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真的把老小孩当小孩!
【www.ys630.com - 小孩养生与保健】
“中医养生之道,不在求仙丹灵药,而首在养心调神,养心养性可称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方面的话题,生活质量高的人,一般都是懂得养生的人。关于不同人群的养生有哪些知识需要掌握呢?以下是养路上网站小编收集整理的“别真的把老小孩当小孩!”,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是,人们也经常听到“老小孩”、“小小孩”等描述老人幼稚行为的词语。那么,“老小孩”算不算老年人的正常表现呢?
医学研究证明,“老小孩”、“老糊涂”不是老年人的正常生理现象,而是随着年龄增长和各种慢性病长期作用所导致的轻度认知损害。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16%-31%患轻度认知损害。其中每年有15%轻度认知损害发展为老年痴呆,2年后34%发展为老年痴呆,3年后则高达57%发展为老年痴呆。因此,轻度认知损害实际上就是老年痴呆的早期阶段,万不可把“老小孩”当小孩而置之不理,延误治疗时机。wwW.yS630.Com
什么是轻度认知损害
轻度认知损害是一种后天形成的认知损害,它没有显著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轻度认知损害不是以记忆等损害为特征,而是以失语或情绪障碍为表现。轻度认知损害发展下去,可变为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痴呆或语义性痴呆等。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西方国家大于65岁以上人群患轻度痴呆在10%左右,中、重度痴呆占5%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由轻度人损害转化而来。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大约有600万老年痴呆患者,仅北京就有10万人。老年痴呆患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和照料负担可想而知。因此,积极治疗轻度认知损害,对老年痴呆预防具有战略性意义。
如何判断轻度认知损害
记忆减退如经常放错物品、难以记起熟人的名字、电话号码和最近谈话的内容等;或在熟悉的环境中混淆方位、记不住时间、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骑车经常闯红灯等。
性格改变如情感淡漠、抑郁或不耐烦、焦虑、易怒等或语言迟缓、词不达意等。
执行功能下降如不能完成指令等。
积极治疗是预防老年痴呆的关键防线
导致轻度认知损害、老年痴呆的原因,除老龄外,往往与各种危险因素有关。如41%以上的脑血管病患者发生认知损害,42%以上的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发生认知损害,26%的慢性心衰患者发生痴呆,载脂蛋白Eε4等位基因携带者100%会发生痴呆,98%的淀粉样脑血管病患者会继发痴呆。此外,家族遗传史、脑动脉硬化、脑白质缺血、脑萎缩、低教育、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脑外伤史、维生素B12缺乏、梅毒、艾滋病、抑郁症史、帕金森病等都与老年痴呆的发病有关。
因此,医学界把老年痴呆的预治分为三道防线:第一道是减少老年痴呆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第二道是积极治疗轻度认知损害,防治其发展为痴呆;第三道是对已经患上老年痴呆的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和护理,维持其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其中,积极治疗轻度认知损害是老年痴呆预防的关键,即所谓的“见微防巨”。
yS630.Com相关推荐
老人不该当老小孩
人们常管老人叫“老小孩儿”,随着生理功能的下降,不少老人的心理、脾气、行为变得越来越像小孩子。但如果子女对老人像对待小孩一样去沟通,不但适得其反,甚至还会损害他们的健康。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称,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经常像对待小孩一样跟老人说话,会让老人折寿8年。研究人员对美国俄亥俄州某镇660名年过50岁的人进行长期调查后发现,把“乖乖”等常用于孩子的词用在老人身上,会让老人感觉心情沉重、自尊受损,进而影响健康。耶鲁大学公众健康研究院教授贝卡利维博士的结论是:就影响长寿的因素而言,人们对老人的态度比胆固醇含量、抽烟或运动的影响更大。
子女采取“哄”的方式沟通,可能是想适应上了年纪后改变了脾气、性格的父母。所以,老人们还是应该从调整自己的心态做起。我国传统文化提倡尊老爱幼,但也提倡互敬互谅,老年人既不要觉得自己“高高在上”而闹情绪,也不要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丧失自信、忧郁自卑;应该既不服老,也不做老小孩。上了年纪更要放宽心,以积极、平和的心态生活。此外,老人如果受到婴儿般的对待,也不要生气,正确的做法是主动告诉子女自己的诉求。
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杨萍对子女们的建议是:“我们对待老人的确要给予像对待孩子一样的关爱,但绝不是要采取对孩子说话的方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而老人像是一本绘满图画的厚书。老人有着丰富的阅历和社会经验,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仍非常需要外界的认同。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用哄着的方式与老人交流,会让老人感到自己没有被尊重,自身的价值被否定。”
那么,子女该如何跟父母沟通呢?杨萍表示,与老人沟通并不需要什么花哨的技巧,只要怀着尊重、平等的心态去沟通老人都会乐于接受。儿女说话时,要多关注老人的情绪变化,且记住这18个字:多倾听、少反驳;慢语速、柔语气;聊过去、问近况。如果跟老人意见不统一,子女沟通时更要注意方法。比如,父母盲目迷信某种保健品,这时,如何劝解就是一门学问。如果直接像对待孩子那样用哄着的方式说服老人,敏感的老人会想:儿女是不是觉得自己不中用了,没有判断力了?是不是儿女不舍得给自己花钱?这时,理性、平等的姿态说服比哄着劝解更有效。
老人不服老,不做老小孩
一些老年人会出现“返老还童”对家人异常依赖的情况,人们常常称这类老年人为“老小孩”。研究表明,依赖心理的“副作用”包括对未来失去信心,缺乏安全感,各脏器功能不断降低,行动迟缓,精神呆滞,忧郁自卑等。老年人出现这种状况,通常是他们的“服老”心理造成的。
对老年人来说,60岁是一个坎。一方面的原因是,生理功能自然老化,老人会自觉买东西不能走远路了,爬几级楼梯就气喘了。
另一方面,这个阶段的老人有些面临退休,经济能力萎缩、社会地位降低,随之降低的是自信心、安全感、控制感。这都给老人一个明显的心理暗示:我老了。有了这个心理背景,有些老人自然就更多地依赖身边的亲人,需要更多的陪伴、赡养。
同时,自信心的降低,让他们封闭自己,生活上过于依赖亲人,越老越像孩子一样胆小,不敢走出去与人交往,近而导致身体和心理机能加速“生锈”的恶性循环。
怎样改变老人过于依赖亲人的现象呢?专家认为,最重要的是重建老人的自信心。
首先,社区及亲人应做好“积极养老”的知识教育工作。要知道,许多卓越的老科学家、老专家,都是因为勤于动脑和参加社会活动,所以才越老越精神的。只要不再觉得自己老了,一切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其次,子女一定要帮父母制订“幸福晚年计划”,包括鼓励他们发展多种兴趣、安排他们实现未竟的梦想、去做最想做的事情、去最想去的地方、买最想买的礼物、交最想要交的好友……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别真的把老小孩当小孩!》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小孩养生与保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