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也可治腹泻
针灸养生。
“拿体力精力与黄金钻石比较,黄金和钻石是无用的废物。”生活中经常流传这些关于养生的名句或者顺口溜,养生不应只是延年益寿的投机,而应从年轻开始。您对中医养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针灸也可治腹泻”,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腹泻是夏秋季节最常见的病症,虽不是什么大病,但次数过多,体内大量的电解质及水分就会随粪便流失,很快出现周身乏力等症状,也会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及生活。除了中西药物治疗方法外,针灸也可以迅速止泻,减缓全身症状,但可惜常常不被患者认识。
中医将腹泻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是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及饮食不洁。此类腹泻一般发作较急,发病时间较短,多伴有肛门灼热、大便臭秽、怕冷、发热等症状。慢性腹泻则大多由急性腹泻未愈转化而来,由于脏腑虚弱导致,如久病后气虚乏力、脾胃虚弱、肾阳亏虚等。此症发作较缓,发病时间较长,常伴有面色萎黄、喜暖、腰膝酸软、腹泻发作与情绪相关等表现。
针灸治疗腹泻以腹部穴位配合四肢的穴位为主。此外,也可进行耳穴贴豆,每日自行按压、刺激穴位,能够有效缓解腹泻引发的各种症状。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急、慢性腹泻有所区别。急性发作时宜每日针灸1次,病重者也可每日治疗2次,一两次后症状即可迅速缓解。慢性腹泻可隔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左右,根据病情轻重要治疗数周至数月不等。对于慢性腹泻者而言,自己每天按揉天枢、中脘、足三里等等穴位一两次也有不错的效果。
Ys630.com相关知识
患上腹泻 中医针灸可帮您
腹泻亦称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古人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多见。本证可见于多种疾病。
泄泻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肠。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及脏腑虚弱等,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两者互相影,互为因果。
中医将腹泻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两种
急性泄泻,因饮食不节,进食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或暑湿热邪,客于肠胃,脾受湿困,邪滞交阻,气机不利,肠胃运化及传导功能失常,以致清浊不分,水谷夹杂而下,发生泄泻。
慢性泄泻,由脾胃素虚,久病气虚或外邪迁延日久,脾胃受纳、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清浊不分而下;或情志不调,肝失疏泄,横逆乘脾,运化失常,而成泄泻;或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
腹泻虽不是什么大病,但次数过多,体内大量的电解质及水分就会随粪便流失,很快出现周身乏力等症状,也会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及生活。除了中西药物治疗方法外,针灸也可以迅速止泻,减缓全身症状。自80年代中期以来,已开始中应用针灸治疗本病并取得较好效果,虽然报道还不多,但值得注意。常用的方法有艾敷穴注法、针灸法等。
一、基本疗法
急性泄泻
1、寒湿
主证:泄泻清稀,腹痛肠鸣,喜温畏冷,口不渴,舌淡苔白,脉多沉迟。
2、湿热
主证:腹痛即泻,泻下黄糜热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兼身热,口渴等症,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3、饮食所伤
主证:泻下粪便臭如败卵,腹痛肠鸣,泻后痛减,脘腹痞满,嗳气不欲食,舌苔垢浊,脉象滑数或弦。
治法:取足阳明经穴为主。寒湿证针灸并用(或膈姜灸)以温中利湿;湿热证针刺用泻法,以清热利湿;饮食所伤,针刺用泻法,以调中消导。
处方:天枢足三里
随证配穴:寒湿:加中脘、关元;湿热;曲池、阴陵泉;饮食所伤:内关、梁门。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整大肠的传导功能;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可通调胃腑气机;针灸中脘、关元可温中散寒祛湿浊以止泻;曲池清阳明之热,阳陵泉利小便以除湿,二穴合用以清肠胃之热治湿热之泄泻;饮食所伤针内关通调三焦气机,梁门以消食导滞,二穴共收调中消导之效。
慢性泄泻
1、脾虚
主证:大便溏薄,甚则完谷不化,不思饮食,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炎苔白。脉弱无力。
2、肾虚
主证:每天黎明之前即泻,肠鸣腹痛,泻后则安、腹部凉,时有腹胀,下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取任脉、及脾胃经穴为主。针用补法及灸法,以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处方: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地机
随证配穴:脾虚:脾俞、太白;肾虚:肾俞、太溪。
方义:中脘腑会,又为胃之募穴,健有调肠止泻;天枢大肠募穴,调肠以止泻;关元温肾,足三里健胃,地机健脾,三穴共收温中散寒止泻之效;脾阳虚加灸脾俞、太白以健脾温阳,肾虚加肾俞、太溪以温肾止泻。
二、其他治疗
1、穴位注射法
选天枢、上巨虚。用黄连素注射液,或用维生素B1、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2、耳针法
选大肠、胃、脾、肝、肾、交感。每次以3-4穴,毫针刺,中等刺激。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针灸治疗急慢性泄泻效果较好,但对严重失水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则应采用综合性治疗。
预防调护
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喝生水等。 泄泻病人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不宜吃甜、冷、肥腻的食物。某些食物进食后会引起泄泻者,应忌食。 慢性泄泻病人,应加强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如体操、太极拳、气功等。
针灸可治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俗称闪腰、闪腰岔气,是因在某种状态中突然、瞬间造成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急性撕裂伤。90%好发部位是腰骶髂关节,临床表现为伤后腰部一侧或两侧持续不减地剧烈疼痛,活动受限,患者坐下后无力自行起身,腰部弯曲不能挺直,腰脊柱多向患侧倾斜,俯、仰、扭转感困难等。体格检查时可见患者腰部肌肉紧张僵硬,腰前凸消失,可有脊柱侧弯及骶棘肌痉挛。在损伤部位可找到明显压痛点。
中医学称急性腰扭伤谓腰部伤筋、瘀血腰痛。认为是由于外伤或劳动时用力不当伤及腰脊,致使经络受阻、瘀血阻滞而致病。针刺后溪穴有一定治疗效果。
令患者取坐位,将患侧手微微握拳放于桌子上,常规消毒后毫针直刺后溪穴约0.8寸,施以大幅度提插手法,当针刺处有明显胀痛感时留针,并嘱患者带针缓慢地自行活动腰部,以向疼痛、受限、障碍的方向为主,范围由小到大,待患者觉疼痛、受限、障碍等不适感明显减轻(消失)即可起针,留针时每隔10分钟加强行针一次。一般情况下一次即可治愈,如没彻底痊愈者可连续施治2~3次,每日一次。
后溪穴位于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因该穴在第五掌指关节后方,握拳时有如沟渠处而得名。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为同名经,遵中医同气相求手足同名经在疾病传变和治疗作用上是互相关联的的原则,针刺后溪穴治疗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经过的腰部扭伤,通过调气行血化瘀,使肿消痛止,并配合患者自行活动腰部,可使症状很快消失。
天冷腹泻了 治泄可服五苓散
五苓散出《伤寒论》,原书将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多做散剂吞服,每服3~6克,或作汤剂水煎服。小儿可根据体重、病情等控制剂量,但一般不宜过轻。
贵州名医石恩骏教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简称秋泄),常用此方。秋泄系小儿秋冬季最常见之腹泻,为感染轮状病毒所致,常见于6~24个月之婴幼儿,临床表现为三多(即大便量多、水分多、次数多),为自限性疾病。然处理不及时,亦常出现脱水和酸中毒,目前西医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中医学认为小儿脾常不足、肾常不足,最易感受湿邪,使脾胃功能发生障碍,而引起泄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湿胜则濡泄,《难经》曰:湿多成五泄,皆直言病因。然石氏认为,小儿秋冬季脾胃每易为寒湿所困,故而秋泻系小儿脾肾两虚复感寒湿入侵,导致肾虚无以暖脾,而致脾运失常发生泄泻,与一般的小儿泄泻有着显著区别。因五苓散能温肾健脾,化气利水,故用治该病,似切实用。
方中以泽泻渗湿利水为主,猪苓、茯苓帮助利湿,复以白术健脾,则能更好发挥运化水湿之作用;桂枝一药,宣通阳气,助全身气化以利水。然临床运用时,石氏常在此方基础上辅以葛根升清降浊,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行,同时配合车前子利小便实大便。亦常根据小儿脾肾不足之生理特点及《本草纲目》云其可治肾泄之记载,增入补骨脂一药,疗效有所加强。石氏认为,五苓散不惟治秋泄有殊效,随证加减,治四时之腹泻,亦能获取良效。如呕吐明显者加藿香、竹茹;高热烦渴加知母、木瓜;大便腐臭加山楂、谷芽;四肢发凉加制附片、官桂等。
五苓散出《伤寒论》,原书将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多做散剂吞服,每服3~6克,或作汤剂水煎服。小儿可根据体重、病情等控制剂量,但一般不宜过轻。
贵州名医石恩骏教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简称秋泄),常用此方。秋泄系小儿秋冬季最常见之腹泻,为感染轮状病毒所致,常见于6~24个月之婴幼儿,临床表现为三多(即大便量多、水分多、次数多),为自限性疾病。然处理不及时,亦常出现脱水和酸中毒,目前西医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中医学认为小儿脾常不足、肾常不足,最易感受湿邪,使脾胃功能发生障碍,而引起泄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湿胜则濡泄,《难经》曰:湿多成五泄,皆直言病因。然石氏认为,小儿秋冬季脾胃每易为寒湿所困,故而秋泻系小儿脾肾两虚复感寒湿入侵,导致肾虚无以暖脾,而致脾运失常发生泄泻,与一般的小儿泄泻有着显著区别。因五苓散能温肾健脾,化气利水,故用治该病,似切实用。
方中以泽泻渗湿利水为主,猪苓、茯苓帮助利湿,复以白术健脾,则能更好发挥运化水湿之作用;桂枝一药,宣通阳气,助全身气化以利水。然临床运用时,石氏常在此方基础上辅以葛根升清降浊,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行,同时配合车前子利小便实大便。亦常根据小儿脾肾不足之生理特点及《本草纲目》云其可治肾泄之记载,增入补骨脂一药,疗效有所加强。石氏认为,五苓散不惟治秋泄有殊效,随证加减,治四时之腹泻,亦能获取良效。如呕吐明显者加藿香、竹茹;高热烦渴加知母、木瓜;大便腐臭加山楂、谷芽;四肢发凉加制附片、官桂等。
三叉神经疼痛 耳穴针灸可治
日常生活中普通的刺激,如谈话、进食、咀嚼、咳嗽、洗脸、剃须、刷牙或冷风吹面均可诱发。因此,患者异常恐惧,行动极为小心,常不敢进食、谈话、洗脸和漱口,以致面容污秽、憔悴,精神抑郁,情绪低落。对患者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医生一般的治疗是开镇静、止痛、消炎的药剂或者打封闭针,但疗效都不是很好。也可通过手术治疗,但手术后遗症大,可能引起患侧面部麻木,目前较少应用。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耳穴针灸来治疗。据温州市中医药学会门诊部的耳穴专家王正医师介绍,耳穴针灸是我国中医文化的瑰宝之一。有位70多岁的老婆婆三叉神经痛都痛了四五年了,每次痛起来,连洗脸、刷牙甚至是讲话都非常困难。每次去医院看病,医生都开一些镇静、止痛药物,暂时地止住了疼痛,没有办法根治。后来,听说耳穴针灸能治这个病。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王医生。王医生用耳穴埋针法治疗了三次,以后几年就再也没有复发过了。王医生还介绍,耳穴针灸在治疗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方面有非常好的疗效,在控制妇女月经和妇女痛经方面也是疗效显著。
针灸推拿可治肌紧张性发音障碍
在前不久召开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2010美国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同仁医院传统医学科陈陆泉医师作了针灸及推拿手法治疗肌紧张性发音障碍的临床观察相关学术发言,受到与会代表的关注。
据陈陆泉介绍,传统的肌紧张性发音障碍只是采用声休治疗,疗效不显著。应用针灸及推拿手法,可降低喉肌的紧张度,使声音得到改善,咽喉不适可以缓解。同时,可以从心理上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并可以改善患者异常的发音状态,嗓音学客观检查发现可改善患者的声音质量。
陈陆泉说,在中医看来,肌紧张性发音障碍失音,主要是由于喉部气血郁阻不通而成,故可以运用传统中医按摩手法,通经络,活血化淤。以现有的成熟按摩方案为基础,结合中医穴位推拿并辅以针灸治疗,放松过度紧张的喉内外肌群,降低喉的垂直位置使之回复到正常水平,从而改变患者的发声方式,可以改善因肌肉紧张导致的发音障碍以及带来的声道不适的主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