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养生食疗 > 导航 > 中暑的症状

严重中暑症状

养生食疗。

“养生孰为本,元气不可亏;养生孰为先,养心须乐观。”那些健康而长寿的人,他们在养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健康离不开养生,积极的心理离不开养生。有没有更好的中医养生方法呢?下面是由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严重中暑症状”,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暑主要是指长时间在高温的环境下,这个时候机体出现一些温度调节功能的紊乱,从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如果发生严重中暑,对于患者的危害是特别大的,容易引起预后不良的指征,甚至会出现患者死亡的情况,所以说当出现中暑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先兆中暑的症状,及时进行治疗,避免更大的危害。

1.先兆中暑症状

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2.轻症中暑症状

体温往往在38度以上。出头晕、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如及时处理,往往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3.重症中暑症状

顾名思义,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急生命。这类中暑又可分为四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

4.热痉挛症状特点:

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时。这类中暑发生时肌肉会突然出现阵发性的痉挛的疼痛。

5.热衰竭症状特点:

这种中暑常常发生于老年人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心慌、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此时的体温正常或稍微偏高。

6.日射病症状特点:

这类中暑的原因正像它的名字一样,是因为直接在烈日的曝晒下,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进而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由于受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所以,最开始出现的不适就是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

7.热射病症状特点:还有一部分人在高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导致体温急剧升高。发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继而无汗、呼吸浅快、脉搏细速、躁动不安、神志模糊、血压下降,逐渐向昏迷伴四肢抽搐发展;严重者可产生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等。

ys630.coM延伸阅读

夏天中暑症状 夏天中暑急救方法


本文导读:夏天高温容易中暑,那么,中暑有什么症状?夏天中暑该如何急救?看看下面文章的介绍。


夏天热浪袭来,全国各地进入了烧烤模式,高温带个人们的不仅仅是不适问题,很多人会因此中暑,中暑要及时急救,那么,中暑有什么症状、中暑该入急救?看看下面文章的介绍。

一、中暑的症状

1、先兆中暑症状

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37.5℃),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呕吐、胸闷、心悸、口渴、大汗、注意力不集中等。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2、轻症中暑症状

体温往往在38度以上。除头晕、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如及时处理,往往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3、重症中暑症状

顾名思义,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急生命。这类中暑又可分为四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

热衰竭症状特点:这种中暑常常发生于老年人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心慌、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此时的体温正常或稍微偏高。

日射病症状特点:这类中暑的原因正像它的名字一样,是因为直接在烈日的曝晒下,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进而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由于受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所以,最开始出现的不适就是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

热射病症状特点:还有一部分人在高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导致体温急剧升高。发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继而无汗、呼吸浅快、脉搏细速、躁动不安、神志模糊、血压下降,逐渐向昏迷伴四肢抽搐发展;严重者可产生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等。

中暑急救方法

1、将患者转移到清凉处

应当迅速地把患者搬离高温场所,最好选择附近通风阴凉处,然后让患者平躺并解开衣服扣子,同时让其双脚提高,这样有利于增加患者脑部的血液供应,同时起到散热的作用。

2、给患者降温

用冷毛巾捂住患者额头,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用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擦拭全身,然后用扇子或者电风扇吹风,以加速散热。当要注意适度,以免造成患者感冒。

注意:不要快速地给患者降温,当患者体温降至38摄氏度以下的时候,就要停止吹风洒冷水等强制性降温方法。

3、等患者清醒后补充水分

若患者清醒,应为其补充含盐分或小苏打的清凉饮料。

注意:不宜大量补充水分,不然会引起腹痛、呕吐和恶心等不适症状。不宜饮用咖啡或酒精类饮料。

4、若患者已经失去知觉

可以按压其人中穴和合谷穴,使其恢复意识。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停止的情况,应及时做人工呼吸。

5、重症中暑病人

即出现出现高烧、昏迷抽搐等症状的患者,必须立即拨打120,送院治疗。在等待救援期间,应使患者平卧,头向后仰,以保持呼吸畅通。


应该使用担架搬运重症中暑病人,并在运送过程中用冰袋冰敷在患者额头、后脑勺、胸前、手肘窝以及大腿的根部,以在搬运过程中达到降温的效果。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中暑的症状及中暑的急救方法,不管你是否容易中暑,学习这些常识对自己都是没有坏处的。

坐月子中暑症状


亚洲女性的体质与欧美女性有所不同,亚洲女性身体更为虚伪,因此在怀孕生产后往往需要经历一个很长时间的调养过程,也是我们俗称的坐月子。在坐月子阶段往往要求产妇避免洗澡出门,减少受到风寒的可能性,然而在炎热的夏季,不少产妇在坐月子的时候都出现过中暑的症状,这是怎么回事呢?

产褥期中暑后的症状

女性在夏季坐月子,如果不注意降温的话是很容易中暑的。如果发生了中暑,通常都会出现以下几种比较明显的症状。

1、

征兆:

在最初患者会有口渴、多汗以及皮肤湿冷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进而会有四肢无力、头晕、胸闷以及心悸等情况。患者的体温也会比正常时高一些,如果能够让环境凉爽一些,症状便能够自行消失。

2、

轻度:

如果出现了中暑的先兆而没有重视,患者的体温就会逐渐提升,症状也会加重。进而会有剧烈头痛、颜面潮红以及恶心胸闷的情况,而且脉搏也会受到影响,通常都会加快,患者全身生出汗疹,需要经过治疗才能够恢复。

3、重度:

产褥期中暑在重度的时候,患者的体温会达到四十度以上。这就会引发很多严重的症状,如果不能及时抢救的话,死亡率是很高的。

女性的产褥期如果是在夏天,那就要保证室内的温度不要过热。如果出现了先兆症状以后,就要及时的采取措施,以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中暑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女性在产褥期是不能着凉受风的,但是不能过分的捂着,尤其是在夏天,居于不透气的空间,又没有采取降温措施,是很容易中暑的。

1、

如果体外温度高于三十五度,而湿度又大于七十的时候,人体采取排汗散热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就很容易引发中暑征兆。

2

如果居住的环境太差,家里又没什么通风、降温的设备和措施,人长时间的居住其中,就很可能会中暑。

3、

孕妇在生产的时候通常会消耗太多的体力,并且还会失血,这就造成了在产后会很虚弱,如果在坐月子的时候捂着,就很容易中暑。此外,女性在产褥期很容易出现产褥感染而发热,这就又加大了中暑的可能性。

4、

女性在在产褥期,会有排尿增多以及大量出汗的情况。如果再遵照习俗捂着的话,就会对身体的散热功能产生很大影响,进而造成中暑。

以上便是女性在产褥期中暑的最主要原因了,所以,女性在夏天坐月子的话,就要一定注意室内通风以及降温的问题。

产褥中暑的症状


养生导读:产褥中暑(puerperal heat stroke)是指在产褥期因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及体质虚弱的条件下,引起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性急性疾病。

病因:其主要原因是某些产妇受旧风俗习惯影响,在炎热暑天深居室内,紧闭门窗,身穿厚衣,扎袖口和裤口,恐怕受风,因而致使散热受到严重障碍而引起产褥中暑。

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1)有引起本病的原因及诱因病史。

(2)前驱症状可有发病急骤,常有口渴多汗、恶心头晕、头痛、胸闷及心慌、乏力等症状。

(3)轻度中暑,除上述症状外,可有体温上升、脉搏呼吸增快、面色潮红、出汗停止、皮肤干热、痱子布满全身或出汗而体温下降。

(4)重度中暑时,体温继续升高,可达42℃或以上,可出现昏迷,谵妄、抽搐、呕吐、腹泻、呼吸急促、脉细速、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瞳孔缩小、瞳孔对光反射和膝反射减弱或消失等危急症候。

[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本病90例,痊愈(多汗、汗出冒介、大便坚、呕吐不能食等主症消失,口渴、便闷、心悸、不寐、食少改变)86例,好转(主症明显改善)4例。

小孩中暑的症状


小孩中暑的症状

1、中暑的突出表现是高热,一般中暑时体温往往达到38℃-39℃,严重的中暑甚至体温可达41℃以上。

2、病初患儿出汗较多,继而因出汗太多可能引起丘脑下部和汗腺功能失调,皮肤反而无汗,干而灼热,面部潮红,无汗时患儿体温往往会进一步迅速升高。

3、同时伴有口渴,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有的患儿又出现惊厥和昏迷,严重时并发脑水肿、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和重要脏器功能损害。

中暑的病因

1、高温可以引起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在烈日下曝盼或高温环境下重体力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大汗、口渴、乏力、头晕、胸闷等症状时为中暑先兆,经阴凉处短暂休息,补充水和盐后,在短时间内症状即可消失。

2、在气温骤升及温度亦高时,中暑极易发生,尤以产妇、老年人、体弱或慢性病患者多见。除有中暑先兆的表现外,尚有发热(体温在38.5℃以上)、皮肤灼热、恶心、呕吐、血压开始下降、脉转细速等表现,而在数小时内能恢复者为轻症中署。除上述症状外,并伴有昏厥、昏迷、痉挛,或一日内不能恢复者为重症中暑。

预防中暑的方法

1、立即将宝宝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如走廊、树荫下或有冷气的房间休息。

2、让宝宝仰卧,维持呼吸道的通畅,解开衣扣,脱去或松开衣服,用湿毛巾擦拭全身降温。如宝宝的衣服已被汗水湿透,应及时给宝宝更换干衣服,同时打开电扇或开空调,以便尽快散热,但风不要直接朝宝宝身上吹。

3、在宝宝意识清醒前不要让其进食或喝水,意识清醒后少量多次饮淡盐水,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盐分。每次饮水量以不超过300毫升为宜,也可以给宝宝喝一些鲜果汁;还可口服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药物。

4、不要让宝宝吃油腻食物。过多食用会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使大量血液滞留于胃肠,而输送到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营养物质也不能被充分吸收。

中暑的治疗方法

1、立即脱离高温环境

孩子中暑了,应立即脱离高温的环境,将他们转移至走廊、树荫下、空调房等通风、阴凉的地方,让他们好好休息,不过要注意的是,降温方式要温和,避免骤降。如不应将中暑的孩子立刻抱进温度过低的空调房,而是给孩子吹风扇,或者温度还适宜的空调间内。

2、物理降温

孩子中暑了,让他们别再打闹或到处乱跑,而是让他们平躺仰卧,并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并立即解开他们衣扣,脱去或松开衣服。同时,家长给孩子做物理降温,可以通过用湿毛巾擦拭孩子的全身给他们降温,也可以通过冷帕子敷孩子的额头给他们降温。

3、药物祛暑

孩子中暑了,家长可以给他们口服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药物,还可以在他们的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药物。但是家长不要擅自给他们吃退热药,或者抗生素等药物。

4、刮痧

刮痧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当孩子中暑了,可以给他们尝试刮痧。刮痧疗法指用光滑的硬物器具或者手指、金属针具等,在人体表面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挤、揪、捏、刺等物理刺激,造成皮肤表面瘀血点、瘀血斑或点状出血,通过刺激体表脉络,改善人体气血流通状态,从而达到活血祛瘀、调整阴阳、舒筋通络、清热消肿、扶正祛邪的作用。不过,家长不懂刮痧疗法,别胡乱尝试,避免伤及孩子。

5、饮食调理

孩子中暑了,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家长应让他们多次饮淡盐水,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盐分。如果不是很严重,或者已经基本恢复时,家长给可以他们煮些绿豆粥、冬瓜汤等食物,或者给他们喝一些鲜果汁、吃些西瓜等水果,但是不要给孩子吃油腻的食物。

6、及时送医院就诊

如果孩子中暑症状严重,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惊厥、昏迷、抽搐等症状时,应立即送医院,以免延误孩子的病情。

重度中暑的症状


导读:重度中暑的症状?中暑最严重的就是重度中暑,重度中暑会威胁到生命。那么重度中暑的症状有哪些?重度中暑的症状,一起来看看。

重度中暑的症状

夏天到了,高温是大家最怕的,然而直接的伤害就是中暑,尤其是重度中暑最难以预防。重度中暑,顾名思义,是临床表现最为严重的一种,因为患者症状比较危机,所以不及时抢救治疗会危及到生命。重度中暑的症状如下:

1、热痉挛症状

因为高热引起的痉挛,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时,可伴随着中暑发生时肌肉会突然出现阵发性的痉挛的疼痛。

2、热衰竭症状

临床中,这类中暑常常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心慌、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为主要特点,因为高热症状表现,患者出现视力模糊下降。

3、日射病症状

是因为直接在烈日的曝晒下,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主要因为脑供血不足,进而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由于受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所以,最开始出现的不适就是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

4、热射病症状

这类病症特指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因为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导致体温急剧升高。发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继而无汗、呼吸浅快、脉搏细速、躁动不安、神志模糊、血压下降,昏迷伴四肢抽搐发展;严重者可产生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等症状反应。

中暑病情有大有小,如果人们所患的中暑症状比较轻微,那么就不会引起严重的影响,患者只需服用一些药物即可。那么重度中暑怎么办?一起来看看。

重度中暑怎么办

对于重症中暑者除了立即把中暑者从高温环境中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外,还应该迅速将其送至医院,同时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救治。

若远离医院,应将病人脱离高温环境,用湿床单或湿衣服包裹病人并给强力风扇,以增加蒸发散热。在等待转运期间,可将病人浸泡于湖泊或河流,或甚至用雪或冰冷却,也是一种好办法。

若病人出现发抖,应减缓冷却过程,因为发抖可增加核心体温(警告:应每10分钟测1次体温,不允许体温降至38.3℃,以免继续降温而导致低体温)。

为避免外出发生中暑,人们在夏季出门时,一定要备好防晒工具。从10点到16点太阳是最火辣的,要避免在阳光下行走。如果必须此时外出,则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比如打遮阳伞、带遮阳帽、太阳眼镜。除此此外,充足的水和饮料也是必须的。

以上就是一些中暑的相关知识,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中暑的内容,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哮喘严重症状


二、哮喘的发病原因三、哮喘如何预防

哮喘严重症状

1、哮喘有什么症状

1.1、呼吸困难,并且这样的呼吸困难表现为突然性的,经常是在睡觉的时候,人毫无防备的时候出现的,睡觉的时候出现呼吸困难会把人惊喜,然后容易出现咳嗽,有的人是干咳,有的则会咳出白色的泡沫样的样痰,并且持续的时间有的时候长,但是会多次出现。

1.2、还有一类哮喘叫做运动型哮喘,它主要是指的是以胸闷,咳嗽还有呼吸困难加重为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一般来说在青少年的身上发作的比较多,发作的时期一般是在运动期间,特别是跑步的时候和剧烈运动的时候会突然的胸闷呼吸困难,在正常情况下则不会发作。

1.3、每个人的体质和哮喘类型不同,所以哮喘症状的表现时间也不一样,大多数哮喘的发作都在晚上和凌晨,发作也都以呼吸困难和咳嗽居多,秋冬季节受天气的影响,发作的频率也会提高,有的人哮喘发作持续的时间很多,几分钟就可以结束,有的人发作的持续时间比较长,甚至在一个小时左右,这样的危险性也就越高。

2、哮喘有什么危害

2.1、下呼吸道和肺部感染

据统计,大约有一半由于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和引起哮喘,应努力改善哮喘患者的免疫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气道分泌物,以减少感染。

2.2、死亡

死亡是哮喘最严重的并发症,因为它通常没有明显的先兆症状,一旦突然死亡常常拯救太晚了。

2.3、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由于哮喘,缺氧,摄入不足,脱水,心脏,肝脏,尤其是呼吸和肾功能不全,经常和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2.4、呼吸骤停和呼吸衰竭严重哮喘

通风不足,感染和药物的使用,气胸,肺不张和肺水肿,是哮喘并发呼吸衰竭的常见原因。

2.5、气胸、纵隔气肿

因为在肺泡气哮喘潴留,肺泡气,肺内压力明显增加,慢性哮喘有并发肺气肿是能导致肺大疱破裂,导致气胸和纵隔气肿甚至。

2.6、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由于严重缺氧,酸碱失衡,严重感染,胃肠道出血和药物的副作用,严重的哮喘常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3、哮喘如何护理

3.1、积极锻炼增强体质

锻炼要做到三点:一要量力而行,不可勉强;二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三要持之以恒,不可一曝十寒。可逐渐用冷水洗手乃至洗脸。从做简单的深呼吸运动开始,继而散步,然后慢跑,练气功,锻炼时如出汗须及时擦干,以免受寒。

3.2、合理饮食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吃多餐,做到均衡、适度和规律化。因哮喘患者的蛋白质消耗量大,平时应多补充家禽、瘦肉、牛奶及豆制品;还应多吃含维生素C的食品,如柑桔、橙柚、西红柿、菠菜、白菜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以增强抗病能力。亦可适当服一些维生素片。禁食肥肉、海鱼、虾蟹类。忌食烟、酒、浓茶、葱蒜、辣椒等。食物不宜过冷、过热、过甜、过咸。

3.3、加强护理

注意心理防护,避免情绪过度激动。哮喘多发作在夜间,夜间尤须警惕。还须鉴别是肺源性哮喘或者心源性哮喘,然后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哮喘的发病原因

目前多数作者认为应把引起哮喘病的诸多因素分为致病因素和诱发因素两大类,致病因素是指引起哮喘病首次发作的因素,是哮喘病发病的“扳机”和主要病因。

患者的体质包括“遗传素质”、免疫状态、精神心理状态、内分泌和健康状况等主观条件,是患者易感哮喘的病因因素。

导致哮喘的病因有哪些?环境因素包括各种变应原、刺激性气体、病毒感染、居住的地区、居室的条件、职业因素、气候、药物、运动(过度通气)、食物以及食物添加剂、饮食习惯、社会因素甚至经济条件等均可能是导致哮喘的病因所在。哮喘病发病率的增高趋势也与患者的过敏性体质导致的易感性和环境因素有关。

哮喘如何预防

明确诱发哮喘的变应原并尽量避免:通过详细回忆病史,很多情况下可明确诱发哮喘的因素。进一步明确变应原可到医院进行皮肤试验或测定血清特异性IgE等检查。

避免周围环境的非特异性刺激:如秋天气候干燥,在我国北方强冷风的刺激等都是激发哮喘发作的重要非特异性刺激因素。

预防性用药:为预防因季节性吸入某些变应原所致的气道过敏性炎症,可在发作季节前吸入色甘酸钠和/或倍氯米松或布地奈德等皮质激素。具体用法是可在哮喘发作季节前2周左右开始吸入皮质激素作预防性治疗,口服或静脉用激素不宜作为季节性哮喘的预防用药。

脱敏治疗:当季节性过敏原确定,尤其是花粉、真菌等,又无法避免接触者,则可于哮喘发作季节前(最适宜在发作季节前2个月~3个月)开始脱敏治疗,并在发作季节期间用维持剂量给药。

严重中暑症状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