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四季养生 > 寓意养生的词语 > 导航 > 寓意养生的词语

寓意养生的词语

2019-10-12

舞龙的寓意

寓意养生的词语。

“养生孰为本,元气不可亏;养生孰为先,养心须乐观。”养生已经成为一个热度越来越高的话题,作好了养生我们的生活质量才更好。正确有效的四季养生是如何进行的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舞龙的寓意”,希望对您的养生有所帮助。

舞龙的寓意

1、舞龙的寓意

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人们舞起用竹、铁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的彩龙取乐,表现欢快的心情,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制造,到现在“耍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2、舞龙的基本介绍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龙”作为吉祥之物,在节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都有舞“龙”的习俗。

这是因为,“龙”是中国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在古代,中国人就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数千年来,炎黄子孙都把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

3、舞龙的相关习俗

舞龙是个大节日,舞到任何一处都会受到招待。舞龙的队伍有时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这叫“龙换酒”。 等到舞龙完毕,就将首尾烧掉,龙身送回庙内,明年再用。 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相信是承继殷周“祭天” 的遗风。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舞龙的南北风格

南龙,故、顾名思义,在江南一带发展出来的舞龙形式。南龙的龙身比较重,龙头在整条龙最重的部份。南龙的风格在有气势。因为它的重量关系,所以动作上说,没有像北龙般注重花巧,而在注重体力上。引南龙的在一颗龙珠一个人,而加上龙身,通常就要有十个人左右,龙身大约长九米。

由于南龙不追求灵活,所以,龙身可以在二十米、百米,甚至有千米长龙。龙头大细,亦因应龙身长短而改变。在制作上,南龙比较传统,龙头用竹纸扎。传统的龙身花纹是用布缝上去,而比赛龙的龙身花纹,为求轻巧,也是在布上画出来的。大部份都在采用画上去的方法,甚至在电脑配合缝出来。

北龙在江北一带发展出的风格。以龙身来说,北龙龙头比较细小和轻巧,用料可以在传统的纸扎,或者比较新颖的用轻身的胶质,以便作出多花款的动作,譬如:左右翻腾等等。有别于南龙,北龙的动作范围细多,故而所要求的体力亦相对降低。北龙的动作,通常都适宜在漆黑环境中进行。

舞龙的简介

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时至今日,舞龙经过不断发展和改进,经常成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竞赛运动。舞龙的动作千变万化,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十一节、十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中云端,时而入海破浪。再配合龙珠及鼓乐衬托,成为一种集武术、鼓乐、戏曲与龙艺于一身的艺术样式。

相关阅读

舞龙的起源


舞龙的起源

1、舞龙的起源

舞龙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台湾、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2、舞龙的习俗传承

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习俗在海外华人那里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中国人的汉族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他们就会耍起龙灯,呈现出一片浓浓的东方气概。

“耍龙灯”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宋代吴自牧着的《梦粱录》中记载:南宋行都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我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相传,古人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造型优美,绚丽多彩,线条刚柔相济。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

3、舞龙的艺术价值

在艺术创作中,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创造,“耍龙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汉族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舞龙的分类

舞龙头。舞龙头是福建舍族祭祖活动中的一种仪式,由日、月、星等组成仪仗队。龙头用木雕成,涂上色彩,显得古朴、庄严。祭祖时,执龙头者随着鼓点作出各种动作,或进或退,或舞或止,或跳或蹲,有一定章法。

舞龙头表现了“九龙” 出世及成长的过程,包含了“九龙出世”、“东海嫁水”“行云布雨”。

折叠舞麻龙。舞麻龙流传在四川济州龙溪一带羌族人民之中,是祭祖中的一项体育活动。羌族人民对舞麻龙这项活动加以改进,剔去糟粕,取其精华,保留了耍花棒、龙凤相会、神棍戏麻龙、跳神棍、麻龙追彩霞等套路动作。表演者腰间系一串铜铃,女的手执一根扎有彩球和彩带的彩花棒,棒上镶铁环扣和铜铃;男的手中的彩棍,一端用麻扎成精美龙头,另一端用拖有7米余长。

香火龙流传已久,在湖南汝城县志早有记载,其南乡一带较为盛行,多在元宵佳节举行。表演香火龙时,必有两龙(母龙和子龙)、两狮(母狮和子狮)陪随而舞,一狮在龙前引路,一狮在龙尾跟随。

舞龙的历史

舞龙灯起源于汉代。龙的形象是古人为了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的。古人把龙、凤、麟、龟称为四灵,其中龙的造型尤为优美矫健,昂扬奋发,刚柔相济。

早在商殷时代,铜器和骨刻上就有龙形图案。到了周代,铜器上的龙纹渐趋完整。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应该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龙在历史文献中出现的时间很早,“耍龙灯”包含着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意,即所谓“祈年”。

龙被古人奉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各种庆典祭祀中,用舞龙的方式祈祷龙的保佑。当人们舞起用竹竿结扎、用绸缎装饰的彩龙来取乐的时候,它的祭祀性质开始悄悄地隐退,而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繁多表演技巧的民间舞蹈艺术。

舞龙的意义


舞龙的意义

1、舞龙的意义

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人们舞起用竹、铁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的彩龙取乐,表现欢快的心情,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制造,到现在“耍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2、舞龙的基本介绍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龙”作为吉祥之物,在节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都有舞“龙”的习俗。

这是因为,“龙”是中国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在古代,中国人就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数千年来,炎黄子孙都把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

3、舞龙的相关习俗

舞龙是个大节日,舞到任何一处都会受到招待。舞龙的队伍有时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这叫“龙换酒”。 等到舞龙完毕,就将首尾烧掉,龙身送回庙内,明年再用。 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相信是承继殷周“祭天” 的遗风。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舞龙的南北风格

南龙,故、顾名思义,在江南一带发展出来的舞龙形式。南龙的龙身比较重,龙头在整条龙最重的部份。南龙的风格在有气势。因为它的重量关系,所以动作上说,没有像北龙般注重花巧,而在注重体力上。引南龙的在一颗龙珠一个人,而加上龙身,通常就要有十个人左右,龙身大约长九米。

由于南龙不追求灵活,所以,龙身可以在二十米、百米,甚至有千米长龙。龙头大细,亦因应龙身长短而改变。在制作上,南龙比较传统,龙头用竹纸扎。传统的龙身花纹是用布缝上去,而比赛龙的龙身花纹,为求轻巧,也是在布上画出来的。大部份都在采用画上去的方法,甚至在电脑配合缝出来。

北龙在江北一带发展出的风格。以龙身来说,北龙龙头比较细小和轻巧,用料可以在传统的纸扎,或者比较新颖的用轻身的胶质,以便作出多花款的动作,譬如:左右翻腾等等。有别于南龙,北龙的动作范围细多,故而所要求的体力亦相对降低。北龙的动作,通常都适宜在漆黑环境中进行。

舞龙的简介

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时至今日,舞龙经过不断发展和改进,经常成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竞赛运动。舞龙的动作千变万化,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十一节、十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中云端,时而入海破浪。再配合龙珠及鼓乐衬托,成为一种集武术、鼓乐、戏曲与龙艺于一身的艺术样式。

舞龙来历


舞龙的来历

1、舞龙的来历

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相信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古人民智不开,大概由于龙在神话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而海洋主水,龙也就很自然地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间接也就操纵了人类的生命。按这意义敷衍,龙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龙被古人奉为“吉物”出现在庆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为奇了。《礼王制》称:“宗庙之祭,春曰钥,夏曰衤帝,秋曰尝,冬曰烤”。人们所以要舞龙,与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知识有关。他们幻想龙是管雨的,想以舞龙来祈求神龙,以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舞龙的基本介绍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龙”作为吉祥之物,在节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都有舞“龙”的习俗。

这是因为,“龙”是中国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在古代,中国人就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数千年来,炎黄子孙都把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

3、舞龙的相关习俗

舞龙是个大节日,舞到任何一处都会受到招待。舞龙的队伍有时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这叫“龙换酒”。 等到舞龙完毕,就将首尾烧掉,龙身送回庙内,明年再用。 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相信是承继殷周“祭天” 的遗风。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舞龙的南北风格

南龙,故、顾名思义,在江南一带发展出来的舞龙形式。南龙的龙身比较重,龙头在整条龙最重的部份。南龙的风格在有气势。因为它的重量关系,所以动作上说,没有像北龙般注重花巧,而在注重体力上。引南龙的在一颗龙珠一个人,而加上龙身,通常就要有十个人左右,龙身大约长九米。由于南龙不追求灵活,所以,龙身可以在二十米、百米,甚至有千米长龙。龙头大细,亦因应龙身长短而改变。在制作上,南龙比较传统,龙头用竹纸扎。传统的龙身花纹是用布缝上去,而比赛龙的龙身花纹,为求轻巧,也是在布上画出来的。大部份都在采用画上去的方法,甚至在电脑配合缝出来。

北龙在江北一带发展出的风格。以龙身来说,北龙龙头比较细小和轻巧,用料可以在传统的纸扎,或者比较新颖的用轻身的胶质,以便作出多花款的动作,譬如:左右翻腾等等。有别于南龙,北龙的动作范围细多,故而所要求的体力亦相对降低。北龙的动作,通常都适宜在漆黑环境中进行。

舞龙的简介

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时至今日,舞龙经过不断发展和改进,经常成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竞赛运动。舞龙的动作千变万化,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十一节、十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中云端,时而入海破浪。再配合龙珠及鼓乐衬托,成为一种集武术、鼓乐、戏曲与龙艺于一身的艺术样式。

舞龙的来历


舞龙的来历

1、舞龙的来历

“舞龙”的习俗,相信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古人民智不开,大概由于龙在神话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而海洋主水,龙也就很自然地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间接也就操纵了人类的生命。按这意义敷衍,龙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龙被古人奉为“吉物”出现在庆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为奇了。《礼王制》称:“宗庙之祭,春曰钥,夏曰衤帝,秋曰尝,冬曰烤”。人们所以要舞龙,与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知识有关。他们幻想龙是管雨的,想以舞龙来祈求神龙,以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舞龙是什么

舞龙在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台湾、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3、舞龙的基本介绍

舞龙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龙”作为吉祥之物,在节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都有舞“龙”的习俗。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广袤土地,被称为“龙的故乡”。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一种精神、一种企求、一种寄托、一种祝福,是华夏民族勤劳、勇敢、奋进、坚毅、拼搏精神的象征。中国是舞龙运动的发源地。在中国的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上下数千年,龙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千百年来,象征着吉祥喜庆、欢乐幸福的舞龙运动已经成为我国广大城乡喜庆佳节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

舞龙的相关习俗

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我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 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耍龙灯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木纸、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舞龙的特点

舞龙运动有独特的民族特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意识的培养,并结合舞龙运动的自身特点,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等优良品德及作风。

舞龙运动是一个集体项目,在整个舞龙的过程中,它是在龙珠的带领下,由9个人借助龙具共同完成龙的游、盘、翻、腾、穿、缠、戏等舞龙技巧动作。因此,舞龙训练更应该注重队员之间的协调配合,这是完成舞龙技术动作的基础。例如:在完成舞龙基本的“连续腾跃行进”动作时,不能只强调龙头的腾跃,而忽视了龙头后面几节的前进配合,这就很容易造成整个龙体的“打结”或“踩龙”等现象。

舞龙的含义


舞龙的含义

1、舞龙在古代的含义

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人们舞起用竹、铁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的彩龙取乐,表现欢快的心情,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制造,到现在“耍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

2、舞龙对中国的含义

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华民族以龙的传人自居。龙是五瑞兽之首,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文化。自古以来,有关龙的传说浩如烟海,龙也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舞龙灯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歌颂祖国、礼赞幸福生活的隆重热烈的艺术活动。

3、舞龙对农民的含义

农民对龙更具有特殊的感情,自古以来,由于对自然现象缺乏了解,人们想象天空云中和海中都有龙,而龙是管雨水的,舞龙是为祈祷龙神,保佑风调雨顺,四季丰收。这样,在一年之首的元月份,舞龙灯便包含了庄稼人美好的愿望而长期流传下来。

舞龙的习俗

1、舞龙的土家族习俗

传说,土家族在很早以前没有舞龙习惯。有一年,久旱不雨,禾苗枯黄,溪河断流,来了一位能算天气晴雨阴旱、人间祸福的鬼谷先生,对土家人说:“大家不要愁,今天午后未时排云,戌时下雨,城内下三分,城外下七分”。他这话,被治水的金勾老龙听到后心想,凡间有如此能人还要我管什么水?!顿生嫉妒,便赌气将玉皇大帝命他在城内城外的下雨量倒改过来分。结果,倾盆大雨,水淹城内,房屋倒塌,淹死了许多人这事被当坊土地向玉皇大帝启奏后,玉皇大帝把金勾老龙打入铁牢,七天后斩首示众。观音菩萨知道此事向玉皇大帝求情保救老龙。没待观音开口,玉皇大帝就放阴剑把金勾老龙斩成九节。此后,鬼谷先生又来对土家人说:“老龙被斩,是和我赌气而丧命,但他对民间做了不少好事,他死了,你们要为他烧点香纸。”于是,土家人就制作九节金龙,到各村寨起舞,叫人们敬奉,求老龙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久之,舞龙亦成为土家族的传统习俗。

2、舞龙在南北朝的习俗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

3、舞龙唐宋的习俗

舞龙是个大节日,舞到任何一处都会受到招待。舞龙的队伍有时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这叫“龙换酒”。等到舞龙完毕,就将首尾烧掉,龙身送回庙内,明年再用。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相信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舞龙的种类

1、有舞麻龙

流传在四川济州龙溪一带羌族人民之中,是祭祖中的一项体育活动。表演者腰间系一串铜铃,女的手执一根扎有彩球和彩带的彩花棒,棒上镶铁环扣和铜铃;男的手中的彩棍,一端用麻扎成精美龙头,另一端用拖有7米余长的麻髯为龙身。锣鼓声起,龙首时低时昂,麻龙飞舞,花棍旋转,龙击花棍,球戏麻龙。龙身甩动中发出的啪啪响声,与腰间的铃声,棍上的铁环声,歌声、鼓声、呼喊声交织混合,风格独特。

2、有舞草龙

草龙用禾秆草编成。编织者先编一条长长的草帘,编到最后分三个叉略往上翘起,象征“龙尾”;把草帘的另一头反折一层做两个弯角翘起,形似“龙头”;中间每隔约Zm扎一小捆椭圆形禾草,串上一根竹子做“龙身”。在龙头前面单独做一个圆形草团作为“龙宝”(龙珠),再进行一些装饰,在龙头、龙身、龙尾挂上一些彩纸,便在村头村尾舞起来。过罢春节,人们将草龙拿到河边烧掉,送龙回龙宫。

3、有香火龙

香火龙流传已久,在湖南汝城县志早有记载,其南乡一带较为盛行,多在元宵佳节举行。表演香火龙时,必有两龙(母龙和子龙)、两狮(母狮和子狮)陪随而舞,一狮在龙前引路,一狮在龙尾跟随。香火龙的全身用竹子和稻草扎成。“母龙”长度一般为七节,“子龙”长度一般为五节,用当地特制的“罗汉香”(约0.53米长)插满龙的全身。当夜幕降临时,以土炮三响为号,鼓输管弦乐器、花炮齐鸣,众人手持火把点燃龙身全部香火,抬龙出游。

舞龙的寓意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