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人心理异常对策

糖尿病病人饮食养生法。

运动可以代替保健品,但所有的药物和保健品都不能代替运动。养生已经成为很多中老年人关注的话题,勿以善小而不为,养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积累。如何分辩关于不同人群的养生话题的对错呢?以下是养路上网站小编收集整理的“老年病人心理异常对策”,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老年人由于体内组织器官的衰老、生理机能的衰退,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减弱,适应能力相应下降,随之出现与其他病人不同的心理活动。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4种:

一是否认心理。 

具有这种心理的病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既往身体较健康,没有患过什么大病的病人;另一种是自己年龄大了,行动本来就不方便,如再患病便害怕儿女们嫌弃自己而不承认自己有病。有的甚至不相信医护人员,不配合治疗、护理等等。

二是自尊心理。 

老年人特别是当他们生病以后,很容易滋生失落感和没落感。他们不愿别人说他们老,喜欢别人恭维他们。要求子女、儿孙百依百顺,以此来显示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使自尊心理得到满足。

三是孤独心理。

老年人闲散在家,离开了几十年忙碌而有规律的工作岗位,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特别是身患疾病时,以及本来性格就比较孤僻、不善言谈的老年病人。

四是恐惧心理。

很多老人害怕患病或患病后不能治愈,经常处于惊恐不安的紧张状态,有的甚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精神压力很大,感到自己的末日到了。这样反而使疾病恶化,增加痛苦。

老年人患了病,在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确定后,要同时进行心理治疗。具体可归纳为五法,即说理开导法、暗示疗法、转移疗法、行为疗法,想象疗法。

说理开导法就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帮助患者。“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暗示患者病情比昨天好一些,明天会比今天更好;而不良的暗示常可导致“医源性疾病”或使患者丧失信心从而使病情加重。“转移疗法”又叫分心疗法,即使患者注意力转移到愉快的事物上,如听笑话、看电视,让患者心情愉快,淡化或忘却烦恼。“行为疗法”是采用对患者行为的指导,如奖励、处罚、技能训练等,使病人能意识到体内的生理变化或脏器活动,而后学会自我控制,最后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想象疗法”是引导患者从纷扰的思想情绪中通过想象使注意力由分散转向集中,情绪由不稳定转向稳定和平静,使精神和躯体得以松弛。

ys630.COm精选阅读

老年病人的心理疑难处方


老年人由于体内组织器官的衰老、生理机能的衰退,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减弱,适应能力相应下降,随之出现与其他病人不同的心理活动。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4种:

一是否认心理 具有这种心理的病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既往身体较健康,没有患过什么大病的病人;另一种是自己年龄大了,行动本来就不方便,如再患病便害怕儿女们嫌弃自己而不承认自己有病。

二是自尊心理 老年人特别是当他们生病以后,他们不愿别人说他们老,喜欢别人恭维他们。要求子女、儿孙百依百顺,以此来显示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使自尊心理得到满足。

三是孤独心理 老年人闲散在家,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特别是身患疾病时,以及本来性格就比较孤僻、不善言谈的老年病人。

四是恐惧心理 很多老人害怕患病或患病后不能治愈,经常处于惊恐不安的紧张状态,有的甚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精神压力很大,感到自己的末日到了。这样反而使疾病恶化,增加痛苦。

老年人患了病,在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确定后,要同时进行心理治疗。具体可归纳为五法,即说理开导法、暗示疗法、转移疗法、行为疗法,想象疗法。

说理开导法就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帮助患者。“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暗示患者病情比昨天好一些,明天会比今天更好;而不良的暗示常可导致“医源性疾病”或使患者丧失信心从而使病情加重。“转移疗法”又叫分心疗法,即让患者注意力转移到愉快的事物上,如听笑话、看电视,让患者心情愉快,淡化或忘却烦恼。“行为疗法”是采用对患者行为的指导,如奖励、处罚、技能训练等,使病人能意识到体内的生理变化或脏器活动,而后学会自我控制,最后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想象疗法”是引导患者从纷扰的思想情绪中通过想象使注意力由分散转向集中,情绪由不稳定转向稳定和平静,使精神和躯体得以松弛。

老年病人的心理疑难处方!


老年人由于体内组织器官的衰老、生理机能的衰退,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减弱,适应能力相应下降,随之出现与其他病人不同的心理活动。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4种:

一是否认心理 具有这种心理的病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既往身体较健康,没有患过什么大病的病人;另一种是自己年龄大了,行动本来就不方便,如再患病便害怕儿女们嫌弃自己而不承认自己有病。

二是自尊心理 老年人特别是当他们生病以后,他们不愿别人说他们老,喜欢别人恭维他们。要求子女、儿孙百依百顺,以此来显示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使自尊心理得到满足。

三是孤独心理 老年人闲散在家,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特别是身患疾病时,以及本来性格就比较孤僻、不善言谈的老年病人。

四是恐惧心理 很多老人害怕患病或患病后不能治愈,经常处于惊恐不安的紧张状态,有的甚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精神压力很大,感到自己的末日到了。这样反而使疾病恶化,增加痛苦。

老年人患了病,在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确定后,要同时进行心理治疗。具体可归纳为五法,即说理开导法、暗示疗法、转移疗法、行为疗法,想象疗法。

说理开导法就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帮助患者。“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暗示患者病情比昨天好一些,明天会比今天更好;而不良的暗示常可导致“医源性疾病”或使患者丧失信心从而使病情加重。“转移疗法”又叫分心疗法,即让患者注意力转移到愉快的事物上,如听笑话、看电视,让患者心情愉快,淡化或忘却烦恼。“行为疗法”是采用对患者行为的指导,如奖励、处罚、技能训练等,使病人能意识到体内的生理变化或脏器活动,而后学会自我控制,最后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想象疗法”是引导患者从纷扰的思想情绪中通过想象使注意力由分散转向集中,情绪由不稳定转向稳定和平静,使精神和躯体得以松弛。

消极老年病人护理法


1.对于一般消极老年病人安排在大病室内,以利患者与恢复期患者交往。严重消极者应安排在重病室内24小时重点监护,防意外发生。对随时有自伤、自杀行为的患者,必要时可用约束带保护,并请家属陪护。

2.对消极患者要做到心中有数,密切观察患者动态,防止意外发生。尤其在夜间、凌晨、交接班时。

3.对症状“突然好转”的消极患者更要警惕,须谨防患者伪装好转,伺机消极行动。

4.发药时要严防藏药,累积后吞服自杀,测体温时要防吞咬体温表,洗澡时防有意烫伤。

5.夜深人静时病人思维会高度集中,消极意念加重而易发生意外,要及时做好安眠处理。

6.针对病情给患者精神上温暖、支持、疏导、鼓励。帮助患者排解消极,自杀意念,树立自信心培养生活情趣。

7.鼓励患者参加工、娱活动,以转移、分散患者的消极自杀意念,调动患者情绪。

了解老年人心理期待


一般来说,老年人的心理期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一、成就型。有些老年人在是中青年时曾经在工作中做出过一些成绩,甚至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因而离退休之后有一种完成任务的感觉,对自己的成就感到满意和自豪,他们喜爱同年轻人谈自己辉煌的过去,更希望年轻人尊重自己。此外,这部分老年人往往壮心不已,积极进取,希望有机会发挥余热。

二、安乐型。有些老人离退休之后对自己的成就感到满意,同时认为既然从岗位上退下来了就应该安于清闲的生活,知足常乐,平时可以在家养个宠物或者锻炼身体,或者是认为自己年轻时把时间用在了工作上,没有时间顾及家庭,这时有时间了就要在家里多做家务和老伴、子女更多时间地相处等。总之,这一类老年人最让照顾他们的年轻人省心,家里人也应该用心营造氛围,让老人更好地享受天伦之乐。

三、不服型。有些老年人平时身体好,加上有某个方面比较过硬的技术,因而可能会出现不服老的现象,他们认为自己身体还好,就要多做出些贡献,甚至很多事情一定比年轻人干得更好。另外,也有一种情况是对某种看法不服气产生的,如同事在某个方面曾经超过自己,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而不服,即使退下来了还要用事实再次证明自己的能力等。

四、求助型。这部分老年人或是因为经济条件差,或是因为健康状况不佳,或是因为配偶离去,倍感孤单,因而特别需求帮助,尤其是需要子女对自己的照顾,这部分老年人如果情绪不好,常常会产生失望的感觉。照料好这样的老人不仅仅是儿女们的事情,所有的人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爱心,让老人感到温暖。

五、衰弱型。身体的衰老必定会影响生活,这类老年人常常感到没有生活乐趣,感到苦闷,甚至是忧虑烦恼,日久可能会对生活失去兴趣,产生恐惧心理。家人应该多给老人关心,用心安排老人的生活,让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同时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快活起来。

关注老年人心理问题


上海等大城市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都在加强,但是我觉得,这些关爱往往还比较集中在物质层面。一位独居老人说过,她家的新被子有近十条,比过去新娘子还要多,柜子快要放不下了,精制油必定要吃到变质,这些都是方方面面“关爱”来的,而她自己感到最缺少的还是能够有人经常和她说说话的机会。上海某部和驻地街道建立了“双拥”结对关系,一些战士和驻地的老人关系非常密切,老人们把这些战士当成了亲人。什么原因?战士说,帮老人干活只是一方面,主要就是经常和老人“唠唠家常”,就是这点老人最开心。

有统计数据显示,本市老年人患各类心理疾病的人数逐年增加,其中尤以患神经官能性恐惧症、忧郁症和综合焦虑症居多。不少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回家后,无所事事,闲得无聊,特别缺少交流,一旦遇到一些不如意的生活小事后,心理疾病便“一触即发”。在这样的状况下,有部分老年人喜欢没病找病,“对号入座”,结果使本已比较脆弱的心理更加脆弱,甚至导致忧郁症的出现。

老年人各类心理疾病的上升,一方面反映了目前老年人心理疾病亟需加大医治力度,但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家庭、社会敲响了警钟,那就是如何来预防、疏导老年人的心理障碍。这首先需要我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是大事,同样要有人关心、重视。这恐怕比送被子送油还重要得多。

给老年人送上心理的关爱,需要家庭、街道、居委、社工、义工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合力,只有全社会都来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送“温暖”送到心里,心灵被温暖了,老人才会真正拥有生理和心理都健康的美好生活。

如何应对:老年人心理落差?


为什么退休老人会出现这些反常情况呢?记者采访了老年问题研究专家李培阳老师。李老师说,退休老人如果能在退休前就做好心理准备,就会更容易接受社会角色的变化,也就不会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也不会有反常的行为发生。从事文字工作的郑老退休后,不但没有失落感,反而更能专心致志地写东西了,一年内竟写出四百多首歌词。他原先就是单位里的文娱骨干,现在他经常教别人唱歌,根本就感觉不到自己退休了。

对退休老人的几点建议:

第一,对退休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不管职位高下,人总有退休的一天,这是生命历程中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

第二,让心理与行为提前到位。在退休之前,适当地少管事,多找退休人员谈谈。做领导的,少坐些公车,少一些应酬。

第三,退休老人应该多观察社会现象,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发挥自己的余热和特长。

第四,退休老人要善于学习,要抱着老有所用、老有所学的态度,不可产生学了没用的观点,不求上进。

第五,要丰富老年生活,扩大自己的社会圈子、朋友圈子,重新形成新的生活范围,了解不同的生活,充实生活。

第六,如果经济允许,还可以结伴旅游或参加钓鱼、爬山等活动。另外,家人的体谅和帮助很重要。老伴的作用是巨大的,应该帮助他或她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比如可以互相商量退休后去干什么,是去旅游,还是搞点副业,使其在心理上彻底放松,应对自如。此外,退休老人的子女也要在语言上放轻松,多安慰老人,与老人经常聊聊天。如果老人喜欢运动就给他们买一些运动器材和杂志,鼓励他们发展业余爱好,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退休后的新生活。

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常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等。这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过程。

以下是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联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在人际关系中,有正性积极的关系,也有负性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老年人心理危机拉响警报


给老年人多一些心理关怀

来自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数字显示,我省有精神病患者30多万人,其中老年人患病率达19%左右,这些人中绝大部分患的是抑郁症。

老有所养、安享晚年大概是所有老人的愿望,然而,近期发生的几起老人因患抑郁症自杀的事件令人忧虑。

抑郁老人频寻短见

虽然已过去多日,但哈尔滨市的王先生一想起父亲的过世就心痛不已。王先生的父亲67岁,五月的一个午夜,在家自缢身亡。王先生起初不明白,家里条件宽裕,自己和妹妹工作也不错,父亲为何要选择死呢?事后王先生回忆起父亲去世前一段时间的表现,询问医生后才知父亲患了“老年抑郁症”。

王先生说,年初以来,父亲总是唉声叹气,食欲不振,还常说活着没意思,以前生性乐观的一个老人,突然就变得郁郁寡欢了。当时家人也没往心里去,以为过一段时间就好了,没想到老人选择了不归路。

日前,记者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急诊室、医大二院急诊室等处了解到,从4月份开始一直到现在,每天几乎都有因患老年抑郁症自杀的患者被送来急救,年龄多在50岁~60岁之间。这些患者有的喝农药,有的用器械,还有的是跳楼,等等。有的去意非常坚决。前不久,道外区松浦派出所救过一名跳江的患抑郁症老人,这位老人已经自杀四次未遂了。

据哈医大专家介绍,在抑郁症人群中,自杀死亡率可达17%左右。抑郁症多发期是春秋两季,这两个季节导致患者内分泌出现问题,进而产生抑郁症。而抑郁症患者易在夜间醒来,醒后睡不着,自杀也多选择在这个时间。

全省有六万多老人患病

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医务科主任张延承说,目前,我省有6万多老人患抑郁症。近段时间,因患老年抑郁症住院治疗的病人占住院病人总数的10%左右,到门诊就医的此类患者不断增多,病患年龄多在60岁左右。专家指出,通过临床调查,76.8%的老年性抑郁症患者发病前都有一定的精神诱因,如家庭矛盾、经济纠纷、夫妻不睦、子女不孝、身患重病等。特别是在离、退休后更容易发生孤独、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此时若不注意及时调节心理,就很容易患抑郁症,精神长时间抑郁的老年人,有的就选择自杀寻求解脱。

王先生告诉记者,去年自己贷款买了一套百余平方米的房子,王父总是替儿子担心,害怕贷款影响儿子的生活质量,老是唉声叹气,家人没有及时开导,没有想到老人由此产生了忧郁的情绪。

今年83岁的张大娘去年老伴去世后便跟儿子生活在了一起,儿媳对她不好,大娘总是以泪洗面,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有几次甚至爬到窗台上寻死。家人发现后,将她送到专科医院进行诊治,被确诊为老年抑郁症。

张先生的父亲从局领导的位置退休后,儿女忙于工作,缺少与父亲沟通,在退休三四年后,老人患上了抑郁症,幸亏发现及时,现在正在治疗之中。

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郝凤芸主任告诉记者,在中国老人传统观念中,还是喜欢群居生活,愿意儿孙能经常和自己在一起。但现在很多年轻人忙于工作生活,很少关心自己的父母,老人长期孤独,导致老人患上老年抑郁症。

心理关怀减少患病几率

医学专家指出,关于老年抑郁症,尽管诱发的原因不尽相同,但都是心理障碍所致。如果能够及时有效地对老人予以心理疏导,将会最大限度地减少患病的几率,子女、亲友等的关爱显得尤为重要。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徐晔介绍,抑郁症患者一般都有先兆,比如心境低落,伴有焦虑、激越、无价值感、自杀意念、精神运动性迟滞和各种躯体症状,并伴有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时会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另外,也呈现“衰弱”性的躯体症状:如失眠早醒、食欲不振等。

专家建议,有老人的家庭,儿女要经常与父母在思想上进行沟通,多鼓励父母参与户外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一旦发现父母有抑郁症症状的,要及时送医院诊治。

张延承主任介绍,目前治疗抑郁症的手段主要是抗抑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更重要的是儿女、家人要多给予亲情支持。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要定期为老人寻找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

目前,西方国家比较流行治疗抑郁症的是行为疗法,通过运动来缓解;或者用精神分析疗法,家人为其当医生,分析老人不开心的原因,帮助老年抑郁症患者减轻烦恼。亲人要多创造机会,让家中患老年抑郁症的老人多做些感到快乐的事,慢慢走出抑郁的阴影。

老年人心理年龄逐年下降


如果一个80岁的老人平日里唱起歌跳起舞来比年轻人还活跃,你一定会对他刮目相看,其实,今天上海这样的老人越来越多。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老年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钟汝教授经过近8年的研究发现,上海老人的心理年龄正愈来愈年轻化。

心理年龄指一个人心理老化程度。心理年龄越低,越反映一个人生活积极、情绪稳定和心理健康。张教授的调查显示,每年调查对象的心理年龄都在下降。

除调查表反映的30个问题外,张教授还发现,如今老人外出穿着越来越漂亮,妇女平时常常化淡妆,课堂内外经常笑声不断,老人兴趣越来越广泛等。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一位名叫乐炳铨的9O岁老人,思路敏捷,反应快,办事效率高。不久前,张教授正在上课时,国际参观团来老年大学参观,张教授暂时停课向参观团略作介绍,仅仅几分钟停课时间,学员乐炳铨老人就摄下了许多效果极佳的珍贵镜头。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上海老人的心理年龄越来越年轻化的呢?张教授分析,客观原因是,近年来上海社会的发展,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的增加,文娱、读书等活动的增多,以及市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主观原因是,越来越多的老人积极参与社区文化、体育活动。

张教授最近调查的学员中,有10多位是南京东路街道“老年读书会’会员,这些会员虽然生理年龄在60至90岁之间(平均年龄67.5岁),但由于他们经过长达15年的读书活动,而且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因此他们的心理年龄仅在20-29岁之间。据《新闻晨报》

如何进行阳痿病人心理治疗


阳痿多数为功能性阳痿,与阳痿患者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据有关资料报道,精神性阳痿约占阳痿病人的85%~90%。因此,心理治疗在阳痿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具体方法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和帮助患者了解阳痿致病的精神因素,解除思想顾虑。

阳痿致病的精神心理因素有多种,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经历、心理状态及性格特点不同,对同样的精神与社会心理因素反应不一。一般不良精神心理不会引起阳痿,但个体差异很大,有些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将性行为认为是不正当行为,有的谈性色变,或青少年时长期自慰自慰害盲目夸大,产生心理障碍。要让患者明确,正常的性生活可以调节人的精神状态,是一种生理现象。让病人解除顾虑,放下包袱,树立信念,减少恐慌,有利于阳痿的治疗。

(2)逐步建立起性关系的协调性。

由于一些患者家庭有矛盾或夫妻间感情不合,致使思想负担过重,或对女方不理想,不信任,缺乏性感基础,会产生心理障碍而发生阳痿。对此种病人,应进行劝告,消除障碍,在互相理解、合作和耐心的情况下夫妻双方亲密合作,共同维持好性生活。

(3)教会患者掌握性知识,正确对待性生活。

男女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器官的成熟,会产生性欲,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人出生后,性欲的发生、形成到旺盛有一个生理过程。一般认为10岁至12岁性器官开始发育,13岁到16岁出现对异性产生爱昧的欲望阶段,17岁到25岁为性欲的表现期,一直持续到终身。性器官的成熟,性激素起着调节作用。有的患者缺乏性知识,在性交时精神过度紧张,不知所措,尤其是首次性交失败后,引起长期的精神焦虑,久之造成阳痿。应向这种病人说明,要增强信心,讲明功能性阳痿的性质和采取的心理疗法,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告诉患者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调养,增加体育锻炼。这些无疑对阳痿患者非常有利。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老年病人心理异常对策》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糖尿病病人饮食养生法”专题。

老年病人心理异常对策的延伸阅读