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香灸 针灸大全
泥灸养生。
“一笑烦恼跑,二笑怒气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乐逍遥。天天开口笑,寿比彭祖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养生不再是一个玄而又玄的学问,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需要掌握相关养生知识。中医养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线香灸 针灸大全”,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线香灸
概 述
线香灸法又称柱香灸法是以线香作为灸具的一种灸法。线香用于针灸最早为日本针灸学者赤羽幸兵卫,他
采用线香点燃后烘烤两侧十二经井穴或背腧穴,测定其对热感的灵敏度,并比较左右的差别,来分折各经的虚
实和不平衡现象。这实际上是一种经络诊断方法。线香灸法可以看作是此法的一种发展。
操作方法
线香灸法的灸具多采用市售的线香,其操作方法则可分二种,略述如下。
1.悬灸法:本法主要用于耳穴,亦可用于体穴,取市售之线香一根,点燃一端后,按艾卷温和灸或雀啄灸
样操作,至穴区局部出现红晕,为1壮。每穴1 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为一疗程。
2.烫灸法:本法多用于体穴及阿是穴。点燃线香,在距穴区或病灶部位的皮肤约0.3~0.5cm处进行灸烫,
一边灸烫,一边吹风,疾火灸烫至灸烫点皮肤发红焦黄或起小水泡为止。灸烫过程中因疼痛不能耐受时可稍停
后再灸。一般一次灸烫1~2点,3~5 日烫灸1次,5~7次为一疗程。
ys630.COm精选阅读
针灸:“雷火灸”治眼病
明眸须善待
雷火灸起源于明代,是一种用特殊药物处方制成的条柱,点燃后悬灸穴位,起到畅通经络、调整经络、调和气血、活血化瘀、消炎镇痛的作用。与传统灸法相比,雷火灸除具有温热穴位的物理作用外,还有其特殊的植物药物配方而起的药理作用,比其他艾灸更性烈,火力更峻猛,渗透力更强。用雷火灸治疗许多眼病,如视网膜炎、视网膜退行性变、近视眼、老花眼、视力劳、干眼症、慢性角膜炎、白内障等,能更快地提高局部血液循环,迅速提高眼部的新陈代谢和分泌功能。因这种特殊配制的药灸活血化瘀、通关利窍之力特别强,灸治时产生的特殊气味,对视神经刺激后又可使头目气血通畅,五脏六腑之精气灌注于目,从而达到了治疗眼病、提高视力的良好效果。
用雷火灸治疗眼病,采用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的棒式悬灸,其手法主要有旋转灸法与啄式灸法。旋转灸法用于闭目灸、睁眼灸及灸耳廓。啄式灸法用于点穴(点眼穴、点耳穴,包括灸耳门)。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6天为一疗程。经过3~5个疗程的治疗,多数患者症状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临床研究表明,雷火灸治疗青少年近视、弱视,程度越轻,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主任医师宋立
针灸时为什么会晕灸
导读:针灸时为什么会晕灸?晕灸是不多见的一种针灸不良反应,那么针灸时为什么会晕灸?下面一起来看看专家的说法吧。
针灸时为什么会晕灸
晕灸,在古人的临床实践中十分多见,现代,灸法意外较为常见的除晕灸、感染外,尚有过敏、中毒等。关于晕灸的原因,《标幽赋》曾云: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其常见者有下列几种。
1、体质原因
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饥饿、疲劳,特别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不少无明显原因的晕灸者,往往可从体质中找到原因。
2、刺激原因
穴位刺激过强,可致晕灸。所谓过强,因各人情况不一,很难度量比较。在刺激的种类上,以艾灸多见。
3、体位原因
一般来说,正坐位或直立施灸时易发生晕灸。
4、环境原因
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促使晕灸,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诊室中空气混浊,声浪喧杂等。
那么晕灸有哪些临床表现呢?晕灸的临床表现,一起来看看吧。
晕灸的临床表现
晕灸,一般分为以下三期:
1、先兆期:头部各种不适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适,眼花,耳鸣,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等。有些患者可无先兆期。
2、发作期: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少数可伴惊厥发作。
3、后期:经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可有显着疲乏,面色苍白,嗜睡及汗出。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
晕灸大多发生于针灸过程中,但也有少数患者在取针后数分钟乃至更长时间始出现症状,被称为延迟晕灸,应特别注意。晕灸怎么办?晕灸的处理方法,一起来了解下。
晕灸的处理方法
1、遇到晕灸的情况,首先不能惊慌失措,轻度晕灸应迅速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
2、重度晕灸即停灸后平卧,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接卧于地板上。据我们多年体会,此类患者在百会穴艾灸有较好的效果。方法是用市售药艾条,点燃后在百会上作雀啄式温灸,不宜离头皮太近,以免烫伤,直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如必要时,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
夏天针灸时,因为天气炎热,是晕灸的多发期,一定要做好房间的通风、换气和降温,一定要在心平气静的状态下针灸。
以上就是一些针灸的相关知识,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针灸的内容,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针灸时也会晕灸 晕灸的表现及处理方法
本文导读:针灸时也会有晕灸现象,这些现象和人们晕针是差不多的,下面为大家具体介绍下关于晕灸的表现及处理方法。
有些人打针会晕针,同样,有些人针灸时也会晕灸,那么,什么是晕灸、晕灸时有什么表现、该如何预防治疗?看看下面文章的介绍。
灸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疗法,而且较之针刺疗法也更为安全。我国晋唐时期曾一度风行灸疗,当时的一些著名医家都极力推崇灸法,有的甚至抑针扬灸。实际上,灸法如应用不当,亦可发生意外事故。这是由于古代缺乏消毒概念和条件,加上缺少有效的抗炎措施,容易发生感染和招致严重后果。晕灸,在古人的临床实践中十分多见,现代,灸法意外较为常见的除晕灸、感染外,尚有过敏、中毒等。下面来看看晕灸的症状及处理办法:
晕灸
晕灸是不多见的一种针灸不良反应。多为轻症,但也有症候较严重者。应引起注意。其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之法大致与晕针类似。
关于晕灸的机理,曾有人将其与休克混为一谈。其实,晕灸与晕针一样都是一种血管抑制性晕厥。它是由于强烈的刺灸等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床(尤其是周围肌肉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因而心脏的输出量减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性的脑血流量减少,而发为晕厥。
1、原因
关于晕灸的原因,《标幽赋》曾云: 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 。其常见者有下列几种。
(1)体质原因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饥饿、疲劳,特别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不少无明显原因的晕灸者,往往可从体质中找到原因。
(2)刺激原因穴位刺激过强,可致晕灸。所谓过强,因各人情况不一,很难度量比较。在刺激的种类上,以艾灸多见。
(3)体位原因一般来说,正坐位或直立施灸时易发生晕灸。
(4)环境原因: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促使晕灸,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诊室中空气混浊,声浪喧杂等。
2、临床表现一般分为以下三期。
先兆期:头部各种不适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适,眼花,耳鸣,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等。有些患者可无先兆期。
发作期: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少数可伴惊厥发作。
后期:经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可有显著疲乏,面色苍白,嗜睡及汗出。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
晕灸大多发生于针灸过程中,但也有少数患者在取针后数分钟乃至更长时间始出现症状,被称为延迟晕灸,应特别注意。
3、预防方法
早在《黄帝内经》中,曾用不少篇幅提及晕针的预防: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有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素问 刺禁论》)。其实同样适于晕灸。现代主要从心理和生理上进行预防。
(1)心理预防主要针对有猜疑、恐惧心理者,或针灸时哭笑、惊叫、战抖、躲避、肌肉痉挛。伴有瞳孔、血压、呼吸、心跳、皮温、面色、出汗等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改变者。均可作预先心理预防,以避免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共分三法:
语言诱导:施灸前,先耐心给患者讲解针灸的具体方法,说明可能出现的针灸的感觉、程度和传导途径,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松弛训练:对好静、压抑、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内向的患者,令其凝视某物体,待其完全进入自我冥想(入静)状态后,始行灸刺。
转移注意力:对急躁、好动、注意力涣散、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令患者作一些简单的快速心算,或向其提出一些小问题,利用其视、听觉功能和思维活动等,转移其注意力,促进局部组织放松。
(2)生理预防饥饿患者,灸前宜适当进食;过度疲劳者,应令其休息至体力基本恢复。特别对有晕针或晕灸史者,最好采取侧卧位,简化穴位,减轻刺激量。
在施灸过程中,一旦患者有先兆晕灸症状,应立即处理。灸疗结束后,最好能嘱患者在诊室休息5~10min后始可离开,以防延迟晕灸。
4、处理方法
(1)轻度晕灸应迅速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
(2)重度晕灸即停灸后平卧,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接卧于地板上。据我们多年体会,此类患者在百会穴艾灸有较好的效果。方法是用市售药艾条,点燃后在百会上作雀啄式温灸,不宜离头皮太近,以免烫伤,直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如必要时,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晕灸的一些相关知识,患者有晕灸的表现时就要及时处理,防止出现其他情况。
日常针灸选用方法与施灸禁忌
首先要根据体质情况及所需的养生要求选好穴位,将点燃的艾条或艾炷对准穴位,使局部感至有温和的热力,以感觉温热舒适,并能耐受为度。
施灸时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如不讲灸法次序,先灸下部、后灸头部,患者常出现面热、咽于、燥等症。施灸时要注意安全,防止燃烧的艾绒燃火或脱落,烧损皮肤或衣物。
艾灸时间,可在3~5分钟,最长到10~15分钟为宜。通常,健身灸时间可略短,病后康复施灸的时间可略长;春、夏二季,施灸时间宜短,秋冬宜长;四肢、胸部施灸时间宜短,腹、背部位宜长,老人、妇女、儿童施灸时间宜短,青壮年则时间可略长。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的属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很快即可自行消失。若出现水泡,小者可自行吸收,大者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放出水液,再涂以獾油或龙胆紫,并以消毒纱布包敷。瘢痕灸后,可在局部盖以消毒敷料,以防止摩擦,预防感染,保护痂皮。若并发感染,灸疮有黄绿色脓、液或有渗血现象,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
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对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
面部针灸每次灸多长时间
面部针灸每次灸多长时间
1、面部针灸每次灸多长时间
在面部针灸中,刺激脸部及耳部的穴位,让疲劳、浮肿的脸恢复活力。你只需每天1次,每次1个小时,2个星期后,就会看到效果。但要注意,一开始做时慢慢来,适应以后,甚至可以一边敷面,一边做针灸运动。
2、面部针灸的效果怎么样
2.1、新式技法,应用广泛手段多
针灸美容的手段很多,针刺、埋线、走罐、贴耳穴等都属于针灸的范畴,针对患者不同的目的,可以采取不同的针灸方法。比如治疗黄褐斑、雀斑、色素痣时,可以通过针刺治疗。而祛皱和瘦脸时,采用较多的是埋线和走罐的方法,面部嫩肤也可以采用走罐的方法。在治疗不同的病症时,多种手法配合使用会有更好的效果。
2.2、情况不同,治疗方法有差异
针灸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它到底是什么原理?一言以蔽之,针灸美容主要是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调节脏腑的功能来达到美容的目的。按照西医的理论,是促进微循环、改善细胞代谢,促进代谢废物的排出,调节内分泌。
2.3、选择针灸细节问题莫忽视
选择针灸美容时,一些细节也不容忽视。首先,针灸时的体位对于疗效的发挥非常重要,有条件的话患者应尽量选择卧位,因为卧位比较舒适耐久,可以减少晕针的现象出现。
3、面部针灸的好处
3.1、健形养神
针灸美容在生活中也被很多人认可,在您的生活中就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美容方法。神,又称神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特征。一个人的精神容貌则是人体精、气、神的充分体现,而气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神赖气血奉养而精明。根据中医形神合一及形与神俱的理论,针灸临床历来注重形与神而强调以神为主。
3.2、通经消斑
进行一些斑块的消除也是很大的作用的,在生活中你就要进行一些合理的针灸措施。黄褐斑,临床上很常见,是指对称性发生于面部的淡褐色或深褐色色素斑,好发于鼻部、额部、颧部、口周和面颊等处,多无自觉症状。
3.3、祛痤疮
在生活中我们始终会被一些疾病缠身,进行针灸也是一种面对痤疮的良方。痤疮,又称粉刺,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好发于颜面、胸、背等皮脂腺发达的部位,若不及时治疗或防治不当,可遗留终身难愈的瘢痕而影响容貌。现代医学认为痤疮主要与雄激素、毛囊和皮脂腺内微生物有关。
面部针灸应注意什么
1、美容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2、孕妇慎刺,一般妊娠前3个月禁刺,以免引起流产。在月经期间,亦不应针刺。
3、若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也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求美者,不宜针刺。
5、头面部禁刺穴位:中医古籍中记载头面部承泣穴、总会穴、脑户穴、神庭穴、玉枕穴禁用针刺。
面部针灸常用的穴位
1、球后穴:球后穴位于眼睛尾部的正下方,脸颊头下面的位置上,刺激这个穴位可以帮助小肠的机能提高,促进身体消化吸收。
2、迎香穴:迎香穴在人的眼球正下方鼻翼的两旁,针灸这个穴位可以消除脸部眼睛的水肿,预防脸部的肌肤变得松弛的同时还可以缓解肩膀酸痛和鼻塞等症状。
3、颊车穴:在脸部下颚的轮廓再向上滑的时候,可发现一处凹陷的地方,那个位置便是颊车穴。针灸刺激颊车穴可以瘦脸,能帮助消除脸部多余的脂肪。
4、地仓穴:地仓穴的位置是在人嘴巴的旁边,大约0.5厘米的地方就是地仓穴。刺激地仓穴可以降低胃部的温度,这样就能起到抑制食欲的作用。
5、承浆穴:承浆穴位于脸部嘴巴下嘴唇和下颚之间的凹陷处,刺激这个穴位可以调节身体荷尔蒙的分泌,保持皮肤的弹性和张力,防止皮肤出现松弛。
6、天突穴:天突穴的位置在喉部斜下方位置的皮肤内侧,刺激这个穴位可以刺激甲状腺,加快新陈代谢,能帮助消除脸部的水肿问题。
7、百会穴:百会穴位于人的头顶,就在人两耳朵耳洞往上升,直到在头部连结的那条直线的顶点就是百会穴。按摩刺激百会穴可以帮助安定人的精神,还可防止饮食过多。
8、攒竹穴:攒竹穴在眼睛眉毛下面凹陷的位置,在眼睛出现疲劳还有头痛的时候,眼睛周围都会有浮肿的现象,刺激这个穴位可以消除眼睛的疲劳和水肿现象。
9、太阳穴:太阳穴在眼睛还有眉毛外侧约1横指的位置上,这个穴位与发际线非常接近,刺激这个穴位可以加快新陈代谢,消除脸部水肿。
落枕灸哪里 针灸帮你解决落枕问题
落枕又俗称失枕,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疾病。那么你知道落枕我们要如何缓解吗?其实落枕的时候,针灸也是可以帮上忙的。落枕灸哪里比较好呢?针灸注意事项是什么?落枕的原因有哪些你们知道吗?不知道的话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落枕灸哪里
落枕穴
落枕穴位于人体的手背当第二、第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约0.5寸处。所治落枕为患者左右活动受限,或左或右,针刺对侧落枕穴,效果极好。
手法:先用在落枕穴处找到痛点,准备好针具,令患者咳嗽一声,随咳进针(一是转移患者注意力,二是振奋气机减少针刺痛感),边行针边嘱患者向患侧活动。
后溪穴
后溪穴在小指尺侧,第5掌骨小头后方,当小指展肌起点外缘;当微握拳,位于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所治落枕为颈部上下活动受限,手法同上。
列缺穴
列缺穴在前臂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所治落枕为右上或左上活动受限,手法同上。
手三里穴
手三里穴位于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兑肉之端。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侧腕,伸直前臂,曲肘的取穴姿势,手三里穴位于前臂,手肘弯曲处向前3指幅,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所治落枕为肩颈部活动受限,手法同上。
悬钟(绝谷)穴
悬钟穴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所治落枕多为经常落枕的颈椎病患者,持续效果较长。
针灸注意事项
1.施术者应严肃认真、专心致志、精心操作。施灸前应对病人说明施灸要求,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若需瘢痕灸,必须先征得病人同意,应处理好灸疮,防止感染。
2.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证施灸,取穴要准,灸穴勿过多,热力应充足,火力宜均匀,切勿乱灸暴灸。
针灸时必知的刺灸禁穴
时至今日,人体解剖学已对人体各部详加洞察,前人所述的刺灸禁穴,通过实践,并非皆然,故不可泥于古人。
一、禁刺穴
凡腧穴近于脏腑,或在大的血脉之上或附近,或居于特殊位置,皆属古人认为不可刺者,而定为禁刺腧穴。如脑户、囟会、神庭、玉枕、络却、承灵、颅息、角孙、承泣、神道、灵台、膻中、水分、神阙、会阴、横骨、气冲、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青灵、乳中、人迎、缺盆、肩井、冲阳、云门、极泉、天池等。
考禁刺穴的实质,基本属于行刺的深浅问题。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过之即是指刺之过深。可见古人亦认识到禁刺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故举凡禁刺穴,除居特殊部位的神阙、乳中不宜针外,其它腧穴皆可进针,但务取毛刺、浮刺、沿皮刺等到浅刺法,切勿超过生理限度。
二、禁灸穴
凡接近五官、前后二阴及大动脉的腧穴,均不宜用灸法施治。如脑户、风府、哑门、五处、承光、脊中、心俞、白环俞、丝竹空、承泣、素髎、人迎、乳中、渊腋、鸠尾、经渠、天府、阴市、伏兔、地五会、膝阳关、迎香、巨髎、禾髎、地仓、少府、足通谷、天柱、头临泣、头维、攒竹、睛明、颧髎、下关、天牖、周荣、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髀关、申脉、委中、承扶等。
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之谈。近代针灸临床认为,除了睛明、素髎、人迎、委中等不宜灸外,余穴均可适当采用灸治法。
中医针灸里究竟什么是隔姜灸
核心提示:灸法种类很多,其中隔姜灸属于间接灸中的一种方法,那么究竟什么是隔姜灸?隔姜灸又是怎样操作的?
隔姜灸就是用姜片做隔垫物的一种灸法。类似的灸法还有隔盐灸、隔蒜灸等。隔姜灸,在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亦有载述。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与古代大体相同,亦有略加改进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层药末,以加强治疗效果。
【主治病证】
呕吐、泄泻、脘腹隐痛、遗精、阳痿、痛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等。
如胃病(虚寒性胃痛):取中脘(在上腹部,当脐上4寸,前正中线上)、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处)和内关(在前臂掌侧,当大陵穴与曲泽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穴,把生姜切成约0.2厘米厚的薄片置于以上各穴,取捏成宝塔糖样大小的艾炷置于姜片上施灸,每穴1炷,大约灸45分钟,每日两次。
【操作方法】
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近年来,亦有针灸工作者采用隔姜行化脓灸法,对某些病证有较好的效果。其施灸方法及灸后护理可参照化脓灸法。
【注意事项】
1.隔姜灸用的姜应选用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
2.姜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证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证,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3.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泡,须注意防止感染,处理方法可参照无瘢痕灸法。
沉香线香功效与作用
沉香线香属于楠木树皮粉和沉香粉配备制作的一种香,有一定的治疗疾病的作用,属于比较稀世的药材,能够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具有一定的杀菌的作用,另外它的气味比较芳香,是行气药里面最上等的一种中药材,在中药史上属于瑰宝类中药品,在降气温中,暖肾纳气方面的效果也是很好的。
稀世药材
沉香是自然界中极少具有的抗菌及增强免疫功能的药材,其气味芳香。入肺、肾、脾、胃、经,为行气药中最上 等的药材,能调节人体内气的运行,疏通内脏机能,对肺、肾、肝、胃、肠、心脏等都是非常有效之药材。在治疗与功能方面如:肺脏(肺结核、气喘)、肾脏(补 肾、利尿、壮阳)、肝脏(肝炎、肝硬化、肝肿大)、胃脏(胃溃疡、胃炎、胃痛)、肠(便秘)。对癌症及其它慢性病亦有疗效,对强化心脏及神经具有特殊疗 效,日本知名良药“救心”成分中就含有高级沉香——奇楠。
沉香是我国中药史上的瑰宝,历代医家均有记载。《本草纲目》谓之“气味辛,微温无毒。有降气、纳肾温中、清肝之功效”,“治上热下寒,气逆喘 息,大肠虚闭,小便气淋,男子精冷”。《日华子本草》则记载其药用为“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去邪气。止转筋、吐泻、冷气,破症癖,治冷风麻 痹,骨节不任,湿风皮肤痒,心腹痛,气痢”。同时,《名医别录》、《雷公炮制药性解》、《神农本草经集注》等典籍也均有关于沉香药用的论述,足见其于中药 材界的显著地位。
沉香线香功效作用
除了“降气温中,暖肾纳气”的自身药用价值外,沉香还能与其他药材搭配应用,制成治疗心脑血管、消化、呼吸、风湿等疾病的众多中成药。据《本经 逢原》载录:“同紫苏,白豆蔻,治胃冷呕吐。”,“同茯苓、人参,补气宁心,交通心肾,治心神不足”。
分别配以木香、肉苁蓉、熟地、肉桂等药材,皆可达成 不同效用,且疗效极佳。而今,沉香依然被广泛用于制药,被列为全国中医医院急症必备中成药的西瓜霜退热灵胶囊的主要成分就有沉香,在“沉香化气丸”、“十 香返生丸”等制药中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成分。也正是因为沉香在自然界中十分稀有,又有着极高的药用价值,自古以来便被捧为稀世名贵药材之一,甚是珍贵。
针灸治疗失眠穴位大全
失眠困扰了很多人现在的人睡眠质量都不高,睡眠不足导致精神不佳,长此以往对身体不好,现在的人为什么深受睡眠的困扰,因为工作压力大欲望太多。所以熬夜失眠成了城市的通病,大多数人不到12点是不会睡觉的,还有一些人要到凌晨一两点甚至三四点。睡不着很痛苦人体的器官要在这个时间段进行排毒而大脑还在活跃,失眠怎么办呢?
一针灸治疗失眠主穴为四神聪、神门、三阴交。需辩证治疗—心脾两虚型,表现为不易入睡,入睡后易醒,多梦,心悸,健忘,头晕,肢倦乏力,腹胀,便溏,面白无华,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弱。可选穴心俞、脾俞、足三里;
2、失眠考虑是神经衰弱,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系的,治疗建议口服谷维素,维生素B1和安神补心丸。平时养成良好的休息习惯,避免劳累,缓解自己的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
3失眠主要的病因在于心、脾、肾的功能失调,所以针灸的穴有:神门、三阴交、还有百会、神门、申脉、心俞、足三里、心俞、脾俞、足里三穴、涌泉、太冲和灵道。
4人体穴位很多,有几百个之多,他们通过经络和体内的各个脏腑相贯通。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功能,通过外界刺激这些穴位,能够使其对应的脏腑功能得到调整改善,进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5具体到失眠这一病症上,中医认为,失眠主要的病因在于心、脾、肾的功能失调,所以通过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时应以心经的神门、脾肾两经都经过的三阴交、头部四神聪为主治区域。
6除基本的穴位外,由心脾两虚导致的失眠,在针灸治疗上常选择的有心俞、脾俞、足里三穴;肾虚失眠者外加肾俞、太溪两穴;抑郁导致心神不安影响睡眠的,加太冲和灵道;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造成失眠的,加足三里、中脘二穴。
以上就是治疗失眠的一些穴位给大家参考,可以采用针灸刺激这些穴位促进睡眠。希望每一个都有一个好的睡眠,有了好睡眠才能做好一天的工作。没精神会引起头疼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影响生活影响工作影响升职加薪。还有睡前不要看手机,睡前提前一个小时放松思绪。
艾条灸 八中医针灸彻底摆脱痛经
女人在经期前后的几天,会有小腹及腰部的疼痛,且常伴有血色苍白、手足发冷等症状,这就是所谓的痛经,中医认为,痛经多食由于肝郁不舒、气滞血瘀、气血不畅等所致。临床发现,采用灸法可以有效改善痛经。
艾条灸:用点燃的艾条在患者的腹部、腰骶部及小腿内侧等部位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受到艾条热度向皮肤深处灌注或出现灸感感传时,疼痛可逐渐缓解。每次每穴艾条灸2-3分钟,每次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连续5天,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附子饼灸:将附子研细,制为饼状,放置于患者疼痛部位,如腹部、腰骶部等,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附子饼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连续5天,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隔盐灸:将食盐适量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食盐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结束。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隔姜灸:将生姜切片,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天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来潮、疼痛消失为止。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隔盐隔姜灸:将食盐适量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而后将姜片放置于食盐上,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结束。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隔药灸:取红花、蒲黄、川芎、延胡索各等量研为细末,加黄酒少许制成药饼,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药饼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经来出现疼痛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疼痛消失为止,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