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养生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 导航 >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养生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灵,心灵则聪慧清醒。”随着生活的提升,养生已经成为社会性的关注焦点,养生已经不再是养身,同时也是养心。如何进行中医养生呢?请您阅读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大黄的功效与作用》,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我们大家都很想要很好的保护自己,对于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很多人还不是很清楚,但是对于大家来说大黄也是很有用处的,在任何时候人们都要很认真的了解的,大家要很好的了解这些药物,不要让这些可怕的疾病给大家带来伤害,那么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呢?下面就带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大黄对于人们来说是很有用处的,大家也要很认真的了解,不要让这些可怕的疾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是大家都该了解的,大黄对于人们的身体是非常的好的。大黄会给人们很大的帮助的。

大黄的主要功效是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

1、具有泻热通便功效,用于大便燥结,积滞泻痢,以及热结便秘、壮热苔黄等。与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

2、解毒消痈功效,用于火热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热毒疮疖等。配黄连、黄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3、行瘀通经功效,用于产后瘀滞腹痛,瘀血凝滞、月经不通,以及跌打损伤、瘀滞作痛等。在使用时须配合活血行瘀的药物,如桃仁、赤芍、红花等同用。此外,大黄又可清化湿热而用于黄疸,临床多与茵陈、栀子等药配伍应用;如将本品研末,还可作为烫伤及热毒疮疡的外敷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4、亦可凉血止血,用于热伤血络之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赤白带下。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人们也要很认真的了解,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的,任何时候大家都要很了解这些疾病,还有治疗疾病的药物,大家一定要很认真的了解,大黄的功效与作用会给大家带来很多的帮助的,大家要很了解的。

ys630.COm精选阅读

大黄草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草作为一种中药材,给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大黄草同时还能够解决身体遇到的一些疾病,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大黄草都有哪些营养和功效。

【别名】大红草、白叶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长圆叶艾纳香的全草。

【原形态】长圆叶艾纳香 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主根纺锤状。茎分枝,具条棱,上部被较密长的毛,节间长2-4cm。基部叶常小于中部叶;中部叶长圆形或狭椭圆状长圆形,长9-14cm,宽3.5-5.5cm,先端短尖或钝,基部楔状渐狭,的无柄,边缘狭反卷并有硬重锯具有,上面被短柔毛,下面被稀疏长柔毛;中脉两面凸起,侧脉5-7对;上部叶渐小,无柄,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4-5.5cm,宽1-1.5cm,边缘具尖齿或角状疏齿,稀全缘。头状花序多数,排成顶生开展的疏圆锥花序;花序柄长达2cm,被密长柔毛;总苞球状钟形;总苞片约4层,绿色,外层线状披针形,背面被线状披针形,背面被密长柔毛,中、内层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背面被柔毛;花托蜂窝状,被白色粗毛;花黄色;雌花多数,花冠细管状,檐状3-4齿裂;两性花较少数,花冠管状,檐部5裂,被白色疏毛和密腺体。瘦果圆柱形,被疏白色粗毛,具条棱;冠毛白色,糙毛状。花期8月至翌年4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路旁、田边、草地或山谷溪流边。

【性状】性状鉴别 茎具条棱,下部被疏毛或脱毛,上部被较必密且长的毛。叶多皱缩,完整叶长圆形或苌圆状披针形,基部楔状渐狭,顶端短尖或钝,边缘狭及卷并有不规则的硬重锯齿,两面被柔毛,中脉凸起,网脉在下面明显。总苞于状钟状;总苞片绿色,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尾尖,边缘干膜质,背面被柔毛;花托被白色粗毛。花黄棕色,多数脱落。味苦,微辣。

【性味】味苦;微辛;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主急性支气管炎;肠炎;痢疾;急性肾炎;尿路感染;多发性疖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以上的内容就是对于中药大黄草的介绍,希望能够给大家一定的帮助。生活中还存在着很多的类似大黄草的药材。我们在食用大黄草等中药的时候需要遵从医生的嘱咐,不可盲目的食用。

大黄树的功效与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国际间的交流慎密,大部分学医的都受到了西医的严重影响,学习中医的人是越来越少,所以这就造成了大家对中药的了解也是越来越少。下面就来说说大黄树这种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别名】白走马胎、盐巴菜、木桃果、长叶子老重。

【来源】药材基源:为大风子科植物栀子皮的根及树皮。

【原形态】栀子皮 乔木,高达20m。树皮灰褐色,皮孔灰白色。叶大型,椭圆形至阔椭圆形,长15-30cm,宽8-15cm,或有时长达40cm,宽达18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近圆形,下面近无毛或有灰黄褐色柔毛,叶缘有细锯齿。雌雄异株;雄花圆锥花序,顶生,长达8cm,花萼3-4,深裂,外面被毡状毛,花瓣缺;雄蕊多数;雌花较大,单朵顶生。蒴果椭圆形或狭卵形,长8-10cm,外果皮革质,被毡状毛,从先端向下4-6瓣开裂,各裂瓣再沿自胎座基部向上至中部又分裂成2瓣而脱落。种子多数,周围有翅。

【生境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广西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在低海拔80m地区引种栽培,生长良好,正常开花结果。在高温多雨的季节生长迅速,冬季低于10℃时植株停止生长。土壤以上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肝炎;贫血

【用法用量】煎汤,9-12g。

【摘录】《中华本草》

上述这些都是关于大黄树的一些小知识,如果您感觉比较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的话,不妨试一试,相信会对身体有一个明显的改善。

山大黄(波叶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在治疗某些疾病上往往有着出人意料的效果,因此对中药选择可以放心进行,不过在选择中药的时候,需要对药物进行认识,这样治疗疾病的时候,才会知道什么样的药是最佳之选,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中药山大黄(波叶大黄)。

【别名】唐大黄(《中国药植志》),土大黄、台黄(《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峪黄、籽黄(《大同药用植物手册》)。

【来源】为蓼科植物 波叶大黄 的 根 及 根茎 。春、秋采挖,切片,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以上。根茎肥厚,表面黄褐色。茎粗壮,直立,具细纵沟纹,无毛,通常不分枝,中空。基生叶有长柄;叶片卵形至卵状圆形,长10~13厘米,先端钝,基部心形,边缘波状,下面稍有毛;茎生叶较小,具短柄或几无柄,托叶鞘长卵形,暗褐色,抱茎。圆锥花序顶生,花小,多数,白绿色;苞小,肉质,内有花3~5朵;花梗中部以下有一关节;花被6片,卵形,2轮,外轮3片较厚而小;雄蕊9,子房三角状卵形,花柱3。瘦果具3棱,有翅,基部心形,具宿存花被。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石隙、草原。分布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

【性味】《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苦,寒。"

【功能主治】污热,通便,破积,行瘀。治热结便秘,湿热黄疸,痈肿疔毒,跌打瘀痛,口疮糜烂,汤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研末。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体虚及胎前、产后忌用。"

【附方】①治黄疸,便秘:土大黄三钱,茵陈五钱。水煎服。(《大同药用植物手册》)

【摘录】《*辞典》

山大黄(波叶大黄)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常常被使用,根据需要可以组成复方,也可单独使用,但山大黄(波叶大黄)也不可盲目食用,以免给身体带来不利影响。

山大黄(华北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对疾病的治疗,大部分都有着不错的效果,比如山大黄(华北大黄),下面我们就来对山大黄(华北大黄)的相关信息做一个基本的介绍。

【别名】峪黄、河北大黄

【来源】蓼科大黄属植物 华北大黄 Rheum franzenbachii Munt.,以 根 入药。春秋采挖根部,除去茎叶,洗净切片晒干。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泻热通便,行瘀破滞。用于大便热秘,经闭腹痛,湿热黄疸;外用治口疮糜烂,烫火伤。

【用法用量】2~4钱。

【备注】(1)同属植物 波叶大黄 Rheum undulatum L.与前种相近似。波叶大黄比大黄泻下作用更缓慢。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山大黄(华北大黄),山大黄(华北大黄)的功效和作用,我们知道了山大黄(华北大黄)不仅可以提高免疫能力,还在某些疾病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生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生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1、生大黄是很常见的一种中药材

生大黄是很常见的一种中药材。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是很突出的。大黄具有很强的抗感染作用、抗衰老抗氧化作用、能够调节免疫、抗炎、解热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降血脂、止血作用、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利胆、保肝、泻下作用。

生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

生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2、大黄的主要功效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生大黄能够够泻热通肠,逐瘀通经,凉血解毒。用于瘀血经闭,跌打损伤,湿热黄疸,血热吐衄,实热便秘,积滞腹痛,肠痈腹痛,泻痢不爽,目赤,咽肿,痈肿疔疮,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3、食用生大黄注意事项

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脾胃虚寒、血虚气弱、妇女胎前、产后、月经期及哺乳期均慎服。生大黄内服可能发生恶心、呕吐、腹痛等副反应,一般停药后即可缓解。

大黄治疗便秘的特点有哪些

大黄复方治疗便秘的机理与西药治疗便秘的三大作用机制相完全相符合。大黄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可以直接刺激结肠壁起到刺激性泻药的作用;大黄可抑制细胞的Na+—K+—ATp酶活性,使水份滞留在肠腔,起容积性泻药的作用;大黄配伍麻子仁、杏仁等的麻子仁丸可作为润滑性泻药。

治疗实秘、虚秘及虚实夹杂之便秘均可用大黄复方治疗。热秘可用四顺清凉饮,火盛者用凉膈散或小承气汤。气秘:六磨汤。寒秘:大黄附子汤加半硫丸。虚秘:气虚便秘:新加黄龙汤加党参;血虚便秘:黄龙汤;阴虚便秘:增液承气汤加味;虚实夹杂:黄龙汤化裁;上述方剂中都含有大黄。

适应症较西药广泛,可以用内科治疗的一切便秘均可应用大黄治疗,同时大黄的剂型较多。无禁忌症:即使是妊娠妇女则根据“有故无陨亦无陨也”的原则,也可谨慎的应用含大黄的辩证复方,而治疗便秘的西药有许多禁忌症,如:急腹症者禁用硫酸镁与比沙可啶;婴幼儿禁用酚酞与蓖麻油等。

酒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酒大黄是属于大黄药材炮制品中的一种,大黄因炮制规格不同,有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和大黄炭,它们的临床疗效各不相同。

形如大黄片,表面深褐色,偶有焦斑,略有酒气。

大黄经炒制后对其所含大黄蒽醌类衍生物均有影响,其泻下成分番泻甙及大黄酸明显减量,加热对鞣质影响较小,因此泻下作用减弱而收敛作用相对增强,现认为大黄所含的鞣质是降低肌酐、尿素氮的有效成分,由此可见,生大黄泻下作用强,制大黄泻下作用弱,在临床上患者大便不通畅者用生大黄;大便通畅者用制大黄。

功能主治,具有泻热通便功效,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疼痛拒按,甚至高热不退、神昏谵语,如大承气汤;或脾阳不足之冷积便秘,如温脾汤。解毒消痈功效,用于热毒疮疡、暴赤眼痛、口舌生疮、齿龈肿痛,如大黄牡丹皮汤。行瘀通经功效,用于瘀血阻滞之月经闭止、产后瘀阻、症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大黄[图]的功效与作用


我们知道中药材分很多种,大黄[图]也是其中的一种。要想大黄[图]能正确科学的发挥作用需要掌握它的食用方法,因为不同的药材都是拥有着自己独有的营养和功效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英文名】RADIX ET RHIZOMA RHEI

【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 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 唐古特大黄 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 药用大黄 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 根 及 根茎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性状】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鉴别】(1) 本品横切面:根木栓层及皮层大多已除去。韧皮部筛管群明显;薄壁组织发达。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较密,宽2~4列细胞,内含棕色物;导管非木化,常1至数个相聚,稀疏排列。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并含多数淀粉粒。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D)测定。

【炮制】大黄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晾干。

【性味】苦,寒。

【归经】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用法用量】3~30g,用于泻下不宜久煎。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患处。

【注意】孕妇慎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制剂】大黄流浸膏

【摘录】《中国药典》

【出处】《本经》

以上讲述了大黄[图]的一些食用方法等。虽然很多药材都可以食用,但要提醒大家的是,中药一般都是不可以乱吃的,要结合自己本身的情况用药。

大黄煎的功效与作用


季节的交替容易引发一些疾病,让人心情很低落。那么你知道有哪些中药方剂有益健康呢?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种方剂大黄煎。

【处方】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芫花1两(醋拌,炒令干),蓬莪术1两,咸消1两,桃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朱粉半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产后积聚、血块攻心腹,发即令人闷绝;兼破鬼胎。

【用法用量】以醋2升,于铁器中慢火熬令稀稠得所,即下米粉搅匀。每服1茶匙,空心以温酒调下。

【摘录】《圣惠》卷七十九

【别名】大黄散

【处方】川大黄3两(锉碎,微炒),鳖甲2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牛膝1两(去苗),干漆1两(捣碎,炒令烟出)。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妇人积年血气,症块结痛。

【用法用量】大黄散(《济阴纲目》卷五)。

【摘录】《圣惠》卷七十一

上文介绍了大黄煎的功效与作用有很多,大黄煎可以保护人体,还有自己的适宜人群,所以在食用的是侯一定要注意。

大黄丸的功效与作用


众所周知大黄丸是一种中药方剂,可是大家对于大黄丸的功效了解多少呢?大黄丸到底应该怎么吃呢?想知道这些的话,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吧。

【处方】大黄7.5克 消石7.5克 大戟7.5克(熬)甘遂7.5克(熬)芫花7.5克(熬)椒目7.5克 葶苈7.5克

【制法】上七味,捣末下筛,以蜜和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主十水。

【用法用量】先食饮服1丸,一日二次。渐增,以知为度。

【摘录】《外台秘要》卷二十引《古今录验》

【处方】大黄(炮,锉)15克 桔梗(炒)枳壳(麸炒,去瓤)川芎 羌活(去芦头)木香 柴胡(去苗)独活(去芦头)各8克 牵牛子30克(半炒熟半生用)

【制法】上药九味,捣罗为末,煮莱莱菔熟,入药末。同于木臼内捣匀,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通便泄热,理气止痛。主大肠热秘,心胸烦躁。头痛便难,腹胁胀满,口舌干燥。

【用法用量】每服30丸,可加至40丸。食后、临卧温开水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

【处方】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恒山1两,香豉49粒,砒霜1分(细研),鳖甲1分(涂醋,炙令黄,去裙襕),麝香1钱(细研),朱砂1分(细研)。

【制法】上为末,入后3味,研令匀,以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心疟,发歇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2丸,食前用桃仁冷醋汤送下。

【注意】忌食热物。

【摘录】《圣惠》卷五十二

【处方】川大黄3两(锉碎,微炒),枳壳(麸炒微黄,去瓤)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瓤)2两,麻仁2两,槟榔2两,木通(锉)2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伤寒大便秘涩,内有积热,其脉两手寸口悉洪大而数。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温水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三

【处方】大黄3分,苦参3分,人参3分,桔梗3分,杏仁(去皮尖)3分,芎䓖3分,半夏(洗)2分,黄芩2分,葶苈4分(炒)。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小儿伤食,腹大膨脝,时泄,困甚如寒热状,又如霍乱;时痢,肠出脓血。

【用法用量】每服1丸,1日3次,白汤送下。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二

【处方】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麝香1分(细研),硇砂3分(细研),槟榔3分,巴豆1分(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川乌头3分(炮裂,去皮脐),桂心3分,木香3分,当归3分(锉,微炒),京三棱1两(锉,醋拌炒干),干姜3分(炮裂,锉)。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妇人痃癖气,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5丸,空心及晚食前以粥饮送下。以利为度。

【摘录】《圣惠》卷七十一

【处方】川大黄(锉碎,微炒)1两,黄连(去须)1两,黄芩1两,黄柏(锉)1两,曲衣1两,栀子仁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时气遍身发黄,心膈烦热。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温水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六

【处方】川大黄3分(锉,微炒),天门冬(去心,焙)半两,百合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半两,木通(锉)半两,桑根白皮(锉)半两,甜葶苈(隔纸炒令紫色)半两,川朴消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小儿龟胸,肺热壅滞,心膈满闷。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温水研破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八十九

【处方】川大黄(锉碎,微炒)半两,诃黎勒(煨,用皮)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五膈气。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温水送下。以微利为度。

【摘录】《圣惠》卷五十

【处方】大黄(煨)1两,干姜(炮)1两,白僵蚕(炒)1两,天麻1两,白附子(炮)1两,天南星(炮)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半夏(汤洗,去滑)1两,牛黄(研)半两,腻粉1分,麝香(研)半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急风手足拳挛,不得屈伸,大小便涩,百节痛不能行。

【用法用量】每服1丸,冷酒化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

【处方】大黄1斤,栝楼8两,土瓜根8两,杏仁5合(去皮尖双仁,熬)。

【制法】上破大黄如棋子,冷水渍1宿,蒸晒干,捣筛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渴,小便多,大便秘。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饮送下,1日3次。以知为度。

【摘录】《千金翼》卷十九

【处方】大黄3两,朴消2两,巴豆1两(去皮,熬令黑,研如泥)。

【制法】上捣筛大黄、朴消,然后纳巴豆,以蜜和捣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一切疟。

【用法用量】每服两丸,以米饮送下,1日2次。不断,再服即愈。

【注意】忌芦笋、野猪肉等物。

【摘录】《外台》卷五引《崔氏方》

【处方】大黄2两,芍药2两,葶苈2两,大戟3两,朴消3两,杏仁50枚,巴豆7枚。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肠热结。

【用法用量】大人7丸,小儿2-3丸,以饮送下,每日3次。热去,1日1次。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热结不通,不用承气、陷胸者,以小肠虽居下位,治节却在中、上二焦。故取葶苈专攻心下逆满,杏仁开发肺气于上,消、黄荡涤痰垢于下。杏仁力绵,更借备急丸中巴豆以佐之;消、黄性下,复采十枣汤中大戟以激之;芍药一味,专护营血,即柴胡泽泻汤中用地黄之意。

【摘录】《千金》卷十四

【处方】川大黄3两(锉碎,微炒),鳖甲2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防葵1两半,琥珀1两,干漆1两(捣碎,炒令烟出)。

【制法】上为细末,以米醋1升,熬令稠,入少面煮作糊,和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积聚气,久不散。

【用法用量】每服5丸,食前以酒送下。

【摘录】《圣惠》卷七十一

【处方】川大黄2两(蒸3度),桃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微炒),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金疮烦闷疼痛,大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温水送下,1日3次。以利为度。

【摘录】《圣惠》卷六十八

【处方】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川椒半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人参3分(去芦头),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桔梗3分(去芦头),菖蒲3分,柴胡3分(去苗),赤茯苓3分,芎䓖3分,桂心3分,桃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木香3分,吴茱萸3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干姜3分(炮裂,锉),细辛3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七气,积聚坚牢,心腹胀痛。

【用法用量】每服1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渐加至20丸。

【摘录】《圣惠》卷四十二

【处方】大黄(锉,炒)2两半,防风(去叉)1两半,黄耆(锉)1两半,黄连(去须)1两半,漏芦(去芦头)1两,秦艽(去苗土)2两,苦参2两,乌蛇(酒浸,炙黄,去皮骨)2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疥疮痒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温酒送下,晚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六

【处方】大黄1两(酒洗过,采下蒸熟,切片,晒干),川芎1两(锉),甘草1分(锉,炙),黑牵牛半两(半生熟炒)。

【制法】上为细末,稀糊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风热里实,口中气热,大小便闭赤,饮水不止,有下证者。疮痂初起而能食,食而胀满,不大便而喘急,昏甚而谵语者。

【用法用量】2岁每服10丸,温蜜水送下,乳后服。以溏利为度。末利,加丸数再服。

【各家论述】《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此方大黄、黑丑攻涤泻下,而以川芎升之,甘草缓之,相辅而行,使泻下而有所制。

【摘录】《小儿药证直诀·附方》

【别名】甜葶苈丸、葶苈丸

【处方】大黄2两,葶苈子2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黄疸,大小便难,喘息促。

【用法用量】甜葶苈丸(《圣济总录》卷六十)、葶苈丸(《普济方》卷一九五)。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本方)从《金匮》大黄消石汤化出。被用消石之辛温,以行大黄、栀、柏之苦寒;此用葶苈佐大黄之开泄,不必复用消石之散结也。识此变通之法,可推《金匮》妙用也。

【摘录】《千金》卷十

【处方】大黄2两,黄连3两,黄柏1两,黄芩1两,曲衣5合。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黄疸。

【用法用量】先食服3丸,每日3次。不知,加至5丸。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本方)从《金匮》大黄消石汤化出。取曲米以佐四黄之涤热,即是消石佐大黄、栀、柏之义。识此变通之法,可推《金匮》妙用也。

【摘录】《千金》卷十

【处方】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大戟1两(锉碎,微炒),赤芍药1两,川朴消1两,甜葶苈1两(隔纸炒令紫色),杏仁50枚(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肠热结胀满,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葱白汤送下。

【摘录】《圣惠》卷五十八

【处方】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黄芩1两,犀角屑1两,猪苓(去黑皮)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1两,川朴消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时气大热不退,谵语,大便难。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麦门冬汤温温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五

【处方】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木香1分,槟榔半两,桂心1分,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甘草1分(炙微赤,锉),郁李仁3分(汤浸,去皮尖,微炒)。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伤寒大肠气筵,心腹胀满疼痛,四肢骨节酸疼烦闷,不得眠卧。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以利为度。

【摘录】《圣惠》卷十二

【处方】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牛膝3分(去苗),槟榔1两,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木香3分,人参3分(去芦头),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尖,微炒),桂心3分,前胡1两(去芦头)。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伤寒后脚气,并肾气上冲。

【用法用量】方中主治“并肾气上冲”,原作“并背气”,据《普济方》改。

【摘录】《圣惠》卷十四

【处方】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柴胡(去苗)1两,黄芩1两,黄连(去须)1两,白鲜皮1两,栀子仁1两,秦艽(去苗)1两,龙胆(去芦头)1两,赤芍药1两,大麻仁(别杵如膏)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时气余热不退,发歇不定,大便秘涩。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竹叶汤送下,不拘时候。以利为度。

【摘录】《圣惠》卷十六

【处方】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赤芍药3分,木通1两(锉),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大麻仁1两,槟榔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虚劳小便不利,腹胁满闷,四肢烦疼。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清粥饮送下。以利为度。

【摘录】《圣惠》卷二十九

【处方】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3分(去心,焙),羚羊角屑3分,川升麻3分,生干地黄3分,犀角屑3分。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肝脏壅热,心膈烦闷,头目不利。

【用法用量】《圣济总录》:食前竹叶汤下。

【注意】忌酒、热面等。

【摘录】《圣惠》卷三

【处方】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鳖甲3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

【制法】上为末;以酽醋2升,纳铛中,先煎令稠,下药末更煎之,以柳木篦搅勿住手,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骨蒸劳,两胁下有痃癖,渐上攻心,食少或不消化,腹内积聚不散,黄瘦,久困久痢,或大便秘涩,小便赤黄。

【用法用量】每服7丸,空腹及晚食前以粥饮送下。渐加至10丸,以溏利下脓血烂肉为度。老少以意加减。唯得食煮饭、葱煎汁、生姜而已,此外不得食之。

【注意】忌苋菜。

【摘录】《圣惠》卷三十

【处方】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栀子仁2两,黄芩2两,黄连2两(去须),车前子2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上焦积热,眼赤涩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以温浆水送下,夜卧临时再服。

【摘录】《圣惠》卷三十二

【处方】川大黄半两(炙碎,微炒),栀子仁半两,黄耆半两(锉),川升麻半两,川朴消半两,黄连半两(去须),生干地黄半两,玄参半两,磁石1两(烧醋淬7遍,捣碎,细研,水飞过)。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风热毒气攻耳,暴聋,由肾气实热所致。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以温水送下。以利为度。

【摘录】《圣惠》卷三十六

【处方】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防葵1两,木香3分,川乌头1两(炮裂,去皮脐),鳖甲1两半(醋炙令黄,去裙襕),干姜3分(炮裂,锉)。

【制法】上为细末,以陈米醋3升,熬令稠,入神曲末半两,煎成糊,溶和诸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肥气结聚在左胁下,坚牢疼痛,食少体瘦。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温酒送下。以微利为度。

【摘录】《圣惠》卷四十八

【处方】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芎䓖半两,桂心半两,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腰脚疼痛,大肠壅滞。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以利为度。

【摘录】《圣惠》卷四十四

【别名】大黄桃仁丸

【处方】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干姜3分(炮裂,锉),高良姜3分(锉),小草3分,芎䓖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桃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川椒1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酒癖,痰吐不止,两胁胀痛,气喘上奔,不下食饮。

【用法用量】大黄桃仁丸(《圣济总录》卷七十三)。方中小草,原作“甘草”,据《圣济总录》改。

【摘录】《圣惠》卷四十九

【处方】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当归3分(锉,微炒),芎䓖3分,诃黎勒皮1两,槟榔1两,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干姜3分(炮裂,锉),川乌头1两(炮裂,去皮脐),桃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聚积气,心腹妨闷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八

【处方】川大黄3两(锉碎,微炒),栝楼根1两,芎䓖3分,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槟榔1两,桂心3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利大小肠。主消渴腹胀。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温水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三

【处方】大黄5两(捣末),大麻子5两(熬,勿令焦,待冷于簸箕中以手挪去皮,取仁研如膏)。

【制法】上药合治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通畅壅秘。主乳石发动,热气上冲。

【用法用量】每服10丸至20丸,以汤饮送下。以宣利为度。

【摘录】《外台》卷三十八

【处方】大黄12分,厚朴4分(炙),枳实4分(炙),芒消8分,杏仁6分(去皮尖),葶苈子4分(熬)。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胸胁妨闷,胃中客气,大便苦难。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腹以饮送下,1日2次。稍稍加,以大便微调为度。

【注意】忌生冷、油腻、粘食。

【摘录】《外台》卷七引《广济方》

【处方】川大黄1斤(生,为末),鳖甲3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枳壳2两半(麸炒微黄,去瓤),当归1两半(锉,微炒),赤芍药1两半,京三棱3两(微煨,锉),吴茱萸1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

【制法】上为散,先以米醋3升,熬大黄为膏,次入诸药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痃癖气,时攻心腹疼痛,令人不思饮食,渐为瘦病。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

【摘录】《圣惠》卷四十九

【处方】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木香半两,肉豆蔻半两(去壳),硼砂半两(细研),干姜半两(炮裂,锉),青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吴茱萸1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槟榔半两,桂心半两,蓬莪术1两,巴豆1分(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

【制法】上为末,入巴豆、硼砂,研令匀,以醋熬成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症病,心腹妨闷,不欲饮食,四肢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3丸,空心以粥饮送下。

【摘录】《圣惠》卷四十九

【处方】大黄3分,干地黄3分,茯苓3分,当归3分,柴胡3分,杏仁3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儿胃气不调,不嗜食,不生肌肉。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饮送下,1日3次。

【摘录】《准绳·幼科》卷八

【处方】大黄2两,桃仁(去皮尖,熬)21枚,虻虫21枚(去翅足,熬)。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被打有瘀血。

【用法用量】纳酒1升中,煎取7合,1服之。

【摘录】《普济方》卷三一一

【处方】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干姜1两(炮裂,锉),甜葶苈1两半(隔纸炒令紫色),川芒消1两,桔梗1两(去芦头),赤茯苓半两,石膏半两(细研,水飞过),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川乌头半两(炮裂,去皮脐),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川椒半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

【制法】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久积症癖,坚牢,羸瘦,不能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九

【处方】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海藻1两(洗去咸味),川朴消1两,昆布1两(洗去咸味),苦瓠子仁1两,甜葶苈1两(隔纸炒令紫色),木通1两(锉),桃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上气胸满,咽喉噎塞,心神烦闷,大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生姜汤送下,1日3次。

【摘录】《圣惠》卷四十二

【别名】知母大黄丸

【处方】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知母半两,牡苈半两(烧,为粉),当归半两(锉,微炒),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小儿症瘕,腹痛黄瘦。

【用法用量】知母大黄丸(《普济方》卷三九一)。

【摘录】《圣惠》卷八十八

【处方】川大黄1两(锉,微炒),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栀子仁3分,郁李仁3分(汤浸,去皮,微炒)。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儿大便不通,心腹壅闷。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熟水送下。

【摘录】《圣惠》卷九十二

【处方】川大黄1两(锉,微炒),桃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干漆1两(捣碎,炒令烟出),赤茯苓3分,甜葶苈3分(隔纸炒令紫色),牛膝1两(去苗),牡丹3分,水蛭半两(炒令黄),芎䓖半两,桂心半两,柴胡3分(去苗),牡蒿3分,人参半两(去芦头),当归半两(锉,微炒),干姜1分(炮裂,锉),虻虫半两(微炒令黄,去翅足),川椒1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庶虫)虫半两(炒令微黄),吴茱萸1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生地黄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产后恶血凝滞,月水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1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

【摘录】《圣惠》卷七十九

【处方】大黄(破如米豆,熬令黑)1升,柴胡1升,朴消1升,芎䓖5两,干姜1升,蜀椒2两,茯苓(如鸡子大)1枚。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带下、百病、无子。

【用法用量】服十日下血,二十日下长虫及清黄汁,三十日病除,五十日肥白。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此治妇人带下、百病、无子,故用大黄、朴消以散积血;即用干姜、蜀椒以温子脏;柴胡升发生气;芎穷理荣血;茯苓引领消、黄专行渗道,与后养胎令易产方蒸大黄丸用法相仿。

【摘录】《千金》卷二

【处方】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茵陈半两,甜葶苈半两(隔纸炒令紫色)。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儿诸黄,心胸壅闷。

【用法用量】每服3丸,以新汲水研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八十四

【处方】大黄(锉碎,微炒)1两,黄芩(去黑心)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外感风热及金疮所致大便不利,金疮烦闷疼痛,大便不利;诸热;囟鼻塞闭;伤风内挟痰热。

【用法用量】每服15丸,加至20丸,空心、日午、临卧各1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九

【处方】川大黄1两(锉,微炒),桂心半两,薏苡仁半两,鸡骨香半两,黄连10两(去须),人参半两(去芦头),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黄耆半两(锉),木通半两(锉),当归半两(锉,微炒),枳实半两(麸炒微黄),败酱2分,赤芍药半两,白蒺藜1两(微炒,去刺)。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除热。主妇人乳痈,疮肿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温水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一

【处方】大黄(锉如骰子样)3两,青橘皮(去白,不锉)1两,半夏(洗,去滑)1两。

【制法】上3味,一处炒熟,捣罗为末,水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上焦风热痰毒。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临卧温水送下。加至30丸。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二

【处方】大黄(锉,炒)、草(炙,锉)、黄连(去须)、恶实(微炒)、荆芥穗等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暑毒及心经积热。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温水送下;若为散,水调亦得。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处方】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鳖甲3分(涂醋,炙令黄,去裙襕),赤芍药3分,火麻仁3分,防葵3分,法曲1分(炒微黄),白术1分,青橘皮1分(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小儿食症,大肠涩,心腹妨闷。

【用法用量】3岁儿,每早晨服5丸,以温水送下,晚后再服。

【摘录】《圣惠》卷八十八

【处方】大黄(锉)2钱,郁金2钱,人参2钱,黄连(去须)2钱。

【制法】上为末,研鼠肝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小儿目赤涩痛,渐生翳膜,昏暗。

【用法用量】每服3丸,米沿送下,奶食后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一

【处方】白附子3分,全蝎(炒)3分,乌蛇(酒浸取肉)1两,天麻(酒浸,焙)1两,白僵蚕(直者,麸炒黄)1两,朱砂1两,麝1分,雄黄1分,牛黄1分,真珠1分,脑子1分,金箔30片,天南星(水浸3日,日换,慢火煮1伏时,切,焙,麸炒)1两。

【制法】研1-2日,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惊风潮搐,背强牙紧,发歇不时。

【用法用量】每服1丸,荆芥茶汤化服。

【摘录】《幼幼新书》卷八引张涣方

【处方】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干漆3分(捣碎,炒令烟出),京三棱1两(微炮,锉),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琥珀3分(细研),桂心半两,槟榔3分,防葵半两,川乌头3分(炮裂,去皮脐)。

【制法】上为末,以酽醋1升半,熬令稠,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症痞,及恶血气筑心,闷乱疼痛,四肢不和,身体羸瘦,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姜、醋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一

【处方】川大黄1分(锉碎,微炒),蛇蜕皮2条(烧灰),蝉壳30枚,巴豆霜1字,干蛤蟆1枚(涂醋,炙令黄),铅霜半钱(细研),皮巾子灰(有孔子处取)半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丁奚腹胀,头大颈细,手脚心热,唯吃冷水,此是肺脏内疳。

【用法用量】每服3丸,空心以浆水、粥饮送下。后以桃、柳汤洗,拭干,以青衣盖,良久有虫出为妙。

【摘录】《圣惠》卷八十八

【处方】大黄(锉,炒)1两,蔓荆实(去皮)1两,丹参1两,吴蓝1两,土瓜根(锉)1两,防风(去叉)1两,甘菊花1两,秦皮(去粗皮)1两,黄连(去须)1两,萎蕤1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前胡(去芦头)1两,决明子(微炒)1两半,冬瓜子1两半,青葙子1两半,地肤子1两半,车前子1两半。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白睛肿胀,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温酒下,1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

【处方】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柴胡半两(去苗),赤茯苓1分,人参1分(去芦头)木香1分,桂心1分,枳壳1分(麸炒微黄,去瓤),槟榔半两,桃仁2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儿憎寒壮热,发歇不定,腹中结实,不能乳食。

【用

通过上面对大黄丸各个方面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对于大黄丸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基本知道了大黄丸对于一些疾病的功效。

大黄饮的功效与作用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或者食用过中药的某些方剂,方剂的种类多种多样,功效也五花八门,今天就为大家推荐大黄饮这款方剂。

【处方】大黄(锉,绢裹,蒸3度,焙干,微炒)1两半,泽泻1两半,黄芩(去黑心,锉碎)1两半,甘草(炙,锉)1两半,石膏(研)4两,山栀子1两半,仁桂(去粗皮,锉)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肠移热于大肠,腹胁胀满,瘕聚秘涩。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温服,晚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

【处方】大黄(蒸3度)2两,熟干地黄(切,焙)2两,雄黄(研)1两,青羊脂(细切)1两,干姜(炮)1两,桂(去粗皮)1两,赤芍药1两,细辛(去苗叶)1两,甘草(炙,锉)1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中风,身如角弓反张,及飞尸入腹,痛闷绝,往来有时,筋急,少阴寒热,口噤不开。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大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2夜1。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

【处方】大黄(煨)1两半,桂(去粗皮)1两半,赤芍药1两,甘草(炙,锉)1两,乌头(炮裂,去皮脐)5个。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五注。卒中贼风,遁尸鬼邪,心腹刺痛,胀急。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1分(拍碎),蜜1匙头,同煎至7分,去滓,空腹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

【处方】大黄(锉,炒)1两,芍药1两,黄芩(去黑心)1两,当归(微炙)1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黄色)1两,生干地黄(焙)1两半,桂(去粗皮)3分,甘草(炙赤)3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妊娠堕胎后,血不出,腹中(疒丂)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食顷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别名】大黄散

【处方】大黄(锉,炒)1两,黄芩(去黑心)3分,栝楼根3分,甘草(炙)3分,牡蛎(熬)半两,龙骨半两,凝水石(研)半两,白石脂半两,滑石(研)2两,消石(研)2两,人参2两,桂(去粗皮)2两。

【制法】上12味,以9味粗捣筛,入研药和匀。

【功能主治】小儿壮热,实滞不去,及寒热往来,微惊。

【用法用量】大黄散(《普济方》卷三八五)。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八

【处方】大黄(锉,蒸)1两,芎䓖1两,荆芥穗1两,(庶虫)虫(麸炒)1两半,蒲黄1两半,当归(切,焙)1两半,桂(去粗皮)1两半,甘草(炙,锉)1两半,桃仁(去皮尖双仁,炒)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打扑伤损,瘀血在腹内。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四

大黄饮作为一种家喻户晓的中药方剂,却常常被人们所遗忘,其实他的功效和作用是出乎我们预料的,所以大家平时在生活中只要对大黄饮多一些了解,一定对大家的身体有很大的帮助的。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