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ys630.com - 一岁宝宝春季养生粥】
宝宝到了四五个月的时候就开始添加辅食了,大多数的妈妈都希望能够给宝宝最好的,希望宝宝吃得多一点,妈妈们担心食物味道太清淡,孩子会没胃口,于是在宝宝的辅食中加上一些盐、醋或酱油等来调味,殊不知,对于一岁内的宝宝来说,调味品应该尽量避免,各类调味品的添加时间和添加量有大讲究。一岁内的宝宝用调料要特别注意。
辅食质地重于味道
有些妈妈认为,在辅食中添加一些调味料,宝宝会更加乐意进食。对此,保健医生表示,婴幼儿开始添加辅食,家长更应重视的是食物浓度和质地的分阶段变化,而不是重视味道的区别。
保健医生指出,一般来说,婴幼儿辅食添加都是从糊状食物慢慢发展为手工制作的细碎食物,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的食物添加由稀到稠,质地从糊状到颗粒再到完整的食物。对于一岁以内的宝宝来说,预防过敏、食物易消化才是最重要的。
过早加调料损伤味觉
不加任何调料,大人都不爱吃,怎么能让孩子爱吃呢?不少妈妈会有这样的疑问,特别是在孩子食欲不佳时,总会用调味品给孩子食物调味。
对此,保健医生表示,宝宝有非常敏感的味蕾,食物的天然味道就很鲜美,此时让孩子吃天然的食物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孩子过早接触人工调味品,反倒会影响孩子味觉发育的过程。
保健医生特别强调,一岁以内的宝宝辅食不要添加食盐。宝宝对盐的需求量是很小的,天然食品中存在的盐已能满足宝宝需要,再额外加盐,高盐饮食会影响儿童体内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导致宝宝缺乏微量元素。而且宝宝的肾脏发育还不健全,不足以渗透过多的盐。如果辅食中加盐过多,就会加重宝宝的肾脏负担,同时增加心脏负担,由此使肾脏和心脏功能受损。而且,从小养成重盐的饮食习惯,长大后不容易纠正,而重盐饮食习惯容易引起高血压等疾病。
她建议,一岁以内宝宝不用额外加盐,对于1~3岁的宝宝,每天做菜时也要尽可能地少放盐。3~6岁的幼童每天食盐不应超过2克。
除了盐以外,不少家长会在孩子的食物中额外添加糖,保健医生指出,在辅食中添加过多的糖,一方面会导致宝宝养成爱吃甜食的坏习惯,同时,糖会给宝宝提供过多的热量,导致宝宝对别的食物摄取量相应减少,胃口也变差,其次,吃糖还容易形成龋齿。
至于醋,有的家长会在食物中滴一些调味,保健医生表示,一岁内宝宝最好也别吃醋,以免引起胃酸过多。而酱油也含盐,最好别用。
葱姜蒜容易刺激肠胃
在给宝宝做食物时,有些家长还喜欢加一些成人做菜时常用的葱姜蒜等来调味。
保健医生表示,作为天然食物,葱姜蒜的营养价值本无可厚非,不过由于这些食物的刺激性较强,在使用的时候还是要谨慎,以免刺激到孩子原本娇嫩的肠胃。
事实上,想要给孩子的食物调味,未必一定要加人工调料,用一些天然的食物做出合理的搭配,也可以做出美味的食物。如在给孩子做蛋羹时,可以放一些切碎的虾皮,这样一来,蛋羹的味道更加鲜美。而在煮粥时,白粥中可放进一些瘦肉、青菜、山药、红枣或是红薯等,不仅味道更好,而且孩子摄入的营养也更加全面均衡。
编辑推荐
育儿知识喂养宝宝12个特别注意事项
婴幼儿抵抗能力弱,身体的各项机能都没发育完全,因此我们在喂养婴儿的时候应该注意很多事项,一起来看看小编列出的12个注意事项吧。
一、宝宝饮食切忌硬、粗、生
婴幼儿咀嚼和消化机能尚未发育完善,消化能力较弱,不能充分消化吸收营养,所以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消化程度选择食物,供给的辅食或饮食需做到细、软、熟,如将蔬菜挤出菜汁、切成菜泥,瘦肉切成肉末等。
要提醒的是家长喂养婴儿时,不要先将食物放在自己嘴里咀嚼,再吐在小勺里或口对口喂养。这样做不利于婴幼儿消化机能的成熟。婴儿虽然没有牙齿或牙齿未长齐,咀嚼能力差,仍是能够消化细、软、熟的食物的。咀嚼喂养是一种不卫生的习惯,它会将大人口中的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传染给孩子,而孩子抵抗能力差,很容易因此而引起疾病。
二、宝宝饮食要多样化
宝宝对单调食物容易发生厌倦。为了增进宝宝的食欲和避免偏食,保持充分合理的营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使食物品种丰富多样,色、香、味俱全,主食粗细交替,辅食荤素搭配,每天加1-2次点心。对宝宝不喜欢的食物,可在烹调上下功夫,如宝宝不吃胡萝卜,可把胡萝卜掺在他喜欢的肉内,做成丸子或做成饺子馅,逐渐让宝宝适应。这样,既可以增进宝宝的食欲,又可达到平衡膳食的目的。
三、切忌盲目食用强化食品
市场上供应的婴幼儿食品中,经过强化的食品很多。出于想为宝宝全面补充营养的目的,家长经常会给宝宝购买某些强化食品。家长在选购强化食品前,应仔细阅读食品外包装上所标明的营养素含量,如遇几种食品中强化营养素是一样的,就只能选购一种,必要时家长应征求医生或专家的意见,无目的地购买可能会使宝宝发生中毒的危险。
四、家长切勿强填硬塞食物
宝宝在正常情况下知道饥饱,当他不愿吃时,不要强迫进食。中国有句俗话,抚养孩子要“三分饿,三分寒”,孩子自身的免疫力才强些。家长应多尊重孩子的意愿,食量由他们自己定,不要强迫孩子进食,或者大声责骂他,孩子听腻了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过于强求还容易使孩子产生消化不良。
五、进食时不要同宝宝说笑和打闹
这样容易使食物误入宝宝气管,引起呛咳,严重的还会堵塞气管,甚至发生生命危险。
六、避免宝宝暴食
遇到可口、好吃的饭菜就食过多,会使消化负担加重,影响肠胃的蠕动和消化。食物长时间停留在胃里发酵腐败,会出现打嗝、呕吐等症状,这样既不利于孩子营养吸收,又对身体有害。
七、婴幼儿不宜饮茶
茶叶中含有鞣酸成分,饮茶影响胃肠道从食物、牛奶、蔬菜中摄取铁质,再加上婴幼儿是缺铁性贫血的好发年龄,如果在这个年龄段经常饮茶,就会诱发或加重缺铁性贫血。已患缺铁性贫血的孩子,经常饮茶,影响肠道对铁制剂的吸收,就会影响疗效。
八、婴幼儿不宜吃果子露
果子露是人工配制的食品,含有糖精和素,这二种成分对身体有害,而婴幼儿肝脏的解毒功能和肾脏的排毒功能都还低下,所以吃进的糖精和色素会在体内蓄积,损害身体。
九、婴幼儿不宜食用过咸食物
婴幼儿肾脏功能发育还不成熟,吃食物过咸,钠离子容易在体内滞留,容易发生高压,特别是父母有高血压病史的孩子更应注意。1~2岁的幼儿,食物中尽量放很少的盐。
十、婴幼儿不宜多吃动物脂肪
动物脂肪中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如果食用过多,这种脂肪酸会沉积在血管壁上,诱发儿童动脉硬化病,所以多吃动物脂肪的婴幼儿血脂、血胆固醇常会增高。有动脉硬化家族史的孩子更不应该多吃动物脂肪。
十一、婴儿不宜多吃蜂蜜
十二、婴幼儿应少喝咖啡、可乐、汽水、艳色果汁、橙汁等饮料
特别注意:秋季养生十大禁忌!
1.无病进补
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2.慕名进补
认为价格越高的药物越能补益身体,人参价格高,又是补药中的圣药,所以很多人服用,但要注意的是,滥服人参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症状。
3.不分虚实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会适得其反。中医讲“虚不受补”,在身体很虚的情况下直接大补特补身体会吃不消,要一步步的慢慢补充。
4.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会有害,因此,进补要适量。
5.以药代食
重药物而轻食物是不科学的,药补不如食补效果佳。
6.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仅有较高的营养,而且味美可口。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饮食清淡也不是不补,尤其是蔬菜类更不容忽视。现代营养学观点认为,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7.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
8.重进轻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大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故养生专家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9.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补不变,一补到底。
10.贵贱之分
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治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红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以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欢迎您阅读养生路上的养生常识频道《一岁内的宝宝用调料要特别注意》一文,希望我们精心撰写的养生内容能获得您的喜欢,同时我们也准备了丰富的“一岁宝宝春季养生粥”专题供您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