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巧果的2种做法
冬季七种养生食材做法。
“养生孰为本,元气不可亏;养生孰为先,养心须乐观。”古今的人们对养生有很多相关的劝谕和诗句,没有好的身体,万事事皆休。关于四季养生,我们该如何去看待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夕巧果的2种做法”,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导读:七夕节,民间有吃巧果的习俗,你知道七夕巧果的做法吗?巧果的制作很简单,下面小编为您介绍七夕巧果的做法,想要心灵手巧,这款美食不要错过!
七夕巧果的做法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
七夕巧果的意义一方面取自巧与桥的谐音,寓意着七月七吃巧果,牛郎织女就能在鹊桥相会;另一方面,也是女子借巧字乞巧、讨巧之意,希望上天能够赐给她们一双巧手。
巧果制作起来非常简单。先将面皮切成一两寸长的条形,然后放入滚烫的油锅里,炸至金黄色。再把炸好的面皮捞起来,立即撒上芝麻、白糖,酥脆香甜。
巧果还有另一种做法:在面粉中加入鸡蛋和糖,不掺一点水,而是用油和面。面和好后,揪出一块剂子,摁进用桃木或枣木刻成的精美模子里,然后照面板一磕,一个个可爱图形的巧果诞生了,进炉一烤,香飘十里。
做法一
材料:面粉500克、温水220克、酵母1勺、糖50克、黑芝麻50克。
做法:
1、温水溶解酵母,将酵母水分多次倒入掺有白糖的面粉中,揉成均匀的面团。揉好的面盖上保鲜膜室温醒发一小时,醒发好的面团拿出来用手揉匀,面揉得时间越长,做出的成品越好吃,颜色越白。
2、揉好的面团切下一块,搓成长条,按照模型的大小揪成小剂子,将小面块放进卡子里,用手指按压,并用剪刀剪去多余的面。
3、最后使劲磕出来,一排小巧饼就做好了,盖上干布醒发一刻钟,烤箱185度预热,十分钟就好。最后用模具磕出其他形状的巧饼,撒上黑芝麻,也放进烤箱里烤熟后拿出,晾凉后即可食用。
做法二
材料:面粉250克、糖25克、酵母2克、牛奶125克。巧饼模。
做法:
1、将面粉,糖,酵母,混合均匀后,加入牛奶,充分揉成光滑的面团(多揉一会儿,组织更细腻),覆盖发酵。
2、发酵至1、5倍大时,取出,再充分揉面,排出气泡,重新揉成光滑面团。将面团揉成长条形,分切成若干个小剂子。将模具内先撒满面粉,转匀再倒出多余面粉。(防粘处理)
3、将小面剂子放入模子内,按压结实,用利刀沿模子表面平切去多余的面后,再按压结实。将模子反过来,敲案板,扣出小面坯。依次做完其他。
4、平底锅小火加热,将生坯从边缘开始逐个摆入(稍微间隔出一点距离,防止膨胀粘连),最后放入中间位置。小火干烙至两面上色均匀即可。
农历七月七日的乞巧之日,巧手的你不妨在家制作这款好吃的巧果!
相关推荐
南京七夕的习俗:观巧云、食巧果
导读:南京七夕的习俗有哪些?相信很多人都很好奇这个问题,小编告诉你,南京七夕有观巧云,食巧果的习俗。下面小编为你详细介绍南京七夕的习俗。
南京七夕的习俗
七夕乞巧的风俗起源于汉代,古代南京女子乞巧之风尤盛,东吴时建业(今南京)就有了丝织业,到南朝丝织业遍布全城,处处皆闻织布机声,所以赢得了秣陵之民善织的美誉。
传说南京人巧织云锦的技术就是织女传授的,人间的巧女、巧姑、巧媳妇也都是从天上织女那儿乞来巧艺的。
六朝的都城南向秦淮河,北倚覆舟山(今九华山)而建,宫里宫外的妇女都在忙碌。南朝齐武帝时,宫女于此时登上城楼,对初升之月引丝线穿七孔针,以乞巧,故此楼又称穿针楼,南朝梁时《小说》中曾记述了这则传奇故事。
南京七夕有观巧云,食巧果的习俗。因巧和桥谐音,因此人们认为在七月七观巧云,食巧果,不仅能帮助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还能让自己的心愿通过巧(桥)来实现。
下面小编为您具体介绍南京七夕的习俗。
1、拜织女
南京是以云锦为自豪的,织女就是在天上织云锦的,六朝的书中就记载着织成云锦天衣。所以古时七夕节,那些以织云锦为生的百姓就会拜云锦娘娘织女,那时南京雨花台有个云锦娘娘庙,百姓们去祭拜,希望自己能织出美丽的云锦。
2、卜巧
老南京人家七月六日先要将一碗净水置日中晒之,夜露一宵,次日清晨将一些折断的细草浮在盛水的碗中,再视细草的影子像何物(如呈算盘、针、如意、戥子、珠子、伞、箭、笔等状)来定巧拙(俗称卜巧),以验吉凶。
3、浮草乞巧
六朝时期纺织术风靡江南,秣陵(今南京)之民善织的美名相传就得助于天上织女的亲传,故南京妇女对此一直怀有特殊情愫。每年七夕都要走到户外看巧云,向天上的织女求艺(即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在迷人的月光下面对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手艺很巧了。
4、吃巧
这天南京妇女还时兴用面捏果油炸成各色点心(俗称巧果),供人品尝(旧谓吃巧)。巧果又名乞巧果子、巧饼,是用油、面、糖等做成的各种形状的小面点,香甜可口。巧果制作比较简单:先将面皮切成一两寸的条形,放入滚烫的油锅里炸成金黄色,捞出来后立即撒上芝麻或白糖,酥脆香甜的巧果就做好了。
5、吃江米条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但各地的风俗不同,除了巧果外还有饺子、面条、馄饨等。然而,老南京人过七夕还有个独特的风俗:吃江米条。
6、吃烧鸡
在我国民间很多地方,还有另外一种习俗,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只有在七夕,才得以鹊桥相会;而当雄鸡报晓时,他们就不得不分开了。古时人们因为同情牛郎织女,有流行在七夕宰鸡的风俗,以祈祷有情人永不分离。因此,七夕节,吃鸡成为很多地方的一种传统风俗。
南京七夕的习俗已经为您介绍,这些习俗很有趣,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在七夕这天试试吧!
青岛七夕的习俗:磕巧果、看天河、乞巧
导读:七月初七是七夕节,这天青岛人过节的习俗很特别,青岛七夕的习俗主要有三种:磕巧果、看天河、乞巧。想要了解更多青岛七夕的习俗,你不妨跟着小编来看看。
青岛七夕的习俗
青岛《即墨县志》载:七夕妇女供织女图,穿针乞巧,有丧者先日设筵祭先灵,戚友馈纸钱。七夕家家户户做巧果子,有的这天生绿豆芽,称巧芽。晚上小女孩在织女像前摆瓜果、巧饼、巧芽,祷告乞巧。
1、磕巧果
青岛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习俗是磕巧果。巧果也叫巧饽饽,是用模具磕出来的观赏兼食用的小面食,多呈几何图形,上有各种精美的吉祥图案。常见的有莲蓬、桃、虎、狮、猫、猴等。
据了解,人们在不同节日,选择不同题材的印模,所以磕子的种类很多,常在一块长约40厘米的木板上刻3枚至5枚模纹,诸如福禄寿喜形成一套。同时常用的还有寿桃模、莲子模等,用于结婚、寿诞、年节宴会,寓意连生贵子,多福多寿等吉祥寓意。
巧果制作起来非常简单。先将面皮切成一两寸长的条形,然后放入滚烫的油锅里,炸至金黄色。再把炸好的面皮捞起来,立即撒上芝麻、白糖,酥脆香甜。巧果还有另一种做法:在面粉中加入鸡蛋和糖,不掺一点水,而是用油和面。面和好后,揪出一块剂子,摁进用桃木或枣木刻成的精美模子里,然后照面板一磕,一个个可爱图形的巧果诞生了,进炉一烤,香飘十里。
在锅里烙熟之后,用红线加秸草支撑串起,下缀彩穗。十几个巧果为一串,挂壁间或儿童脖子上,作为装饰或零食,据说吃了巧果,孩子心灵手巧。有的地方这天生豆芽,称巧芽。
2、看天河
初夜,人们在村外或院内席地而卧,遥望天河,预测秋季作物收成如何。农谚说:天河弯弯吃干饭(收成好),天河直溜吃气馏(歉收)。当人们看到弯弯的天河时,便互相传告,预庆丰收。
《昆新合志》中还称:七夕天河去,以河来日久速,卜米价贵贱。天河即银河,七夕时银河最明亮壮观,七夕后银河有时明亮有时晦暗,农家的经验是根据银河明亮晦暗的先后来预测米价的贵贱,这里有迷信的成分,但银河的亮度与时间的关系也可能与自然灾害有关,从而影响稻子的产量及大米的价格。
3、乞巧
乞巧是未成年女孩带有神秘色彩的习俗活动。每逢七月七夜,大人们都在仰望天河的时候,她们却秘密串联,背着自己的父母,带着野炊的工具和食物来到场院边、草垛后等隐蔽的地方,各做一道拿手菜,虔诚地向织女姐姐敬献,让织女姐姐赐给她们一双巧手。
平日,女孩不允许出门,尤其是夜间,但是七月七这天,父母可以破例允许女儿结伴外出,七月七是女孩子们最惬意的一天。
晚上少女们在庭院中摆放供桌,挂织女图,摆上时令瓜果、花生、巧果子,互相击掌,唱着乞巧歌,向天上的织女乞巧。崂山、即墨一带的妇女各自拿出自己精心制作的针线活,如针织、刺绣、花边、绣鞋等,凑在一起过乞巧节(有炫耀和相互评比的意思)。
全国各地有不同的七夕乞巧习俗:如浙江杭州、宁波、温州等地,人们在这一天要吃巧果,晚上女孩则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赐以巧技;在广州地区,七夕到来之前,姑娘们要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七夕之夜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七夕的习俗:投针验巧
导读:七夕的习俗有很多,今天小编为您介绍的是投针验巧。投针验巧是什么呢?投针验巧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七夕的习俗:投针验巧
七夕节是中国一个以女性为主角的传统节日,广大妇女乞巧意在乞巧艺、求巧配。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进行各种乞巧活动。
在乞巧风俗中,针是一种特殊的节日道具,乃古代女孩子必须会用的,做女红即针线活儿的必备。古代有专门用于七月七乞巧的针,这种乞巧专用针的针孔较大,有的还不止一孔,有双眼、五孔、七孔,多的达到九孔。
七月七当晚,如果能顺利穿针引线就是得巧了。直到明清时期,女孩仍都爱用针乞巧。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投针验巧就是提前一晚取鸳鸯水(白天和夜晚取得水混合或者河水和井水混合)倒在盆里,水在盆里露天一夜加七夕白天晒一天,水面就会依稀生成薄膜状物质。这时候拿缝衣针轻轻放在水面,针浮在膜状物质上,观察针在盆底的倒影。针影如果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如果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南朝七夕穿针系在月下行之,后代的浮针、投针也有在月光下进行的,但似乎有演变为日午行之,就太阳光的投影观察的趋势。早先的月下穿针,尚有穿五孔针、七孔针、九孔针的传说,可说充满了竞技的意味,将女红才艺与游戏化的竞赛结合在一起,因此而得巧,颇为实至名归。而后代的浮针、投针,则近似占卜的行为,完全靠运气来判定是否得巧,游戏的意味更浓厚,也难怪少不更事的小女孩会因此而患得患失。
丢巧针的风俗各地都有,尽管玩法有异,但所要实现的诉求都是一样的,即乞到巧,这种针游戏也称卜巧。
乞巧在古代很盛行,尤其是妙龄女孩更是乐此不疲。为何?其实这里面并非仅是乞求心灵手巧的需要,乞巧的潜意识里其实是乞爱,是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渴望穿针引线本身就是男女姻缘的隐喻。
清代诗人吴曼云在《江乡节物诗》中写道:穿线年年约北邻,更将余巧试针神。谁家独见龙梭影,绣出鸳鸯不度人。这首诗写的就是投针验巧,除了乞求高超的手艺外,还暗暗乞求配一个如意郎君。
在传统的七夕节中还有喜蛛应巧、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等七夕习俗,你不妨多了解一下吧。
七夕种生求子的意义
导读:旧时七夕有种生求子的习俗,那么你知道七夕种生求子的意义吗?这是生育信仰之一种,在七夕前几天就开始准备。下面小编为您介绍七夕种生求子的意义。
七夕种生求子的意义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种生求子是七夕节中旧时的习俗,实际上是生育信仰之一种。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称为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
武汉周边,也有一种乞芽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开始将稻谷或麦子浸泡,这个过程与农户在自家生绿豆芽一样,不过,家长会尽量让孩子动手,以寄托对孩子的一份期许;到了七夕这天,将它们生出的嫩芽剪下来,做汤,称为巧芽汤;或者清炒,味道是淡淡草腥气中又泛出一股子麦芽糖的甜;也有用石钵捣成汁直接喝掉,这样的绿汁,因为它的甜度既不浓又很适口,特别受到孩子的欢迎。
还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选没有虫蛀的绿豆一小碗,洗净,平铺到一个盘子里,用湿纱布盖好遮住阳光,放到炕头上,每天喷几次水使之保持湿润。七天后,待豆芽长至两三厘米长,便可做手擀面,下锅煮熟,过凉水拔透;然后热锅坐油,加肉丁炒熟,葱、姜爆锅,酱油、醋炝锅,放绿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盐、味精,做成豆芽汤;把面条抓到碗里,浇上豆芽汤即可食之。
另外,七夕种生求子,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说到七夕求子,就要提到宋元时期的摩喝乐了。摩喝乐是一种陶土塑制的化生孩儿的偶像。化生就是变化孳生。从本意上说,摩喝乐是一种生育的崇拜物,一种求子的象征。每到七夕,已婚的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这正是人间表达祈求天助、实现求子愿望的最相宜的时刻。摩喝乐便成了人们七夕风俗的主角。
开始也就是唐代,人们把化生孩儿刻画在泥饼上供奉,或者制成蜡孩儿,放在水面漂浮为戏,希望天降吉祥,妇女怀孕得子。到了宋代,这一风俗愈加兴盛起来。人们开始用陶土精工细制立体的摩喝乐了。七夕这天,富裕人家都在中庭摆上雕制的楼阁,饰金装彩,把摩喝乐放置其间,表示崇敬;普通百姓也纷纷到街市购买摩喝乐,放在家中虔诚供奉。
七夕种生求子的意义已经为您介绍,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在七夕节试试这个有趣的习俗。
七夕的来历和习俗
七夕的来历和习俗
1、七夕的来历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2、七夕的习俗之看天河
说起七夕的传统习俗,“看天河”就不得不提。仲夏时节,晴朗的夜空有一道光芒闪烁的星带,俗称“天河”。“天河”两边,分别是“织女星”和“金牛星”。相传每年七月初七,喜鹊都飞上天去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因此,乞巧节前后,细雨淋淋,看不到喜鹊的踪影。人们认为喜鹊聚集“天河”,为牛郎织女搭桥去了。
3、七夕的习俗之配药
七夕佳节有配药的习俗,人们常用松柏等入药配方,甚至还主张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并称它们为长生不老的仙药。中医认为,久食松子健身心,滋润皮肤,延年益寿;《玉楸药解》谓其“润肺止咳,滑肠通便,开关逐痹,泽肤荣毛”,《海药本草》说它“久服轻身,延年不老”;清宫还将松子列为御膳食品。柏子香气浓郁,能养心安神、止汗润肠;《本草备要》载,“凡补脾药多燥,柏子仁润药而香能舒脾,燥脾药中兼用最良”。荷叶能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凉血止血。
七夕吃什么好
1、巧果
七夕最有历史的一种食物就是巧果,巧果名字的来源也是源于乞巧。其实我们现在吃巧果就很少了,主要是大多数人都不太会做了,巧果是一种面粉加上一些糖等的配料做成的一种甜饼。有点像我们看到固状电视剧里面经常吃到的点心,但是巧果有很多种形状,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做成不同的样子。
2、花瓜
古时候,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女子们都会把各种瓜果表面雕成花摆上桌来吃,也是一种庆祝乞巧的方式,这种雕成花的瓜果我们就叫做花瓜。其实我们现在吃的果盘一般都是雕成花的,但是也要有一定的雕花技术才可以做出来。
3、五子
古时候,七月初七过七夕的时候,女子们都会拜织女,既然是拜祭,自然会摆上一些干果点心之类的,其中有几样是一定会摆上的,有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这五种干果就被我们叫做“五子”。所以七夕这天,我们也可以吃“五子”。
七夕怎么过才浪漫
七夕情人节参加七夕情侣活动
大部分一些地方广场在七夕都会举办情侣活动,不知道干嘛的情侣可以报名参加,活动很多,都是见证爱情的,希望情侣们可以玩得开心并接受大家的祝福。
七夕情人节去游乐园欢乐
对于爱玩的情侣,每个女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女孩,带着她一同前往游乐园吧,看她玩耍时的欢乐幸福,这情人节也是过得很开心的,游乐园里玩的设施多,可以花上一整天时间,不怕无聊闲着了,这其中必玩的摩天轮,听说情侣同坐摩天轮到最顶端,一路牵手下来,会一辈子在一起不分离。还有就是鬼屋了,可以大大满足你那大男人的保护欲了吧。
七夕情人节应该有老式的玫瑰烛光晚餐看电影
对于不爱折腾的情侣,就选择经典老式的情人节过法吧,经典的玫瑰花束(看看她喜欢什么颜色就买什么颜色玫瑰花,但绝对不能是黄色)再来浪漫的烛光晚餐(可以自己亲手煮)最后去看一场情侣电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