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2

舞龙来历

养生食疗。

“拿体力精力与黄金钻石比较,黄金和钻石是无用的废物。”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养生观念不断更新,我们不仅要知道养生,更要懂得养生。您对四季养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舞龙来历”,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舞龙的来历

1、舞龙的来历

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相信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古人民智不开,大概由于龙在神话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而海洋主水,龙也就很自然地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间接也就操纵了人类的生命。按这意义敷衍,龙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龙被古人奉为“吉物”出现在庆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为奇了。《礼王制》称:“宗庙之祭,春曰钥,夏曰衤帝,秋曰尝,冬曰烤”。人们所以要舞龙,与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知识有关。他们幻想龙是管雨的,想以舞龙来祈求神龙,以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舞龙的基本介绍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龙”作为吉祥之物,在节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都有舞“龙”的习俗。

这是因为,“龙”是中国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在古代,中国人就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数千年来,炎黄子孙都把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

3、舞龙的相关习俗

舞龙是个大节日,舞到任何一处都会受到招待。舞龙的队伍有时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这叫“龙换酒”。 等到舞龙完毕,就将首尾烧掉,龙身送回庙内,明年再用。 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相信是承继殷周“祭天” 的遗风。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舞龙的南北风格

南龙,故、顾名思义,在江南一带发展出来的舞龙形式。南龙的龙身比较重,龙头在整条龙最重的部份。南龙的风格在有气势。因为它的重量关系,所以动作上说,没有像北龙般注重花巧,而在注重体力上。引南龙的在一颗龙珠一个人,而加上龙身,通常就要有十个人左右,龙身大约长九米。由于南龙不追求灵活,所以,龙身可以在二十米、百米,甚至有千米长龙。龙头大细,亦因应龙身长短而改变。在制作上,南龙比较传统,龙头用竹纸扎。传统的龙身花纹是用布缝上去,而比赛龙的龙身花纹,为求轻巧,也是在布上画出来的。大部份都在采用画上去的方法,甚至在电脑配合缝出来。

北龙在江北一带发展出的风格。以龙身来说,北龙龙头比较细小和轻巧,用料可以在传统的纸扎,或者比较新颖的用轻身的胶质,以便作出多花款的动作,譬如:左右翻腾等等。有别于南龙,北龙的动作范围细多,故而所要求的体力亦相对降低。北龙的动作,通常都适宜在漆黑环境中进行。

舞龙的简介

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时至今日,舞龙经过不断发展和改进,经常成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竞赛运动。舞龙的动作千变万化,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十一节、十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中云端,时而入海破浪。再配合龙珠及鼓乐衬托,成为一种集武术、鼓乐、戏曲与龙艺于一身的艺术样式。

相关推荐

舞龙的来源


舞龙的来源

1、舞龙的来源

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相信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古人民智不开,大概由于龙在神话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而海洋主水,龙也就很自然地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间接也就操纵了人类的生命。按这意义敷衍,龙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龙被古人奉为“吉物”出现在庆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为奇了。《礼王制》称:“宗庙之祭,春曰钥,夏曰衤帝,秋曰尝,冬曰烤”。人们所以要舞龙,与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知识有关。他们幻想龙是管雨的,想以舞龙来祈求神龙,以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舞龙的习俗传承

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习俗在海外华人那里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中国人的汉族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他们就会耍起龙灯,呈现出一片浓浓的东方气概。

“耍龙灯”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宋代吴自牧着的《梦粱录》中记载:南宋行都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我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相传,古人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造型优美,绚丽多彩,线条刚柔相济。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

3、舞龙的艺术价值

在艺术创作中,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创造,“耍龙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汉族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舞龙的分类

1、舞龙头。舞龙头是福建舍族祭祖活动中的一种仪式,由日、月、星等组成仪仗队。龙头用木雕成,涂上色彩,显得古朴、庄严。祭祖时,执龙头者随着鼓点作出各种动作,或进或退,或舞或止,或跳或蹲,有一定章法。

舞龙头表现了“九龙” 出世及成长的过程,包含了“九龙出世”、“东海嫁水”“行云布雨”。

2、舞麻龙。舞麻龙流传在四川济州龙溪一带羌族人民之中,是祭祖中的一项体育活动。羌族人民对舞麻龙这项活动加以改进,剔去糟粕,取其精华,保留了耍花棒、龙凤相会、神棍戏麻龙、跳神棍、麻龙追彩霞等套路动作。表演者腰间系一串铜铃,女的手执一根扎有彩球和彩带的彩花棒,棒上镶铁环扣和铜铃;男的手中的彩棍,一端用麻扎成精美龙头,另一端用拖有7米余长。

3、香火龙流传已久,在湖南汝城县志早有记载,其南乡一带较为盛行,多在元宵佳节举行。表演香火龙时,必有两龙(母龙和子龙)、两狮(母狮和子狮)陪随而舞,一狮在龙前引路,一狮在龙尾跟随。

舞龙的特点

舞龙运动有独特的民族特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意识的培养,并结合舞龙运动的自身特点,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等优良品德及作风。

舞龙运动是一个集体项目,在整个舞龙的过程中,它是在龙珠的带领下,由9个人借助龙具共同完成龙的游、盘、翻、腾、穿、缠、戏等舞龙技巧动作。因此,舞龙训练更应该注重队员之间的协调配合,这是完成舞龙技术动作的基础。例如:在完成舞龙基本的“连续腾跃行进”动作时,不能只强调龙头的腾跃,而忽视了龙头后面几节的前进配合,这就很容易造成整个龙体的“打结”或“踩龙”等现象。

舞龙的起源


舞龙的起源

1、舞龙的起源

舞龙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台湾、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2、舞龙的习俗传承

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习俗在海外华人那里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中国人的汉族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他们就会耍起龙灯,呈现出一片浓浓的东方气概。

“耍龙灯”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宋代吴自牧着的《梦粱录》中记载:南宋行都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我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相传,古人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造型优美,绚丽多彩,线条刚柔相济。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

3、舞龙的艺术价值

在艺术创作中,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创造,“耍龙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汉族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舞龙的分类

舞龙头。舞龙头是福建舍族祭祖活动中的一种仪式,由日、月、星等组成仪仗队。龙头用木雕成,涂上色彩,显得古朴、庄严。祭祖时,执龙头者随着鼓点作出各种动作,或进或退,或舞或止,或跳或蹲,有一定章法。

舞龙头表现了“九龙” 出世及成长的过程,包含了“九龙出世”、“东海嫁水”“行云布雨”。

折叠舞麻龙。舞麻龙流传在四川济州龙溪一带羌族人民之中,是祭祖中的一项体育活动。羌族人民对舞麻龙这项活动加以改进,剔去糟粕,取其精华,保留了耍花棒、龙凤相会、神棍戏麻龙、跳神棍、麻龙追彩霞等套路动作。表演者腰间系一串铜铃,女的手执一根扎有彩球和彩带的彩花棒,棒上镶铁环扣和铜铃;男的手中的彩棍,一端用麻扎成精美龙头,另一端用拖有7米余长。

香火龙流传已久,在湖南汝城县志早有记载,其南乡一带较为盛行,多在元宵佳节举行。表演香火龙时,必有两龙(母龙和子龙)、两狮(母狮和子狮)陪随而舞,一狮在龙前引路,一狮在龙尾跟随。

舞龙的历史

舞龙灯起源于汉代。龙的形象是古人为了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的。古人把龙、凤、麟、龟称为四灵,其中龙的造型尤为优美矫健,昂扬奋发,刚柔相济。

早在商殷时代,铜器和骨刻上就有龙形图案。到了周代,铜器上的龙纹渐趋完整。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应该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龙在历史文献中出现的时间很早,“耍龙灯”包含着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意,即所谓“祈年”。

龙被古人奉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各种庆典祭祀中,用舞龙的方式祈祷龙的保佑。当人们舞起用竹竿结扎、用绸缎装饰的彩龙来取乐的时候,它的祭祀性质开始悄悄地隐退,而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繁多表演技巧的民间舞蹈艺术。

舞龙的寓意


舞龙的寓意

1、舞龙的寓意

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人们舞起用竹、铁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的彩龙取乐,表现欢快的心情,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制造,到现在“耍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2、舞龙的基本介绍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龙”作为吉祥之物,在节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都有舞“龙”的习俗。

这是因为,“龙”是中国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在古代,中国人就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数千年来,炎黄子孙都把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

3、舞龙的相关习俗

舞龙是个大节日,舞到任何一处都会受到招待。舞龙的队伍有时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这叫“龙换酒”。 等到舞龙完毕,就将首尾烧掉,龙身送回庙内,明年再用。 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相信是承继殷周“祭天” 的遗风。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舞龙的南北风格

南龙,故、顾名思义,在江南一带发展出来的舞龙形式。南龙的龙身比较重,龙头在整条龙最重的部份。南龙的风格在有气势。因为它的重量关系,所以动作上说,没有像北龙般注重花巧,而在注重体力上。引南龙的在一颗龙珠一个人,而加上龙身,通常就要有十个人左右,龙身大约长九米。

由于南龙不追求灵活,所以,龙身可以在二十米、百米,甚至有千米长龙。龙头大细,亦因应龙身长短而改变。在制作上,南龙比较传统,龙头用竹纸扎。传统的龙身花纹是用布缝上去,而比赛龙的龙身花纹,为求轻巧,也是在布上画出来的。大部份都在采用画上去的方法,甚至在电脑配合缝出来。

北龙在江北一带发展出的风格。以龙身来说,北龙龙头比较细小和轻巧,用料可以在传统的纸扎,或者比较新颖的用轻身的胶质,以便作出多花款的动作,譬如:左右翻腾等等。有别于南龙,北龙的动作范围细多,故而所要求的体力亦相对降低。北龙的动作,通常都适宜在漆黑环境中进行。

舞龙的简介

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时至今日,舞龙经过不断发展和改进,经常成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竞赛运动。舞龙的动作千变万化,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十一节、十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中云端,时而入海破浪。再配合龙珠及鼓乐衬托,成为一种集武术、鼓乐、戏曲与龙艺于一身的艺术样式。

舞龙的意义


舞龙的意义

1、舞龙的意义

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人们舞起用竹、铁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的彩龙取乐,表现欢快的心情,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制造,到现在“耍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2、舞龙的基本介绍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龙”作为吉祥之物,在节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都有舞“龙”的习俗。

这是因为,“龙”是中国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在古代,中国人就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数千年来,炎黄子孙都把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

3、舞龙的相关习俗

舞龙是个大节日,舞到任何一处都会受到招待。舞龙的队伍有时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这叫“龙换酒”。 等到舞龙完毕,就将首尾烧掉,龙身送回庙内,明年再用。 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相信是承继殷周“祭天” 的遗风。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舞龙的南北风格

南龙,故、顾名思义,在江南一带发展出来的舞龙形式。南龙的龙身比较重,龙头在整条龙最重的部份。南龙的风格在有气势。因为它的重量关系,所以动作上说,没有像北龙般注重花巧,而在注重体力上。引南龙的在一颗龙珠一个人,而加上龙身,通常就要有十个人左右,龙身大约长九米。

由于南龙不追求灵活,所以,龙身可以在二十米、百米,甚至有千米长龙。龙头大细,亦因应龙身长短而改变。在制作上,南龙比较传统,龙头用竹纸扎。传统的龙身花纹是用布缝上去,而比赛龙的龙身花纹,为求轻巧,也是在布上画出来的。大部份都在采用画上去的方法,甚至在电脑配合缝出来。

北龙在江北一带发展出的风格。以龙身来说,北龙龙头比较细小和轻巧,用料可以在传统的纸扎,或者比较新颖的用轻身的胶质,以便作出多花款的动作,譬如:左右翻腾等等。有别于南龙,北龙的动作范围细多,故而所要求的体力亦相对降低。北龙的动作,通常都适宜在漆黑环境中进行。

舞龙的简介

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时至今日,舞龙经过不断发展和改进,经常成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竞赛运动。舞龙的动作千变万化,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十一节、十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中云端,时而入海破浪。再配合龙珠及鼓乐衬托,成为一种集武术、鼓乐、戏曲与龙艺于一身的艺术样式。

舞龙基本动作


舞龙基本动作

1、舞龙的基本动作

8字舞龙动作,运动员将龙体在人体左右两侧交替作8字形环绕的舞龙动作,可利用人体组成多种姿态,运用多种方法作8字形状舞动。要求龙体运动轨迹要圆顺,人体造型姿态要优美,快舞龙要突出速度、力量,每个动作左右舞龙各不少于4次,单侧舞龙每个动作上下各不少于6次。

游龙动作,运动员较大幅度奔跑游走,通过龙体快慢有致、高低、左右的起伏运行,展现婉转回旋、左右盘翻、屈伸绵延等龙的动态特征。要求龙体循着圆、曲、弧线的规律运动,运动员协调地随龙体的起伏行进。

穿腾动作,龙体运动路线呈纵横交叉形式,龙珠、龙头、龙节依次在龙身下穿过称“穿越”,龙珠、龙头、龙节依次在龙身上越过称“腾越”。

翻滚动作,龙体呈立圆或斜圆状运动,展现龙的腾跃、缠绞的动势。龙体作立圆或斜圆状连续运动,当龙身运动到舞龙者脚下时,舞龙者迅速向上腾起依次跳过龙身,称“跳龙动作。

2、舞龙的历史起源

龙乃中国四灵之首,(龙、凤、麒麟、龟乃中国四灵)中国人对之敬而且畏。在我们的心目中,龙是祥瑞的灵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也是狂涛骇浪的破坏者; 以求风调雨顺,而龙在沿海一带的神话亦特别多。

龙”为图腾的强大氏族,由西方(甘、峡)移向东方而入中原,这就是后来的“夏”。伏羲和女娲氏,是中国的先式里是有名的人物。传说他们是兄妹,也有人说他们是夫妇。在汉代的石刻和砖画中,常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的画像。这些画像的伏羲和女娲,腰身以上成人形,腰身以下则是蛇躯,两条尾巴紧紧地缠绕着;两身的面孔或正向或背向,当时的人从传说中竟认他们为始祖神,而且又成保护神,故此古人祠墓多刻有他的画像,就是取其保护死者,以能安享地下快乐之意。

3、舞龙的相关习俗

舞龙是个大节日,舞到任何一处都会受到招待。舞龙的队伍有时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这叫“龙换酒”。 等到舞龙完毕,就将首尾烧掉,龙身送回庙内,明年再用。

舞龙的种类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综观各地、各族人民的舞龙表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常见的有火龙、草龙、毛龙(贵州石阡)、人龙、布龙、纸龙、花龙、筐龙、段龙、烛龙、醉龙、竹叶龙、荷花龙、板凳龙、扁担龙、滚地龙、七巧龙、大头龙、夜光龙、焰火龙等近百种之多。龙灯的节数一般为7节,9节和13节。从久远的年代起,舞龙活动经久不衰,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舞龙不再是某一民族独有的“自喻”项目,而是属于各个民族的了。今天,在我们祖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龙”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舞龙的创造和流传是全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一部分,为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所喜爱。灯节中的花灯种类繁多,诸如花卉、虫鸟、百兽,应有尽有,唯其中最特出而又巨大的,则数“龙灯”。

舞龙的由来

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相信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古人民智不开,大概由于龙在神话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而海洋主水,龙也就很自然地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间接也就操纵了人类的生命。按这意义敷衍,龙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龙被古人奉为“吉物”出现在庆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为奇了。《礼王制》称:“宗庙之祭,春曰钥,夏曰衤帝,秋曰尝,冬曰烤”。人们所以要舞龙,与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知识有关。他们幻想龙是管雨的,想以舞龙来祈求神龙,以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舞龙来历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