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焦湿热中成药的治疗效果
湿热体质季节养生。
“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但凡长寿健康之人,一般都很注重养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养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积累。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实现中医养生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下焦湿热中成药的治疗效果”,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身体的健康每一个人都想保持,然而身体出现了下焦湿热,就会严重破坏自己体内的环境,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因此很多出现这种疾病的患者,想全面了解一下下焦湿热东中成药治疗效果,下面的内容就详细做了介绍,出现这个疾病的患者可以全面了解一下。
下焦湿热证:湿热流注于下焦肠腑、膀胱,湿聚热蕴,气机受阻,气化失司,腑气不利的病理变化。
下焦湿热证是中医说法,西医主要表现疾病有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肾盂肾炎、阴道炎等,均属于下焦湿热证。治疗方法应选择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的药物,如银花泌炎灵片等中药制剂。
还见于湿热痢疾、湿热泄泻、淋浊、癃闭、阴痒、白带、下肢关节肿痛、湿脚气感染等症。
下焦是指胃部以下的广泛部位,包括肝肾!
湿热就是既有湿又热!
下焦湿热症就是指由湿热邪气引起肾和膀胱的蒸腾气化失常,大小肠的转化糟粕功能异常所表现出来的浮肿、蛋白尿、血尿、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口中有尿味(或氨味)、贫血等严重的症状。wWW.ys630.COM
下焦湿热的症状
春季下焦多见湿热,一般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尿频尿急、尿涩痛、尿短淋沥、小便赤
身体消瘦,手脚怕冷,后背凉,脾胃虚寒,消化差,胃纳差,舌质胖大,舌根厚腻,便溏,脾,肾两虚,失眠.
至于因阴道炎症出现“阴吹”的病人,在中医看来就是“下焦湿热”,往往伴随口苦、口干、舌苔黄厚、舌质红、腰酸等症状
出现了下焦湿热,是比较严重的一种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会对自己的身体构成严重危害,有很多患者当出现这些疾病以后,想通过中成药治疗,都认为中成药治疗简单,效果也不错,所以对于得了这种疾病的患者,可以考虑通过中成药治疗。
ys630.coM延伸阅读
三焦湿热吃什么中成药
身体里有湿气时会有很多的表现,比如常有种有气无力的状态,而且发生消化不良的现象也比较多,尤其是皮肤上也常有湿疹等形成,让人十分痛苦。三焦湿热也是身体需要除湿的一个情况,大多数选择了中成药来改善,但是三焦湿热吃什么中成药好呢?不同的湿气种类需要选择不同的中成药。
湿热病是外感湿热邪气致病,所以祛湿清热是治疗的基本大法。因为湿邪易于困阻脾胃,阻滞气机,所以在治疗中还要配合健脾醒胃,理气行滞法。
三焦湿热吃什么中成药好呢?
1.祛湿清热
(1)辛温宣透,芳香化湿
本法简称辛宣芳化法,适用于上焦湿热证候,是指用辛温芳香,轻扬宣透之品,化湿透热以宣肺气,疏通肌腠,使腠理通达,微有汗出,则湿邪可渐从小汗而解,湿祛则热不独存,也随汗出而散。常用中成药物如:藿香、白芷、苏叶、香薷、苍术等,佩兰、青蒿、金银花虽然不是辛温药物,但具有芳香宣化之功,临床中也可以配入,这就是吴鞠通所说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在湿热病临床治疗中的具体体现。
(2)辛温开郁,苦温燥湿
本法简称辛开苦降法,适用于中焦湿重于热的证候,是指以入中焦的辛温与苦温药物相配,辛开苦降,燥湿化浊,调理脾胃,使之恢复升降平衡。常用药物如半夏、苍术、砂仁、白蔻仁、草果、厚朴、枳实、大腹皮、陈皮、白术等,这就是吴鞠通所说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在湿热病临床治疗中的具体体现。
(3)苦寒清热燥湿
本法适用于中焦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的证候,是指选用苦寒之品,以达到清热燥湿的目的。常用药物如黄芩、黄连、栀子等。应当说明的是,治疗湿热病使用苦寒药应当审慎,必须属热重于湿者才可使用,如果属湿热并重者,应当辛温、苦温与苦寒同用,以辛开苦降,清热与燥湿并施。如果湿邪重者,苦寒药应当忌用,防其冰伏湿邪,反而使病势难解。
(4)淡渗利湿
本法适用于下焦湿热证候,是指用淡渗之品利尿渗湿,使湿热从小便而驱。常用药物如滑石、通草、茯苓、生薏苡仁、泽泻、猪苓、车前子等。如果是下焦热重于湿者,可以在淡渗利湿之中选加苦寒泄热,通利水道的苦寒清利之品,如栀子、木通、竹叶等。
(5)兼顾三焦
因为湿热易于弥漫三焦,临床上除了针对病变中心部位进行治疗外,还必须兼顾三焦,也就是说,治上焦不忘中、下焦,治中焦不忘上、下焦,治下焦不忘中、上焦。这也正是临床处方中辛宣芳化、辛开苦降与淡渗利湿药物常常并用的原因所在。
2.健脾益气,醒胃消导
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在湿热病中,湿热邪气最易困阻脾胃而致升降失司,消磨、运化功能障碍,所以治疗时应当在祛湿清热之中配入健脾益气之品,如茯苓、生薏苡仁、白术等;醒胃消导之品,如砂仁、白蔻仁、山楂、神曲、麦芽、炒薏苡仁等。
3.理气行滞,开通肺气
湿邪重浊黏滞,易于阻滞气机,气机不畅则水道不通而湿不能去,所以治疗中必须配入理气行滞药物以宣畅气机,使气行则水湿也随之而行。常用药物如厚朴、枳实、大腹皮、陈皮、藿香梗、苏梗等。肺主通调水道,肺气开通则水道通畅而湿热邪气有出路,所以治疗湿热病常配入开通肺气之品,如杏仁等。此外,辛宣芳化药物轻扬宣透,也有开通肺气之功。
三焦湿热病初愈的患者,机体功能尚未复原,起居也应当谨慎,要注意慎劳作,避寒保暖,既不可过劳,又不可触冒风寒,以防劳复、感冒复。
湿热下住吃什么中成药?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湿热下注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词,其实这是中医学上的一个专业术语,一旦出现湿热下注的话,患者的小便会变得短视,舌苔会变的黄腻,小腹部会出现疼痛,阴部会出现瘙痒等等,那么针对这种中医病症,有哪些中成药可以帮助治疗呢?
湿热下住吃什么中成药?
湿热下注属于中医的疾病术语。中医认为,湿热下注的患者主要表现症状为小便不利,小便频数,排泄时涩痛,尿赤,尿浑浊,淋沥不畅,还可表现为腹泻、带下等。在治疗的时候应该采取清热利湿的原则。那么,湿热下注吃什么中成药可以治疗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常用的治疗药物:
1、龙胆泻肝丸:其中的成份主要为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地黄、炙甘草。功效和作用是清肝胆,利湿热。专家认为,这种中成药可用于治疗肝胆湿热,胁痛口苦,头晕目赤,耳鸣耳聋,尿赤,湿热带下等症状。
2、加味香连丸:主要功效和作用是清热祛湿,化滞止痛。可用于治疗湿热下注大肠引起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腹痛下坠、里急后重。使用方法是口服,每次选取一定剂量服用3次。中医认为,方中的黄连,清热燥湿,止泻痢,在方剂中属于君药。而黄芩、黄柏等药物可以加强黄连的清热燥湿之功,都属于是臣药。其中的白芍、当归等两种药物能和血止痛。延胡索可以理气止痛。木香、厚朴、枳壳、槟榔等药物可以行气和中,行滞止痛。吴茱萸的作用是温中燥湿止泻,同时也制苦寒之品,为佐药。甘草可以调和药性,健脾和中,为使药。诸药合用,能够起到较好的清热祛湿,化滞止痛的作用。
3、六一散:其中的成分主要为滑石、甘草。功效和作用是清暑利湿。可用于治疗身体感受暑湿所致的口渴、发热、身倦、泄泻、小便黄少等症状。外用还可以治疗痱子。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阴虚,内无湿热,或表现为小便清长者忌用,孕妇也不能服用。
湿热下注可以吃的中成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患者朋友们看完后对湿热下注引起的不适症状的治疗有所帮助。在用药治疗期间还要注意做好生活中的其它护理措施,尤其要保持清淡饮食,避免抽烟喝酒,才能促进症状尽快好转。
去下焦寒湿的中成药有哪些?
下焦寒湿在中医当中属于一类常见的病症,该病症对于人体来说危害性是相当大的,尤其是患者在平时会感觉到小腹有明显的疼痛感,大小便都会变得十分异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还是需要接受治疗的,可以采用中医治疗方法,副作用是比较低的。那么,下焦寒湿吃什么中成药呢?
日常生活中下焦寒湿特别的多见,诱发该病出现的原因特别的复杂,越来越多的朋友出现了该病的症状,导致患者的身体不适,且会遭受到严重的伤害,朋友们要将下焦寒湿了解透彻,清楚的了解该病的治疗中成药,比如人参续气汤方,药物组成有人参、 陈橘皮、白茯苓、乌梅、芎洗等药物,可以有效减轻患者下焦虚冷、脐腹疼痛等症状,缓解了该病患者的病情,起到了较为不错的治疗效果,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
另外还有石钟乳丸方,药物组成有石钟乳、阳起石、附子、桂等,需要将上述的药物捣研成为细末,使用糯米粥为丸,犹如梧桐子大,能有效减轻患者脾肾不足、腹胁疼痛等症状,除此之外还有荜茇丸方,药物组成有荜茇胡桃仁、干姜、人参、白茯苓、诃黎勒、桂等药物,患者应当遵医嘱服用治疗药物,且在治疗期间注意多休息,不宜过度的劳累,还要均衡自己的饮食,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
通过了解上述的内容,我们认识到了去下焦寒湿的中成药有哪些了,这种疾病给患者朋友带来了困扰,且会损害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导致患者的周身不适,朋友们要提防下焦寒湿的发生,正确了解相关的治疗药物,身体发病之后需要注重该病的治疗工作,患者的饮食方面也要合理安排。
治疗湿热的中成药是什么
湿热最让人难受,湿热厉害的体质,不仅容易长痘痘还会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出现,杜绝湿热体质,不少朋友都在寻找治疗湿热的办法,听说有些中成药能治疗湿热,那么治疗湿热的中成药是什么呢?这里针对大家关注的问题就专门为大家讲讲,希望接下来的文章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那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
治疗湿热的中成药是什么:
湿热体质采用中成药调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辩证施治才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湿重者已化湿为主,可以选用六一散、三妙丸、平胃散等调理;热重者可以选用当归苦参丸、葛根芩连丸等药物治疗。平时,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
治疗湿热的中成药是什么?摆脱湿热体质的人困扰,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条件的话就需要大家积极治疗湿热,相信现在的大家在阅读完上面文章后已经知道怎样治疗湿热了,希望大家能坚持下来,坚持治好湿热体质是确保身体健康的关键!
治疗肝胆湿热的中成药有哪些?
肝胆湿热在中医当中是一种病症的名称,主要的病因就是经常喝酒或者经常吃很多辛辣的食物。肝胆湿热的患者最大的特征就是小便的颜色比正常的尿液更黄,颜色更深。中医治疗当中,治疗肝胆湿热往往会用一些中药,那么问题来了,治疗肝胆湿热的中成药都包括哪些呢?
(一)内治法
1.肝胆湿热
证候: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治则: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主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方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木通、车前草、泽泻、生地、当归、甘草。水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2剂,温服。
若见呕逆者,加竹茹、黄连、半夏;若见吐衄者,加丹皮、茜草。若阴囊湿疹,睾丸肿痛,或带下黄臭者,加地肤子、黄柏;土茯苓、金银花;若小便频数涩痛,甚或小便点滴不下者,加滑石、沉香。
2.湿热黄疸
证候:阳黄身热,面目、周身黄如桔色,小便黄赤短涩,大便不畅(或秘),腹微满,口渴胸闷,烦躁不安,或有头汗出,别处无汗,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泄热,利湿,退黄。主方:茵陈蒿汤加味。方药:茵陈、栀子、车前子、茯苓、滑石、连翘、赤芍。水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2剂,温服。
若黄疸加深,嗜睡或昏迷者,宜送服或鼻饲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类。
3.湿热阻滞肝胆
证候: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胁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治则: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方:大柴胡汤加减。方药:柴胡、枳实、厚朴、黄芩、半夏、大黄、生姜,水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2剂,温服。
若腹痛剧烈,呕吐蛔虫者,宜先服乌梅丸安蛔,再选用本方;若湿热煎熬成砂石,阻滞胆道者,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若胃肠燥热,大便不通,脘腹脓满者,加芒硝(冲服)。
(二)外治法
1.外敷药物
(1)用毛茛、大蒜、白芥子、田基黄,任选1种,选敷合谷、列缺,发泡后,刺破流出黄水(但操作时避免感染,最好在医务工作者的监督下使用此法),用于湿热黄疸。
(2)地肤子、土茯苓,煎水熏洗外阴,用于阴部湿痒,带下黄臭。
2.灌肠疗法
(1)生大黄、马齿苋、黄柏,水煎取汁150毫升,保留灌肠20~30分钟,每日1~2次。
(2)生大黄、败酱草,水煎,取汁150毫升,高位灌肠,保留20~30分钟,每日1次,5~7天为1疗程。
调理三焦中成药
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可能对于三焦这个特有的名词都感到不是非常熟悉。其实三焦也是中医学上所存在的一个特殊的名词,它主要是指人体肺脏中所存在的一些现象,因为人体在中医学上人体脏主要分为上中下三焦。而三焦又是一个容易发生湿气积聚和燥热的地区,因此治疗三焦的中成药物有哪些呢?
湿热病是外感湿热邪气致病,所以祛湿清热是治疗的基本大法。因为湿邪易于困阻脾胃,阻滞气机,所以在治疗中还要配合健脾醒胃,理气行滞法。
三焦湿热吃什么中成药好呢?
1.祛湿清热
(1)辛温宣透,芳香化湿
本法简称辛宣芳化法,适用于上焦湿热证候,是指用辛温芳香,轻扬宣透之品,化湿透热以宣肺气,疏通肌腠,使腠理通达,微有汗出,则湿邪可渐从小汗而解,湿祛则热不独存,也随汗出而散。常用中成药物如:藿香、白芷、苏叶、香薷、苍术等,佩兰、青蒿、金银花虽然不是辛温药物,但具有芳香宣化之功,临床中也可以配入,这就是吴鞠通所说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在湿热病临床治疗中的具体体现。
(2)辛温开郁,苦温燥湿
本法简称辛开苦降法,适用于中焦湿重于热的证候,是指以入中焦的辛温与苦温药物相配,辛开苦降,燥湿化浊,调理脾胃,使之恢复升降平衡。常用药物如半夏、苍术、砂仁、白蔻仁、草果、厚朴、枳实、大腹皮、陈皮、白术等,这就是吴鞠通所说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在湿热病临床治疗中的具体体现。
(3)苦寒清热燥湿
本法适用于中焦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的证候,是指选用苦寒之品,以达到清热燥湿的目的。常用药物如黄芩、黄连、栀子等。应当说明的是,治疗湿热病使用苦寒药应当审慎,必须属热重于湿者才可使用,如果属湿热并重者,应当辛温、苦温与苦寒同用,以辛开苦降,清热与燥湿并施。如果湿邪重者,苦寒药应当忌用,防其冰伏湿邪,反而使病势难解。
(4)淡渗利湿
本法适用于下焦湿热证候,是指用淡渗之品利尿渗湿,使湿热从小便而驱。常用药物如滑石、通草、茯苓、生薏苡仁、泽泻、猪苓、车前子等。如果是下焦热重于湿者,可以在淡渗利湿之中选加苦寒泄热,通利水道的苦寒清利之品,如栀子、木通、竹叶等。
(5)兼顾三焦
因为湿热易于弥漫三焦,临床上除了针对病变中心部位进行治疗外,还必须兼顾三焦,也就是说,治上焦不忘中、下焦,治中焦不忘上、下焦,治下焦不忘中、上焦。这也正是临床处方中辛宣芳化、辛开苦降与淡渗利湿药物常常并用的原因所在。
2.健脾益气,醒胃消导
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在湿热病中,湿热邪气最易困阻脾胃而致升降失司,消磨、运化功能障碍,所以治疗时应当在祛湿清热之中配入健脾益气之品,如茯苓、生薏苡仁、白术等;醒胃消导之品,如砂仁、白蔻仁、山楂、神曲、麦芽、炒薏苡仁等。
3.理气行滞,开通肺气
湿邪重浊黏滞,易于阻滞气机,气机不畅则水道不通而湿不能去,所以治疗中必须配入理气行滞药物以宣畅气机,使气行则水湿也随之而行。常用药物如厚朴、枳实、大腹皮、陈皮、藿香梗、苏梗等。肺主通调水道,肺气开通则水道通畅而湿热邪气有出路,所以治疗湿热病常配入开通肺气之品,如杏仁等。此外,辛宣芳化药物轻扬宣透,也有开通肺气之功。
三焦湿热病初愈的患者,机体功能尚未复原,起居也应当谨慎,要注意慎劳作,避寒保暖,既不可过劳,又不可触冒风寒,以防劳复、感冒复。
去肝胆湿热的中成药
肝胆湿热是指的长时间不注意饮食,再加上身体的热气和湿气不很好的排解,会导致湿热的情况出现,肝胆湿热长时间会伴有肝脏不舒服,身体有气血循环障碍,危害性相当大,所以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尽量的通过饮食方面合理解决。
肝胆湿热吃什么药
安宫牛黄丸
成份:牛黄、水牛角浓缩粉、人工麝香、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
性状:本品为黄橙色至红褐色的大蜜丸或者为包金衣的大蜜丸,除去金衣显黄橙色至红褐色;气芳香浓郁,味微苦。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见上述证候者。
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 柴胡、甘草、当归、生地。
用法:水煎服,亦可制成丸剂,每服6-9g,日两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栀子、大黄。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以上就是3款可以治疗肝胆湿热的中成药了,肝胆湿热比起其他的湿热体质更值得重视,这种病症如果不及时调理很容易变成大病,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肝胆湿热的症状,那么一定要警惕起来。
脾虚肝胆湿热的中成药
现在有很多人的体质都是非常的差的,如果人们想要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那么人们应该要去了解一下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体质,在了解了体质以后就可以对症下药,调理好自己的身体。比如说有些人是脾虚肝胆湿热,这样的人群可以考虑服用中成药来改善体质。脾虚肝胆湿热的中成药有哪些?
1.肝胆湿热
证候: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治则: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主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方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木通、车前草、泽泻、生地、当归、甘草。水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2剂,温服。
若见呕逆者,加竹茹、黄连、半夏;若见吐衄者,加丹皮、茜草。若阴囊湿疹,睾丸肿痛,或带下黄臭者,加地肤子、黄柏;土茯苓、金银花;若小便频数涩痛,甚或小便点滴不下者,加滑石、沉香。
2.湿热黄疸
证候:阳黄身热,面目、周身黄如桔色,小便黄赤短涩,大便不畅(或秘),腹微满,口渴胸闷,烦躁不安,或有头汗出,别处无汗,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泄热,利湿,退黄。主方:茵陈蒿汤加味。方药:茵陈、栀子、车前子、茯苓、滑石、连翘、赤芍。水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2剂,温服。
若黄疸加深,嗜睡或昏迷者,宜送服或鼻饲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类。
3.湿热阻滞肝胆
证候: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胁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治则: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方:大柴胡汤加减。方药:柴胡、枳实、厚朴、黄芩、半夏、大黄、生姜,水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2剂,温服。
若腹痛剧烈,呕吐蛔虫者,宜先服乌梅丸安蛔,再选用本方;若湿热煎熬成砂石,阻滞胆道者,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若胃肠燥热,大便不通,脘腹脓满者,加芒硝(冲服)。
(二)外治法
1.外敷药物
(1)用毛茛、大蒜、白芥子、田基黄,任选1种,选敷合谷、列缺,发泡后,刺破流出黄水(但操作时避免感染,最好在医务工作者的监督下使用此法),用于湿热黄疸。
(2)地肤子、土茯苓,煎水熏洗外阴,用于阴部湿痒,带下黄臭。
2.灌肠疗法
(1)生大黄、马齿苋、黄柏,水煎取汁150毫升,保留灌肠20~30分钟,每日1~2次。
(2)生大黄、败酱草,水煎,取汁150毫升,高位灌肠,保留20~30分钟,每日1次,5~7天为1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