科学依据吗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