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经是治疗胃的重要穴位
胃脾的饮食养生。
“养生孰为本,元气不可亏;养生孰为先,养心须乐观。”对于养生,不乏很多流传很广的诗句与名言,那些不注重养生的人,必然会遭到生活的报复。我们该怎么进行科学的中医养生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脾经是治疗胃的重要穴位”,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脾经全称足太阴脾经,是一条经脉,是人体重要的穴位之一,而脾主运化,主要帮助胃肠道消化吸收的,把一些垃圾排出去,吸收营养精微。有很多人因为饮食不规律而导致肠胃不好,却不想吃药,没关系,我们有办法,这个办法就和这篇文章所讲的有关了,接下来重点讲解一下中医用脾经治疗胃肠的穴位的方法。
通鼻窍——隐白穴。
隐白穴是脾经的第一个穴位。这个穴位最大的功效在于止血。有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出血性疾病时,可以多用它来治疗。方法为艾灸,每天、每穴用艾条灸15分钟。
隐白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其次,隐白穴还能通鼻窍。有过敏性鼻炎的朋友,可以掐按此穴来缓解症状。
解胃痛——太白穴。
太白穴对各种原因所致的胃痛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其还能缓解食欲不佳、腹胀。
太 白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可选用揉按来刺激太白穴,以感觉稍有痛感为宜,每天120次。
抑胃酸——公孙穴。
公孙穴是脾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这个穴位的作用是抑制胃酸的分泌,对有胃病和想通过减肥节食的人来说,再适合不过。
公 孙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刺激方法为揉按,以感觉酸胀为佳,每天120次。
消炎症——商丘穴。
商丘穴的最大用处之一在于消炎。对有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症状的朋友,都可以通过揉按商丘穴来缓解,每天120次。
商 丘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处,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商丘穴正好对应足底反射区中下身淋巴反射区,所以它有消炎的功能。此外,商丘作为脾经大穴,还可以调运全身,尤其是脾经气血,提高血液循环质量,有助于炎症、疼痛物质的排出。
止瘙痒——血海穴。
血海穴又称为百虫窝,意思是有一百条虫子在那里扎窝。艾灸这个穴位可以缓解身体瘙痒,见效很快。
血 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另外,血海穴是补血的中药穴位,调度全身血液。它和足三里穴一起,堪称补气、补血的两大重要保健穴位。
ys630.coM延伸阅读
脾经不通的症状
脾经不通,是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的,脾经不通主要指的是脾经脉不通畅,这常会导致一些消化道的症状表现,比如说经常会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腹泻引起胃痛,导致口臭,引起双眼模糊,另外常常会导致手脚冰凉,血液循环变差,这都是脾经不通比较常见的一些症状表现,我们了解一下脾经不通的症状表现。
脾经不通症状
1、“痛则不通”,只要身体出现疼痛症状,不论是什么部位,都代表着此部位的道路不通畅了。2、皮肤上长疖子、长痘痘、长斑。3、身体内长囊肿、肿块。4、鼻塞、耳鸣、见风流泪、口臭、胃胀、腹胀、胸闷。5、眼睛不清澈了,有血丝了,眼白开始变浑浊、发黄了。
6、手上、腿上、脚上的青筋凸起比较明显了。7、浮肿、关节积液。8、身体内反复不愈的各类炎症,如胃炎、肠炎、妇科疾病等,除了与身体内气血不足有关以外,经络不通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疏通经络有技巧
1、升温是疏通经络最有效的方法。
身体内寒湿重时,就如面对一块因冷而冻住的土地,你用按摩和针刺的方法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只有“大地”回暖,河流化冰,土地解冻,河流才会通畅,土地才会松软、透气。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只要身体内寒湿重,身体内所有的管道就会因冷而收缩,身体内的肌肉、组织也会遇冷而板结。这时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对治疗各种疾病效果甚微,而且只能暂时缓解,复发率非常高。遇到这类情况时,就要同时学会为身体升温、排寒湿的技巧,才能让身体内全面化冻,各种管道自然畅通。2、学会看经络图
身体内的经络有两套系统,一个是小周天,一个是大周天。小周天就是任督二脉的循环,大周天就是十二条经络的循环。而大周天的十二条经络其实只是三条长长的经络的循环,都是从小腹内的丹田出发,上行至胸,由胸再行走到手臂内侧→手→手臂外侧→头→躯干→下肢外侧→脚→下肢内侧→再进入小腹。这是一次循环,每次循环走四条经络,这四条经络其实就是一条经络,只是人为地将它们分开,起了不同的名字,但这条经络的精气是相连的、是没有断的。还要提醒大家一下:经络的经就是主干道,就是大小周天。但络,其实是网络,有四通八达的意思,就是身体的经络除了主干道外,各种的侧枝是非常发达的,遍布全身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就会出现按摩哪里,身体都会有反应的情况出现,所以才会出现各种的全息理论。敲打脾经顺序
经络敲打是比较流行的一种养生的方法,具有保健身体和治疗疾病的作用,平时如果出现饮食不良,消化不良,等肠胃表现的时候,可能是因为脾经不通造成的,这时候可以通过敲打脾经来达到调理和治疗的作用,在敲打脾经的时候,要了解一些敲打的顺序,敲打的方法和次数。
按摩脾经主要目的
如果为了补就应该按照脾经的气血运行方向(从内踝关节向上到腹部为止)。 如果是为了泻就应该逆着脾经的气血运行方向(从腹部向下倒内踝关节为止);
还有补应该慢按慢放,泻应该快按快放等。 下面是具体操作: 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你自己就可以点按或者拍打。 点按:慢按慢放一次6--10秒(一按一放),快按快放一次在2--5秒,按摩师应该知道的。
拍打:半握拳用手掌部位由下至上一个回合拍打50下以上,每天拍打4--5个回合。力量以自己感觉有酸、困、麻为准,注意不要伤着皮肤。这样三个月以后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有些人认为经常拍打脾经对肝不好。肝火旺,反伤脾。 其实不会。因为拍打脾经只能恢复脾不健康的功能,同样其它的五脏六腑都一样,点按和拍打只能使其最大限度地恢复正常,并不能使其超水平发挥。
拍打顺序:
1、先拍头顶,次拍头两侧,再拍后头,后颈部以及大椎;
2、拍打肩部四周,背部,先拍背部两侧,再拍背部中央即督脉; 3、拍两侧胳肢窝及两胁内侧,心脏、肺、乳腺患者尤其要多拍此处;
4、拍打胸腹部,胸腹部两侧、胸部中央即任脉;手掌轻拍胸部、上腹及下腹部。胸腹有心肺、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等经络;
5、拍打双臂,先拍打左臂内侧,沿着左肩部、手臂、肘部、手腕、手心,再翻转手臂,拍打左臂外侧,沿着手背,手腕、手臂、肘部,回到肩部。总之,双臂的內外侧前部、內外侧后部以及內外侧中部,进行轮流拍打,手臂拍打,经络循行是先阴经后阳经。手上有六条经络,心包经、肺经、心经、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
艾灸治疗脾湿的穴位有哪些
有很多人当青春期过去以后还是不停地去长痘痘,这就是由于自己的体内产生了脾湿,如果是脾湿体质的话就必须要运用中医最传统的艾灸方法,这种艾灸方法就是使用艾叶的,将艾叶点燃以后熏制自己的穴位,这样就可以让自己这个穴位的血液得到很好的循环,因此很好的去治疗脾湿。
中医认为,艾灸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等作用,特别适合养生。经常艾灸相应的穴位,可祛除体内湿邪,更能起到预防各种疾病的作用。中医学认为,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湿邪就会成为致病因素,并侵犯人体导致疾病。湿邪通常分外湿和内湿,无论哪种湿邪,都会使人出现食欲不振、腹满、腹胀等消化功能减退症状,同时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体发困、不想饮水等一系列症状。艾灸以下五个穴位可以起到很好的祛湿效果。
关元穴 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中脘穴 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丰隆穴 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处。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条灸15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解溪穴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每日艾灸15分钟。
足三里穴 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文章我们已经了解到艾灸治疗脾湿的穴位有哪些,要是发现在自己经常排便的时候不通畅的话,就是已经出现了脾湿症状的,这个时候就可以尽早的采取艾灸的方法,能够让自己的脾湿症状不会太过于严重就得到克制的。
按摩脾的穴位
按摩脾的穴位
1、揉三阴交穴
左手拇指按压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胚骨后缘处),左右旋按20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三阴交穴。
2、揉天枢穴
两手放于腹部两侧,中指按压天枢穴(脐旁开2寸处),按揉30次。
3、揉足三里穴
两手拇指按压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左右旋转按压30次。
4、揉公孙穴
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足的公孙穴(足内侧,第一跟骨下缘),左右旋按20次;然后用右手拇指按压左足公孙穴。
5、揉阴陵泉穴
双手扶于双膝,用拇指按压阴陵泉穴(胫骨内铡下缘)旋转揉20次。
6、揉隐白穴
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足隐白穴(足大趾甲根部内侧),左右旋按20次;然后用右手拇指按压左足隐白穴。
适合脾虚的偏方
1、北芪灵芝炖猪肉,北芪15克,灵芝9克,瘦猪肉100克;将上述材料一同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同煮汤,去渣,调味后饮汤食肉;日服1次,连服10~15天观察效果。
2、冰糖莲子粥:莲子(去除绿芯)、芡实、糯米适量,核桃、黑芝麻少许;将适量的莲子(去除绿芯)、芡实、糯米熬粥;待熟时搅入少许核桃仁及黑芝麻,再熬3~5分钟后撒入冰糖即成;每天1次,连服10~15天观察疗效。
中医怎样养脾
1、食补养脾,不吃贵的只吃对的
假如你的脾罢工了,你该怎么安抚它呢?用饮食“贿赂”吧!给它能够产生能量的食物吧!用饮食把它养起来,能达到健脾开胃的目的!
你可不能饿着它,可以给它吃各种各样的美味食物,如粳米、糯米、锅巴、番薯、薏苡仁、饭豇豆、白扁豆、牛肉、牛肚、鲫鱼、鲈鱼、大枣、莲子肉、花生、栗子、藕、香菇、高粱、玉米、豇豆、马铃薯、芋头、面筋、花菜、大白菜、胡萝卜、荠莱……你要使出“十八般武艺”,把这些做得色香味俱全,饕餮之后,脾绝对不会再跟你发脾气了。
2、左三圈右三圈,运动健脾最健康!
“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早睡早起,咱们来做运动……”运动是万能的方法!依靠适当的运动来帮助我们的“脾气”活动起来,这样就可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
像我们这样的办公室忙人们可用仰卧起坐的方法,在每天起床和入睡前做20到40次仰卧起坐。也可以用“摩腹功”按摩,即仰卧于床,以脐为中心,顺时针用手掌旋转按摩约20次。这小小的运动,对调动“脾气”可是有很强大的作用呢!
3、刺激脾经,两种手法任你挑
从中医角度来看,一般脾胃功能强的人,站立时脚趾抓地也很牢固,因此,如果你脾胃功能不好,不妨锻炼锻炼脚趾。站立或坐姿,双脚放平,紧紧地贴着地面,脚趾练习抓地和放松,相互交替,这样能对小腿上的脾经起到很好的紧松刺激作用。
按摩小腿也是一个很好的养脾方法。小腿集中了脾胃经的不少穴位,比如足三里、阴陵泉。将小腿从上到下依次按摩,力度以能够承受为宜,按后觉得舒服就行了,不要在过饱和过饿时按摩,努力坚持每天睡前按摩三次!
4、食盐温脾,时尚又健康
这是一种时髦而健康的温脾方法,在中医上,盐分可调体内元气,并且有驱寒的作用。在厚厚的纱布袋内装上炒热的食盐100克,置于脐上三横指处。或者你也可以用肉桂粉3克、荜拔粉10克、高良姜粉10克,装入袋内,夜间放在脐上。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达到养脾的作用。
补脾的穴位
身体上存在很多的穴位,每一个穴位都存在一定的治疗价值,我们可以了解身体各个部位的穴位。对于补脾的穴位主要有三阴交穴以及天枢穴等,三阴交穴主要是在胫骨的凹陷处,而天枢穴是在腹部的两侧处。对于补脾的穴位有哪些以及穴位在哪里,我们可以来了解下面介绍的内容。
脾虚按摩三阴交穴
位置:内踝尖上3寸,胚骨后缘处。
取穴方法: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内踝尖上直上3吋,自己的手指,4指幅宽,按压有一骨头为胫骨,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方法:左手拇指按压三阴交穴,左右旋按20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三阴交穴,同前。
功效:举凡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过少,经前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等,皆可治疗;又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因此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
脾虚按摩天枢穴
位置:脐旁开2寸处。
取穴方法:前正中线旁开2寸,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0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0肋间神经分支,深部为小肠。
方法:两手放于腹部两侧,中指按压天枢穴,按揉30次。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脾虚按摩隐白穴
位置:足大趾甲根部内侧。
取穴方法: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方法: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足隐白穴,左右旋按20次;然后用右手拇指按压左足隐白穴,同前。
功效: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脾虚按摩阴陵泉穴
位置:胫骨内铡下缘。
取穴方法: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方法:双手扶于双膝,用拇指按压阴陵泉穴旋转揉20次。
功效:主治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遗尿,尿失禁;阴部痛,痛经,遗精;膝痛。
脾虚按摩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
方法:两手拇指按压足三里穴,左右旋转按压30次。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脾虚按摩公孙穴
位置:足内侧,第一跟骨下缘。
方法: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足的公孙穴,左右旋按20次;然后用右手拇指按压左足公孙穴,同前。
功效:主治胃痛,呕吐,肠鸣,腹痛,泄泻,痢疾,腹胀,食不化,脚气等。
小儿推拿补脾经
如果幼儿出现脾胃不良的情况,常常会导致消化不良,引起孩子出现面色苍白,食欲下降,或者出现大便溏腻等症状表现,这时候一定要促进孩子的饮食调养,也可以对小孩子进行推拿按摩来治疗,这样促进脾经的疏通有很好的作用。脾为后天之本,如果出现不良的情况,很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多种症状表现。
一、脾经(脾土)
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