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运动养生的关键三点 > 导航 > 运动养生的关键三点

运动养生的关键三点

2019-10-13

股静脉穿刺三点定位法

运动养生的关键三点。

“心静乾坤大,心安理数明,只有理性的清静才能大智大慧,大彻大悟。”社会不断发展,养生已经成为了社会性的话题,生活质量高的人,一般都是懂得养生的人。如何进行中医养生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股静脉穿刺三点定位法”,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儿特别是新生儿血管比较细小,采血的针头又相对比较粗,加上小儿哭闹,不配合,以致造成采集的血量往往不够而且容易造成溶血,容易将血管损伤,延误病情的诊断及治疗,更无法配合危重患儿的抢救。近年来,我科对婴幼儿及其他静脉采血困难者共292例患儿均采用股静脉穿刺法采取血标本,一次穿刺成功率达90.5%,二次穿刺成功率达97.3%,三次穿刺成功率达100%。实践证明,采用股静脉穿刺法,提高了成功率,减少了患儿的痛苦。

具体方法

穿刺部位

股静脉在股三角区,位于股鞘内,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紧靠股动脉内侧,如在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划一联线,股动脉走向和该线的中点相交,股静脉在股动脉的内侧0.5cm处。

物品准备

治疗盘、碘酒、酒精、棉签、胶布、10ml注射器一支、试管、无菌棉球

操作方法

1.患儿仰卧,用小沙袋垫高穿刺侧臀部,尿布包裹好会阴部,以免排尿污染穿刺点。

2.助手约束患儿躯干及上肢,使穿刺侧髋部外展45o并屈膝90o角,助手固定不穿刺侧的下肢及膝关节。患儿双下肢基本成“蛙状位”,充分暴露穿刺点。

3.操作者用碘酒和酒精消毒左手食指(包括甲沟)及患儿穿刺部位皮肤。

4.在患儿腹股沟中、内1/3交界处,用左手食指触及股动脉波动点后,右手持注射器,在股动脉波动点内侧0.3-0.5cm处垂直刺入,然后慢慢向上提针,边提边抽回血。有回血时固定针头,抽取所需量,拔出针头。

5.棉球压迫针眼处5分钟预防出血。

6.整理床单位。

注意事项

1.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者禁用此法,以免引起出血。

2.若穿刺失败,不宜在同侧反复多次穿刺。

3.如抽出鲜红色血液,提示穿刺误入动脉,立即拔出针头,压迫10分钟至不出血为止。

4.除垂直进针外还可斜刺,即在腹股沟下方1-3cm处,以30-45o角刺入,向搏动点内侧刺去,然后缓缓向后退针,边退边抽回血,见回血可固定针头取血。

5.穿刺后观察局部有无活动性出血。

6.腹股沟处易被大小便污染,穿刺前应充分消毒皮肤。

相关阅读

静脉穿刺角度


静脉穿刺角度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体质以及环境来选择是否适合进行静脉穿刺手术的,而且要选择皮肤下的静脉,让血管暴露出来,然后才可以进行静脉穿刺。静脉穿刺的角度是需要用一为拇食二指分别捏住针柄上下两面,一般的角度是45度左右,可以减轻静脉穿刺带来的疼痛感。

1、

正确评估患者和环境。

评估患者是否配合治疗,首先热情接待,做好解释工作;环境是否清静、光线是否明亮等,减少无关人员在场。选择静脉时注意远离关节、骨突处,尽量避开皮肤瘢痕、丘疹等各种皮损部位。老年体弱及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小儿要注意区分动静脉,根据血管的外观和手指的触摸有无搏动进行区别。血管显示不清,根据血管分布和走向耐心细致地查找静脉。轻轻按摩局部皮肤,使血管充盈暴露。一般不主张拍打,尤其在扎好压脉带后,拍打局部皮肤可增加患者疼痛感。根据血管的粗细和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输液器和针头。

2、

持针柄两种手法:

一为拇食二指分别捏住针柄上下两面;一为拇食二指分别执住针柄前后两缘。根据个人习惯选择,有人报道,前者穿刺成功率更高。

3、

进针角度:

对粗直、弹性好的静脉,选择40-45°角直接进皮进血管,可以减轻疼痛。腕部桡侧头静脉穿刺时注意角度要减小,以免刺到神经。因头静脉深面与桡神经伴行,如果穿刺角度太大,很容易伤到神经。临床上这种因穿刺静脉而损伤神经的例子屡见不鲜,引起发麻或触电样感觉。应立即退针后重注,不宜继续进针,甚至放开调节器输注药物,导致神经长久损害,遗留后遗症。血管不充盈者,先进皮后进血管,有落空感无回血时慎进针,视头皮针与软管连接处小气泡移动情况考虑。小气泡移动,证明已入血管;没有动,可轻轻挤捏软管,见回血沿血管走向推入少许。临床常见进血管过浅,斜面未全部置入导致液体渗漏,重新穿刺的情况。有报道[1],松拳比用力握拳对一针见血无比较性,但松拳可以减轻穿刺引起的疼痛。根据个人临床实践表明,松拳的成功率更高,痛感程度明显偏低。握拳时血管充盈度差,肌肉、皮肤紧张度增大,故而痛感增加,成功率偏低。老年人皮下脂肪薄,进针角度要减小;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进针角度也宜小,一般在15~20°左右,不超过30°。如额正中静脉,针与皮肤呈15°角进针;颞静脉,针与皮肤呈20°角进针;头皮深静脉,针与皮肤呈30°角进针。老年人皮肤松弛,绷紧皮肤时注意上下左右的拉力,一般用综合力。向左右推开和向下拉,必要时助手帮忙绷紧皮肤。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务必将斜面全部放进血管。

4、

固定方法

:夏季因气温高,皮肤易出汗,影响胶布粘度。胶布粘度好的,宜固定两根横的,一根斜的,采用三角形最稳定的原理。胶布末端不要紧贴皮肤,以免增加拔针的难度,也可以减少疼痛。胶布粘度差的,也可以绑绷带式的粘一圈,能避免因胶布松脱导致针头移位。还可将软管用一条胶布粘在穿刺上方几厘米处。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用手固定针柄,用拇指固定针柄即可;患儿动得厉害的持软管固定针头。有些老年患者,为防止穿刺侧手部活动较多导致针头穿入皮下引起液体渗漏,可以用硬纸板(注射器包装盒和药盒都可)固定局部,效果较好。

5、

拔针方法:

在撕胶布的同时按压针柄,以免牵扯针头,引起疼痛。顺毛发的生长方向撕胶布,手背的汗毛由内向外生长。所以由内向外下方向撕可以减轻疼

痛。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完后,拔针后撕胶布时按照头发的生长方向撕,减少小儿的哭闹,拔针后将棉签棉花端折断,用短胶布横向粘好[3],再按压片刻,叮嘱回家后撕掉。避免长时间按压。

外需注意:

上班保持情绪饱满,操作时充满信心,一鼓作气、一气呵成。

腹腔穿刺点


腹腔穿刺术是借助穿刺针直接从腹前壁刺入腹膜腔的一项诊疗技术。腹腔穿刺术广泛运用于临床工作中,尤其在急腹症诊断中及时的腹穿不但能获得明确诊断,也为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此方法简单、快速,不需特殊设备,病人痛苦小。腹腔穿刺置管为肿瘤病人(尤其是晚期病人)的治疗提供了又一用药的途径。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腹腔穿刺吧!

腹腔穿刺术(abdominocentesis)是借助穿刺针直接从腹前壁刺入腹膜腔的一项诊疗技术,确切的名称应该是腹膜腔穿刺术。其目的是明确腹腔积液性质,抽出腹水等。

一、定义

借助穿刺针刺入腹膜腔的诊疗技术

二、全名

腹膜腔穿刺术

三、目的

明确腹腔积液性质;抽出腹水等

四、中文名

腹腔穿刺术

五、手术目的

明确腹腔积液的性质,找出病原,协助诊断。

适量的抽出腹水,以减轻病人腹腔内的压力,缓解腹胀、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等症状,减少静脉回流阻力,改善血液循环。

向腹膜腔内注入药物。

注入广定量的空气(人工气扳)以增加腹压,使膈肌上升,间接压迫两肺,减小肺活动帽废,促进肺空洞的愈合,在肺结核空洞大出血时,人工气腹可作为一项止血措施。

施行腹水浓缩回输术。

诊断性(如腹部创伤时)或治疗性(如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腹腔灌洗。

六、适应症

1.

腹水原因不明,或疑有内出血者。

2.

大量腹水引起难以忍受的呼吸困难及腹胀者。

3.

需腹腔内注药或腹水浓缩再输入者。

七、禁忌症

1、

广泛腹膜粘连者。

2、

有肝性脑病先兆、包虫病及巨大卵巢囊肿者。

3、

大量腹水伴有严重电解质紊乱者禁忌大量放腹水。

4、

精神异常或不能配合者。

5、

妊娠。

八、手术方法

(一)术前指导

1、

穿刺前排空小便,以免穿刺时损伤膀胱。腹穿一般无特殊不良反应。

2、

穿刺时根据病人情况采取适当体位,如坐位、半坐卧位、平卧位、侧卧位,根据体位选择适宜穿刺点。

3、

向病人解释一次放液量过多可导致水盐代谢紊乱及诱发肝昏迷,因此要慎重。大量放液后需束以多头腹带,以防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而引起休克。放液前后遵医嘱测体重、量腹围,以便观察病情变化。

4、

在操作过程中若感头晕、恶心、心悸、呼吸困难,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二)术前准备

1、

操作室消毒

2、

核对病人姓名,查阅病历、腹部平片及相关辅助检查资料

3、

清洁双手(双手喷涂消毒液或洗手)

4、

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向患者说明穿刺的目的和大致过程,消除病人顾虑,争取充分合作。

5

测血压、脉搏、量腹围、检查腹部体征

6、

术前嘱病人排尿,以防刺伤膀胱

7、

准备好腹腔穿刺包、无菌手套、口罩、帽子、2%利多卡因、5ml注射器、20ml注射器、50ml注射器、消毒用品、胶布、盛器、量杯、弯盘、500ml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所需药品、无菌试管数只(留取常规、生化、细菌、病理标本)、多头腹带、靠背椅等。

8、

戴好帽子、口罩。

9、

引导病人进入操作室。

(三)操作步骤

1、部位选择

(1)

脐与耻骨联合上缘间连线的中点上方lcm、偏左或右1~2cm,此处无重要器官,穿刺较安全。此处无重要脏器且容易愈合

(2)

左下腹部穿刺点 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的中1/3与外1/3交界处,此处可避免损伤腹壁下动脉,肠管较游离不易损伤。放腹水时通常选用左侧穿刺点,此处不易损伤腹壁动脉

(3)

侧卧位穿刺点 脐平面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交点处。此处穿刺多适于腹膜腔内少量积液的诊断性穿刺。

2、 体位参考

根据病情和需要可取坐位、半卧位、平卧位,并尽量使病人舒服,以便能够耐受较长的操作时间。对疑为腹腔内出血或腹水量少者行实验性穿刺,取侧卧位为宜。

3、 穿刺层次

(1)

下腹部正中旁穿刺点层次 皮肤、浅筋膜、腹白线或腹直肌内缘(如旁开2cm,也有可能涉及到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进入腹膜腔。

(2)

左下腹部穿刺点层次 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进入腹膜腔。

(3)

侧卧位穿刺点层次 同左下腹部穿刺点层次。

4、 穿刺术

A 消毒、铺巾

a

用碘伏在穿刺部位.自内向外进行皮肤消毒,消毒范围直径约15cm,待碘伏晾干后,再重复消毒一次。

b

解开腹穿包包扎带,戴无菌手套,打开腹穿包(助手),铺无菌孔巾,并用无菌敷料覆盖孔巾有孔部位。

c

术前检查腹腔穿刺包物品是否齐全:8或9号带有乳胶管的腹腔穿刺针、小镊子、止血钳、输液夹子、纱布、孔巾。

B 局部麻醉

a

术者核对麻药名称及药物浓度,助手撕开一次性使用注射器包装,术者取出无菌注射器,助手掰开麻药安瓿,术者以5ml注射器抽取麻药2ml,自皮肤至腹膜壁层以2%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麻醉皮肤局部应有皮丘,注药前应回抽,观察无血液、腹水后,方可推注麻醉药。

C穿刺

术者左手固定穿刺部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刺入腹壁,待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示针尖已穿过腹膜壁层,助手戴手套后,用消毒血管钳协助固定针头,术者抽取腹水,并留样送检 。诊断性穿刺,可直接用20ml或50ml注射器及适当针头进行。大量放液时,可用8号或9号针头,并于针座接一橡皮管,以输液夹子调整速度,将腹水引入容器中记量并送化验检查。

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


静脉穿刺在生活当中是比较常见的,之所以需要静脉穿刺,主要是因为有些患者需要长期输液,这时候外周的静脉容易出现硬化,对于这种情况静脉输液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说可以静脉留置,如果发生静脉穿刺失败,一方面和患者本身有关,也有可能是因为操作不当的原因造成的。

适应症

1.需长期输液而外周静脉因硬化、塌陷致穿刺困难者;2.需行肠道外全静脉营养者;3.危重病人及采血困难病人急症处理;4.中心静脉压测定。

术前准备

1.了解、熟悉病人病情与病人或家属谈话,做好解释工作,争取清醒病人配合。2.如果部位需要,可先行局部备皮。3.器械准备清洁盘,穿刺针包。

操作步骤

以股静脉穿刺为例1.病人取平卧位其穿刺下肢轻微外展外旋,在腹股沟韧带中心的内下方1.5~3.0cm,股动脉搏动内侧为穿刺点。2.术者戴好帽子口罩立于病人一侧,消毒局部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于穿刺点处轻轻压迫皮肤及股静脉并稍加固定。3.右手持注射器向左手示指中指固定的穿刺点刺入,进针方向与穿刺部位的皮肤呈30~45度角、顺应血流方向或成垂直方向,边进针边抽吸缓缓刺入。4.当穿刺针进入股静脉后,即有静脉血液回流入注射针管内,再进针2~4nHn即可采血或注射药物。5.若未能抽出血液则先向深部刺入,采用边退针边抽吸至有血液抽吸出为止;或者调整穿刺方向、深度或重新穿刺。6.穿刺完毕,拔出针头并消毒皮肤,盖上无菌小纱布,局部压迫3~5分钟,以防出血,再用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

1.必须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感染。2.如抽出鲜红色血液表示误入动脉,应立即拔出,压迫穿刺点5分钟。3.尽量避免反复穿刺,一般穿刺3次不成功应停止。4.穿刺后妥善压迫止血,防止局部血栓形成。

锁骨下深静脉穿刺


锁骨在我们肩膀的两侧旁边,有一些人的锁骨是比较明显的,所以比较容易看到锁骨下深静脉,这也给我们检查的时候带来方便,而且锁骨不明显的情况是很容易选择静脉的,增加检查的难度。对于锁骨下深静脉穿刺手术的方法,我们应该要选择大型医院进行检查,并且要了解这种手术的方法。

1、解剖结构

锁骨下静脉长 3 ~ 4 cm,直径大约 10 ~ 20 mm,最大处可达 12 ~ 25 mm,李富德等为锁骨下静脉进行了解剖测量,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下缘形成交叉,此交叉点距锁骨内侧端的距离左侧为(5.69 ± 4.22)cm,右侧为(5.53 ± 4.10)cm;口径左侧为(1.30 ± 0.77)cm;右侧为(1.24 ± 0.18)cm;锁骨下静脉的深度:在交叉点处左侧,平均 2.14 cm,右侧平均 2.23 cm;在静脉角处左侧平均为 2.10 cm,右侧平均为 2.22 cm;与锁骨内 1/ 3 段几乎呈平行走行。

锁骨下静脉因为有结缔组织包绕,即使是血容量不足的患者,锁骨下静脉都很明显,而且锁骨下静脉的行径,位置均较为恒定,起于第一肋的外侧缘,在行径锁骨内侧份后面时,恰位于锁骨、第一肋骨及前斜角肌之间,并借此肌和锁骨下动脉隔开,至胸锁关节后面于颈内静脉汇合形成无名静脉。

2、穿刺部位:左、右的选择

锁骨下静脉左右两侧均可选用,而大多数专家倾向于右侧。左右两侧的解剖区别——锁骨下静脉的曲率和胸膜顶高度就决定了“锁穿”还是右侧较好。

首先,方机等报道:成人右侧锁骨下缘与锁骨下静脉的夹角角度为(37.5 ± 11.6)度;谭晓军等报道:成人左侧锁骨下缘与锁骨下静脉的夹角角度为(39.0 ± 4.5)度,表明静脉在锁骨段行进中的曲率左侧比右侧要大,所以右侧穿刺时成功率较高。

其次,左侧壁层胸膜较右侧稍高,所以右侧锁穿出现气胸风险相对减少。

最后,左侧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的夹角处为胸导管进入上腔静脉的入口,稍有不慎,穿出“乳糜胸”就得不偿失了。

当然刘洋等,在“良法用于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一文中指出“穿刺侧上肢外展45 度,后伸 30 度,取左侧肱骨喙突向内 4~5

cm,锁骨下缘 2~3 cm 为进针点”的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法,能够克服了左侧解剖曲率大的不利因素,提高了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还是强调首选右侧穿刺,如果右侧由于穿刺部位感染等因素无法穿刺才选择左侧“锁穿”,然后改良的穿刺方法与传统的Seldinger

锁骨下穿刺法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3、穿刺入路:上、下的选择

锁骨下入路:临床上曾最早应用。病人上肢垂于体侧并略外展,保持锁骨略向前,使锁肋间隙张开以便于进针。锁骨中、外 1/3 交界处,锁骨下方约 1 cm 为进针点,针尖向内轻度向头端指向锁骨胸骨端的后上缘前进。若未刺得静脉,可退针至皮下,使针尖指向甲状软骨方向进针。在穿刺过程中尽量保持穿刺针与胸壁呈水平位、贴近锁骨后缘。

由于壁层胸膜向上延伸可超过第 1 肋约 2.5cm,因此当进针过深越过了第1肋或穿透了静脉前后壁后刺破了胸膜及肺,就可引起气胸。这是目前较少采用此进路的主要原因。

锁骨上入路:病人肩部垫高,头尽量转向对侧并挺露锁骨上窝。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外侧缘、锁骨上约 1 cm 处为进针点。针干与锁骨或矢状面(中线)呈 45°角,在冠状面针干保持水平或略向前偏 15°指向胸锁关节前进,通常进针 1.5~2.0 cm 即可进入静脉,见有暗红色静脉血时,固定针体,送人导丝,退出穿刺针,沿导丝套入扩皮器扩皮肤及皮下组织,退出扩皮器,再沿导丝送人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留置深度12 ~ 15 cm,拔除导丝,用注射器回抽,抽出静脉血,再次确认导管在静脉,连接液体确定是否通畅,透明辅料固定中心静脉导管。

在进针过程中针尖实际上是离开锁骨下动脉与胸膜,而是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深部肌膜中行进,因此安全性可有保证。

改良的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法:穿刺侧上肢外展45度,后伸30度,取左侧肱骨喙突向内 4~5 cm

,锁骨下缘 2~3cm为进针点,进针方向指向气管环状软骨与锁骨上凹连线的中外 1/3 交界点,根据患者不同胖瘦程度调整,使针向与身体冠状面呈 10~25 度,与水平面呈 15~30度,进针深度到刚过锁骨下缘为止,然后保持注射器负压缓慢退针,见血后判断是否进入锁骨下静脉。

改良法依照穿刺针的指向、与冠状面角度、与水平面角度三个指标来共同确定进针方向,更顾及了个体差异的影响,使角度更加准确和精确。

4、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留置长度

置管深度右侧 13~15 cm,左侧 15~17 cm。

5、“锁穿”相较于其他路径的中心静脉穿刺优、劣势在哪?

优势:

(1)

锁骨下静脉较其他备选部位(颈内静脉与股静脉)留置时间较长;

(2)

导管相关感染率锁骨下静脉较其他备选部位(颈内静脉与股静脉)低;

(3)

锁骨下静脉穿刺相对于股静脉穿刺,导管移位、血栓形成都要低;

(4)

锁骨下静脉位置固定、不易塌陷。

劣势:

(1)

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难度较大,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如血气胸等)发生率高且较严重,甚至可能危及到患者生命;

(2)

锁骨下静脉穿刺相关的机械性并发症(误伤动脉,少量出血,血肿,导管异位)较颈内静脉和股静脉风险性高;

(

3)

锁骨下静脉穿刺过程中误伤动脉出血时,不易压迫止血。

6、

锁骨下静脉穿刺常见并发症及原因

(1)气胸、血气胸

气胸、血气胸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中常见又极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并发症。

锁骨下静脉的下后壁与胸膜仅相距 5 mm,穿刺针超出正确的范围,极易损伤胸膜。穿刺时注射器回抽有气体是损伤胸膜和肺的最早证据,但亦有误穿气管的可能性;另分析注射器回抽见气体现象时,需排除注射器与穿刺针连接漏气、创伤患者是否原来即存在血、气胸。

(2)误穿动脉

由于锁骨下静脉和动脉距离近、伴行途径长,误穿动脉机会较大,特别是当穿刺部位的局部血管解剖不熟悉的情况下。在患者血压高、凝血功能异常、或者穿刺部位存在动脉瘤的情况下风险更大,尤其是在为肾衰患者放置12Fr 透析导管时,因管径较粗大,如误伤动脉可形成致命的巨大血肿压迫气管, 导致严重呼吸困难、窒息。

(3)穿刺点局部出血、血肿

临床上应注意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发生此类并发症可能较大,术中注意动作轻巧,切忌用穿刺粗针多个方向反复试穿;术后应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红肿及,早发现早期处理,通常情况下可采用压迫止血,如出现渗血持续,原因可能是因为静脉压过高,可采用在穿刺点上环导管缝一针,尽量用力压迫,皮肤不至于坏死。

(4)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及心绞痛主要是因为钢丝及导管的不良刺激引起。应避免钢丝和导管置入过深,进针插管深度应考虑到个体的身长及体型。一般自穿刺点到胸锁关节的距离,加上头臂静脉及上腔静脉的长度。锁骨下静脉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上半部分最为适宜,此部分上腔静脉位于心包反摺线之上,即使发生静脉壁穿孔,也不至于发生心包填塞的危险。

关于三点长跑的坏处介绍


长跑是很多朋友都非常喜欢的一种运动方式,那么你们可知道,我们说长跑也是有坏处的,你们听了是不是很吃惊,不用吃惊,小编下面就来给你们具体介绍一下小编为什么说长跑也是有坏处的,每一种东西有利必有弊,这是很平衡的,那么小编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关于三点长跑的坏处吧!

一、长跑可提高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机能 科学实践证实,较长时间有节奏的深长呼吸,能使人体呼吸大量的氧气,吸收氧气量若超过平时的7—8倍,就可以抑制人体癌细胞的生长和繁殖。其次长跑锻炼还改善了心肌供氧状态,加快了心肌代谢,同时还使心肌肌纤维变粗,心收缩力增强,从而提高了心脏工作能力。

二、长跑有利于防病治病 健身长跑使血液循环加快,对排泄系统有害物质起到清洗作用,从而使有害物质难以在体内停留和扩散。据测定得知,16分钟跑3000米或25分钟跑5000米,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这对老年人易患不同程度的高血脂症,继而引起血管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等有着良好的预防作用。

三、长跑有利于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这种长跑因其不重视比赛胜负,只求在轻松愉快中健身,因此对缓解现代社会高节奏和激烈运动带来的精神心理紧张十分有益。据医学专家介绍,这种轻松愉快的运动最能促进体内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吠,从而使人产生一种持续的欣快感和镇静作用。另外,由于长跑使人情绪饱满乐观,有助于增进食欲,加强消化功能,促进营养吸收。

长跑锻炼对于培养人们克服困难,磨炼刻苦耐劳的顽强意志具有良好的作用。特别是对那些冬季怕冷爱睡懒觉不想锻炼的人起到促进作用,从而使人他们尝到健身长跑锻炼的好处

长跑对于人的身体是很有好处的,这一点我们不否认,但是也是分情况的,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我们想要身体你真正的健康,一些细节上的问题我们就要多多的关注,而且不能忽略,小编在这里就给各位介绍这么多啦!希望你们都健健康康的!

​股静脉血栓的病因?


血栓是是一个词大家听了都会色变的,因为大家都知道血栓带来的后果有多严重。前几日前去看望朋友的父亲,他之前患了股静脉血栓,经过治疗已经恢复了。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股静脉血栓的病因吧。

股静脉血栓又称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在欧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在我国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本病在急性阶段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处理,一些血栓可能会脱落,造成患者的肺,脑等重要脏器的栓塞而导致死亡。另一些患者不能幸免慢性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发生,造成长期病痛,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

许多静脉血栓起源于血流缓慢的部位,如小腿腓肠肌静脉丛,静脉瓣袋等,临床上发现肢体制动或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形成静脉血栓,这些都提示血流缓慢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与脉冲型血流相比,静态的流线型血流容易在静脉瓣袋底部造成严重的低氧状态,缺氧使内皮细胞吸引白细胞黏附并释放细胞因子,继而损伤静脉内皮层,血流淤滞造成活化的凝血因子积聚,并不断消耗抗凝物质,凝血-抗凝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静脉血栓形成,因此血流淤滞是血栓形成的又一因素。

血液中活化的凝血因子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被激活的凝血因子沿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凝血酶原,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最终形成血栓,如没有活化的凝血因子,即使存在血流淤滞和血管损伤,血栓仍不会形成,同样单有活化的凝血因子,也无法形成血栓,活化的凝血因子很快会被机体清除,因此静脉血栓是在多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而血液成分的改变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因素,体内凝血-抗凝-纤溶3个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任何使凝血功能增强,抗凝-纤溶作用抑制的因素都将促使血栓形成。

即使股静脉血栓是很严重的一种疾病,但是当我们查处患有该疾病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积极地心态去面对,尽早的去医院配合医生治疗还是有很大希望可以治愈的。

中医解说 防病治病有三点


导读:中医防病主要讲三点,分别是心肺、脾肺以及肝肾。因为这三点是我们人体的主导,这三点也分为上、中、下。想了解这中医是如何防病的,那么我们就需要先了解都防什么样的病!

心肺防病

首先来说说心肺的疾病,中医把这类疾病统称为温病,按照现代医学理论也就是呼吸系统疾病。

因为心肺是一条线,所以呼吸系统疾病跟心肺都很有关系。

可能有人会问我了,说这个心脏不属于呼吸系统啊。你说的没错,但是在临床上,中医理论中的心和现代医学中讲的心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比如说,心在中医里,它有一个术语解释叫心主神明,许多神志不清的病症就跟心有关。比如有一篇中学课文叫《范进中举》,说范进这个人参加科举考试考了很多年,一直都没有考中,结果突然有一年来了消息说他考中举人了,当下他特别高兴,结果因为过于突然,范进一下子痰迷心窍了,他高兴得疯了,周围的人费了好大劲儿才把他治过来。

二月河的长篇小说《乾隆皇帝》里也有类似的例子,这些例子虽然是文学演绎,但都不是乱写的,而是有其中医的理论根据。所谓痰迷心窍,指的就是中医理论里的心,这和现代医学说的冠心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清代,有一位著名的医生叫吴鞠通,他是一位温病大家。他对温病有一个很精要的论述,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什么叫温邪上受?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发烧、感冒、肺炎、扁桃体发炎等,这都属于是呼吸系统的疾病。

首先犯肺,这比较好理解,就是说首先导致呼吸系统出现了问题。逆传心包,也就是说这些疾病如果你不及时去治疗,及时去控制,发展下去,如果逆转就会导致人昏迷,我们叫心智出现问题。

因此,中医里把心肺归在一起的,统称为人体的上线。

脾胃防病

那么中线我们主要需要预防什么呢?就是要防脾胃疾患。

脾胃疾患主要体现为这样一些疾病,比如胃炎、潜表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还包括一些急慢性肠炎,但这些都是现代医学名词,而不是中医里的叫法。

按中医讲,我们都管它们叫胃脘痛、痞满之类的,比如说胃十二指肠溃疡,中医里叫胃脘痛,急慢性肠炎中医里也管它叫胃脘痛。

所以中西医在这上面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它们是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周身的津液、营养都必须依靠脾胃来供给。

所以有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者,五脏之宗也、脾胃虚则百病生的说法。

《景岳全书》中也提到:盖人自有生以来,唯赖脾胃以为立命之本,胃强则强,胃弱则衰,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在各种衰老的原因之中,脾胃虚损是最重要的因素。

如果平时饮食不注意,偏食、吃饭不规律、经常过量饮酒等,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脾胃虚弱、生化之源不足,脏腑也会失去充分的营养,因而很容易发生衰老。

脾胃虚弱,精血不足,肌肉、颜面、须发、五官亦失于濡养,就会出现面焦、发坠、肌肉松弛等衰老形态。

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湿不化,停聚为水饮、痰浊。这些病理产物会引起和加重各种疾病,如咳喘、胸痹心痛、痰饮、水肿、眩晕等,从而影响健康,加速衰老。

尤其是人到了老年,胃的功能减弱,腺体分泌开始减少,衰老退化,脾胃功能日渐衰减,对外界有害因素的抵抗能力较差,所以平时就注意保养脾胃,确实是健身防病的关键。

肝肾防病

传统医学认为在我们的人体中,肾主精、肝主血,肝肾的虚损,自然会导致精血有形之质的不足,从中医的学名上我们管它叫肝肾阴虚。

肝肾阴虚会导致什么疾病呢?肝肾阴虚首先会导致失眠、头晕、中风等症状。

可能有人会问,这个脑病跟肝肾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是大有关系的。许多脑病的症状主要体现在脑,也就是我们的头部,但其实它发病的根源是在我们的肝肾。

比如说像高血压、脑中风等,这些都是肝肾阴虚所导致的。

因此,我认为养生的原则还是先要抓住需要预防什么病,这样才能懂得如何预防。这里我讲一个笑话,是我亲眼所见。

有两位老年人出来遛弯儿,一位从这边过来,另一位从那边过来,两人一碰面,就按照老北京习惯的问候语问话。

一位说:您吃了吗?

股静脉穿刺三点定位法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